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謎團!宋太祖為什麼一直都沒有將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立為太子?

2020-12-12 千佛山車神

鑑於五代十國的亂局,宋太祖希望立一個年長的諸君,因此最初確實是有可能想立弟弟趙光義為皇儲,所以沒有立兒子趙德昭為太子。但隨著趙德昭的長大,宋太祖可能又想立兒子了,但他還沒有來得及行動就被趙光義給終結了

北宋王朝是承接五代十國而建立的王朝,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軍閥割據最混亂的時代,這個時期中原地區在53年的時間裡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而南方則在77年的時間內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這五個王朝和十個割據政權就被合稱為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但是大家卻很少見到關於五代十國背景的影視劇,這是因為五代十國實在太亂了,北方的五個朝代平均壽命只有10年,最後的結局都是父子兄弟自相殘殺或者武將篡權,根本分不清誰好誰壞。

縱觀整個五代十國,是完全的禮崩樂壞, 誰拳頭硬誰就當皇帝,所謂君權神授、忠孝禮義根本都不存在了。

在五代十國中最有希望結束亂局的朝代就是後周,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原本是後漢大將,曾追隨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在劉知遠死後鎮守北方的鄴都防備契丹,擔任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當時河北諸州郡的軍隊皆聽郭威節制。

此時已經算是五代十國末期了,新繼位的後漢皇帝劉承祐對於手握重兵的武將已經是非常忌憚了,他上臺之後就著手收拾郭威。但劉承祐做事不密,殺死郭威的消息提前洩露,郭威於是反殺攻入都城,弄死了劉承祐,建立了後周,也是五代最後一個王朝。

(後周時期形勢圖)

郭威在立國之後立即就要面對一個大問題——立誰為繼承人?

由於事前沒有準備,郭威在起兵之初時家人都在首都開封,結果他的兒子全被劉承祐給殺了。雖然他當時還算身強體壯,可以繼續生個兒子,但郭威卻不想如此。郭威明白即便現在再生個兒子,自己也不可能陪他長到成年了,而幼君繼位在五代十國就等同於死亡,所以他準備在親戚中找個年長的晚輩繼位。

最後郭威相中了自己的內侄柴榮,將大位傳給了這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柴榮被郭威收為養子後改名郭榮,為方便理解下文統稱柴榮)。

柴榮在繼位後是很有作為的,內政和外戰都很厲害,尤其是在北方戰場上將契丹人打得吐血。不過柴榮死的太早了,又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兒子柴宗訓繼位,而柴宗訓繼位時才7歲。

亂世之中沒有將領願意為一個七歲的孩子去賣命,於是作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便抓住這個機會,搞了個陳橋兵變,幾乎兵不血刃就推翻了後周,建立了北宋王朝,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也開始面臨繼承人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北宋肯定是會重蹈前五個王朝的覆轍。

北宋建國時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才剛剛9歲,也是個小孩子,趙匡胤不敢把他立為繼承人,因為萬一自己出了意外,趙德昭豈不就是第二個柴宗訓!他可不相信手下將領的忠誠,當年趙匡胤本人在周世宗柴榮面前也是相當忠誠,柴榮知道自己兒子太小,於是臨危託付給趙匡胤要職,指望他做周公,做諸葛武侯,再不濟做個權臣霍光也行。但結果呢?柴榮一死趙匡胤就當了司馬懿,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直接把後周給滅了

由於自己的切身經歷,因此在建國初期趙匡胤大力扶植年長的弟弟趙光義,趙匡義甚至被任命為開封府尹。

開封府尹在五代時期幾乎就是儲君的代名詞,也就是說在北宋建國之初趙光義已經被哥哥指定為繼位人了。

既然宋太祖當時更加青睞於弟弟趙光義,那為何後來又引出爭論上百年的「燭影斧聲」之謎呢?

在此我們大膽推測一下,宋太祖在稱帝之初的確實想立弟弟趙光義為儲君,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中需要一個年長的君主才能穩住局面,保全家族。鑑於自己的兒子趙德昭還太小,所以宋太祖有意扶植更加年長的趙光義。

但是隨著兒子趙德昭的漸漸長大,宋太祖可能又不想傳位給弟弟了,他感覺自己還能再多活幾年,到時候趙德昭起碼已經而立之年左右了,吼住政局將不是問題。既然兒子沒問題,那必然是優先傳位給兒子。

對於宋太祖的小算盤,弟弟趙光義估計早就看透了,他肯定不甘心為他人做嫁衣。趙光義明白,時間越往後拖對自己越不利,再過幾年自己就不是侄子趙德昭的對手了。於是他搶先下手終結了哥哥趙匡胤,然後壓制住趙德昭登基稱帝!

