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專訪董仁威

2021-01-11 中國科學技術館

    文/上海浦東新區科幻協會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的疫情好不容易已經控制住了,各地復工復產。可韓國、日本、義大利、伊朗、美國,紛紛爆發疫情,在中國以外,目前49個國家出現了4351例病例,67例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2月28日,將「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全球風險級別從「高」上調至「很高」。這是世衛組織自2012年將其風險評估方法系統化以來,首次將某一事件相關的全球風險級別評估為「很高」。

  有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很可能最終演變為一場「超級流感」,傳染性強,但如果早診斷早治療,致死率並不高。那麼,在過去的數年裡,我們是如何對抗流感的呢?傳染病的主要三個因素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阻擊流感除了就醫治療之外,非常重要的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除了常見的戴口罩、勤洗手、回家換外套、注意消毒、場所通風,等等,保護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手段其實還是疫苗。

  說起疫苗,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吧。小孩子從一出生,就有個疫苗接種卡,卡介苗(小兒麻痺)、B肝、百白破、麻疹、流腦、乙腦、A肝,以前的孩子還要種牛痘(天花)。當季節性流感來臨前,醫生還會建議免疫力較差的老人孩子去打流感疫苗(甲流/乙流)。曾幾何時,天花,黑死病(鼠疫),西班牙流感,動輒造成數百萬人死亡,正是疫苗保護了我們人類免遭大規模傳染病的荼毒。

  當然,在科幻圈裡,有很多關於瘟疫的小說,對抗瘟疫也有各種各樣的方法,董仁威老師就曾經寫過一個關於智能疫苗的科幻小說。

  疫苗的小說稍後再詳細介紹,讓我們先來八卦一下董老爺子吧,因為董仁威老師可是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三位創始人之一。那麼,今天八卦的重點就放在華語科幻星雲獎好了。

  2010年2月,在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舉行的一次聚會上,姚海軍跟董仁威兩人相談甚歡,姚老師提出,應該創辦一個中國科幻自己的獎項。隨即,他們又找到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吳巖老師(國內第一個在大學開設科幻文學課程,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科幻碩士、培養了第一個科幻博士),三巨頭一拍即合,奠定了華語科幻星雲獎的基石。

  在三巨頭的號召下,程婧波和董晶率先加入籌備組,後來又有楊楓、李慶雯、付勝、楊波等陸續加入。最終,董仁威、姚海軍、吳巖成為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主要創始人;程婧波、董晶、劉慈欣、韓松、王晉康、何夕、陳楸帆、楊楓、李慶雯、付勝、楊波成為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聯合發起人。另外,而北京的科幻作家,在吳巖老師的號召下,也迅速聚集起來,包括陳楸帆、夏笳、飛氘、楊平、蘇學軍、嚴蓬、梁清散、韓松等諸多作家,紛紛加入。

  都說科幻圈是用愛發電的,而這第一屆華語科幻星雲獎還真是滿滿都是愛。董老自己拿出一筆錢,支撐了籌備工作的日常開支;程婧波、董晶和李慶雯,領著科幻迷志願者自己製作視頻短片;奇影動漫公司的老闆付勝贊助了4千元,租下成都學府影城的一個大廳作為頒獎典禮的會場;臺灣友人也捐贈了一萬元作為頒獎典禮的經費。而第一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就這樣,靠著所有科幻人的愛心,辦起來了。一辦就是十年,十年如一日。

  成都九眼橋,老馬路上的小旅館博爾特商務酒店,一個中國科幻史上不應被忘記的地方。這裡,是華語科幻星雲獎的誕生地,也是第一次,純民間,聚攏了一大批真正熱愛科幻,希望能為科幻添磚加瓦的追夢人。兩天的會議,有論壇,有專家研討會,也有讓大家暢所欲言的座談會。而這樣的會議,後來成為華語科幻星雲獎最重要的傳統之一(另一個是喝酒擼串,外加走紅毯),不論身份地位,大家排排坐,輪流發言。與會的人有科幻作家、出版人、文化公司、影視製作人、科幻社團代表、普通科幻迷,等等。正因為有這樣公開、透明、開放的氛圍,打通了科幻作家、科幻從業者和普通科幻迷的溝通鏈條,才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讓科幻走向大眾。科幻圈也有競爭,但抱團取暖才是主旋律,眾人拾柴火焰,科幻需要每一個科幻從業者和科幻迷的支持與努力。

