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漢正街的搬遷,一大批與之相關的新聞報導開始湧現。本文就「漢正街搬遷」這一重大社會事件生產的媒介產品為研究對象,分析媒體是如何建構搬遷事實,取得怎樣的傳播效果。概括來說,各類報導選擇客觀報導、對比式報導、解釋性報導等報導方式,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受眾的反饋升溫,突出話語權。
關鍵詞 漢正街 搬遷 報導策略 傳播效果 媒介生產
一,高度關注:漢正街是否該搬遷
漢正街,武漢的這個有著500年歷史的老名片,一直以來,都備受媒體矚目。從漢正街與浙江義烏商貿市場的對比報導,到漢正街火災頻發的調查性報導,漢正街,一直活躍在話題之中。2011年,因擁堵、火災等問題日漸凸顯,武漢市將對漢正街進行整體搬遷。對於「天下第一街」的命運變遷,社會給予了高度關注,而後,漢正街搬遷漢口北的新聞席捲而來:《漢正街市場禁止貨車通行,整體搬遷實質性啟動》、《去留漢正街》、《「天下第一街」將在漢口北續寫輝煌,漢正街3年內全部搬遷完畢》······
為何漢正街搬遷事件受到媒體的空前的高度關注?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和解答。另外,在各家媒體對漢正街搬遷的報導策略上,我們更是有必要發現、分析和總結規律。而對於各種報導策略的傳播效果,通過一定的數據的統計和比較,以及受眾的反饋,我們也得出「漢正街搬遷」的媒介生產結果。
二,探本溯源:「搬遷」暴風報導的價值何在
漢正街搬遷,作為一種傳媒現象分析,涉及多方利益,蘊含多種意義,因而扯動眾人心。從漢正街存在的500年以來,它就是武漢水陸交通「窗口」,是我國中部最大的貨物「大本營」,是武漢的商業鼻祖,地位顯赫。由於其地理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漢正街的示範作用影響和帶動了全國商品批發市場形成,為社會化商品大流通、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繁榮作出過重要貢獻[1]。因此,漢正街——這個天下第一街,作為武漢的名片,當之無愧。如今,漢正街的整治搬遷,是處於現代性規訓下的理性規劃和建設,而媒體對於它的暴風似的報導,在於此現象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漢正街搬遷」這一報導的背後蘊含著巨大的新聞價值。首先,從政治性來說,漢正街搬遷,是政府為武漢城市規劃和改造所制定的的公共政策。而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政府通過媒體向公眾宣傳此次的搬遷方針、路線、政策,並組織引導公眾貫徹執行。因此「漢正街搬遷」這一重大公共政策就成為了這段時間媒體的新寵兒,對它的報導就對於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各項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而能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力,形成良好的宣傳效果。 其次,從受眾接近性考慮,漢正街搬遷小到關乎武漢小批發商的生存,大到涉及全國各地進貨商的貨源,這個傳媒事件的受眾具有絕對的集中性和相對的廣泛性,潛在受眾數目巨大。第三,從重要性來說,漢正街,武漢的歷史名片,它的搬遷究竟是否利大於弊,受眾極為關心。漢正街的搬遷不僅僅是表面上對火災隱患的解決和處理,它還關乎武漢的這張重要名片的生存和毀滅。
另外,也由於漢正街搬遷的時間持續久,歷程長,因此給媒體提供了多種報導方式的選擇權。尤其是考慮到搬遷問題歷來遭遇搬遷難,此次搬遷過程難免會出現問題和困難,媒體能夠策劃相關的系列報導,獲得持續的關注。又或者是深度報導,為群眾解析和權衡搬遷的利弊。因此,媒介都選擇這一傳媒現象進行大規模的報導。
三,差異分析:媒體如何策略傳播
報導主題已定,「漢正街搬遷」的媒介生產則在於報導策略。三國時的魏國劉劭在《人物誌·接識》中說:「術謀之人以思謨為度,故能成策畧之奇,而不識遵法之良。」唐朝的詩人杜甫在《送靈州李判官》詩中說:「將軍專策畧,幕府盛才良。」明朝的陳汝元在《金蓮記·射策》中說:「諸生有何策畧,就此披宣。」清人孫枝蔚在《贈安肅梁明府木天》詩中說:「懷古詩篇進,憂時策畧新。」眼下,各大媒體對於漢正街的報導層出不窮,報導策略也呈現差異化,或僅僅建構搬遷事實,或揭示城市空間重組的文化政治內涵及社會歷史意義。
