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12月1日電(魚昊)飽滿的麵條浸泡在香濃的湯裡,幾片白蘿蔔、香菜和蒜苗加以點綴,最後加點油潑辣子,一碗化隆拉麵熱氣騰騰出鍋了。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麵之鄉」。30年來,化隆人民依靠一碗麵,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貧困群眾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幾代人不畏艱辛、艱苦創業,闖出了自己的牌子。
「面一代」:走出大山「鋪路子」
在位於化隆縣群科鎮的青海省扶貧拉麵產業培訓服務中心,拉麵師傅正在表演拉麵穿針的絕活,引得圍觀群眾嘖嘖稱讚。
「我們化隆拉麵一碗麵有九種選擇,毛細、細面、三細、二細、二柱子、蕎麥稜、韭菜葉、薄寬、大寬。」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建國說。
上世紀90年代初,許多為生計奔波的化隆人,瞄準拉麵在中國沿海城市的商機,走出大山,靠一張爐子、幾張桌子,做起拉麵生意,變身為「面一代」。
馬輝的家鄉在化隆縣群科鎮。2000年,他離開家鄉去省外創業。剛到廣州時沒什麼手藝,只得從跑堂幹起。後來,他跟著師傅學做拉麵,逐漸積累起開店本金。不久後,他在廣州開了自己的第一家拉麵館。隨後,馬輝的店越開越多,漸成規模。
從跑堂到面匠,再到店長,最終當老闆。這是多數化隆拉麵人的成長之路。如今,在當地政府「護航」下,這條道路讓更多貧困民眾脫貧致富。
30年間,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化隆縣的經濟。化隆縣累計脫貧的13萬人中就有近10萬人是通過拉麵脫貧的,「拉麵經濟」人均收入佔到化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4%以上。2019年,化隆「拉麵經濟」年產值達130億元,利潤40多億元。
「面二代」:遍地開花「打牌子」
28歲的韓曉峰大學畢業便回到家鄉化隆縣,開起了拉麵館。2015年,他在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註冊創辦了「諾爾曼」拉麵品牌,此後在西寧市、大通縣、海東市樂都區等地陸續開了6家拉麵館。
「上大學時,學校周圍就有青海人開的牛肉麵餐廳。對於我的同學們來說,一碗麵很普通,可我對這一碗麵有很深的感情。大學畢業,我就有了回家鄉創業做拉麵的想法。」韓曉峰說。
畢業那年,韓曉峰跟父親韓進錄說了自己的創業想法,韓進錄支持他的想法。「我父親是『面一代』,我是『面二代』,我們家兩代人都做拉麵。」韓曉峰介紹,1990年,他的父親背起行囊,先後在廈門、上海、廣州等地開了很多家拉麵店。2007年,韓進錄帶著在省外打拼的「第一桶金」,回到家鄉繼續創業,在西寧市註冊了兩家大型餐飲企業。
「20多年,父親的事業發展壯大,他希望我們一家人能夠為青海做貢獻。」韓曉峰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多年來,韓進錄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店,幫不少群眾摘掉了「窮帽子」。不僅如此,韓進錄的餐飲企業還提供了近300個就業崗位。
韓曉峰認為,一碗拉麵不僅有經濟價值,還有文化價值。「一根面蘊含了青海人的闖勁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人不能忘本,我有責任和義務把拉麵精神傳承下去。」韓曉峰說。
目前,化隆縣11萬人經營的1.8萬家拉麵店遍布全國23個省、4個直轄市、4個自治區1696個縣區。此外,在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柬埔寨等11個國家也有化隆拉麵的「身影」。
「面三代」:「網際網路+」創品牌
「現在的時間是2020年11月26日09時43分,大屏顯示拉麵成交單數為1440083單,拉麵的總營業額為23450976元。」馬建國告訴記者,化隆縣青海拉麵產業電商服務中心智慧拉麵平臺大數據電子屏可以實時顯示全國上萬家化隆拉麵館在線運行情況。
「從『面一代』艱苦創業,到『面二代』把化隆拉麵在全國落地開花,如今的『面三代』已經不滿足於做好一碗拉麵,而是利用網際網路發展電商,推動拉麵產業做大做強。」馬建國介紹,於2013年創建的中國拉麵網電商平臺註冊企業和個人會員已達6.5萬個,服務拉麵店達2萬家,其中僅化隆人經營的拉麵店就有1.1萬家。已建成的廣州、蘇州、天津3個物流配送點,有效覆蓋了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未來這樣的物流配送點將達到100個。
如今,化隆拉麵產業發展正在插上智慧的翅膀,「網際網路+拉麵」正是新一代化隆拉麵人的新世界。馬建國說,化隆拉麵產業已經成為青海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產業和脫貧攻堅重點產業。這一碗拉麵,已成為青海省群眾擺脫貧困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