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2020-12-16 電子發燒友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12-14 16:10:07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

  按照使用環境的不同,又可以將機器人分為水下仿生機器人,空中仿生機器人和地面仿生機器人。

  水下仿生機器人是指模仿魚類或者是其它水生生物的一些特性研製出的新型高速、低噪音、機動靈活的柔體潛水器,這些仿魚推進器的效率可以達到70%到90%。比如說機器魚、機器蟹等等。由於單個水下仿生機器人的活動範圍和能力有限,所以具有高機動性、高靈活性、高效率、高協作性的群體仿生水下機器人系統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空中仿生機器人是具有自主導航能力、無人駕駛的飛行器。空中機器人具有它獨特的優勢。比如說它們的活動空間比較廣闊,運動速度也很快,它們在空中飛行可以不受地形的影響等等。這一類的機器人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好的,特別是在軍事上的應用。

  地面仿生機器人根據他行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跳躍式的機器人、輪式機器人、足式機器人以及爬行類機器人等。比如說有早稻田大學的「WABIAN」,Raibert和Zeglin共同研製的Uniroo以及Hyon研製的Kenken已經能夠成功跳躍,還有蛇形機器人或者是仿壁虎機器人等等。

  在仿生機器人中人們相當重視的還有就是類人機器人的研究和發展。類人機器人的最大特徵就是能夠用雙足行走,雙腿直立行走是人類特有的步行方式。類人機器人主要是外形的仿人、類人行走和完成抓取等基本操作功能,它集成了多門學科知識和多項高新科技,代表了機器人的尖端技術。

  類人機器人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強,能耗比較小,而且與人協同工作起來也比較的容易,但是正是由於受到它自身的特點的制約,類人機器人的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研究之路組要走。類人機器人的研究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比如說機構學,材料學,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通訊技術等等。

  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仿生機器人的出現很好地體現了仿生應用的理念。如圖1所示,人類最早進行了陸面仿生機器人的探索,如中國三國時期的木牛流馬以及1893年由Rygg設計的機械馬;其次,進行了空中仿生機器人探索,最早模仿鳥類的飛行進行撲翼飛行器設計,1485年達文西設計的撲翼飛機圖紙是世界上第一個按照技術規程進行的設計;最後,是水下仿生機器人的探索。縱觀仿生機器人發展歷程,到現在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探索時期,該階段主要是生物原型的原始模仿,如原始的飛行器,模擬鳥類的翅膀撲動,該階段主要靠人力驅動。至20世紀中後期,由於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以及驅動裝置的革新,仿生機器人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宏觀仿形與運動仿生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利用機電系統實現諸如行走、跳躍、飛行等生物功能,並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人為控制。進入21世紀,隨著人類對生物系統功能特徵、形成機理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仿生機器人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機電系統開始與生物性能進行部分融合,如傳統結構與仿生材料的融合以及仿生驅動的運用。當前,隨著生物機理認識的深入、智能控制技術的發展,仿生機器人正向第四個階段發展,即結構與生物特性一體化的類生命系統,強調仿生機器人不僅具有生物的形態特徵和運動方式,同時具備生物的自我感知、自我控制等性能特性,更接近生物原型。如隨著人類對人腦以及神經系統研究的深入,仿生腦和神經系統控制成為了該領域科學家關注的前沿方向。

  我國仿生研究起步較晚,近30年來在NSFC的大力資助下,經歷了跟蹤國外研究、模仿國外成果到局部領域齊頭並進三個階段。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孫茂教授利用Navier-Stokes方程數值解和渦動力學理論研究了模型昆蟲翼作非定常運動時的氣動力特性,解釋了昆蟲產生高升力的機理,為微型仿生撲翼飛行器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國際昆蟲撲翼飛行機理研究方面佔有一席之地。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宏教授研製的類人五指靈巧手,能靈活運動並進行物品的抓取,技術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相當。

  今天,仿生機器人種類繁多,本文主要針對陸面仿生機器人、空中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領域中的部分典型研究工作進行介紹與分析。

  陸面仿生機器人

  在自然界中,陸面生物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有雙足運動方式,如人類;有多足爬行方式,如狗、壁虎等;有無足移動方式,如蛇類;有跳躍方式,如袋鼠、青蛙、蝗蟲等。研究人員從這些生物的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等方面得到啟發,進行了陸面仿生機器人的研究。主要有仿人機器人、仿生多足移動機器人、仿生蛇形機器人和仿生跳躍機器人等。