(宋太宗趙光義)

趙匡義繼位之後是為宋太宗,由於自己皇位得之不正,於是他痛下殺手逼死了侄子趙德昭,之後宋太祖的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無故暴亡,死因極為蹊蹺。如果宋太祖泉下有知,肯定會為當初的決定後悔不已。

相關焦點

  • 《鬼谷子》:外內者必明道數,趙德昭拒位,源於對內外的清晰認識
    此番出徵,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也隨行前來,在他的大帳中,此時正爆發著一場激烈的爭論。趙德昭手下的將領猜測宋太宗不是遇害,就是被遼軍所俘,私下商議後向趙德昭建議:「皇上不知所蹤,想已經必兇多吉少!如今急需穩定軍心,大王您不如當機立斷,登基稱帝以號令天下。」
  • 趙德昭是不是被叔叔宋太宗趙光義害死的?
    一個輕生、想要自殺的人,居然會去在自殺前不久跑去為別人邀功請賞?這不符合正常邏輯!那麼,趙德昭是被他親叔叔趙匡義「賜死」、被迫自殺的嗎?恐怕也不是,如果是「賜死」,這等於就是明著殺了,只不過趙匡義沒有親自動手而已,跟趙匡義親自動手殺了趙德昭沒有任何區別。這麼重大的歷史事件,在正史和私人記錄中似乎不太可能全部「統一口徑」。
  • 為什麼朱元璋的兒子朱標,並非馬皇后親生子嗣,還是被立為太子
    朱標是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據史料記載,因朱元璋常年徵戰,朱元璋一直沒有子嗣,多少年後已經擁兵數萬的朱元璋連年徵戰,這一年正在攻打一座城池,也就是後來的明朝都城「南京」。就在大戰正酣之時,接到後方消息一個已經懷孕都是個妻妾,為自己生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後來的太子「朱標」,當時朱元璋以經27歲了。在古代這算是很晚才有子嗣的年齡了(現在也是晚了一點)。
  • 宋太祖趙匡胤三段政治婚姻,帝王為何沒有選擇愛情的權力?
    賀氏誕育長子趙德秀,但趙德秀早夭使賀氏備受打擊,夫妻感情受影響趙匡胤遂外出遊歷,至襄陽遇到老僧指點投效郭威,屢立戰功升滑州副指揮使,將賀氏接到開封夫妻團聚,公元951年誕育次子趙德昭,繼而誕育長女魏國公主、第三子舒王趙德林及次女晉國公主。
  • 為什麼宋朝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皇位每隔三代就會斷了傳承?
    咱們這一段時間看電視劇《清平樂》時候,為宋仁宗的一生感到悲傷,看著自己的那麼的孩子,一個個的還沒有成年就早早離去。但是,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有兒子,當時年齡比較大的是趙德昭已經25歲,趙德芳也已17歲了,無論是誰繼位,都完全有能力擔起北宋王朝了,但是皇位的繼承人卻有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所以,後世一直流傳「燭影斧聲」這一千古之謎。千年來,針對趙光義做皇帝,是否弒兄篡位一直也沒有定論。宋太祖趙匡胤駕崩的時候也不過50歲,年齡並不算大,僅僅是和弟弟趙光義喝頓酒而已就暴崩了。
  • 年富力強的康熙,為什麼早早立胤礽為太子?僅僅是因為赫舍裡氏嗎
    這其中四、八、十三、十四阿哥一般都是正面形象,而作為早早就被立為太子的二阿哥胤礽,則很多時候都是以反派面目出場。如果胤礽真的這麼不堪的話,為什麼康熙會把他立為儲君呢?真實的胤礽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在這之前,清朝從來沒有預立儲君的制度,但是在胤礽剛滿一周歲後,康熙就將其立為了太子。而康熙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赫舍裡氏,所謂的愛屋及烏;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這個孩子,如果身為皇后之子卻不是儲君,再加上失去了母親,胤礽的處境將會十分艱難。
  • 李世民疼愛魏王李泰,為什麼卻在最後改變主意,立李治為太子?
    唐高宗李治這點讓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且李世民更看重的是李承乾和李泰這兩個兒子,繼承皇位的話也是他們倆其中一個,跟李治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李泰腰腹洪大,李世民心疼自己的兒子上朝參拜的時候不方便,特意下令讓李泰乘坐轎子上朝。李世民對李泰的這種寵愛,讓朝中的大臣都為其感嘆:「其寵異如此」。
  • 趙匡胤兒子離奇死亡,遺孀被剝奪皇后待遇,趙光義真是幕後兇手嗎
    對趙光義來說,由於宋皇后插了一腳,皇位差點落入趙德芳手中,因此他一直對這個女人心懷怨恨。明朝大學者李贄直言不諱地說,趙光義對宋氏的薄情,就是赤裸裸的報復。 2.趙德昭之死的謎團 大概得位不正,趙光義一心想超越大哥,也不掂量自己的分量,就御駕親徵,發動了高梁河之戰。
