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疫情對於全球經濟、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2021-01-15 同花順財經

總體判斷,2020年全球經濟會在震蕩中處在下行趨勢。

對於我們來講,中國的疫情比較好的得到了控制。這對未來我們恢復生產,經濟的正常運轉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消息。

隨著復工潮的來臨,大家擔心復工潮會不會引發疫情反覆,從目前來講,確診人數已經是顯著下行,到今天為止新增確診人數只有140人左右,絕大多數還在武漢地區,湖北省之外只有5人,整體控制非常好。

鍾南山院士預測國內疫情有望在4月末結束,這對我們整體、對資本市場都是好消息。

不好的消息來自於海外疫情失控概率比較大,全球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5個國家和地區發現了疫情的確診病例,其中韓國、義大利、伊朗形勢比較嚴峻。

美國目前來講數據明顯還是低估。

我們計算過,全球疫情要得到控制的話,我們算一個傳播率指數(R0指數)要降到1%以下,這是什麼概念呢?

平時大家交流接觸人數/次數要降低到66%以上,否則很難得到控制。

中國的R0從爆發之初的5.3%現在降到的0.5%,它的代價是中國人的接觸頻率降低到8%以上,這是中國的體制優勢、制度優勢,通過封城、隔離、限行等等舉措使得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控制住。

海外目前很難做到這一點,這也是令人擔憂的,也是給今年的全球經濟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反過來講即便沒有這樣一個疫情,全球經濟同樣處在下行趨勢中。

比如2019年日本GDP增速0.7%,美國GDP增速2.3%,歐盟GDP增速是1.4%,無一例外都是下行。

即便大家看好的印度,去年的GDP也從去年增速7%以上下降到5.3%,在全球貿易摩擦和全球疫情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今年全球經濟出現了衰退跡象,恐怕這種衰退跡象還會持續下去。

這樣來講整個全球化要告一段落了,我們從這張圖上可以發現,全球商品出口佔GDP比重已經出現了一個下行拐點,疫情失控可能會對我們這些全球本來就偏弱的經濟雪上加霜。所以對全球經濟不能樂觀。

貿易戰實際上就是逆全球化,美國希望再工業化。

美國商務部長在中國疫情暴發時還在沾沾自喜,說可以使得美國的資金回流,美國工業化能夠加強,但實際上疫情傳播非常迅猛,中國疫情暴發對全球供應鏈帶來影響,全球疫情暴發使得全球產業鏈受到了阻斷。

為什麼最近像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加拿大都紛紛降息?

降息與全球產業鏈由於中國疫情停擺有明顯的相關性。

所以2020年降息會持續,降息意味著流動性將進一步釋放,美聯儲突然宣布降息50個基點也是歷史罕見。

沒有疫情,降息也是一個趨勢,因為經濟回落,投資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下降,這是一個大趨勢。

這個趨勢不是央行決定的,央行只能順應趨勢,降息本質還是在於對於經濟的擔憂,對全球經濟下行所帶來風險的擔憂,比如美國股市最近震蕩非常大,也是出於對經濟下行的擔憂。

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一度很風光,昨天終於有了「超級星期二」,所以美國股市為什麼大漲,就是因為桑德斯競選為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基本落空,這樣可以使得我們對於未來的美國總統的政策有一個比較溫和的預期。

這對美國經濟有利,對全球經濟也是有利的。

不可否認桑德斯能夠崛起,和經濟貧富擴大有關的,現在低收入群體收入是在上升,中產階級收入下降非常大,財富集中度越來越高,這樣一種趨勢在短期內很難改變,也是全球結構性的問題,全球的矛盾所在。

所以為什麼全球經濟會出現這麼一個弱的走勢,也是和收入分化相關,收入分化帶來的階層固化和結構固化,這和我們長期和平是相關的。和平就意味著遊戲規則不變。

所以很多東西不能只看一個方面,我們也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和平當然是好事情,但是它也會帶來一種結構的固化和階層的固化。

這裡我畫的圖叫做「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大家可以從百度上檢索一下,它講的就是全球階層固化問題。

