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這個詞誕生於中國傳統美學,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演化詞義。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如今,伴隨著餐飲美學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意境菜開始進入消費者的視野,並助推了地方名菜系列市場化開發的新模式。
意境菜,是創造者對意境的表現運用到菜品的出品中,它講求色、香、味、形、滋、養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融合,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林林總總的突出中國菜的意境,將普通的菜品,轉化為欣賞中國文化的一個路徑。通常情況下,意境菜率先追求的是菜品的「色」和「形」,感官中的「觀感」佔比尤重,也最常見!在這方面,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川菜尤為突出。
中國的川菜發祥於清代和民國兩個時間段,並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創新發展的川菜以家常菜為主,高端菜為輔。
川菜取材多為日常百味,也不乏山珍海鮮;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鬱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享譽中外。相比較中國的其它菜系,川菜有尤為突出的特點——重「味」!
川菜自身一直有色、香、味、形、意、器的評鑑要求。川菜誕生於民間,在家常製作中,人們多化繁就簡,注重味道好不好吃?顏色好不好看?菜形完不完整?但明清以來的官府宴席和名仕家府菜式中,川菜對器皿選擇和造型表意的要求,絲毫不落於其它各派系。特別在民國時期,川菜外輸和與其它菜系融匯成海派川菜、潮式川菜、揚州川菜......節次林比的各類高端川菜館,在味型上減麻辣、推清鮮;在造型上也八仙過海,表達出與地域文化或品牌特色相契的精緻優美!此時的各幫派川式融合菜,在無定義、不自知地情況下,已大面積地啟用「意境」概念!
可見,意境川菜,有根基、有歷史,也不乏精彩內涵!將川菜的「味」與「形」並舉,也是如今川菜走向世界、國際化的新要求、新命題!
第一代川菜意境菜—— 東坡系列
要論意境川菜的開山鼻祖,當屬籍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的一代文豪蘇東坡。先不說,蘇東坡的政績和詩詞,在坊間流傳最廣的當屬蘇東坡對四川餐飲的貢獻。
在吃貨始祖的成長過程中,蘇東坡充分發揮文學特長,愛吃、會做更能寫!煎炸「饊子」送鄰居老婦,先生脫口而出:織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春筍才冒尖尖,先生已經聞香知味: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看著竹外桃花三兩枝,已經聯想到河豚的鮮美: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菜系,用料不高,加工不繁,粗中見細,化俗為雅,再加上東坡精美的詩文記載,增添了萬千雅致的情趣。
儘量將古時有限的食材做出最美的味道,再將食物的色、香、味、形、滋、養與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融合,並轉化成優美的詩句流傳給世人,蘇東坡當屬意境川菜意境菜的開創和傳播第一人也!
第二代川菜意境菜——大千系列
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精通繪畫、書法、篆刻、詩詞,對中國飲食文化也很有研究,被稱為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
偏愛麻辣和醇香的張大千先生,不僅善談美食,而且善做美食,他經常親自上灶:在臨摹敦煌壁畫的兩年7個月中,張大千描繪壁畫約270幅,順帶發明了許多運用當地食材烹飪的菜餚,而且這些菜都具有四川風味: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子。其中一些新鮮的食材:蘑菇、苜蓿、榆錢和山藥,都是就地取材。
大千「意境菜」,就地取材、以生活為盤,揮灑引領時代的藝術見解、彰顯川人自信樂觀、堅強包容的生活態度和自身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傳遞出對人生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遠遠超越了局限於咫尺盤幅的意境空間!大千意境菜,可以說是人生的意境,是大千先生對川人精神的「油墨」禮讚。
第三代川菜意境菜——寬窄巷子「子非」
轉眼間進入了新世紀,意境川菜的發展再次迎來了高峰。
同為文人,當前以子非超哥為代表的四川意境菜前驅派,創造性地將意境菜藏在莊語、詩經、小雅的文人作品裡,都是腦子裡先有詩有畫有情趣,才會到動手製作的層面。他們天生喜歡浪漫,天生喜歡幻想,天生也喜歡熱愛。他們博古通今,善於傳承;他們中西合璧,精於借鑑;他們獨樹一幟,敢於創新;他們更不落窠臼,勇於面對各種挑戰。
2007年,子非剛入市成都的時候,就因逼真的古文化象形菜品如:毛筆酥,在成都引發熱議......取自《莊子》秋水篇: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立足於莊子文化與天府文化,將就餐體驗與文化體驗貫穿起來,開創了文化餐飲這個新品類。
各種繁複精緻的造型,讓人震撼之餘,打造方式也去日趨完善。形、神、味,意日趨和諧融通的子非,在成都私家定製高端餐飲市場,終於大放異彩!一時間,各類政要、明星絡繹不絕爭相體味文化意境餐的五感皆備。被選作英國財政大臣訪華的指定國宴餐廳,更是奠定了子非作為當代意境菜一線品牌的江湖地位。
16年過去,國內意境菜各派系越來越多,南有川式意境菜雲門錦翠、呈現唐宋詩、詞、書、畫中的意境的璞月中華,主打江南融合菜系的魚小妖·江南意境菜……北有「一菜一詩句」的大董意境菜,立足於傳統融匯國際的黃埔會......都是國際公認的高手;作為美食之都,也層出不窮的出了很多各式各樣的意境菜。子非作為先驅,是很容易被後浪慢慢衝淡,怎樣才能鞏固江湖地位,讓川菜的意境菜更上一層樓呢?文化為體,餐飲則為用;文化為綱,餐飲則為目。莊語子非將文化的體驗裝載到餐飲的各個環節當中,將傳統的飲食體驗,轉變為以文化為核心的體驗。在莊語子非,飲食體驗,就是文化的體驗。超哥開始回歸本心,聚焦人文主題,子非魚——魚麗之宴,運籌於心,攝目登臨。
第三代意境菜領銜者們,心懷文化振興、壯志中國的人文情感和強國夢想,將對家國的深沉摯愛滲入盤盞杯碟,在飲食日常中揮灑文化自信,在與世界文化和時代的不斷交融碰撞中,打磨拋光,傳統文化的意境之美在他們的翻新巧塑中,熠熠生輝,在世界餐飲之林大放異彩。他們是文化強國的踐行者,也是川菜走向國際化的探索者。
打造「魚麗之宴」 成都名宴創建看子非
子非所有的宴,因文化而起,因感性而做。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具有風向標的引領者
近來,子非在成都名宴創建活動中打造的意境宴席——「魚麗之宴」,不僅翹起了一場川菜的華麗,也翹起了子非的新意境菜時代。在「成都會客廳」寬窄巷子唯一的大眾點評黑珍珠餐廳你,為各位名家大廚上的這個名宴,不僅還原古代小雅裡的「魚麗宴」,同樣也用意境菜串起一幕當代魚麗之宴的故事......