  仿人機器人

  仿人機器人是指一定程度具有人的特徵,並具有一定程度移動、感知、操作、學習、聯想記憶、情感交流等功能的智慧機器人,可以適應人類的生

  活和工作環境。這是一個融合機械電子、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傳感及驅動技術等多門學科的高難度研究方向,是各類新型控制理論和工程技術的研究平臺,也是目前仿生機器人技術研究中具有挑戰性的難題之一。仿人機器人的研究可以推動仿生學、人工智慧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仿人機器人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從最初的單元功能實現,僅模仿人進行簡單行走,發展到能初步感知外界環境的低智能化,再到現在集成視覺、觸覺等多項技術並能根據外界環境變化作出自身調整,完成多項複雜任務的擬人化、高智能化系統。

  仿人機器人的研製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雙足步行機器人。日本早稻田大學首先展開了該方面的研究工作,其研製的WAP、WL以及WABOT

  系列機器人能實現基本行走功能。在此期間,日本、美國、歐盟、韓國等國家的多家機構均進行了仿人形機器人的研究探索工作,並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果,如美籍華人鄭元芳博士1986年研製出了美國第一臺雙足步行機器人SD-1以及其改進版SD-2。

  該階段主要還是側重實現機器人的行走功能,並能實現一定程度的控制。進入21世紀,隨著傳感以及智能控制技術的發展,仿人機器人具有一定的感知系統,能獲取外界環境的簡單信息,可做出簡單的判斷並相應調整自己的動作,使得運動更加連續流暢。如本田公司於2000年研發的仿人形機器人「ASMIO2000」不僅具有人的外觀,還可以事先預測下一個動作並提前改變重心,因此轉彎時的步行動作連續流暢,行走自如,是第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仿人形機器人。索尼公司2003年推出的「QRIO」機器人首次實現了仿人機器人的跑動。其後,法國的「BIP2000」機器人、索尼公司的「SDR」系列機器人、日本JVC公司研製的「4」機器人、韓國的「HUBO」機器人,實現了諸如站立、上下樓梯、跑步、做操等複雜動作。隨著控制理論的發展與控制技術的進步,仿人機器人智能性更強,能實現動作更複雜,運行更穩定,且能根據環境的改變和它自身的判斷結果自動確定與之相適應的動作。如本田2011年發布的「ASIMO2011」機器人,綜合了視覺和觸覺的物體識別技術,可進行細緻作業,如拿起瓶子擰開瓶蓋,將瓶中液體注入柔軟紙杯等,還能依據人類的聲音、手勢等指令,來從事相應動作,此外,還具備了基本的記憶與辨識能力。

  2013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研製的「ATLAS」機器人是當前仿人形機器人的一個代表,除了具有人形外觀,還具備了人類簡單的識別、判斷以及決策功能,是一款具有較高智能化的類人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在傳送帶上大步前進,躲開傳送帶上突然出現的木板,能從高處跳下穩穩落地,能兩腿分開從陷阱兩邊走過,能單腿站立,被從側面而來的球重撞而不倒。

  該公司開發的另一款用於美軍檢驗防護服性能的軍用機器人「Petman」,除了具有較高靈活度外,還能調控自身的體溫、溼度和排汗量來模擬人類生理學中的自我保護功能,已經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人類的生理特性。

  仿人機器人另一個研究方向就是仿人手臂和靈巧手指的研究。從最初的外觀仿形並實現簡單運動階段發展到現在集運動感知於一體,並能實現類似人手諸如抓取等細微操作的機電系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TOMOVIC等於1962年針對傷寒病患者設計的「Belgrade」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靈巧手,只能實現簡單動作。SALISBURY等於1982年設計的「Stanford/JPL」仿人手首次完整引入了位置、觸覺、力等傳感功能,開創了多指手實際抓取操作的先河,是當時乃至現在都很具有代表性的機械手。此後,機械手朝著更加靈活,更加智能的方向發展。2010年德國宇航中心DLR研製的手-臂聯合系統「Hasy」機械手臂,總共具有21個自由度,是第一個採用仿生學關節進行手指設計的多指靈巧手,手指關節的運動模仿人手進行面接觸滑動而不是單純的轉動,使其運動特性與人類手指更加接近

