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何意?下半句更是少有人知

2020-12-22 趙趙的期待

作為一種流傳在田間地頭、破屋陋巷的口頭禪,俗語以其平易近人的字眼,通俗易懂的語氣,歷來成為民間百姓所推崇的一種特有文化。時至今日,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農村一些老人,就不難發現在他們眼裡,待人接物的標準往往來源於民間俗語,甚至與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也用俗語作為參考。

那麼,在民間百姓眼中如何判斷哪些陌生人不可深交呢?這就牽扯到一句俗語:「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顧名思義:寧可身上挨三刀,也不與長著鷹鉤鼻子的人交往。

但問題是,為什麼「鷹鉤鼻」的人,就不能夠深交呢?我想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從而找到一些答案。

1.與「鷹鉤鼻」的外形有關。

鷹,作為一種兇猛的禽類,是大自然食物鏈的頂端,更是空中的終極捕獵者。

鷹在空中捕食,很大程度上依靠鋒利的「喙」,而有些人的「鷹鉤鼻」,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起來,都與鷹的喙相似度極高,因此也確實給人一種不適的感覺,古人就認為長著鷹鉤鼻的人象徵著像鷹一樣兇殘。

2.與傳統文化「相由心生」有關。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知道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話「相由心生」。說的是,一個人心地善良與否,往往從他的面相上就能夠反映出來。心中有善,其面相也是慈眉善目;心中有惡,其面目一定猙獰。

記得郭德綱說過一句話:人吶,是不是一個好人,其實從面相上是能夠看出來的。

而鷹鉤鼻的人,就是給人一種猙獰可怕的感覺。而這種猙獰的面相,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一個人內心的兇殘,因此「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的說法,就是告誡大家要擦亮眼睛,避免與這種人深交。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寧可挨三棍,不與矬子混」,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可惜十人九不知……

矬子,是說身形短小的人,甚至是一些侏儒。由於矬子在身高方面的缺陷,本來就在人際交往中不佔優勢,而作為人群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害怕被人欺負,往往特別工於心計,精於算計,以此彌補身高所帶來的劣勢,從而在社會中混的遊刃有餘。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現身高馬大的人卻被「矬子」算計了的事例。