傳統文化裡,魚象徵著「吉慶有餘」、「年年有餘」。魚是中國人的飲食信仰,子非用美食美酒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選翹殼魚為主要食材,用赤水河美酒致敬,有了取自《詩經·小雅》「魚麗之宴」的創意。這次子非魚麗之宴既是名宴的創建,也是一場雅集,從某種程度上還原了「賓主盡歡」的盛況。
翹殼魚是吃魚的魚,遊速極快,運動充分,肉質細密,是「水中型男」,味道也更加鮮美。但是生長緩慢,一年只長一斤肉,加上處在食物鏈頂端,數量特別稀少,漁船起網一次能捕撈七、八百條魚,其中僅能發現一、兩條翹殼魚,所以每一條翹殼魚都特別珍貴。今天的這條翹殼魚,體長1米(叫米翹),是萬裡挑一的極品。
子非創立「色、香、味、材、器、理、意」《七星哲學》,在東方審美意趣打造出膏粱錦繡。菜品設計,講究與中國自然元素結合,營造出中國意境。讓傳統的四川菜充滿東方意境,並增強用餐中的體驗感。一場「魚麗之宴」,起承轉合,高潮迭起,融入五千年傳統文化,如鯤鵬與山海,須彌與芥子,包容萬千。
魚麗之宴受到各位中國烹飪大師的一致認可。張中尤說,宴會主題明確,也體現了川菜更多的味型與烹製方法,也充分考慮了客人的進餐量,在好吃好看的前提下,做到了不浪費,這點特別好。盧朝華說,美食美器感覺體現得特別好,廚師對優質的食材發揮得比較好,調味比較正,既有現代的口味,又有傳統的口味,對豐富宴席的結構是比較好的。王開發說,中國人在一起吃飯喜歡和諧、有氛圍,桌面上吃完了,還有「景致」,這是很難做到的。表現形式既適合現代生活節奏,又保持了中國筵席的感覺,一定要堅持發揚下去。藍其金說,在一條魚基礎上發揮成宴會,很考廚師的功力,整場宴會考慮得很細,整個臺面突出了色香味型器。肖見明說,整個的用餐環境就決定了宴會的主題,生活是詩,美食也是詩,從應景的角度看,這是一臺典型的東方文化之宴。從餐具到出品,體現了傳統宴會的上菜形式,可以看出整個團隊的用心。
魚麗之宴還得到了現場眾多川菜研究專家和權威學者的高度評價,譚繼和說,川菜關鍵在味,味為君子,應該回到我們老祖宗講的「好辛香,尚滋味」,美食之都需要今天這樣的宴會,需要這樣的美食品牌,魚麗之宴可以走出去,走到國內國際。祁和輝說,今天的宴會有一個基本線值得堅持,「三低三豐」,低鹽、低糖,低脂,豐富的本地食材、豐富的文化氛圍、豐富的蛋白質。楊代欣說,今天的宴會完全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籠罩的氛圍中表現出來的,整個菜品也是以川菜為基調的創新,使人振奮。王旭東說,子非過去就注重美食美器的有機結合,今天更讓人震撼,判斷一場宴的成功與否是整體上的,好吃,美感,又給人帶來無窮想像。既看到現代,又看到傳統,有意境,有詩情畫意,有講故事,所以魚麗之宴是成功的。杜莉說,從一條魚貫穿整個宴席,把川菜的味型與新的形式都表現出來了,「麗」給人感覺是「清麗」的,整場宴會還加入了音樂、歌舞,更加立體展現了中國傳統宴席的風採。省美食家協會會長麥建玲總結說,用魚來做宴,象徵了富裕、和諧、美好,希望子非堅持做下去。
專家和大廚的高度點餐更增強了子非魚創始人謝超將川菜精品化,國際化的信心。尤其是前段時間的澳門之行,通過與多位世界名廚的面對面交流和烹飪技法的探討,也為謝超及其創意團隊帶來了更多的國際化視野和發展思維。謝超表示,希望有機會能促成國際米其林大廚對話成都意境菜這樣的美食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入展開,向全世界推廣獨一無二的創新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