  國內仿人形機器人研究起步較晚,2000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先行者」是我國第一臺仿人形機器人。其後,北京理工大學於2002年研製的仿人機器人「BHR」,突破了系統集成技術,實現了無外接電纜的行走,可在未知地面上穩定行走且能實現太極拳表演等複雜動作。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開發的「HIT」系列雙足步行機器人實現了靜步態和動步態步行,能夠完成前/後行、側行、轉彎、上下臺階及上斜坡等動作。清華大學研製開發的仿人機器人「THBIP」採用獨特傳動結構,成功實現無纜連續穩定地平地行走、連續上下臺階行走以及端水、太極拳和點頭等動作。北京理工大學2011年研製成功的「匯童5」仿人機器人,代表了我國現階段仿人機器人的最高水平,具有視覺、語音對話、力覺、平衡覺等功能,突破了基於高速視覺的靈巧動作控制、全身協調自主反應等關鍵技術,成為具有「高超」運動能力的機器人健將,此外,浙江大學也進行了仿人機器人的研製,通過軌跡預判的方法提高了機器人對複雜情況的處理能力,實現了機器人打桌球的運動。

  在仿人手臂與靈巧手指方面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開展較早,1993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隻三指手「BUAA-I」,其隨後改進版本「BUAA-II」型和「BUAA-III」型三指手相繼問世。上海交通大學從2005年開始進行基於腦電的機械手臂操作研究,著重研究如何提高假肢手的操作功能和操作靈巧性,開發功能更先進的生物/機械系統接口,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具有「仿人手」功能的新一代假肢手。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德國DLR聯合研製的類人五指靈巧手「HIT/DLRHand」,具有多感知能力,運動靈活,抓取過程仿人化,能夠完成正向捏取、三指捏取、柱狀抓取等人手大部分抓取功能。目前仿人機器人研究已在諸如關鍵機械單元、整體運動、動態視覺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與人運動的靈巧性和控制的自主性相比還相差很遠。仿人機器人的最終發展目標不僅是外形及運動方式模仿人,而且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接近人,能夠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不斷獲取新的知識,能自主完成各種任務,還能自己適應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動態環境。

  仿生多足移動機器人仿生多足移動機器人的靈感來源於自然界的

  爬行生物。研究人員從狗、壁虎、螃蟹、蟑螂等爬行生物上獲得靈感,進行結構模仿設計。因其具有良好的地形適應能力,近20年來一直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受到世界各研究機構的關注。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仿生多足移動機器人的機構與控制均得到較大發展,從單一模仿生物移動發展到具有智能控制和良好的環境感知能力,更接近生物原型的移動機器人。

  20世紀60年代中期,通用電器公司研製了四腿式步行機器人「Mosher」,採用了由人控制的方法模擬四腿生物行走,是仿生多足移動機器人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此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能自主控制移動的機器人相繼出現。如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研製的「TITAN」系列四足步行機器人,具有多種運動步態,可在傾斜的樓梯上行走。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2008年仿大狗研製的「Bigdog」機器人是多足運動機器人的代表,具有環境感知和良好的適應能力,平衡性良好,即使側面被物體衝擊,也能很快地通過調整步態恢復平衡狀態。可以爬山坡、過雪地、走石子路,上下樓梯,在光滑的冰上行走,甚至能跳躍跨過單槓,可用於軍方運輸。該公司2013年最新研製的「獵豹」機器人能夠衝刺,急轉彎,並能突然急剎停止,與生物原型運動較接近。它的奔跑速度最高可達到46km/h,是目前運動速度最快的仿生多足移動機器人。