  2010年8月,首屆華語科幻星雲獎在成都學府影城舉辦了頒獎典禮,科幻明星們如影視明星們一樣,走了紅地毯,受到了科幻迷的追捧。而這個紅毯儀式,也就成為了華語科幻星雲獎的第二個傳統。與其他頒獎典禮走紅毯不同的是,不光名人可以走紅毯,科幻從業者、科幻活動家、科幻社團代表(包括高校),都可以走紅毯,因為這是所有科幻迷的狂歡。

  董仁威老師雖然早就是科普名人,但他愛科幻的心始終不變,也始終在堅持為科幻做實事。他常常開玩笑說,是科幻讓他常葆青春(老頑童一枚,鑑定完畢)。

董仁威

  名家問答

  1、科幻作家眼中如何看待瘟疫?

  答:劉慈欣說過,科幻是為人類的災難做準備的。就是面對人類的各種災難。我們可能做些什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瘟疫是人類必須面對的,也是科幻作家重點去描述的一個主題。科幻小說中描寫瘟疫,主要是起警示作用,啟迪作用;一種給我們同病毒作鬥爭,經驗的總結;或者是,找到對付瘟疫的某種可能性。當然,科學家面對的是現實的東西,而科幻作家描述和探討的則是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與科學家所研究的,有些一致,有的也許並不一致。

  2、瘟疫對人類社會除了負面影響,還有哪些推動作用?

  答:科幻作家寫災難通常會拷問人性,即面對災難,人性中間的善與惡,美與醜。當人們面對災難的時候,會團結一致,發揚善的一面,同自己的惡的一面進行鬥爭。所以,瘟疫或許會推動全人類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一起團結一致,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戰勝人類共同的敵人– 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

  3、未來的瘟疫會是什麼形態,人類那時又會如何對抗,對此有過設想嗎?

  答:王晉康的《四級恐慌》裡描述了恐怖分子發起的生物戰;韓松的《醫院》裡描述了一個被病毒海洋包圍的醫療船;要真正對抗瘟疫,基於人體免疫系統的智能疫苗或許是個很好的方式。

  4、科幻作家眼中,最讓人擔心的瘟疫是什麼樣?

  答:韓松、王晉康都曾經在作品中寫過瘟疫,他們和比爾蓋茨不謀而合,他們擔心,未來的戰爭不是核戰爭,而是傳染病,是病毒與人類的戰爭(或是,利用病毒發起的生物戰)。

  5、當初創作瘟疫相關科幻小說的背景?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疫苗研發的故事,叫做智能疫苗,用來對付基因武器。其實,中國科學家在基因工程、生命科學、病毒防治、醫療醫藥等方面,都屬於國際前沿。之前有過報導,中國科學家曾經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把病毒表達遺傳信息的一個遺傳編碼替換了一下,病毒就變成了疫苗。這是中國科學家在2018年所取得的十大重大成就之一。而我所描述的,就是中國科學家把人工智慧用在疫苗的研製上,面對容易發生基因突變的病毒,可以通過人工智慧來分析病毒、研製疫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類始終在和病毒作鬥爭,而我們堅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類必定戰勝病毒。

  作家簡介

  董仁威,男,1942年生,重慶人,以「雜家」而聞名。他既是中國知名科普作家,又是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科幻文學及主流文學作家,科幻評論家,科普科幻活動家,還是中國知名食品發酵專家、醫藥專家、營養專家、蘭花專家、收藏專家等等。

  在我們繼續圍觀董老的諸多頭銜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他的專業背景。董老,1965年植物學本科畢業、1969年細胞學研究生畢業,歷任成都製藥四廠車間主任、廠研究所所長、技術副廠長;成都兒童營養中心主任;成都食品發酵研究所主任兼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職業藥師。這就是為什麼董老鍾情生物類題材的科普科幻創作,為什麼能在《分子手術刀》這本書裡,寫出如此硬核的生物科幻小說,人家是專業從事醫藥研發的專家。

  好吧,接著數頭銜。董老歷任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四屆委員會主席(2000年12月19日-2006)、五屆理事會會長(2006-2011年5月21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兼科學文藝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主要創始人之一、首屆理事會理事長。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要創始人之一,首屆監事會監事長。現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監事會主席、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監事長兼運營委員會執行主席、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時光幻象文化公司董事長。

