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力資源市場「大數據」出爐 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

2020-12-19 瀟湘晨報

日前,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疫情影響下我市人力資源市場新變化的研究探索》,報告中首次公布了全市人力資源市場三季度「大數據」。根據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人力資源市場發布的崗位需求總數為31.4萬,同比下降1%,受到疫情形勢變化影響,總體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V」型結構。

今年青島人力資源市場用工結構變化明顯,尤其是傳統服務業用工需求下降明顯,但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為依託的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崗位需求分別同比增長了51.3%、39.2%。此外,今年也首次出現了工業大數據工程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無人機慣性導航工程師等「新職業」用工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建設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的青島對於技能型、創新性人才的渴望。

網際網路相關產業需求猛增

該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人力資源市場崗位需求的產業結構將之前變化明顯,製造業崗位需求11.9萬,同比增長3.5%,但服務業崗位需求同比下降1.4%。「今年以來,製造業尤其是與疫情防控相關的製造業,如化學纖維製造業、橡膠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崗位需求增幅較大,分別同比增長了87.5%、57.3%、19%。」市就業服務中心市場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服務業崗位需求「兩極分化」嚴重。報告中數據顯示,傳統服務業崗位需求下降明顯,尤其是住宿和餐飲業用工需求下降了40.3%,但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為依託的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崗位需求分別同比增長了51.3%、39.2%。同時,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關的平面設計員、課程顧問、人力資源師等崗位也首次進入需求人數前二十位。「這些崗位適應了遠程工作、在線授課、雲辦公的用工新模式,在人力資源市場上頗為受寵。」從事人力資源行業的李鈺告訴記者。

除了今年疫情帶來的影響外,前三季度青島人力資源市場供需結構的變化,也深受當下城市規劃和重點產業布局的影響。隨著青島加快建設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打造「工匠之城」,全市人力資源市場上對於專業技術崗位的需求逐步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專業技術類崗位需求6.4萬,同比增長了12.6%。尤其是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新基建領域的技能人才成為熱點,通信工程師、電氣工程師、設備工程技術人員、計算機軟體技術人員崗位需求分別同比增長410%、159.7%、156.1%、73%。」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全市對於專業技術人才的渴求也體現在工資水平上,「專業技術類崗位平均招聘工資為6126元/月,同比增長13.6%,超過管理類崗位。」

而且,隨著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加快,崗位細分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新職業開始不斷湧現。今年也出現了工業大數據工程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無人機慣性導航工程師、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等「新職業」用工需求。

用工缺口問題依然突出

截至10月末,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5.84萬人,同比增長13.89%。同時據全市人力資源市場調查統計顯示,用人單位提供的平均招聘工資為5180元/月,同比增長10.9%。全市用工崗位「薪酬」待遇穩步提升,就業形勢總體平穩、逐步回暖。但從報告對全市人力資源市場「大數據」的分析研判來看,青島仍然存在低端崗位「招工難」、專業技術崗位尚未滿足企業需求、城市吸引力距深圳等地區仍有差距等問題。

「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要緩解青島一線操作工人缺工『用工難、用工貴』,需借力『高端製造業+人工智慧』攻勢,加強『機器替人』,以『智能紅利』代替『人口紅利』。」市就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此,該報告也建議全市應加大對「人工智慧」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打造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協同並進的「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就業高地」,同時做好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勞動者在人工智慧時代做好過渡轉型。

而在加強城市吸引力方面,該報告中也提到,青島應依託「留青行動」,用好城市興衰的槓桿砝碼。以「現代海洋、智能家電等優勢特色產業」之產業牌、「精準化、便捷化、人性化」之服務牌、「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之宜居牌等,打造人才留青「青島品牌」。同時通過「校企直通車」「政校直通車」,完善在校大學生和應屆畢業生的培養、就業、創業的精準化對接和人才服務。

此外,針對全市各個產業領域的人才缺口問題,報告中明確表示要充分發揮工業網際網路、5G、大數據等新技術要素的作用,搭建「線上平臺」,打造穩定就業的全新引擎。推出「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計劃」,針對人力資源市場排名靠前、增幅較大的崗位,不斷湧現的新職業,「直播帶貨」、「網紅經濟」等風口職業,推出職業培訓規範,擴大職業培訓範圍,提高培訓效率和質量。同時,深化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鍊、技術鏈「多鏈融合」,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培育和引進人才新動能。