寧可挨三棍,不與矬子混」就是提醒人們,在與身高短小的人交往時,一定要警惕。

朋友要交心,有三五個好朋友是一生的幸運,但切記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確實要學習一些識人的方法,畢竟社會中魚龍混雜。我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不妨借鑑一下俗語中的經驗來作為參考。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鷹鼻」、「矬子」就一定不能交,凡事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你知道什麼是「鷹鼻」嗎?
    因此古人在識人的時候,首先會從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有句俗語叫做:「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鷹鼻呢?顧名思義,「鷹鼻」就是指「鷹鉤鼻」,又稱為「結節鼻」,一般是指鼻梁上端有一些凸起,就像是駱駝的背部一樣,而鼻尖有點下鉤。
  • 古人云:「英雄難過美人關」,下半句卻少有人知,說中女性的弱點
    前半句是人盡皆知,但是後半句少有人知,直戳女性弱點。「美人難過賣酸攤」從字意理解,咱們可以解讀為美人往往會在賣酸攤的地方停留。從深度意思來理解,這則是女人容易吃醋。比較幸運的是,皇帝只是試探她,給她把毒酒換成了醋,妻子喝了一壇醋,後來,女人愛吃醋這個說法就流傳起來了,這句老話也就有了。總的來說,這句話都是希望人們面對感情要理智,不要迷失了自己。這句俗語放在現代依然有意義,特別後半句,現在的女人出醋更厲害了,只要是多看其他女生一眼都不高興,都要吵你。所以說,學點俗語還是有用的。
  • 古人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下半句卻少有人知,說中女性的弱點
    從古至今,沒有人不喜歡美人,換句話說,人們都嚮往美好的事物,英雄自然不例外。雖然古代女性地位普遍低下,但是靠著姿色迷倒男人的可不少。上半句說完了,再來說說鮮為人知的後半句。05「美人難過賣酸攤。」從表面來看,這句話可以解讀為:女人看到賣酸東西的攤位會走不動路。
  • 農村俗語:「鷹鼻鷂眼不能交,矮矬殺人不拿刀」究竟是啥意思?
    比如,農村所總結出的俗語,就是廣大農民朋友用智慧總結出來的。前幾天,與一位老農聊天,從他那裡,聽說了這麼一句俗語——「鷹鼻鷂眼不能交,矮子殺人不拿刀」,我感覺非常有意思,於是,與老農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溝通交流。通過溝通交流後,我才知道這句俗語還是蠻有意義的。下面,我們就聊一聊這句俗語。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朋友妻不可欺」很多人都聽過,下半句卻鮮有人知,說的更是人性
    現在的年輕人說俗語的很少了,對俗語的認知也大不如前。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見老人們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有的是講述生活中的道理,有的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這些話都是祖輩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是人生閱歷,總結而來的,這也是他們給子孫後代留下的一筆財富。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五字秘訣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這句「笑貧不笑娼」不是整句話的經典,最重要的其實是在後半句「救急不救窮」。這句話雖然不那麼好聽,但是卻道盡了人間真實。
  • 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何意?古人處世之道!
    而俗語雖然簡單通俗,但是卻包羅萬象,其中有講民俗民風的,修身齊家的,為人處世的,獵漁稼穡的,生活經驗的等等,比如這句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講的正是古人的立身處世之道,並且用來警醒後世之人作為參考,那麼這句話是何意?到底講的是何意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俗語「春宵一刻值千金」路人皆知,然而後半句卻道盡生活真諦
    有時候,一些俗語佳句,往往會隨著流傳開來,人們只記住了前半句或是後半句,弄得整個意思都不一樣,模樣大變,失去其原來的真實意思。比如民間就有一句俗話常說,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露,金榜題名時」。
  •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
    俗語說:「精足不思淫」,下半句更有道理,普通人卻很難做到文/觀心通史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沉澱,中國古代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寶貴的知識,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少走許多彎路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在平時,男女相互收受東西時,就應該做到不身體接觸,這是一種基本禮節;看到嫂嫂溺水更應該救助,就算不是嫂嫂,是一個陌生人,我們也應該盡力幫助。不得不說,有點佩服古人的智慧了,話語中總是透露著一些道理。雖然俗語給不了我們實質性的東西,但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所以說,多了解點俗語沒有壞處。
  • 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和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前人總結的一些生產、生活經驗,一般用詞簡單,朗朗上口,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時代的特徵。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堪稱金句,但一些俗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了一種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下半句也是經典,早了解早受益
    自然不同的文化之下是會有不同的印記,詩詞曲賦還是琴棋書畫,不同的人會有他們自身的一個側重點的,比如農村俗語,這些看似粗鄙的語言,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還真是對我們有一定的勸誡意義的。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什麼意思?男人要多注意「老不洩殘精」的意思,其實是古人對於自己的身體的一種保護。
  • 農村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經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
    農村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經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在農村地區仍然流傳著許多俗語、民諺,它反映了一定時期的社會風俗,其中既有飽含祖先智慧的至理名言,也有反映當時社會黑暗的文化枷鎖。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農村俗語是「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更加經典,只不過因為少有人知而不被提及。
  • 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到底是何意?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關於生死,古人也留下了許多俗語,例如「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很好理解,它就是指人們既怕在臘月出生,又怕在臘月死亡。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句俗語沒有科學道理所循,若是多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考慮,那麼便很容易理解這句俗語產生的原因。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何意?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03其實,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少食壯火,自取其禍」,這句話很好理解,主要是說年少時候如果食用補品太多的話,往往會有很多的禍害。俗語「窮不省三錢,富不進三門」有何深意?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話有道理嗎?
  • 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是何意?漲知識了
    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通俗易懂,還往往能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現在的農村就流傳著很多這樣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國度,它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傳承至今。時至今日,我們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時,勢必也要感嘆偉大的祖國傳承給我們的一切。在代代傳承的物質遺產的同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傳誦至今。例如古代的詩詞、俗語,它們又何嘗不是代表中國優秀文化的產物?
  • 俗語說:「廟小妖風大」,下半句十人九不知、教你4個做人的道理
    俗語說:「廟小妖風大」,下半句十人九不知,教你4個做人的道理中國古代有很多俗語都特別有道理,這些俗語也許用在現在的實際生活中不是那麼恰當,卻能夠給人以一定的生活啟示,如果能夠善加利用,有時候也能讓人避免很多不好的事情。而還有一些俗語,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