對於漢正街這一重大事件報導,在當下日趨激烈的新聞競爭環境中,對此傳媒現象的不同媒介生產,直接展示出各自的傳播策略。策略傳播,就是在傳播中運用巧妙的策略使傳播的影響力達到最大,實現整體效果的最優化。縱觀各家媒體的報導,總的來說,媒介產品在新聞角度的選擇和報導方式的使用上呈現差異化。
3.1 媒介產品差異之的新聞角度
(一),取材角度
新聞角度是新聞採寫者在發現、挖掘和表現新聞事實時的著眼點和側重點,構成事物的各個因素和各個側面,都是新聞報導可以選擇的角度。對於漢正街搬遷這一公共政策,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大多省內區域媒體與省外媒體的取材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省內媒體更加注重於政府官方意志的表達,充當政府的喉舌。如《武漢晚報》在2011年8月31日《「天下第一街」將在漢口北續寫輝煌,漢正街3年內全部搬遷完畢》的新聞報導中借報紙的媒介形式讓市漢正街綜合整治和搬遷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回答市民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是在表達官方意志,不得不讓人覺得此報導的地方主義色彩;而《楚天都市報》在2011年8月14日的《漢正街市場禁止貨車通行,整體搬遷實質性啟動》中,則僅僅客觀介紹政府的政策與態度,過多強調政府的優惠政策以及搬遷意義。
而在外省的媒體報導中,則能夠關切到更多的漢正街相關利益方以及商戶的想法,以及當地市民的聲音。如《三聯生活周刊》的2011年4月的專題報導《去留漢正街》之中,對此事件提出了疑問:傳統批發還是現代商業,城市改造如何平衡民生保障?並報導了背後的充滿火藥味的「民意調查」之會議,形象而真實的再現商戶們的不滿與憤懣,市民的不舍與質疑。「支持整頓,但是堅決反對搬遷!」在這篇報導中,商戶們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另外,在《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8月30日的報導《漢正街搬遷的利益較量》中,則從不同的方面評說了漢正街搬遷的阻力與弊病。而這些,在省內的區域媒體裡是看不到的。
(二),寫作角度
從寫作角度的新聞角度方面來分析,可以發現,有些媒體僅僅使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如《長江日報》2011年8月31日的新聞報導《漢口北十項優惠,承接漢正街市場轉移》,具體介紹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管理委員會出臺的十項優惠辦法;而有些媒體則使用敘事的表達方式,如2011年8月17日,《法治周末》的《武漢漢正街涅槃:昔日CBD 難離「市井氣」》,具體敘述了漢正街上布店老闆李晶橋、三輪摩託車司機潘麗華的日常生活變化來展現搬遷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影響,這種新聞角度,就體現了媒介更多的人文關懷。
3.2 媒介產品差異之報導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辯證的統一。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於內容。新聞報導方式便是新聞報導內容的載體。在漢正街搬遷事件這一傳媒現象中,省內省外媒體報導方式各有差異,因此也直接影響此傳媒現象的傳播。
(一),客觀報導
常見的新聞報導形式諸如客觀報導,在此次有關漢正街的大規模中佔有最大分量。客觀的報導形式是指在新聞的具體報導形式即表現方法上,也應「秉持」客觀原則,意見與事實分離,呈現的新聞不含感情,努力做到公正、平衡。如2011年8月14日的《楚天都市報》的《漢正街市場禁止貨車通行,整體搬遷實質性啟動》,齊全的5W要素,客觀的事實報導;還有2011年8月20日的《楚天金報》的《漢正街月底前搬遷一批市場》,短小篇幅完成搬遷事實建構;又如《楚天都市報》2011年9月27日的新聞《漢口北六大優惠承接漢正街搬遷》,將客觀性落實到位。但是,這種報導方式也就僅僅只是提供訊息,很難有深度和廣度。
(二),調查性報導
