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需要速度,社會需要溫度。如何面對被科技邊緣化的那些人?

2020-12-06 偽架師

近日,某網友發出一則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視頻主要講的是一位老人,在一個下雨天獨自去當地去部門,繳納醫保金。工作人員告知:「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自己在手機上支付。」 老人聽後顯得不知所措。

對此網友們的看法,呈現一邊倒的趨勢,都認為這種做法不合理。

@說走就走-MZ:今年新政策,要網上繳費,對於老年人一刀切是不是太不合理,農村多少老人會弄這個@花魅絕倫:老人家不知道走了多久才走到了這個大廳。。。真心酸。仿佛看到了幾十年以後老了的自己。@正人力天:數位化不等於去老人化!

近些年,各種媒體裡面報導出來類似情況,並不少。之前就有網友爆料,一名94歲的老奶奶,在銀行激活社保卡時被抱起做人臉識別。更早一點時候,某位老人在乘坐地鐵時,因為沒有健康碼,而被拒絕。

在師哥自己身邊,也碰到過很多類似的事情。我老家在偏遠農村,近些年各種生活繳費也開始接入了網上支付。比如電費,以前每月月初,供電所把整個村的電費告訴村長。村長安排人,逐戶看表,統計,計算。再逐戶收取電費,最後統一交給供電所。看似繁瑣,但村裡人卻也比較習慣。現在電費變成了網上支付。村裡人,大致有以下幾種選擇。1.讓在外地的子女在手機上繳費;2.家裡如果有留守小孩子且會操作手機的,就小孩子操作;3.最無奈的一種,每個月都找別人幫忙網上繳,然後給別人現金。總之現在看上去更高效了,實則卻變得更加麻煩了。

再說一個師哥自己的糗事。我自己因為平時沒有打車需求,所以手機上沒有安裝打車類APP。某天,下班時間在地鐵口,準備打個計程車回家。我招手,然後一輛計程車慢慢的靠近我,並停了下來。正當我準備上車時,計程車司機問了一句:「你是3874嗎?」,「什麼3874?我不是的。」,「那不是好意思,我車子被叫了。」,短短幾秒鐘,計程車在我面前停下,然後接走了我旁邊那個玩手機的。在之後,近半小時,我都沒有打到車。雖然很多計程車是空閒的,但頭頂卻都顯示的是電調。最後無奈,我找了輛小黑車回家。

師哥一個軟體開發工程師,怎麼也算得上科技圈以內的。然而,就因為我的一點點不上進,沒有安裝打車軟體,就要面臨打不到車的尷尬局面。很難想像連用智慧型手機打電話,都不太熟悉的老人們,將要面臨的是什麼。另一方面,現在的APP裡面,充滿了各種花式陷阱。一不小心,因為一個點擊,就購買了理財產品,保險什麼的。那些用上了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們,也是讓人捏一把汗。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部門,或者有個別工作人員做得還是比較好。我曾經碰到過一個政府部門,建立了專門針對老年及殘障人士的服務窗口。在相應窗口配了兩個引導人員。引導人員對前來辦事的人員,都進行了非常的耐心的指導與幫助。疫情期間,無錫火車站為無法出示健康碼的旅客,開闢一個服務通道。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就推出了紙質健康碼或紙質健康憑證,方便無智慧型手機的市民出行。某超市新增現金結算通道。滴滴推出了「敬老出租」和「代人叫車」功能。這些都是可喜的變化。

一個國家的科技必然需要高速發展。中國過去幾十年以及現在的華為,都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而要先進,首先就要科技先進。科技如果高速發展,新中國初期我國在國際上就不會那麼被動。

如果我們科技發展到了,能自己製作光刻機。美國還能動不動就限制晶片出口我國嗎?我們快速發展的APP,如抖音,微信,支付寶。現在也令他們產生了害怕,於是封禁了。當然,我同時被封禁的還有MATLAB。我們已經高速發展了,但還不夠,我們還需更快。

在需要高速度發展的同時,我們社會也同樣需要溫度。有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2.54億,佔總人口的18.1%。要讓這樣龐大的群體,融入一個這樣高速發展的社會,的確很難平衡。最近,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該方案從方方面面,要求與指導了各級地方如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比如,優化打車出行,保留傳統金融,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等。以後科技公司,做產品的時候,為老年人加一個更簡單入口。建設部門,建設的時候,為他們鋪一條平整的路。如果整個社會,都給老人們多一度的溫暖,我相信這一切將會變得更好。