  董老畢身主要精力用於科普科幻創作和科普科幻作家組織工作。1999年1月,他創建了「成都科普創作中心」,作為科普創作和科普創作人才培育的基地。在1999-2011年的12年中,共組織800人次參與科普圖書編撰工作,出版了24套相關叢書,計152部,共2500餘萬字,發行突破200萬冊。同時,他還與《課程內外》、《少年百科知識報》等雜誌社建立了固定的供稿關係,組織作者提供並發表了千餘篇骨幹文章,有不少都被國內外的報刊和網站廣為轉載。

  他從1979年開始,業餘從事科普創作,獨著及與人合著101部科普作品,1000餘萬字。作為雜家,他的代表作分幾類,科學家傳記文學、科普類、評傳類、百科類、科學遊記類、科幻小說、實用科普讀物,等等。想要對董老有更深入了解的,可以看下董老的自傳《70+開掛人生》

  據傳聞(八卦時間),董老在重慶南開讀初中的時候,嗜書如命,學校成立了課外活動小組-紅領巾飼養組,啥時候找他都在那裡。在一次科普辯論會上,他聽說了孟德爾,摩爾根,基因這些有趣的故事,就對生命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考進川大讀生物。而董老與科幻的淵源,也正是從南開中學開始的,凡爾納、威爾斯,最終把他領進了的科幻的世界。

  1979年,業餘從事寫作的董老,參加了四川省和成都市舉辦的成都筆會,他的科幻處女作《分子手術刀》由劉佳壽老師推薦,發表在劉老師主編的《科學文藝》(《科幻世界》前身)上。那之後,董老又有七、八篇科幻小說發表在《科學文藝》,與《科幻世界》不解的緣分,由此展開。

  以下是筆者本人對董老的感受(或許有偏差,或許說的不到位,但句句肺腑之言)。在我看來,董老是個有趣的老頑童。他愛玩,愛吃好吃的,愛喝點小酒,愛呼朋喚友,愛海闊天空,愛高談闊論。他什麼都願意嘗試,逛逛看看嘗嘗玩玩,什麼都行,就是不能老老實實窩著什麼也不做。董老一直思想活躍,非常有創新思維,能夠快速接受新鮮事物,並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是個活動家,認識的人很多,親和力爆棚,心胸開闊,凝聚力滿格,行動力爆棚。董老是個急性子,想到就說到,說到就做到,所以也常常得罪人。他一生氣就發火,發完火會道歉,讓人沒法對他生氣,最後拍拍手一杯酒,大家還是好朋友。

  董老多年來堅持不懈地推動科幻事業。華語科幻星雲獎到2019年是第十屆,一個純民間的公益獎項,靠科幻迷們用愛發電,從小圈子擼串的狂歡,到走向大眾走向世界。先不說成績,只說堅持,就已經非常難得了。現在,華語科幻星雲獎已經從董仁威、吳巖、姚海軍的三巨頭,走向新一代核心領導人陳楸帆、江波、三豐(張峰)和高小賢的高速列車,並在科幻之光,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好了,八(yan)卦(jiang)結束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部《智能疫苗》。

  作品簡介

  《分子手術刀》是2018年8月,由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叢書》中的一本。這是一部面向少年兒童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分為5篇,分別是《基因武器遭遇智能疫苗》、《分子手術刀》、《智力放大器》、《神秘的藥店》、《移民夢幻星》和《克隆「靈魂」計劃》。

  其中,《智能疫苗》講述的是,通過人工智慧輔助開發疫苗,打敗善變病毒的故事。在這個科學童話中,被恐怖分子製造出來的病毒擁有流感的傳染性和眼鏡蛇毒的致命性,而這種病毒還會不停地變異,使疫苗的研發跟不上病毒變異的腳步。於是,科學家們通過人工智慧程序,發射一種智能生物疫苗,可以抓住入侵者,根據病毒的生物密碼,實時調整,合成對症下藥的抗體。

  推薦詞

  「中國當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叢書」由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叢書包括劉慈欣的《超新星紀元》、王晉康的《少年閃電俠》、楊鵬的《超時空少年》、超俠的《奇奇怪怪歷史大冒險之夏商周》、董仁威的《分子手術刀》和鄭重的《大海嘯》。

  少兒科幻與一般的科幻小說有很大的不同,需要符合少年兒童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模式,所以屬於特殊類型的科幻小說。

