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如何面對焦慮,你的成長速度比別人多2倍

2020-12-22 零露雜說

在五月份我提出辭職,跟老闆談過一輪,遲遲未決。無數個時刻看著釘釘上的辭職申請,都難以按下那個「確認」鍵。若是在前幾年,我該是十分爽快地裸辭了。

大環境下招聘率明顯縮小,沒有存款的我,對於辭職一直躊躇不前。因為那句「成年人的安全感都來源於錢」,現實又殘酷。

焦慮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焦慮不是洪水猛獸,焦慮與成長並存。正確對待焦慮,你成長的速度比別人快兩倍。

01適當的焦慮促進個人成長。

焦慮是當你感知到自己關切的東西可能受到威脅時的本能反應。

「焦慮」兩個字帶著一種消極的暗示,其實適當的焦慮有助於你我的自我成長。

我現職於一家當地頗有名氣的旅遊公司,受到疫情的直面衝擊,整個旅遊行業停擺近半年,甚至有可能持續到明年,未來渺茫。

直至3月底我才開始復工,復工前的2個多月裡,我經歷了五個階段:

階段一我感到被困住了;

階段二我意識到必須走出這樣的被動局面;

階段三我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

階段四我終於找到大方向,感悟到自己嚮往的目標,並為此努力。

一些美國研究者表示,在安然過關與緊張到崩潰之間有一個微妙的焦慮平衡點,只要焦慮度沒有超出這個平衡點,人們就能在焦慮的刺激下獲得成功,而不是因壓力過大而表現失常。

我在二月報了一個網絡寫作課,正式邁向我的新方向。即使步伐緩慢,我仍然期待踏入正軌的自己。

適當的焦慮產生動力,更是成長的催化劑。

0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叫焦慮靠邊站。

英國雙人花樣滑冰運動員DAVID KING在談及個人經歷時曾說過:「若不能直面自己的焦慮,及時、有效地加以處理,只會有增無減;若無視它,也就無法將它轉化成改變對當下或日常活動有用的力量。」

在疫情期間,網友月亮與六便士在疫情前從事教育類的高薪工作。疫情發生後,就職公司最快要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3個月沒有工資,每月的房貸和生活支出讓她產生了焦慮。現實告訴她不能逃避,後來她調整心態,找了一份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配送員工作。她抱著樂觀的態度去記錄每個瞬間,並發現了不少樂趣。

《焦慮突圍》中提到:「焦慮就像地心引力,你看不見、摸不著、但只要你生活在地球上,就永遠不可能擺脫。」

焦慮是不倒翁,你用力就能壓制它,你放手就被它壓制。

03合理舒緩焦慮可以從三個方面嘗試。

①多跟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獲取不同視角看待焦慮。

心理學家尼爾·A·雷克託博士說過: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所有生命個體對它都不陌生,就連一隻低等的蝸牛也不例外。

有種心理活動叫共情,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每個年齡段有該年齡段的煩惱,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會產生共情,焦慮數值得到平攤。焦慮數值趨向平均值,你的焦慮就會穩定下來。

②不用世俗束縛自己,沒什麼比自己舒服最重要。

電影《金剛狼》有一句臺詞:成為你自己想成為的,別成為他們所希望的。

《賈伯斯傳》提到,賈伯斯在努力到一個階段後發現,自己雖然勤奮,但在真正的編程天才面前根本就是一文不值,可是他很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把目標定在用產品和理念改變世界。