寫到此處,師哥又想起前兩年,我為了讓我媽體驗一下智能時代,給我媽買了臺小米。然後過年的時候,我教我媽打微信視頻。那段時間,我媽是學會了的。可新年過後不久,我媽說她不會了。我仔細一想,新年之後,工作變忙了,陪爸媽的時間變少了,所以他們不會了。馬上又要過年了,我準備今年過年時候,教我媽發紅包。

你有什麼妙招,教老年人更快地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或者如何看待科技將老年人邊緣化的,都可以留言進行交流。

相關焦點

  • ...就業、社會倫理等。未來奔向科技強國,中國需要由現在大多數的...
    【科技部官員:重點領域技術「脫鉤」風險凸顯提出嚴峻挑戰】中國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認為,中國科技未來發展還面臨一些風險挑戰。過去一年中,感受最大的是外部開放環境發生變化,重點領域技術「脫鉤」風險凸顯,對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另外,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新技術應用和生產業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包括國家安全、就業、社會倫理等。
  • 內向小學生終於考及格,老師給驚喜擁抱,網友:教育需要這樣溫度
    面對內向且經常不及格的學生,很多老師都會把他邊緣化,任其自由成長。這對於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下面這位老師,在面對內向且經常不及格學生的時候,卻用一個別樣的行動,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優秀師者應有的溫度,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教育的溫暖。11月20日,因為班上一名內向且從未考及格過的小學生,在本次考試中語文終於考及格了,所以安徽臨泉一小學語文老師給了他一個驚喜的擁抱。
  • 金融科技如何「硬核」抗疫
    隨著社會物理距離和在線交易成為常態,各種金融科技創新正在惠及企業和消費者。世界銀行(World Bank)金融專家肯定了金融科技應對COVID-19的作用。「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可以在社會距離的前提下,確保業務連續性,加強醫療保健成果,並防止服務中斷。」Sharmista Appaya和世界銀行其他專家指出。
  • 當志願服務插上科技翅膀
    「數位化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它在帶來社會大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差異化、甚至數字鴻溝。不擁有這些技術的組織和人群將會更快地落在後面。」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在談到科技公益互助計劃的初衷時說,「我們一直希望技術能夠觸及更多邊緣人群,科技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面對技術拒絕,一笑而過?
    當被拒絕後,大多數人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甚至無人可以求助。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和面對技術時代人類可能遭遇的這一處境?圍繞上述問題,本論壇特別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段偉文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的劉永謀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的閆宏秀教授和復旦大學的楊慶峰教授,以南北聯袂、京滬對話的形式從不同角度撰文探討這一問題。
  • 數位化時代,如何利用科技幫助老人融入社會?
    然而,各類科技網際網路應用的產品設計、操作習慣,主要迎合年輕用戶群體的喜好,老人很難得到「優待」,難以享受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通信終端如何「適老」?在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信部已經提出了具體建議。包括重點推動與老年人、殘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站、手機APP的適老化改造,鼓勵企業在智能設備上提供「老年模式」、「長輩模式」等,並將繼續擴大老年人智能終端產品的供給。
  • 40歲就不被需要的「打工人」,該如何應對年齡歧視
    如此一來,女性似乎就獲得更多時間投身事業了,但實際上,很多人——不論是女員工還是男員工——還未等到退休,在中年時就已經開始面對由年齡引發的職業危機:應聘難、晉升難、裁員等等。雖然與上世紀相比,年齡歧視問題已經大為改觀,但觀念的進步能推進實際的改變嗎?面對種種偏見,我們應該做什麼,又應該怎麼做呢?
  • 等等被高科技生活邊緣化的老人們!
    等等被高科技生活邊緣化的老人們!可以看出仍然有很多老年人被高科技生活邊緣化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都出一份力比如無錫對使用老人機沒有微信、無手機的旅客也就是無法出示健康碼的旅客
  • 熱點時評:相比過去,我們為何更需要科技解決方案?