  還有學者基於昆蟲的爬行運動機理進行仿生多足機器人的開發。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研製的仿蟋蟀爬行機器人,是仿生昆蟲機器人中的一個代表,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行走和跳躍,能夠適應粗糙地帶,能靈活地進行跑動、轉彎、避障等。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密執安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等機構在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資助下,研製了「RHex」系列腿式機器人,擁有六條半弧的「彈力腿」,能夠輕鬆實現快速行駛、跳躍、騰空翻轉和攀爬等動作。研究人員還從壁虎能在垂直牆面上行走獲得啟發研製爬壁機器人。
責任編輯:YYX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仿生機器人——方興未艾的「機械戰士」
    去年6月,韓國國防部披露了研發軍用仿生機器人的消息,並預計2024年開始裝備軍隊。今年以來,世界多國相繼發布消息,加快仿生機器人的研究進度。世界上第一個仿生機器人是單臂仿生機器人。後來,其同系列的單臂仿生機器人被應用於空間站實驗。第一個用於執行軍事任務的仿生機器人是仿生機械蟹「Ariel」,被用於執行清除水雷等任務。
  • 仿生機器人:方興未艾的「機械戰士」
    去年6月,韓國國防部披露了研發軍用仿生機器人的消息,並預計2024年開始裝備軍隊。   今年以來,世界多國相繼發布消息,加快仿生機器人的研究進度。   世界上第一個仿生機器人是單臂仿生機器人。後來,其同系列的單臂仿生機器人被應用於空間站實驗。第一個用於執行軍事任務的仿生機器人是仿生機械蟹「Ariel」,被用於執行清除水雷等任務。   在仿生機器人研究方面,儘管各國進度不一,但對軍用仿生機器人的研究,各國起步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1世紀初。
  • 排名第二的仿生蛇機器人!工程師成功設計出仿生搜索救援機器人
    排名第二的仿生蛇機器人!從炎熱的沙漠到茂密的熱帶森林,蛇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它們每天都在樹上、巖石裡和灌木叢中穿行,而通過研究這些蛇的運動方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一種靈活且穩定仿生蛇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輕鬆地跨過很高的臺階。
  • 國內首款仿生機器人,不僅會唱歌還會吃飯,只製作女性機器人
    首先在這裡對大家說一聲對不起,因為時間的原因這個帳號好長時間沒有為大家更新內容,現如今咱們的國家的發展是越來越壯大,在科技領域也是日益發達,科技也造福了生活領域中的各個方面,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是運用到科技,在勞動方面也基本上代替了勞動力。
  •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也許是最早的仿生機器人了,確實很超前
    仿生機器人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因此很多研究者認為,最初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已開始研究「仿生機器人」。誠然,遠古人類的黑色科技很多,其實諸葛亮的木牛流馬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仿生機器人,但原理大致相同,諸葛亮利用牛和馬的運動優勢,製造了比牲畜更方便、省事、不用草料休息的木牛流馬。那麼,什麼時候出現了真正的仿生機器人?
  • ...預設」實現真正人機溝通——從影片《機器猛犬》看仿生機器人技術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人能否與機器人實現如電影中那樣的溝通呢?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應用了AI技術的機器人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兒童陪伴機器人、智慧導覽機器人、自動送貨機器人等多種類型的機器人已並不罕見。但是客觀來看,目前大多數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並不高,與真正實現與人類無障礙溝通還有一段差距。
  • 從章魚得到靈感製作的仿生機器人手臂,可抓取活螃蟹!
    在章魚的所有酷事物中,它們的手臂可能是最酷的,這也成為許多仿生手臂團隊研究的對象。最早德國工業自動化公司Festo提出了仿生夾具,該公司的重點領域包括氣動,伺服氣動和電氣自動化技術,仿生抓手無疑在技術媒體中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 國外這個哪兒是仿生機器人,這簡直就是萬聖節鬼王
    如果問今年這個國外的萬聖節期間,哪款仿生機器人更逼真——嚇人得逼真,應該非國外迪士尼推出的這款無皮卻又有炯炯有神眼睛的機器人莫屬了。骷髏一樣的白色頭部外殼,仿真的眼瞼,眼白還有靈動的眼珠子。瞧這個尊榮,大晚上的,非嚇死人不可。即便是白天看了,目不轉睛盯著你,人也會覺得不寒而慄。
  • 香港設計師自造仿生機器人 外貌酷似女星被指侵權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連線》4月4日報導,近日,香港平面設計師馬先生(Ricky Ma)在自家陽臺獨立製造了一個仿生機器人,其外貌與好萊塢女星斯嘉麗·詹森極為相似。專家指出,該行為侵犯了斯嘉麗·詹森的權益,她有權起訴機器人製造者。
  •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而現在,也許只需要一種幾釐米長的柔軟材料,你就能獲得一個「好動」的仿生軟體機器人。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軟體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在液態環境中行動自如,完成拾取和運輸物體等任務;而且由從磁場和光碟機動,精確度和敏捷性都得到很大提升,其前進速度達到了每秒一步,這甚至與人類步伐速度相當!
