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林的山水畫繼承了中國文人畫的藝術風格!

2020-12-14 水墨畫家陳莊

我愛山,尤愛西部大山,愛其佇立於萬古洪荒,任日出日落巍然不動之悲愴。

我愛山,愛其外冷內熱,愛其冰雪覆蓋之外表下雪水消融,漸成生命之源泉暗流湧動,正是它們最終匯聚成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長江,養育了我們這個中華民族。

雪域大山,是我寫不盡畫不完的夢中之境,它變化莫測的身姿是造化神秘的傑作;它的傲岸,吸引著人們向上攀爬;它的博大,激起各種悠揚的迴響。

山亦如人,各有性情,或陰柔、或剛烈、或靈秀、或蒼茫、或華茂、或樸拙;畫山如同畫人,妙在相看兩不厭。

——李寶林

20世紀50年代,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教學理念主張傳統與現代、師古人與師造化以及「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體系,並且在這條脈絡上湧現出眾多畫壇名家,而李寶林即是其中一位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特別是在開拓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教學路徑方面,他既是親歷者,也是建構者。

——于洋

李寶林的作品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充滿生命張力的自然圖景。他對山川大地的呈現方式是單純而明確的,或沉靜肅穆,或宏偉激越,惟其單純而更顯強烈和本真。那些磊磊落落的山石、氤氳變幻的水雲,以及偶爾現諸畫面的滄桑古拙的民居、如虯鐵鍛鑄般高度符號化了的樹木等意象,都是他自我情懷最恰當的安放所在。這種「所在」,通過人們對「水墨」的先驗而直抵心靈,在人們的視覺和心靈上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共振,達到了不可言說的藝術震撼力。

其中所蘊含的生命情懷,是超然的、沉靜的、曠達的,是風雨滄桑後的從容氣度,是悠長歲月中沉澱的練達與深沉。這也讓我們看到,生命情懷的呈現遠不止於詩情畫意的抒發,不止於小橋流水的吟詠,也不止於浮華舊夢的感喟。

——博德文化藝術

李寶林是「李家山水」畫派中的重要畫家之一,雖然他在李可染的山水繪畫中汲取了一種壯闊而幽深的意境,但畫面中凝結而成的形式感卻是在李可染繪畫的基礎之上,融合併發揮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畫家在形式語言上的共同建構與探索。

李寶林繼李可染之後,在將自然山水轉化為現代山水的視覺體驗層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正因如此,也最終形成了李寶林極具個性的山水繪畫。

——尚輝

作品欣賞

李寶林

1936年生於吉林四平,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會長、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李可染畫院名譽院長、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畫院院長。