  • 深度分析:古老的中國幾千年來,為何第二代接班都這麼難?
    兒子接老子的班,只要不是腦子太有問題,基本內心都是想好好治理這個國家的,畢竟亡國了,不僅僅自己倒黴,全皇族也都得倒黴。所以統治者們最擅長翻案,宋高宗先殺了嶽飛,宋孝宗上臺後立馬給嶽飛翻案,而且其後南宋皇帝給嶽飛的美譽加的越來越多;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復闢的明英宗朱祁鎮殺害,其子朱見深登基後立馬為于謙平反。不能不這樣做啊?
  • 晉武帝司馬炎有二十幾個兒子,為何要立一個白痴兒子為太子?
    每次州府進貢來美女,司馬炎讓楊豔選,楊豔喜歡「潔白長大」的,而司馬炎喜歡嬌小玲瓏的,看來這男女的眼光確實不一樣,司馬炎總是依著楊豔,自己喜歡的都落選了。卞藩,是曹操卞夫人一族,他的女兒美貌出眾,司馬炎很想納為妃子,就讓楊豔去辦,楊豔卻婉轉地說:「卞家三世後族,只能立後不能成妃。」這理由多麼堂皇。
  • 五阿哥也許永遠不知道,乾隆為什麼不立他為太子?魏瓔珞卻心知肚明
    大家都知道乾隆一生中有17個皇子,也算是的上子嗣比較多的皇帝了。乾隆一生中共立過三次太子,前兩次都是他的正妻富察皇后之子,永琮和永璉,第三次就是令妃的兒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
  • 嘉慶被立為太子之後,乾隆為什麼帶他祭拜一個九歲去世的孩子呢?
    乾隆六十年(1795年),為實現曾經說過「在位之年不超過其皇祖康熙帝之六十一年的諾言」,乾隆皇帝準備退位,而他親自宣讀了自己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下的傳位詔書,立他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為皇太子,並將皇位禪位於他,這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 嬴政一直不敢立太子,卻給了扶蘇一張護身符,讓胡亥望而生畏
    秦始皇在南巡的過程中除了考察風土人情之外,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覺得自己建立的不是不朽的功業,所以應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想要證道長生的他根本沒想過要立太子。雖然他沒有這個想法,但是手下的大臣卻有著很多的想法,因為秦始皇后期經常服用丹藥,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大臣們沒少勸諫秦始皇,讓他趕緊將太子的人選給定下來,但是秦始皇卻絲毫沒有這個想法,甚至還將上書勸諫的大臣全部降罪貶為庶民。
  • 李世民:我的戰功顯赫,老爸你為什麼不立為我儲君?
    那麼李淵當初為什麼沒有立戰功顯赫,為唐朝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李世民為太子呢?可以這麼說,李淵的兒子個個都很優秀。李世民尤為突出。皇位面前,莫談親情,李淵為了不重蹈隋文帝的覆轍,對於廢立太子一事始終都很謹慎。
  • 朱元璋為何要把太子之位給朱標?而不是朱棣?
    劉邦覺得劉盈「不類我」,就算已經立劉盈為繼承人了,也想把他換掉。朱棣覺得他的嫡長子朱高熾「不類我」,遲遲不願立他為太子。趙匡胤也是覺得他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都「不類我」,沒有很快確立他們為繼承人,才給弟弟趙光義留了機會。康熙皇帝(他從功績上說,其實也算一個開國皇帝)也是覺得他立的繼承人胤礽「不類我」,因此,雖然很小就把他立為太子,但後來兩次廢黜了他。
  • 章懷太子李賢墓出土的「鎏金銅鋪首」,有沒有很眼熟?
    唐章懷太子李賢(655-684),是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武則天的第二子,也是高宗朝所立的第三位太子。他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自幼深得父皇喜愛,被立為太子後,他監國理政,撫愛百姓,重視文教,獲得了朝野內外的一致稱讚,卻因為捲入政治鬥爭獲罪被廢,流放巴州,後被迫自盡,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悲情太子。
  •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為何將皇位傳給了養子?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為何將皇位傳給了養子?時間:2020-09-24 13:5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為何將皇位傳給了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