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譯言 譯言 收錄於話題#中年危機1個
譯言·譯眼看世界
近日,一則「專家建議將女性退休年齡延至55歲」的新聞點燃了網友的複雜情緒,登上熱搜。
眾所周知,國家現行的退休年齡是,男性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而專家的建議則將女性工人的工作時間延長了5年。
如此一來,女性似乎就獲得更多時間投身事業了,但實際上,很多人——不論是女員工還是男員工——還未等到退休,在中年時就已經開始面對由年齡引發的職業危機:應聘難、晉升難、裁員等等。
雖然與上世紀相比,年齡歧視問題已經大為改觀,但觀念的進步能推進實際的改變嗎?面對種種偏見,我們應該做什麼,又應該怎麼做呢?
人們都說,"人生從40歲開始",但不幸的是,對很多人而言,年齡偏見與歧視從40歲就已經開始了。
幾項研究發現,女性從40歲開始遭遇偏見,男性45歲。眾所周知的是,如今印度老齡化的速度比人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印度政府最近在議會上表示,到2050年,印度60歲人口將有34萬人(超過美國總人口)。聯合國稱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那麼,置身於這個充滿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和裁員風險的時代,中年員工境況如何呢?
儘管許多人的職業生涯在40歲到50年代達到頂峰,但也有許多員工都在這個年齡段成為了裁員名單上的一員。人們普遍認為,中年員工容易自滿、聘用價格比年輕人貴、病病歪歪,還愛缺勤。然而,由於缺乏有才幹、有經驗、有責任心的僱員,人們對年齡歧視的態度似乎正在改變;如今,也有許多公司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招聘政策,並在嘗試構建一支年齡多樣化的員工隊伍,但觀念上的更新能在實際中發揮作用嗎?
01
年齡還是障礙嗎
某商業報紙的前記者迪比耶恩杜·甘古利(Dibeyendu Ganguly)認為,企業越來越意識到年齡歧視是一種"主義"。他記得90年代,他第一次寫這個主題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對這個詞沒有概念。甘古利說 ,那些日子裡,公司經常會投放指定年齡段的招聘廣告。招聘的人會說:"40歲以上的人士不必來應聘」。他補充說,今天這種偏見可能仍在潛意識裡,但至少再說「40歲以上人士恕不應聘」已經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宣傳了。
《哈佛商業評論》最近的一項研究聲稱,多樣性是開啟企業創新的關鍵。某位在過去40年為幾家公司和員工提供了許多項目的著名行為科學治療師說,企業要從勞動力老齡化中尋找的機會。
因杜·拉奧(Indu Rao)說:「很多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在員工45歲後就把他們開除了,他們只關注能否獲利,老員工成了多餘的人。而且,中老年員工們通常自己也不太看重他們為公司帶來的東西。" 她補充道,為了保持年齡多樣性的良性平衡,公司應該舉行一體化會議,讓年輕和年長的員工互相接觸,了解他們有哪些長處和才能。
人常說,'工作就是崇拜',最活躍的永遠是最快樂的。而且,有大量證據表明,多元化的勞動力(年齡、性別、性、經濟階層等)能造就更健康、更有成效的工作場所。 連續創業者卡尼什卡·阿查裡亞(Kanishka Acharya)認為,當今世界工作場所之所以存在的年齡歧視,更多是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
「20年前我們就著眼於年輕人將為世界帶來的人口紅利,這一代人現在已經進入勞動場所,因此,他們自然在勞動力中佔了很大比例。"
02
青年與中年的平衡
現在許多公司的態度似乎轉向了,他們更願意花大價錢去發現、去留住更年長有經驗的管理人員。拉奧說:"年輕員工的價值觀會隨著時間改變,他們對公司的忠誠度也不一樣。許多人很快就厭煩了,出於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和注意力的轉移,他們經常跳槽。」
但中年員工也並非沒有面對危機。她舉例道,比如兩家大型機構兼併了小企業,那麼這就會讓許多45歲以上的高管也變得多餘。"他們被三十幾歲的人取代了,聘用他們的工資更便宜。這讓人感覺。經驗似乎已經一文不值了。」但這發生在科技初步發展的15年前,當時具有科技頭腦的年輕員工,只要知道如何獨立操作電腦,就會廣受追捧。
拉奧認為,如果所有年齡段的工作者都受到尊重,公司和社會就都會達到平衡,融洽愉快。年齡歧視一直存在,但我們需要互相接納,並盡最大努力消除偏見。包容、尊重、發現、承認別人的能力,才可以構建更好的企業。
在工作中,將青年的創新精神與活力,與中年人的經驗和智慧相結合,這才是最好的平衡。在如今這個凡事都由成果導向的環境中,成果導向帶來的價值要比年齡導向所帶來的大得多。是的,我們需要積極對待年齡問題,但我們同樣應該關注更多的,是看到所有年齡段員工的價值。
03
年齡歧視與性別歧視
年齡歧視不僅限於商業界。它在娛樂業也十分普遍。最近,演員兼製片人DiaMirza(36歲)在接受調查時說,在演藝圈內,人們覺得她正處一個尷尬的年紀。
這只是關於年齡的爭議謎題,但偏見並沒有就此止步,它還潛入了社會空間,爬進了人們的性別觀念中。當看到性感的詹妮弗·洛佩茲(Jennifer Lopez)(50歲)在舞蹈表演中"長這樣""跳成這樣",許多鍵盤俠都將這位50歲藝術家的表演稱為"垃圾""招人厭""不適合她這麼大的年紀"。
如果有人對女性的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這個致命組合深有體會的話,這個人就是麥當娜。60歲的麥當娜·路易絲·西科內(Madonna Louise Ciccone),這位流行女王,如果她沒有挑戰社會規範,沒有遵循自己的規則,那麼她的生活或許早已經在默默無聞的孤獨中悄然結束了。
但是,為什麼人們會突然對一位成熟、有經驗、有成熟工作體系的中年人冷眼冷語相待呢?在印度和國外經營幾家公司的阿查裡亞說,問題不在於年齡,而在於社會環境所蘊含的價值精神取向。在20世紀50年代,印度將退休年齡定在58歲,主要是因為當時我們需要為一大批印度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
「但這並不意味著58、68歲的人創造價值的能力減弱了,我個人認為,中年員工能帶來豐富的經驗、價值和遠見,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即便到70歲,他們也能創造很大的價值。」
全世界範圍內,跨國公司和人力團隊都在努力擁抱文化多元性。如果我們了解中年人帶來的巨大價值,我們就能解決他們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的問題。這也將減少與年齡相關的抑鬱症、社會孤立等疾病發生,這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又一全球性的重大挑戰。
社會環境已經變了,的確,現在的60歲相當於過去的40歲。阿查裡亞說:"人們活得更長了,醫學科學已經發展到可讓人們可能活到90歲、100歲的水平,這將成為新的常態。因此,由於這些變化,存在著有關年齡歧視的爭論,這也是合理的。"
原文連結:https://www.deccanchronicle.com/opinion/op-ed/100620/the-age-conundrum.html
原文標題: Will they still need you when you're 44?
原文作者: Deccan Chronicle
譯者: Chaoci
版權說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連結。商業合作請聯繫editor@yeeyan.com
原標題:《40歲就不被需要的「打工人」,還能等到「退休年齡延至55歲」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