在此次的大規模報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調查性報導為報導形式的媒介產品。而在此種報導形式中,更多的是調研式調查性報導。這類報導意在調查清楚事實的真相,既不刻意批評,也不著意表揚。報導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發內幕醜聞,而是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興利除弊,意在通過對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的深入調查、剖析,使問題得到關注,用建設性的主張求的社會共識,推動社會良性發展。在2011年2月22日的《湖北日報》中,《漢正街將被限期搬遷,天下第一街命運大轉折》,通過小標題來提出問題「漢正街,沒了?」來引發讀者思考,也是為後文所做的原因探究作引,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通過分析漢正街的衰退之因,指出搬遷勢在必行,最後再給漢正街搬遷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並表示出展望。
(三),對比式報導
同時,也有一定數量的對比式報導出現在各大媒體,通過現象對比、背景對比,使新聞不僅具有明確的事實說服力,同時具有雄辯的邏輯力量,從而賦予新聞以一般作品難以企及的深度與力度,從而更能引發受眾對於搬遷事實的思考。在這些對比式的新聞報導中,只要表現為「時間」上的對比,或者說是背景式對比。如2011年8月3日發表於《武漢晚報》的《"天下第一街"漢正街3年內將全部搬遷至漢口北》,依次寫明朝、1979年以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83後、1988後······等等時期下漢正街的背景情況,從而突出主題,展現搬遷的必要性。像漢正街搬遷這種重大事件報導十分需要這一新聞事件的背景材料。對於搬遷來說,背景是這個搬遷的前因、鋪墊、延展、比較,乃至更深層次的剖析。通過不同不時期的背景對比,能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和閱讀欲望,獲得讀者共鳴。又如2011年8月15日《楚天都市報》的《漢正街今起施行交通管制 退出500年歷史舞臺》,通過商戶的描述,將往昔的漢正街與現在做對比,展現的是商戶們對漢正街的感情和期待。
(四),解釋性報導
為了挖掘搬遷背後的意義和內涵,解釋性報導也層出不窮。新聞報導作為時代的感應器,要回答人們的疑問,滿足社會的需要。有理智的讀者不僅要求知道發生了什麼,而且要求知道事件的原因及其與政治、社會的關係。僅僅適合於傳統客觀報導的倒金字塔結構既不能滿足滿足讀者的需求,也有悖於新聞記者的職責。「為什麼」與「是什麼」同等重要,在新聞中發現問題,加以分析、解答。因此,對於「漢正街搬遷」這一重大事件,解釋性報導就有了市場需求。以解釋性報導為代表的一類報導統稱為「深度報導」,它加有背景,給新聞揭示更深一層意義的報導。它致力於提供事實,而不是提供觀點,它幫助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重大事件,加深人們對之的認識,引導人們對事物做出理性思考。如《廣州日報》2011年9月22日的《漢正街搬遷樣本: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更注重挖掘新聞事件背後隱藏的東西,「禁貨後物流成本翻倍、稅收多年未增長、利益博弈和政府的帳本」,通過分析搬遷背後真正的利益較量,將漢正街的搬遷描述為兄弟城市改造的樣本。
四,效果反思:是否與期望值接軌
傳播效果這個概念具有雙重含義,「第一,是指帶有說服力的傳播行為在受傳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第二,是指傳播活動尤其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對受傳者和社會產生的一切影響和結果的總體。」就漢正街搬遷這一重大社會事件的傳播效果而言,它傾向於一種具體傳播行為產生的具體效果,所以我們取傳播效果的前一種含義。根據受眾的反饋信息,以及筆者統計的數據,漢正街的搬遷事實所生產的媒介產品取得了一定的傳播效果。
首先,從槍彈論的理論角度來看,大眾媒介對漢正街搬遷做了許多正面引導的報導,如如《長江日報》2011年8月31日的新聞報導《漢口北十項優惠,承接漢正街市場轉移》,如《楚天都市報》2011年9月27日的新聞《漢口北六大優惠承接漢正街搬遷》,通過正面的積極的報導,發揮著大眾媒介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是受眾了解、接受和支持搬遷事實。在第一調查網發起的《武漢漢正街搬遷您覺得應該嗎? 》[2]的投票中,可以看到如下的結果