來源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編輯丨七七

【來源:青島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人力資源如何真正走向大數據分析
    (原標題:人工智慧時代,人力資源如何真正走向大數據分析) 在被數位技術
  • 發改委發布指導意見:擴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穩步推進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車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加快推進基於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智慧廣電、媒體融合、5G廣播、智慧水利、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智慧市政、智慧社區、智慧家政、智慧旅遊、在線消費、在線教育、醫療健康等成長潛力大的新興方向,實施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中小微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培育形成一批支柱性產業。
  • 盤點23省市「十四五規劃建議」工業網際網路方面都說了啥?
    培育壯大「芯屏端軟智網」全產業鏈,發展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產業,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創建跨行業、跨領域的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成都)節點,打造深度應用場景。布局建設雲計算中心,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建成並運營成都超級計算中心。
  • 李煒:工業網際網路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隨後,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多個省區市結合本地區傳統特色產業與資源優勢,相繼出臺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策略規劃,探索具有地區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道路。至此,央地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全國一盤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第二,工業網際網路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成果體現。
  • 阿卡德米見證人力資源數位化轉折---國際人力資源數據分析
    1月8-9日阿卡德米人力資源數據分析公開課,四位國際專業數據以及人力資源專家攜手帶來----最具啟發性和實戰性的人力分析講解用數據最大化人才的投入和產出數據跟人力怎麼結合,他們的結合點在哪裡?人力資源數據分析和人力數據分析的不同在哪?人力的數據,和大數據,是一個概念嗎?人,到底能不能用數據預測?是人管人,還是數據管人?阿卡德米為什麼要做數據分析,數據分析的本質是通過數據,去驗證我們的理論。
  • 寶利財富研究員: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平臺價值凸顯
    白皮書明確,智能經濟是以人工智慧(AI)為核心驅動力,以 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邊緣計算、區塊鏈、混合現實(MR)、量子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為支撐,通過智能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智能化,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智能化變革的經濟形態。
  • 市委書記發出總動員令,青島向工業網際網路全面進攻!
    但是,青島有魄力讓「企業家做主」、有能力讓產業政策最優、有實力讓應用場景最多、有潛力讓市場空間最大、有耐力讓發展久久為功……總而言之,青島有決心在這場競爭中領跑,有基礎讓價值高地率先形成,有誠意讓企業與城市共享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成果。發力工業網際網路,青島的戰略優勢、作戰思路、戰役打法已經完整出爐,質疑之聲必然會有,而回應質疑的最好方式就是——戰場上見!
  • 36氪專訪|天鷹資本遲景朝:工業網際網路市場大而分散,平臺聚焦垂直...
    天鷹資本成立於2012年,專注投資智能製造,機構擁有豐富的產業資源並形成生態圈支持成長期項目,投資領域覆蓋了工業自動化、智能物流、工業檢測、工業雲、核心裝備和元器件、高端材料,重點落地在汽車、能源、電子、紡織服裝產業鏈,投資項目包括映翰通、酷特智能、華制智能、美騰科技、博創智能等智能製造及工業網際網路項目。
  • 打造3-5 個工業網際網路大平臺
    這是日前省政府印發的《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實施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  《意見》明確將圍繞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五大支柱產業,支持龍頭企業打造一批面向垂直行業和細分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爭創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平臺。
  • 未來10年,中國最賺錢的17個新興產業
    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導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大調整,並不斷湧現出新的產業,促進社會進步。十年前,全球市值前10名主要還集中在能源、金融等傳統產業。現在已經被高科技與網際網路企業佔據半壁江山。風力發電、光伏、核電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類的能源結構;鋰電池和超級電容改變了電能儲存和利用方式;新能源汽車在最近幾年的爆發震動了整個汽車產業;工業4.0推動傳統製造業進化為精細「智」造,大數據、分子診斷、新興材料、工程技術等在醫療醫藥產業的大規模應用也不斷提高人類自我修復和拯救的能力等等不一而足。
  • 阿里巴巴一基地四中心落地蘇州,力挺工業網際網路和文娛產業發展
