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份我提出辭職,跟老闆談過一輪,遲遲未決。無數個時刻看著釘釘上的辭職申請,都難以按下那個「確認」鍵。若是在前幾年,我該是十分爽快地裸辭了。
大環境下招聘率明顯縮小,沒有存款的我,對於辭職一直躊躇不前。因為那句「成年人的安全感都來源於錢」,現實又殘酷。
焦慮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焦慮不是洪水猛獸,焦慮與成長並存。正確對待焦慮,你成長的速度比別人快兩倍。
01適當的焦慮促進個人成長。
焦慮是當你感知到自己關切的東西可能受到威脅時的本能反應。
「焦慮」兩個字帶著一種消極的暗示,其實適當的焦慮有助於你我的自我成長。
我現職於一家當地頗有名氣的旅遊公司,受到疫情的直面衝擊,整個旅遊行業停擺近半年,甚至有可能持續到明年,未來渺茫。
直至3月底我才開始復工,復工前的2個多月裡,我經歷了五個階段:
階段一我感到被困住了;
階段二我意識到必須走出這樣的被動局面;
階段三我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
階段四我終於找到大方向,感悟到自己嚮往的目標,並為此努力。
一些美國研究者表示,在安然過關與緊張到崩潰之間有一個微妙的焦慮平衡點,只要焦慮度沒有超出這個平衡點,人們就能在焦慮的刺激下獲得成功,而不是因壓力過大而表現失常。
我在二月報了一個網絡寫作課,正式邁向我的新方向。即使步伐緩慢,我仍然期待踏入正軌的自己。
適當的焦慮產生動力,更是成長的催化劑。
0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叫焦慮靠邊站。
英國雙人花樣滑冰運動員DAVID KING在談及個人經歷時曾說過:「若不能直面自己的焦慮,及時、有效地加以處理,只會有增無減;若無視它,也就無法將它轉化成改變對當下或日常活動有用的力量。」
在疫情期間,網友月亮與六便士在疫情前從事教育類的高薪工作。疫情發生後,就職公司最快要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3個月沒有工資,每月的房貸和生活支出讓她產生了焦慮。現實告訴她不能逃避,後來她調整心態,找了一份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配送員工作。她抱著樂觀的態度去記錄每個瞬間,並發現了不少樂趣。
《焦慮突圍》中提到:「焦慮就像地心引力,你看不見、摸不著、但只要你生活在地球上,就永遠不可能擺脫。」
焦慮是不倒翁,你用力就能壓制它,你放手就被它壓制。
03合理舒緩焦慮可以從三個方面嘗試。
①多跟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獲取不同視角看待焦慮。
心理學家尼爾·A·雷克託博士說過: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所有生命個體對它都不陌生,就連一隻低等的蝸牛也不例外。
有種心理活動叫共情,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每個年齡段有該年齡段的煩惱,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會產生共情,焦慮數值得到平攤。焦慮數值趨向平均值,你的焦慮就會穩定下來。
②不用世俗束縛自己,沒什麼比自己舒服最重要。
電影《金剛狼》有一句臺詞:成為你自己想成為的,別成為他們所希望的。
《賈伯斯傳》提到,賈伯斯在努力到一個階段後發現,自己雖然勤奮,但在真正的編程天才面前根本就是一文不值,可是他很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把目標定在用產品和理念改變世界。
我們一生在做加減法,大部分人知道加法,也要學會做減法。不過於苛刻自己,練習深呼吸,大聲跟自己交談有助於對未知的恐懼。
③給生活賦予生命力,提高自己快樂的敏感度。
生活是樂趣的載體,而不是樂趣的終結者。
時代轉變得太快,我們在迎合時代的同時降低對生活的感知能力。
有人數草莓的芝麻,數大米,數樹葉,這些看似無聊透頂的行為,卻是他們的樂趣。
改變生活環境,自己的行為,情緒模式使自己的幸福感上升。
既然身處焦慮,就好好調整你的小目標。直面焦慮不可怕,你我都是生活打磨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