另外,根據網民對2011年8月3日《楚天金報》的報導《漢正街批發市場將搬至漢口北今明兩年內完成》的意見反饋中,儘管有一定數量的反對意見,但是可以看到大量的「 實在是一個壯舉!也是一個大略方針!」,「整體來說是好事」,「應該搬,社會要發展」,「漢正街搬去漢口北是大勢所趨,新的事物替代舊的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支持的聲音。通過客觀報導,基本上完成了受眾輿論的引導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於漢口北新市場的宣傳收穫了效果。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報導在認知層面的傳播效果上取得了成功。
但是,另一方面,從「有限效果論」理論角度來看,儘管客觀報導在傳播普遍事實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但沒有明顯改變那些本身持有反對和質疑意見的受眾固有的態度和觀點,其效果是有限的。受眾是具有不同特點的個體,不是應聲倒下的靶子。因此,在此次傳播過程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受眾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由於大眾傳播很少能根本改變受眾的固有態度,因此也會收到到這樣的反饋信息。如上述報導《漢正街批發市場將搬至漢口北 今明兩年內完成》的評論中,也能明顯看到這樣的反對聲音,「這樣一搬對一些搞零售的小批發商的打擊是致命的,不知道搬過去的漢正街還能不能叫漢正街」,「漢正街之所以成為聞名全國,是因為它有著500年的歷史。即使漢正街整個搬遷到漢口北,它也成為不了漢正街。歷史就是歷史,它是一個城市的血液,沒有了血液,那麼這個城市是一個蒼白的。 」,「實地考察過漢口北的人應該能清楚的看到它的市場群配套根本就達不到,更別說交通不便利」。
而與客觀報導相對的解釋性報導也幫助受眾更深層次挖掘和理解搬遷事實,更全面的理解搬遷這一現象。在新浪網轉載了2011年4月《三聯生活周刊》的《去留漢正街》之後,截至目前,有365人參與話題討論,反饋意見。「但凡一搬,必垮無疑」,「什麼不能在現有基礎上改進呢,即便成本高又何嘗不可?一味的拆拆拆,中華文化就這樣一點點被毀」,「我看到的是許多熱鬧老街改造後是人氣的驟降和蕭條,留下的是不屬於平常的高檔和冷色調」。
總的來說,漢正街的搬遷這一重大傳媒現象獲得了巨大關注,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既滿足了輿論引導的要求,又獲得了宣傳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搬遷本身帶來的負面效應沒能被抹殺掉,而受眾固有的反對態度也沒能輕易被改變。(作者系:湖北大學文學院2009級廣播電視新聞學)
參考文獻
[1]林永年.《新聞報導形式大全》[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2]芮必峰,姜紅.《新聞報導方式論》[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3]段鵬.《傳播效果研究——起源、發展與應用》[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4]趙凱, 張宇丹.《媒介化社會: 現狀與趨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吳飛, 王學成.《傳媒·文化·社會》[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6]陳凌墨.《漢正街市場禁止貨車通行,整體搬遷實質性啟動》[N].楚天都市報,2011年8月14日
[7]李偉.《去留漢正街》[N].《三聯生活周刊》第628期,2011年4月25日
[8]徐丹.《「天下第一街」將在漢口北續寫輝煌,漢正街3年內全部搬遷完畢》[N].武漢晚報,2011年8月31日
[9]周芳.《漢正街搬遷的利益較量》[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8月30日
[10]李曉萌.《漢口北十項優惠,承接漢正街市場轉移》[N].長江日報,2011年8月31日
[11]高欣.《武漢漢正街涅槃:昔日CBD 難離「市井氣」》[N].法治周末,2011年8月17日
[12]金計.《漢正街月底前搬遷一批市場》[N].楚天金報,2011年8月20日
[13]蘇永華,黃渲《漢口北六大優惠承接漢正街搬遷》[N].楚天都市報,2011年9月27日
[14]陳凌墨,龐正,劉莉.《漢正街今起施行交通管制 退出500年歷史舞臺》[N].楚天都市報,2011年8月15日
[15]何濤.《漢正街搬遷樣本:舊的不去,新的不來》[N].廣州日報,2011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