相關焦點

  • 李寶林|「現代山水」的探索者與先行者
    於是,李寶林的山水繪畫選擇了一方面繼承了李可染的筆墨風格,於濃墨幽深之間呈現著一種雄渾樸茂與蒼茫厚重,另一方面也有機地結合了現代藝術的形式結構,並且在這兩者的融合層面做得尤為出色。因此,李寶林在後來的山水繪畫中,進一步強調了物象結構的個性化特徵,使得他的圖示面貌愈加鮮明和獨特。
  • 博寶藝術網推薦:當代畫家駱旭放的山水畫藝術
    藝術簡介駱旭放,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山水畫碩士研究生課題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書法院,中國人民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李寶林藝術工作室畫家,陳鈺銘水墨家園藝術創作室畫家,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畫家。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著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為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 國畫藝術之文人畫鑑賞
    而文人畫,則屬於國畫的一種類型。 1.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 從藝術特徵上講,中國畫與西洋畫有著根本的不同。我們這裡講中國畫的鑑賞,也就需要了解「作為我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中國畫與外來的西洋畫相比,有哪些獨到之處」。
  • 如何隨心所欲創作蒼茫厚重山水畫?「吃百家飯」的陳芳桂創作的...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他曾是南方畫風,是鍾增亞先生入室弟子,後就讀於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畫高級研修班李寶林工作室,進京後吸收北派雄偉之勢,將傳統山水畫注入現代元素,成為獨具風格的「集大成者」。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河南省書畫院承辦。展覽12月6日結束。三赴林州創作三稿 展現紅旗渠精神作為近年來中國畫界聲名鵲起的60後翹楚,陳芳桂在以承養變、守正創新中開拓出了自己的獨特畫風。
  • 清代以前山水畫的發展軌跡是什麼?
    自魏晉萌芽和隋唐形成以來,對筆墨風格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在表現形式和風格上,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孔。那麼多山水畫家處於歷史的中心。山水畫藝術風格的發展一般是從寫實到寫意。他們不僅創造了南、北流派的山水畫,而且還創造了創造前所未有的山水風格,對元明清乃至當代,尤其是文人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董源山水對「吳門畫派」「松江畫派」和後來的「四王」「四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董其昌的南北派理論,以董元義學派為南的主線。山水畫的風格演變為李成範寬為三變,一個為兩個李,創造了一個重顏色山水,第二個演變為荊關董巨。
  • ——中國青綠山水畫色彩探析
    他們在與禪相通的藝術世界中尋找慰藉,在禪悟中給心靈找到超脫、安寧的棲息之地和最後的安身立命之所。明代董其昌以禪喻畫,提出「南北宗」之說,崇南貶北;致使簡淡、清雅的文人畫徹底代替了唐宋以前濃重、豔麗的青綠山水畫,正式成為宮廷繪畫,統治了整個清代。以「色薄氣厚」為原則的文人水墨寫意畫的概念滲透到每個民眾的心裡,並使其全面認同了黑白水墨畫的藝術效果,直至今日。
  • 中國歷史上 地圖與山水畫的關係
    元明之後,我們習慣於認為文人畫對中國繪畫史佔據了主導性,並據此反向塑造出一個以文人畫為主導的中國繪畫史。我認為,這一判斷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國繪畫藝術的豐富性,因此我想通過這樣一種探討,對中國繪畫,尤其是其中的山水藝術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認知背景。地圖與山水畫之比較地圖與山水畫的區別在認識兩者之間的關係的時候,首先應該看到地圖與山水的相異性。
  • 中國歷代山水畫經典範本「扇面冊頁」
    作者 | 倚松聽風(孔網店鋪:杭州南山書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書店日記# 中國歷代山水畫經典範本·扇面冊頁扇面是中國畫家偏愛的一種表現形式,歷代以來都為文人雅士所收藏、喜好。他們在扇面上或畫石兩塊,或畫樹幾株,有時純以水墨,有時稍加設色,再在空白處題詩幾行,即是雅事一樁。到了清初「四王」,他們繼承了明代文人在扇面上題詩作畫的傳統,只不過構圖更加複雜繁密,力爭把巨嶂山水融入到方寸天地之間。而「清四僧」和「揚州八怪」等人,則偏好留白,景物簡率,注重藝術趣味。宋人團扇藝術與明清扇面藝術,均體現了一個時代文人的審美情趣與藝術偏好。
  • 當「清初四王」遇到陳獨秀:欲改良中國山水畫,必先革王畫的命