  • 塗裝機器人!仿生馬桶塗層!這些黑科技你見過沒?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中國最具有含金量的科學技術類大獎。由國務院於2000年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為800萬/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眾所周知,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生存發展,就需要在科技上不斷的突破創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塗料行業也是這樣。
  • 超逼真仿生雨燕機器人,僅42克翼展68釐米,能自主導航飛行
    智東西7月6日消息,近日,據Festo官方消息稱,這家專門產出黑科技的德國自動化公司,又製造出了兩種新型仿生機器人,分別是仿生雨燕Bionic Swift和帶有氣動抓手的仿生移動機器人Bionic Mobile Assistant。這家公司的神奇之處在於,他們會以大自然為設計靈感,生產出各種異常逼真的仿生機器人。
  • 俄媒:中國海洋館要推出「海豚仿生機器人」,保護環境的又一步?
    【環球網報導】「中國的海洋館可能會出現海豚仿生機器人」。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2日報導稱,紐西蘭在這一項目的自我定位是動物保護方案,那麼生態學家如何看待這一新生事物?但他們建議,採用海豚仿生機器人,代替原本計劃裡向水池投放的海豚和鯨魚。海豚仿生機器人的研發者之一王理向俄衛星社解釋了「海洋館採用這種機器人為什麼會對動物保護產生有益的影響」。「中國作為過去20年來世界上最活躍和增長最快的遊樂市場,伴隨著大量主題公園、海洋館的興建,傳統的活體動物養殖展覽方式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 我國科學家開發3D列印軟機器人,3D仿生機器人成為可能!
    近日,中國的研究人員受到孩子們常玩的摺紙的啟發,使他們走向了更複雜的機器人技術——3D列印摺紙機器人。在這項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試圖將材料編程到機器人系統中。這也就意味著,不僅要檢查3D可可列印性,還要檢查可摺疊性和所需的機械性能。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這一仿生機械手指,在國際無處不在的機器人與環境智能大會(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Robots and Ambient Intelligence (URAI))上進行了展示,是採用多材料進行列印的。
  • 德國機器人公司Festo推仿生機器人 這次靈感是蜘蛛
    這款機器人屬於被稱之為仿生學的機器人學分支,以自然界中的現有生物為原型設計相應的機械系統。「比仿製自然生物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汲取的經驗,」Festo公司仿生項目負責人伊萊亞斯?克努本(Elias Knubben)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我們通過探索生物學中的迷人原則,並尋找相應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從大自然中獲得啟迪。」
  • 從章魚得到靈感製作的仿生機器人手臂,可抓取活螃蟹
    操控物體是機器人領域最困難的挑戰之一,因此研究人員已經製造了一種先進的軟機械臂,無論在形式還是功能上都與章魚的觸手非常相似。實現的靈活性是軟機器人領域值得注意的進步。機器人世界充滿了令人著迷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會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加便利,儘管它對那些即將被機器人取代的人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合理的擔憂。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各種方法,從大自然中獲取靈感,使機器人手臂變得更好。
  • 新型仿生機器人,能像海葵捕捉獵物一樣抓取物體,比機械手指靈活
    目前大部分機器人是通過機械手指來抓取物體的,這種方式比較接近我們人類的抓取模式,但是卻存在著精度不夠、靈活度低、成本高的缺點。那麼,有沒有其他的抓取模式呢?顯然是有的。最近清華大學和西南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就設計了一種新型仿生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像海葵捕捉獵物一樣抓取物體。
  • 仿生人形機器人進博會為微軟「打call」 眼睛眉骨嘴巴都能動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莊濱濱 李國亮 上海報導&nbsp&nbsp&nbsp&nbsp「微軟-儀電人工智慧創新院是由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設立,面向產學研合作執行人工智慧項目……」11月7日,在第三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微軟展臺,一個「仿生人形機器人
  • Soft robotics:香港大學研發全新柔性驅動方式為仿生機器人設計提供新思路!
    近日,由香港大學陳永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國際著名機器人期刊《軟體機器人》(softrobotics)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柔性驅動器,「扭轉管驅動器」(twisting tubeactuation,簡稱TTA),利用持續扭轉充滿空氣的細長彈性管,同步輸出氣壓和沿著管的收縮力,從而實現了不受束縛(untethered)的多模式流體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