    蘇州市中國工業製造強市、中國旅遊名城,阿里巴巴是世界網際網路巨頭、中國文娛產業巨頭,兩者會有火花產生嗎?【世界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一基地四中心」落地蘇州】12月4日,蘇州與阿里巴巴集團籤署全面合作協議,此次合作最引人注目的是阿里巴巴「一基地四中心」落地州。「一個基地」是阿里巴巴蘇州基地,「四個中心」包括新零售蘇州中心、工業數位化轉型蘇州中心、智慧物流骨幹網蘇州中心和大文娛蘇州中心。衝刺20000億GDP關鍵時刻阿里巴巴力挺蘇州,看來蘇州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 92家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機構入駐 青島國際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打造...
    園區位於臺柳路179號和達中心城B座,建築面積約3.3萬平方米,依託「集聚產業、拓展服務、孵化企業、培育市場」四大核心功能,實現國際化、高端化、現代化、專業化、多元化的園區定位,規劃有公共服務區、產業集聚區、產品交易區、信息服務區和研發中心,涵蓋了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配套服務,構建了多層次、全方位產業鏈,為企業提供專業化市場服務。
  • 未來10年,中國最賺錢的17個新興產業(建議收藏!)
    從發明蒸汽機、發電機、計算機,再到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導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大調整,並不斷湧現出新的產業,促進社會進步。十年前,全球市值前10名主要還集中在能源、金融等傳統產業。現在,已經被蘋果、谷歌、亞馬遜等高科技與網際網路企業佔據半壁江山。
  • 青島打造工業網際網路之都
    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表示,青島以製造業起家,將立足工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依託海爾卡奧斯和人工智慧產業共同體等平臺,築牢產業鏈,做實資金鍊,補齊人才鏈,做強技術鏈,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構建全產業生態,全方位營造更具感召力的政務服務環境,舉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做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的實驗場。
  • 盤點2020大數據下的工業網際網路:政企聯動激活內循環
    其中,製造業作為排頭兵,加速其產業升級,推動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則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柏睿數據作為我國數據智能領域的新銳代表,其董事長兼CTO劉睿民認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趨勢性的網際網路工具將產業鏈、業務流進行結構化的管理,實現工業數位化轉型,圍繞產業鏈發展工業網際網路。
  • 產業丨2020新興產業研究:全球運作中工業機器人創新高
    此外,從2012年以來全球工業機器人均價總體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人力成本上升疊加機器人成本下降。 在此背景下,2020—2050年機器替代人工或將成為確定性較高的長期發展趨勢,國內對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需求有望持續提升。
  • 用好工業網際網路「良藥」 療愈製造業中小企業「疫病」
    同時,大量低端勞動密集型生產製造環節缺乏技術壁壘,後來者能夠輕易進入,市場快速形成紅海,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為了獲得市場,企業不得不進一步降低產品價格、壓縮利潤空間,導致大量中小企業處於微利乃至虧損邊緣狀態。而本次疫情也反映出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受突發事件影響較大,企業亟待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另一方面,新興市場開始萌芽,企業開拓市場乏力。
  • 產業網際網路成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熱點 星河全球助創新
    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中美的GDP比例非常吻合。而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從中美企業服務軟體市場來看,中國TOP3和美國相比差不多只是5%的比例。也就是說,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中國的潛力還很大。」傅淼指出。大數據、人工智慧,是產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次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期間均為熱議話題。
  • 四大發展能級+四大支柱產業 濟南工業強市「路線圖」來了
    記者9日從濟南市工信局獲悉,為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聚焦「智造濟南」建設,打造先進位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高地,近日,濟南印發《關於加快建設工業強市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先進位造業、數字經濟、企業發展、綠色發展 濟南著力提升四大發展能級先進位造業方面,打造先進位造業集群,到2022年,做大做強做優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四大支柱產業集群,規模總量達到萬億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佔業務收入比重達到2%以上。
  • 貴安產控集團人力資源公司整理髮布上萬個用工信息
    12月14日,記者從貴安新區產業發展控股集團人力資源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成立一個月來,已為貴安新區多家企業精準整理髮布用工信息10000餘個。  人力資源公司由貴安新區產業發展控股集團全資控股,是貴安產控集團四大核心產業中新興服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於為服務單位提供多元化的人力資源服務,豐富人才市場供給,助力園區產業集聚和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