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網友發出一則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視頻主要講的是一位老人,在一個下雨天獨自去當地去部門,繳納醫保金。工作人員告知:「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自己在手機上支付。」 老人聽後顯得不知所措。
對此網友們的看法,呈現一邊倒的趨勢,都認為這種做法不合理。
@說走就走-MZ:今年新政策,要網上繳費,對於老年人一刀切是不是太不合理,農村多少老人會弄這個@花魅絕倫:老人家不知道走了多久才走到了這個大廳。。。真心酸。仿佛看到了幾十年以後老了的自己。@正人力天:數位化不等於去老人化!
近些年,各種媒體裡面報導出來類似情況,並不少。之前就有網友爆料,一名94歲的老奶奶,在銀行激活社保卡時被抱起做人臉識別。更早一點時候,某位老人在乘坐地鐵時,因為沒有健康碼,而被拒絕。
在師哥自己身邊,也碰到過很多類似的事情。我老家在偏遠農村,近些年各種生活繳費也開始接入了網上支付。比如電費,以前每月月初,供電所把整個村的電費告訴村長。村長安排人,逐戶看表,統計,計算。再逐戶收取電費,最後統一交給供電所。看似繁瑣,但村裡人卻也比較習慣。現在電費變成了網上支付。村裡人,大致有以下幾種選擇。1.讓在外地的子女在手機上繳費;2.家裡如果有留守小孩子且會操作手機的,就小孩子操作;3.最無奈的一種,每個月都找別人幫忙網上繳,然後給別人現金。總之現在看上去更高效了,實則卻變得更加麻煩了。
再說一個師哥自己的糗事。我自己因為平時沒有打車需求,所以手機上沒有安裝打車類APP。某天,下班時間在地鐵口,準備打個計程車回家。我招手,然後一輛計程車慢慢的靠近我,並停了下來。正當我準備上車時,計程車司機問了一句:「你是3874嗎?」,「什麼3874?我不是的。」,「那不是好意思,我車子被叫了。」,短短幾秒鐘,計程車在我面前停下,然後接走了我旁邊那個玩手機的。在之後,近半小時,我都沒有打到車。雖然很多計程車是空閒的,但頭頂卻都顯示的是電調。最後無奈,我找了輛小黑車回家。
師哥一個軟體開發工程師,怎麼也算得上科技圈以內的。然而,就因為我的一點點不上進,沒有安裝打車軟體,就要面臨打不到車的尷尬局面。很難想像連用智慧型手機打電話,都不太熟悉的老人們,將要面臨的是什麼。另一方面,現在的APP裡面,充滿了各種花式陷阱。一不小心,因為一個點擊,就購買了理財產品,保險什麼的。那些用上了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們,也是讓人捏一把汗。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部門,或者有個別工作人員做得還是比較好。我曾經碰到過一個政府部門,建立了專門針對老年及殘障人士的服務窗口。在相應窗口配了兩個引導人員。引導人員對前來辦事的人員,都進行了非常的耐心的指導與幫助。疫情期間,無錫火車站為無法出示健康碼的旅客,開闢一個服務通道。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就推出了紙質健康碼或紙質健康憑證,方便無智慧型手機的市民出行。某超市新增現金結算通道。滴滴推出了「敬老出租」和「代人叫車」功能。這些都是可喜的變化。
一個國家的科技必然需要高速發展。中國過去幾十年以及現在的華為,都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而要先進,首先就要科技先進。科技如果高速發展,新中國初期我國在國際上就不會那麼被動。
如果我們科技發展到了,能自己製作光刻機。美國還能動不動就限制晶片出口我國嗎?我們快速發展的APP,如抖音,微信,支付寶。現在也令他們產生了害怕,於是封禁了。當然,我同時被封禁的還有MATLAB。我們已經高速發展了,但還不夠,我們還需更快。
在需要高速度發展的同時,我們社會也同樣需要溫度。有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2.54億,佔總人口的18.1%。要讓這樣龐大的群體,融入一個這樣高速發展的社會,的確很難平衡。最近,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該方案從方方面面,要求與指導了各級地方如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比如,優化打車出行,保留傳統金融,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等。以後科技公司,做產品的時候,為老年人加一個更簡單入口。建設部門,建設的時候,為他們鋪一條平整的路。如果整個社會,都給老人們多一度的溫暖,我相信這一切將會變得更好。
寫到此處,師哥又想起前兩年,我為了讓我媽體驗一下智能時代,給我媽買了臺小米。然後過年的時候,我教我媽打微信視頻。那段時間,我媽是學會了的。可新年過後不久,我媽說她不會了。我仔細一想,新年之後,工作變忙了,陪爸媽的時間變少了,所以他們不會了。馬上又要過年了,我準備今年過年時候,教我媽發紅包。
你有什麼妙招,教老年人更快地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或者如何看待科技將老年人邊緣化的,都可以留言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