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艘「阿波丸」隸屬於當時的日本郵船公司。船長154.9米,寬20.2米,深12.6米,總噸位11249.4噸。是日本當時的「不沉之艦。」
時間拉回到1944年,日、美達成協議,對這艘徵用的、名義上的商船,(雖然它各方面都達到了軍事艦船的標準,而好幾艘它同級別的艦船都改成了輕型航母。)給它全身刷成綠色,兩面加上十字,它改裝成運送救援物資的運輸船。讓這艘船有了區別於其它艦船的樣子,並為它來往於東南亞一路開了綠燈,保它安全,絕不攻擊。
因此它曾6次往返於日本——新加坡航線,為陸軍運送給養。雖也曾受傷但都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任務,從而也博得了「不沉這艦」的美名。
當時的日本海軍已經沒了戰鬥力,那這艘「阿波丸」無疑就成了重中之重,只用它來運送救援物資那怎麼可能,怎麼甘心呢。
兩國協議達成之前它就以經搭載了6000噸彈藥和其他戰爭物資,可以說打從一開始,日本就沒打算守約。
我國有句老話叫「在劫難逃」,福兮禍兮,因為它的特殊性,也因為情況的特殊性,就在1945年3月28日,「阿波丸」在新加坡裝載了從東南亞一帶撤退的大批日本人駛向日本,本來萬無一失的行程,本來是回國,卻成了不歸路。
說來「阿波丸」臨走前也是奇怪,它當時的戰局對於日本來說可謂是四面楚歌,它途經香港說是有貨物上下,(上的是什麼,下的又是什麼可想而知了),3月2號抵達新加坡,。等它到達目的地以是3月10號。「阿波丸」一到東南亞就進入嚴格保密狀態。只有在夜色降臨時,在日本憲兵監視下,才把貨物運到船艙裡。滿載著神秘貨物和眾多撤回國內的國民,3月28日,離開新加坡,踏上回國的航程。
4月1日它駛過我國牛山島海域,此處地處臺灣海峽咽喉地帶,距當時日佔區只有18海裡,美國的「皇后魚」號潛艇在太平洋海面已遊蕩了4個月,漆黑的夜還有濃得化不開的霧,讓艦長拉福林啥也看不見,只能靠聲納來判斷是敵是友。
結果他判斷的結果是:這是艘軍艦,那還等什麼,開火! 4枚魚雷過後「阿波丸」沉了。有人說他怎麼沉得這麼快這麼徹底?可能它太沉了。
為什麼這麼說,這還得從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第一次訪華時說起。時隔20年後,這位總統沒白來,禮物單上就有這麼一張清單。
關於這艘沉船上面到底有什麼傳聞一直沒斷,有的說的不計其數的金銀珠寶,稀有礦藏,有的說有數以萬計的古董珍玩。還有載的2000多人。而日本後來也向美國要求過賠償,要求賠償72萬美元,和一艘同類型船隻替代「阿波丸」號的艦船。可是後來的兩顆原子彈之後,日本也就不再提了。
傳說中的2000多人,倖存下來的只有一個人叫田勘一郎,好像是個廚師,傳說據他的回憶和美國《聖迭哥論壇報》披露:「阿波丸」號裝載的貨物總價值達到50億美元,其中裝有黃金40噸、貨幣40箱、錫錠3000噸、橡膠2000噸、各類珍寶和諸多有價證券,以及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等文物。
這位倖存者在後來就對此事保持沉默,不再說任何相關內容了。
大概情況知道的,下面問題來了,對於沉船地的複雜水況我們是撈是不撈?是自己撈還是找人幫忙撈?自己能不能撈得上來?人員和技術能不以支持這樣大的打撈行動?
經過反覆考量,最終決定:不僅要撈,還要自己撈!
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一向是我們的光榮傳統,(好聽的話怎麼說都漂亮,但這種精神真的是值得我們傳承下去的)。
1977年4月5日,打撈行動開始,這次行動海、空軍全面出動,600餘名潛水員參與打撈,還採用了美國最先進的打撈設備,打撈工作一直持續到1980年才結束。
在「阿波丸」初步打撈中,發現了偽「滿洲國」政要鄭禹的家藏小官印(玉印)及鄭孝胥安葬時分贈後人的圓硯,硯上有「鄭公孝胥安葬紀念」字樣,這說明當時船上搭載的並不都是日本人。
此次打撈共撈起錫錠、橡膠、水銀、鈮鉭、雲母、光化玻璃等物資共5418噸,在當時總價值5000多萬元人民幣。另外還打撈起日本人的屍骨368具,由中國上海市紅十字會交還給日本紅十字會。
傳說中的黃金並沒有看見影子,這到底是真的有,還是沒有,就很是蹊蹺了。若是真有那它們去哪了?若是沒有,為什麼會傳得有鼻子有眼兒的呢?
看到此處的你是怎麼想的呢?你覺得有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