    在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跑道上,我國近年來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為服務民生、造福社會、促進經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今天,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可以說,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 從我國的發展實際來看,科技創新既是一種追求卓越的知識創造活動,也有著非常深厚的現實基礎。
  • 杭州時尚速度科技有限公司 專業分析如何正確的做好精品百貨的市場...
    如何做好精品百貨的市場調研,開設時尚精品店?需要強調的是,調查業務區域的消費能力和購買水平非常重要,可以作為開設精品店的依據,在時尚精品店的整體經營戰略中發揮關鍵先導作用。 杭州時尚速度科技有限公司,專業分析如何正確的做好精品百貨的市場調研。
  • 疫情推動科技需求,居家隔離如何實現科技防控?
    武漢醫療資源緊張,防疫物資匱乏,如何實現無接觸診療、遠程監測,是道急需破解的難題。  在關鍵時刻,很多醫療健康科技企業彰顯愛心、實力與擔當,這其中就包含深耕健康管理行業的妙健康。疫情爆發後,妙健康聯合旗下子公司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中國),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科技賦能+物資運送多種方式,增援武漢人民抗疫,用科技持續為防控賦能。
  • 孚能科技王瑀:動力電池成本下降需要技術革新
    王瑀認為,電動車普及的關鍵在電池,而電池成本的下降需要依靠不斷的技術革新。在王瑀看來,無論是鉛酸電池、鎳性電池、還是鋰電池等,在安全邊界之內使用都是可行的。但如何在使用過程當中能夠保持這些電池在安全邊界之內,是使用者要把握的一件事。
  • WIM2020「科技出行篇章」:科技如何重構出行服務
    隨著科技的進步,江濤認為應當思索如何用技術來支撐更便宜、更低門檻的出行服務,在未來出行市場中,如何服務更多的人,讓產品和價格更普惠,讓產品使用無障礙、低門檻,將成為競爭成敗的關鍵。在自駕出行服務的市場中,GOFUN科技CEO譚奕認為最有挑戰的有兩點,一是當車輛投放後,如何做好駕駛員及其駕駛行為的管理,另外則是如何對車輛進行有效的資產調配和資產管理,若在這兩方面沒有強大的管理幹預能力,服務便無法有效形成閉環
  • 創匠科技丨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智慧社區
    前段時間,多家媒體報導在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我國大部分「智慧社區」變得不「智慧」了,社區治理中的短板暴露無遺:  政府部門想要掌握病患數字的變化情況,依然要靠打電話;  居民需要親自到居委會/物業辦公室領取紙質通行證;  雖然小區封閉,但測溫靠人,登記靠紙筆,並且是所有居民共用幾支筆;  小區雖安排了守門人,但是不測體溫不問來處
  • 未來科技過於發達之時,人類還需要做什麼?美剋星人建議種地務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相信,在未來人類一定會將遨遊宇宙,宙當做旅行。所有的家務以及工作全都會交給人工智慧。未來人們不需要做飯、工作甚至是吃飯補給能量。發達的科技直接將人類的生活照顧的妥妥噹噹。那麼人類該幹點啥呢?或許會像美剋星人。
  • 當科技異化人類時,人類如何自我定位?
    早在88年前,他的《美麗新世界》就預言了這一幕的發生:「人們不需要藝術、不需要創造、不需要信仰,更不需要思考,吃下一顆「解憂丸」就可以解決一切痛苦,享受一切快樂。」現在,「解憂丸」就是「網絡」,而且「網絡」無形無影,無處不在,它總是顯得笑容可掬、人畜無害。正如著名社會學家尼爾·博斯曼分析的那樣:在一個盲目崇尚技術的年代裡,毀滅獨立思考的敵人,一定有張可愛的臉龐。
  • 如何治理科技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當前,需要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健全有效的科技倫理監管制度,以強化倫理監管,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 建立科技活動向善行善的導向機制。當今社會,科技活動已成為一種涵蓋範圍十分廣泛的社會活動,涉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這些領域的科技活動都有可能出現倫理問題,進而給社會帶來風險或危害。
  • 索羅斯:科技巨頭壟斷行為對社會造成威脅,臉書谷歌氣數已盡
    痛批谷歌與Facebook向來以大膽敢言著稱的索羅斯在達沃斯演講時表示,「塑造人們關注點的力量正日益集中在少數公司手中」,科技巨頭的規模和「壟斷」行為已經使它們對社會造成「威脅」,破壞民主,並鼓勵了一種類似於賭博的癮。
  • 深度測評SICPO施鉑智能恆溫熱水壺:科技讓生活更有溫度
    功能測評:科技讓飲水變簡單燒水流程操作:速度快,2分鐘熱水1.5L到貨之後,迫不急待地燒了一壺水試試新。使用前,對壺內側進行簡單清洗,防止泡沫殘留,接上水後把要壺身放到平穩的地方,以獲取更好的穩定性。1.5L的容量夠我們一家三口人一次飲用了。1800W的功率熱水速度很快,家裡來人做客,也不會心慌手亂了。
  • 來自科技公司的溫度
    (來源:小米公司)華為蘋果華米科技華米科技將取消公司年會,將湊齊1000萬元人民幣,購買醫療物資支援災區。(來源:華米科技)黑鯊科技23日晚黑鯊科技向武漢慈善總會捐贈50W元用於支援疫情防控。(來源:新京報)華大基因華大基因將向武漢市捐贈10000人份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第一批試劑盒正在配送途中,以馳援武漢當地的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