    各位書畫愛好者,在之前一期的文章裡我們講到,齊白石的繪畫曾因與時下的「南宗正脈」四王山水畫的風格技法「格格不入」而遭到各種「吐槽」,說他「肚子裡沒有一點兒書底子,畫出來的東西俗氣燻人」難登大雅之堂。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文人山水畫的概念早期由宋代蘇軾提出,後經趙孟淺嘗,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再經明代董其昌等人的豐富演繹,逐步成為山水畫主流。
  • 真文人畫!三界之外——王金嶺大寫意水墨藝術展亮相鄭州
    展覽共展出王金嶺先生大寫意水墨精品112幅,較為全面地展示王金嶺先生自1980年代以來的風格流變與形成。此次展覽由陝西省文聯、河南省文聯、陝西省美協、河南省美協、河南省美術館、西安美術學院、新鄉市委宣傳部、新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新鄉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藝術界的知名藝術家、學者、評論家及王金嶺故鄉新鄉市縣領導共同參加開幕儀式。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諸如與謝蕪村、浦上玉堂、谷文晁、池大雅、中林竹洞、田能村竹田、田能村直入、富岡鐵齋等都是享有盛名的日本南畫大家。從他們的畫跡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受中國宋代以來水墨畫影響可謂一脈相承,甚至可以毫不謙虛地講,日本文人畫就是中國文人畫開枝散葉的徒子徒孫。被譽為日本文人畫「最後一位大家」的富岡鐵齋一生最愛中國文人蘇軾,他也是中國文人畫的鐵粉。
  • 中國文人追尋意境,解讀山水畫中的意與逸,探尋精神境界之美
    中國文人追尋意境,解讀山水畫中的意與逸,探尋精神境界之美文/秋香觀之中國傳統山水畫,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特點便是寓情於景,在意境描繪中凸顯功底,以至於每一幅山水畫都呈現出一種心境。而在中國傳統哲學觀中,倡導與自然的融合,並不把自然作為異己視之。 也因此在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上,有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為傳統畫作的發展打下厚實基礎。中國文人在藝術創作時追尋意境,山水畫作亦如此。
  • 文人畫與時代覺醒:靈光滿大千,半在小樓裡
    參與雅集的這批人當屬北宋文學、書法、繪畫等各界翹楚,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的代表。文人畫正起源於此。與由工匠所畫、具有功能性的畫工畫不同,文人畫的題材不拘一格,完全取決於畫家本人的創作意圖。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孔令偉指出,文人畫與畫工畫的重要區別正在於題材的自由選擇問題,自唐代王維起,繪畫藝術創作體現了「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自覺。
  • 用AI論證中國山水畫的「紋理再現」?白慎謙等批駁
    作為獨立學者,他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是跳出傳統東方思維、正統藝術史概念的,藉助人工智慧資料庫對藝術作品做「科學對比」,提出自己對十世紀至十七世紀中國山水畫研究的規律性結論。而對談嘉賓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的到來,使整場講座轉變成一場論文答辯。答辯人楊崇和捍衛自己的結論,答辯教授則嘗試找出論文中的薄弱環節,彌補不足。
  • 中國山水畫:峰巒渾厚 巧奪天工
    中國山水畫是一種人生的美學藝術。人在快樂時,會呈現笑臉,藝術也是一樣,也能夠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比如,倪瓚的藝術是自信的,倪瓚的筆墨是高超的。他的這種筆墨符合文人畫的審美,同時也達到了山水畫「氣正高超」「質有而趣靈」之意。
  • 個性鮮明,風格迥異,他的新文人畫別有一番風味
    初次見連勝群的畫作,他的畫很有特色,不同其他藝術家的風格或明麗雋永,或渾厚博大,或清麗怡人,而他的畫可用「閒情雅趣」來形容。連勝群是中國新文人畫派的領軍人物,他涉獵廣泛,山水、人物、花鳥等無一不精。他的作品強調筆墨韻味,立意高古,構圖簡練,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繼承與發揚傳統山水畫的藝術家——石樸
    當代中國畫家,擅長山水、書法。自幼愛畫,天資聰穎,領悟力極強。上世紀60年代開始,筆耕墨耨,以書畫為寄。其山水畫,遇羅銘而啟蒙,讀秋園而悟道,遠取法宋元明清名賢,近取法黃賓虹、黃秋園、陳子莊等名家,博採古今,沿著純正的「中國畫脈」精進修行。先生視名利為浮雲,始終堅守著一個文化人的獨立品格。沉寂數十年後,其藝術成就漸漸為世人所知。著名美術家理論家楊仁愷、薛永年、孫克、林木等極力推崇,並專門撰文評述。
  • 黃賓虹山水畫的筆墨特徵及其時代性意義
    黃賓虹山水畫的思想意蘊和價值取向黃賓虹討論繪畫章法時,將畫家分為大家、名家、庸工三種類型,所謂「有筆墨兼有章法者,大家也;有筆墨而乏章法者,名家也;無筆墨而徒求章法者,庸工也」(黃賓虹:《黃賓虹自述》,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第37頁);在《畫法要旨》一文中,他又提出「畫之正傳,約有三類」,即「文人畫(辭章家、金石家)」「名家畫(南宗派、北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