我們一生在做加減法,大部分人知道加法,也要學會做減法。不過於苛刻自己,練習深呼吸,大聲跟自己交談有助於對未知的恐懼。

③給生活賦予生命力,提高自己快樂的敏感度。

生活是樂趣的載體,而不是樂趣的終結者。

時代轉變得太快,我們在迎合時代的同時降低對生活的感知能力。

有人數草莓的芝麻,數大米,數樹葉,這些看似無聊透頂的行為,卻是他們的樂趣。

改變生活環境,自己的行為,情緒模式使自己的幸福感上升。

既然身處焦慮,就好好調整你的小目標。直面焦慮不可怕,你我都是生活打磨的成品。

相關焦點

  • 中介思維-讓你的成長速度比別人快10倍
    這樣綜合一看,做了不少次「中介」的我的成長速度會比那些沒做「中介」的人快上許多倍。我這樣的思維,其實可以稱作是中介思維,人人都需要學會去做中介,掌握中介思維。01、關於中介思維的那些事中介給出的官方概念是: 中介指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兩極之間起居間聯繫作用的環節。
  • 實現成長複利,長期主義的人生不焦慮
    上周六與一位學員面談,他的主業是編輯,副業是寫手,距離第一次諮詢有幾個月,我問他這段時間有什麼變化,他笑容滿面跟我說,沒那麼焦慮了,上次諮詢時老師你當時說的一句話:「別人的評價標準是別人的,你的標準是什麼?」對我觸動很大,這段時間我想了很多,反正寫文這件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慢慢做就是了,這麼想也就不焦慮了,也更享受寫文的過程。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病態焦慮」?你需要學會識別和感知
    那麼,焦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緩解焦慮,讓它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呢?焦慮其實是大腦一種對抗潛在性危機的積極行為,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大腦就會啟動這個機制,表現出焦慮不安。例如,我們都有三種需求:連結別人、影響別人、保持影響力。
  • 心理學好書—學會接受和面對:《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書裡提到的四個詞——「面對」「接受」「飄然」「等待」。這四個詞作為書裡反覆提及的自救辦法,在不同的章節又進行了相互補充,比如換個環境,比如停止自憐,比如尋求顧問等。其中心思想仍然是面對並接受它,處在飄然的狀態並進行等待。「面對」和「接受」的目的是緩解由於對抗引起的更深的焦慮。
  • 小心你的一輩子只為他人而活。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
    不是世界複雜, 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題記看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我忽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是咎由自取。岸見一郎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家。古賀史健則出版過多部暢銷書。
  • 好心情從哪來|寶媽篇2:如何消除教育焦慮?教你實用5大招
    這是拂塵記的第463篇原創文章,字數2190,閱讀大概需要5分鐘昨天給寶媽們3個忠告:1堅定信念;2認清自己的焦慮類別可其實,成長是螺旋形的,孩子更大的可能是進2步,退1步;再進2步,退2步,在這過程中,我們會很糾結,可回過頭看,總體還是處於上升趨勢。要明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包容心。
  • 個人成長與思維升級——《學會成長:爆發式成長25個思維模型》
    找到自己專注的事情1.4 借勢思維:框架大於勤奮,所有成長均需借勢1.5 原動力思維:你學得了別人的勤奮,學不了別人的動機案例:2013年,陳睿還是獵豹的合伙人,跟傅盛一起創業。沉沒成本是不是成本不重要,學會放棄才重要2.2 利他思維:所有傷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2.3 多維思維:為啥我比你強很多,但賺得比你少很多多維思維是一種競爭思維,人比拼的,永遠是綜合能力
  •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學會這四個方法,你也能戰勝焦慮
    他開始走神、心煩,睡不好,胃不舒服,開始懷疑班裡同學說他壞話,到醫院診斷是中度焦慮和抑鬱。堅持邊治療邊上課一段時間後,病情進一步惡化,沒辦法,源源選擇了休學治療。按照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了一年多,源源的身體狀況好了很多,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比如:街上板凳大的小狗,他看見以後還是非常害怕,繞著走。
  • 面對死亡焦慮,歐文亞隆這樣說!
    先來說說「驕陽」這個詞,本書的扉頁上寫著一句民間格言「你不能直視驕陽,也不能直視死亡。」直視驕陽讓人眼睛受傷,而直視死亡,會讓人心生恐懼,懼怕未來。歐文.亞隆用「驕陽」一詞來指代不可避免的「死亡」,他從自己幾十年的從醫經驗中,選取適合死亡話題的案例,引領讀者共同面對必經的死亡,面對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對死亡的恐懼。
  • 白巖松: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你知道的太多了
    我唯一不理解的是,因為這場疫情,太多太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開始覺得生活無望,開始喪失了早已苟延殘喘的鬥志,開始感嘆生不逢時,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才20多歲的你,到底在怕個P啊?高考時的第一次失利,大學時期的第一次失敗的愛情,第一次覺得自己配不上自己的野心,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平凡,而是平庸,第一次經歷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和生活,第一次面對自己嚮往的婚姻卻求而不得,這些可能都是你焦慮的開始。這場習慣性焦慮的長跑,年輕人似乎總不擅長取勝,誰也不知道起點在哪,更不知道終點在哪。