  為孩子們創作與推薦的這一系列當代優秀科幻作家創作的作品,可以培養他們的想像力,使他們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從此立志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為社會、為人類做出貢獻。

  最後,謝謝董仁威老師。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說到國內與瘟疫有關的小說,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王晉康老師,他的《十字》。那麼,考慮到科幻圈外的朋友們,我覺得還是要介紹一下這些科幻作家,包括他們本人(八卦),作品,成就,評論,然後才是他們對於瘟疫的看法。
  • 劉慈欣等科幻作家扛大旗 少兒科幻星雲獎啟動
    原標題:劉慈欣等科幻作家扛大旗 少兒科幻星雲獎啟動   首屆少兒科幻星雲獎組委會成立大會近日通過線上會議舉行
  • 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發布2020中國科幻十大事件
    雖然作家們早就在科幻小說中寫過無數次全球流行病的爆發,但不得不承認,2020年如此魔幻的現實還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本年依然發生了許多與科幻相關的大事件,有科幻大會、頒獎、論壇這樣高大上的活動,也有爆款產品的破圈和傳播,有作家藝術家們的高光時刻,也有關鍵人物的不幸離世。前幾天,我們組織了一個年度十大事件的投票活動,一共收到超過650份問卷。
  • 江波摘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大獎 自稱「烏龜選手」
    江波尤其提到前輩們的扶持,「我特別要感謝韓松老師,我的《銀河之心》三部曲他都在幫我推薦,尤其是這部獲獎作品幫我寫了很長的一篇文章作為序,前輩作家對後輩作家的關心我銘記在心。」  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不少獲獎者都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作家。最佳短篇科幻小說金獎由中國科幻更新代作家陳楸帆《巴鱗》摘得。
  • 中國女性科幻作家不曾缺席於任何年代
    原標題:科幻才女程婧波:從女性的角度去感受世界在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中,「80後」的程婧波被稱為「後浪」。但在中國科幻圈中,她算得上是「前輩」——16歲在《科幻世界》發表首篇作品,出道二十年,獲得過華語科幻星雲獎短篇金獎、中篇金獎,科幻冷湖獎首獎等獎項,是中國女性科幻作家的代表。
  • 人物專訪|來自千島湖的科幻作家江波:業餘時間寫小說拿下銀河獎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帶有濃厚科幻色彩的,由海寧鐵幕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出品的懸疑片《緝魂》正在影院熱映,原著小說《移魂有術》作者科幻小說作家江波,也引發關注。江波是中國科幻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碩士。他從大學時開始嘗試創作科幻小說,讀研期間首次在《科幻世界》發表科幻作品,此後在科幻小說領域筆耕不輟。
  • 第十一屆華語科幻星雲獎 頒獎盛典活動公告
    主會場設於綿陽國際會議中心,活動各項籌備正在緊張進行,將邀請100位科幻作家、科幻業者,以及各界人士等嘉賓共200人,中國科幻界老一輩、新生代、更新代、全新代精英由此匯聚一堂。  科幻高峰論壇、星雲大合影、星雲之禮紅毯入場儀式、十一屆星雲獎頒獎盛典、星雲之夜科幻派對、科幻籤售會等活動將使本次嘉年華成為檢閱2020年中國科幻力量蓬勃生機的空前盛會!
  • 梁啓超、魯迅都推崇的科幻小說,究竟有什麼魔力?答案或許很簡單
    民國期間,梁啓超曾引入科幻小說來啟迪民智,魯迅則翻譯科幻大家凡爾納名篇,推薦給國人。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不能晚於11歲。」讀科幻有著其他課外書籍無法比擬的兩大好處:首先,讀科幻作品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提升孩子的眼界和認知。這些天賦和特性,本身就是奠定孩子未來成功的基石。
  • 專訪|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的目標是打破邊界
    最近,傳茂文化和創新工場聯合推出了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這個被命名為《共生紀》的項目集結了國內11位新銳作家,將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與AI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故事。科幻作家陳楸帆現場演示AI寫作程序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雖然語句略有不通,但AI在想像力方面展現了其潛力。
  • 外國文學與歷史上的瘟疫
