全文字數1731,圖片5張,閱讀時長5分鐘
發生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世界戰爭。數據顯示,6年內,共計有約1.3億人在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中傷亡(死亡7000萬人)。
不過,近期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指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造成的人員傷亡總數,超過了二戰。因為根據清朝戶部的統計,在太平天國爆發之前全國有4億人口,而在太平天國被平定之後,全國人口銳減至2.4億,銳減了1.6億人口,豈不是比二戰造成的傷亡還要多3千萬人?
這種說法,當然是錯誤的。
如果要統計戰爭造成的傷亡,不可能簡單地統計戰前、戰後的人口之差而獲得。因為,像太平天國運動這種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大型戰爭,往往會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動。特別是在廣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等交戰區域,一定有許多人口逃難。同時,也有許多人口主動參軍或被動參軍。
1860年,畢業於倫敦大學的英國傳教士和著名漢學家艾約瑟,曾經接受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邀請,前往江蘇蘇州與李秀成、洪仁玕等人見面、交流。艾約瑟經過江蘇寶堰時,曾經與太平天國治下的民眾進行交談。艾約瑟詢問一位老百姓說:「在這一帶,每100人中損失了多少人?」
這位老百姓回答:「15或20人被殺,30—40人被擄去參加了叛軍。」
由此可見,直接死於戰爭中的人口,往往低於流動的人口(逃難或者參軍)。
不僅如此,在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13年時間裡,全國各地自然災害連綿不斷,低溫、大旱、大澇、蝗蟲、地震等層出不窮。以水災為例,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改道,導致此後58年時間裡,山東幾乎年年發生水災,平均每年有4.7次決口。從1859至1873年間,江淮地區連續15年發生洪災。再以蝗災為例,從1852年到1858年的7年時間裡,直隸、廣西、湖北、安徽、河南、陝西、江蘇、山西、浙江、山東、湖南12個省,先後或長或短、或輕或重地遭遇過蝗災。
由於吏治日趨腐敗、國家經濟實力日漸下降,這些自然災害引起了一場場饑荒,導致人口銳減。這些因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數量減少,恐怕不能算到戰爭的頭上吧?
受技術條件和客觀情況的限制,統計流動的人口和因自然災害減少的人口數量,具有巨大的難度。不管是清廷還是太平天國,都沒有能力進行統計。假如簡單地統計戰前、戰後的人口之差,就會得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然而,這個數據是失真的,不足為據。
其實,中外歷史學者對於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人口損失問題,一直有研究成果出來。
1844年,美國傳教士哈巴安德來到了中國,並在中國居住了47年。哈巴安德遍遊中國,見證了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1880年,哈巴安德寫了一部書《中國紀事》,提出太平天國運動、陝甘雲南回亂、北方五省大饑荒這3場浩劫,一共造成中國人口損失6100萬人。1883年,哈巴安德對自己的數據進行了修正,更改為8300萬人。
1960年,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魏斐德撰寫了一部《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這部書以兩次鴉片戰爭為線索,研究22年間華南地區的社會動態,如官府、紳士、團練、農民等對待外國人的態度等。其中也提到了太平天國造成的人口損失,粗略估算為1000人—2000萬人。
哈巴安德和魏斐德得出的結論,都是經過估算而獲得,較為粗疏。魏斐德的數據尤其顯得偏小。這與他沒有接觸到更廣泛的史料有很大關係。
如今,隨著統計方法的改進,統計太平天國造成的人口傷亡有了更加精確的結論。
2001年,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曹樹基在他的書籍《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中提出: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7省共傷亡人口7330萬人。
2015年第4期《經濟學》刊物上發表了李楠、林矗撰寫的《太平天國戰爭對近代人口影響的再估計: 基於歷史自然實驗的實證分析》論文。論文利用唯一的清代人口面板數據,通過構建倍差模型對太平天國戰爭與人口損失的因果關係進行考察,提出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人口傷亡在4693萬—9511萬之間。
綜上而言,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人口傷亡不會超過1億人,與二戰造成的人口傷亡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