  • 代寶義——如何用心理學解釋以傷害為目的的語言攻擊?該怎麼面對...
    四達心理教育 引言:這個人說話就是有很強的傷害別人的目的性,故意說些話來攻擊別人。請問這樣的人是什麼心理?面對這種人感覺有一種壓迫感,似乎內心被看穿了一樣,如何面對這種人? 你描述的只是外在的表現,也只是你一方面的觀察或認為,背後的具體原因,需要結合當事人進行具體分析。 假設你的觀察或認為都符合客觀情況,背後的具體原因也沒法明確確定,可能是某一因素,也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
  • 「你為什麼焦慮」|被本能控制的成年人,其實還不如一個小孩
    很多人喜歡說自己有強迫症,事事要追求完美,但其實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實現完美,而是在這種成長中不斷完善自己。完善自己也是一種完美,我們要學會擁抱缺陷。每個人都懂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都很難去接受自身的不完美。改變自己,先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第一步開始吧。
  • 如何直面焦慮和恐懼?給你3點實用建議,幫你走出困境
    一、正視焦慮和恐懼,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有甜就有苦,平淡的生活正是因為有苦的感受,才能更襯託甜的味道。焦慮和恐懼也是一樣,面對焦慮和恐懼,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它們存在的意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其實焦慮的產生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我們可以把焦慮換做動力,這樣就是對人生的一次升華。面對焦慮和恐懼,我們應該放下戒備心,正確的看待它,然後積極的轉化它!二、面對焦慮和恐懼,我們該如何應對?
  • 孩子拖拉磨蹭是因為焦慮嗎?
    焦慮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我們通常的理解——焦慮就是一種很強烈的情緒狀態。當我們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無法對事情的結果進行預測和判斷時,焦慮就會產生。當焦慮產生時,孩子就會用磨蹭拖拉的外在表現對事情進行抗拒。比如擔心寫錯作業被批評,所以拖著不去寫。
  • 面對焦慮,5個小方法,幫你自我調節度過焦慮
    焦慮,大概已經成為當下最顯著的一種時代病。好像也沒什麼突發事件,怎麼就焦慮得睡不好覺?明明吃穿不愁了,為什麼還是莫名地擔心憂慮?其實自己知道外面很安全,可是為什麼一到公共場合就手心冒汗、呼吸急促?如果你有這些經歷,恐怕你已經被焦慮症纏身。
  • 《認知覺醒》:你的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此時,你開始變得焦慮,開始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會。書中作者提出這樣的觀點,我們之所以會焦慮皆因我們,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但大多事情無法同時做好,而且也恰好需要時間。如此說來,大多數人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焦慮。
  • 《大熊來幫忙》——學會面對失去,學會珍惜擁有
    孩子們的世界很小,他們擁有的東西本來就不多,「失去」對於他們所造成的衝擊,遠比大人們所能想到的要嚴重得多。因此,如何教孩子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失去」,並且找到適當的方法來度過失落的悲傷期,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 哥斯拉的生長速度是地球上任何生物的30倍,這是為什麼?
    現在,35部電影之一,最新的《哥斯拉:怪獸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已經上映,這個龐然大物的尺寸增加了一倍多,目前達到了393英尺(120米)高。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對哥斯拉身高的一項新分析甚至顯示,哥斯拉的進化速度是地球上任何真實生物的30倍。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哥斯拉的迅猛增長呢?
  • 中島美嘉一首歌,唱哭眾人:面對這6種負性情緒,要學會自我治癒
    面對它們,我們難免地會陷入負性情緒中,但我們卻不能淪陷於無限的黑暗中。學會管理負性情緒,逃脫折磨自己的沼澤。今天,我準備和大家分享6個常見的負性情緒,希望我們都能夠辯證地對待它們。不讓情緒掌控自己,而是讓自己掌控情緒。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心理學家曾發現,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表現自己特別的特徵,成熟的父母懂得如何應對孩子的成長特點,而不成熟的父母由於對孩子缺乏真正的關心與深入發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甚至因為不懂得,無法給予孩子心智的支持和完善,而孩子內在受阻的那部分由於沒有很好得到完善,就會帶來對自我的不信任與自卑,更會帶來心靈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