    2、倫敦大瘟疫中的恐慌英國著名傳記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曾在為倫敦城書寫的傳記《倫敦傳》中,記錄了眾多英國作家對1665年至1666年間發生在倫敦的淋巴腺鼠疫疫情(也常被稱為「倫敦大瘟疫」)做出的回應。自從倫敦開埠以來,它似乎就與疾病和瘟疫共生共存。
  • 2018年科幻文學:重新喚起的熱情
    他真正期待的是,科幻小說能重新喚起人們對星空新世界的探索熱情。  怎樣讓科幻小說帶上中國味道,是多年來中國作家一直致力的創作目標。從上世紀80年代葉永烈、童恩正、鄭文光開始,到當今的諸多作家,一直在為此努力。與劉慈欣的前瞻、童恩正的回望不同,作家梁清散把自己的眼光集中在不遠不近的一個時段上。他的幾部小說都有意把場景放在晚清這個中國現代性發生的時代,新作《濟南的風箏》就是這樣的作品。
  • 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和首屆原石獎在渝落幕 完整獲獎名單揭曉
    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主席陳楸帆(左一)、副主席江波(右四),科幻星雲獎聯合創始人董仁威(左五)、姚海軍(左四)、吳巖(左三),中國當代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右二)、王晉康(右一)、韓松(右五)、何夕科幻星雲獎聯合創始人董仁威和劉慈欣向《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頒給發科幻星雲(特等功)勳章
  •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中國新聞網  作者:高凱  2020-12-02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人類探索宇宙的不斷深入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而作為中國科幻行業的標杆人物,韓松也是資深媒體人,1992第一屆金雞電影節他作為記者參與報導,此次再次出席金雞百花電影節,他說:「從來沒想到現在會作為一名科幻作家來主持科幻論壇,這個變化實在太科幻了。」科幻作家有什麼特點?
  • 科幻作家韓松:所有科幻小說都應該是推理小說
    日前,在上海書展「科幻推理:21世紀娛樂作品的發展方向」活動現場,科幻作家韓松與推理作家時晨、趙婧怡討論了科幻和推理兩者之間藕斷絲連的關係,以及娛樂作品的新方向——「科幻推理」。韓松說,愛倫·坡被視為推理小說的鼻祖,其實他也是科幻小說的鼻祖之一,因此科幻和推理是「上個世紀就認識的朋友在今天終於重逢,突然在這一瞬間就認出了彼此」。
  • 作家星河帶你入門科幻創作,細講科幻文本類型
    星河,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創作,著有科幻作品《網路遊戲聯軍》《殘缺的磁痕》等數十部,著有科幻電影評述「視覺的衝擊」叢書,主編《中國科幻新生代精品集》、「年度科幻小說」(灕江版)等作品集,已出版和發表作品數百萬字。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宋慶齡獎、冰心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銀河獎等諸多獎勵。
  • 科幻作家共話科幻中的中國歷史
    作者與讀者交流現場  本網訊(記者 孫海悅 文/攝 )   「在科幻的世界4月23日,科幻作家寶樹、賈立元在京與讀者展開交流。   隨著人工智慧等科技領域接連取得突破性成果,許多過去只有科幻迷才會關心的話題迅速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科幻作品也逐步走向大眾視野。在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裡,科幻似乎是直指未來的敘事,它蘊含著線性的時間意識。寶樹認為,事實上,科幻既朝向未來,也回望過去。
  • 《星際穿越》之後不可錯過的13本科幻新書
    2014-11-21 11:41 來源: 澎湃新聞 澎湃訊        電影《星際穿越》掀起了科幻熱潮。看完電影,如果還想就此讀點科幻小說,翻書黨為大家整理了13本最近出版的科幻新書。
  • 科幻作家何濤: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科幻作家何濤的新作《進化》,講述了一個跟基因實驗有關的陰謀,其中有科幻,也有懸疑,有沉重的社會問題,也有關於人類未來的遼闊暢想。科技發展會對人類帶來什麼負面影響,是很多科幻作者都非常關注的話題,我自然也不例外。新時報:作為一名科幻作家,在您看來,科技所創造的「美好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
  • 參考讀書|講述瘟疫的13部文學作品
    《鼠疫》(阿爾貝·加繆)《鼠疫》是這位法國作家的偉大著作之一。加繆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獲得這一文學最高獎十年之前,他出版了《鼠疫》。書中,一名親歷者講述了在阿爾及利亞奧蘭市發生的一場流行病。作者讓經歷這場瘟疫的人物(從醫生、遊客到逃犯)都發出了自己聲音。《鼠疫》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偉大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