這種固化帶來經濟的下降和低收入階層的絕望,我們不管有沒有疫情,這樣的問題註定使得全球經濟低增長、高震蕩,投資者風險偏好會下降,避險需求上升。

所以,我講的是一個大的邏輯。至於這個邏輯怎麼演繹,它有反覆,但基本趨勢不變。所以,我們首先有一個基本判斷,全球應該有下行壓力,而且這種下行處在衰退當中。

內容來自李迅雷老師於3月5日,在華安基金2020春季ETF與資產配置峰會上的演講。

來源: 新浪財經

相關焦點

  •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資本市場反映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特徵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資本市場反映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特徵今年是中國資本市場30年歷史中發展最快的年份之一,A股IPO規模全球排名居前。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中國經濟的轉型步伐並沒有放緩,而資本市場恰好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特徵。例如,醫藥生物、食品飲料、休閒服務、新能源汽車等大消費板塊的漲幅超越大盤,與中國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相吻合;電子通訊、計算機、網際網路等行業成為好賽道,也與我國經濟正在經歷的新舊動能轉換相關聯。
  • 李迅雷:「去中國化」是一種妄想 疫情有利於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關於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外資撤離中國的話題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對此,新京報發表社論稱,對此大可不必擔憂,部分外資撤離中國的案例一直就存在,企業有去有留,是正常現象。當一些外資撤離中國時,同時還有其他企業「走進來」。
  • 「專訪」李迅雷:美歐已在金融危機邊緣,中國要防房價暴跌
    界面新聞:今年美國已經降息1.5個百分點,這會不會倒逼中國央行加大降息幅度?李迅雷:對於中國來講,名義上降息的空間比較大。但實際上,我們需要評估降息的效果。我們需要考慮,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不是資金成本過高的問題。如果不是,而是正常經濟運作沒法開展的話,那降息需要慎重。
  • 專家重磅發聲: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短期來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於經濟影響較大;從長期來看,在國內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調節能力進一步加強,政府部門迅速出臺多項應對疫情的有利舉措的情形下,此次疫情應當不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基本面帶來較大影響。因此,需要正確認識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保持積極正面情緒。
  • 高晟財富集團獨家邀請李迅雷 解析全球風暴下的投資機會
    4月3日,高晟財富集團獨家邀請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做客「高晟商學院」直播間,與高晟財富集團總裁徐長徵、高晟財富集團副總裁張軍對話,共同探討全球經濟發展走向、中國經濟發展走向,並分享了對投資者應該如何把握投資機會的看法。
  • 李迅雷: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與投資思考
    一方面在疫情期間,積累了一部分投資和消費需求,在疫情緩解後集中釋放,所以房地產銷售和投資當月同比增速才能達到過去幾年的最高點。就像今年一季度受到疫情影響,我國結婚登記人數減少了45%,而二季度疫情緩解後,實現了7%的正增長,為2013年以來的最高位。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基建投資、工業增加值、消費等諸多經濟數據,均有「填坑」的因素存在。
  • 李迅雷:假設4月疫情拐點,GDP全年增速在5左右有可能實現
    海外疫情不斷持續,近期國家也出臺相關刺激政策,包括特別國債的擬發行等,李迅雷對於全球和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以及近期出臺的各項政策給出了解讀。在他看來,全球經濟下行已成定局,3月份中國的經濟依然還是不樂觀的,但在這樣的市場下,依然存在結構性的機會。對於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和股市造成的最壞結果,他也給出了預判。
  •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總體可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前兩個月我國經濟運行主要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但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短期來看總體可控。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內在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隨著中央加大宏觀政策的對衝力度,企業復工復產勢頭延續,二季度或下半年總體經濟可能加快復甦進程,下半年就業情況有望好轉,完成全年發展目標任務有比較好的基礎。
  • 同樣遭受疫情影響,為何中國經濟一枝獨秀?
    譚浩俊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和影響,以及有些國家不積極抗疫,反而大打貿易戰,導致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國際機構對世界經濟的預測也普遍十分悲觀,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出現較大下滑。
  • 全面評估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深刻影響
    文 | 邵宇 陳達飛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短期影響要超過2008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能為過去半個世紀之最,不應低估其影響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 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對於中國經濟有何衝擊?
    跟著國民幣匯率連接接續的走高,關於中國經濟會發生如何的影響呢?在此前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中國國外金融股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鑽研部賣力人彭文生刊登了關聯演講。在他看來,匯率變更既是國內國外雙輪迴的後果,也反過來影響表裡資源的建設。開始咱們要打聽當下中國經濟雙輪迴處於甚麼樣的局勢下?
  • 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有什麼特性?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給我們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總結古今中外各種疫情對經濟影響的狀況,客觀分析新冠病毒疫情的走勢,筆者認為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六個特性:獨特性。與地震、洪水等其他自然災害相比,新冠病毒疫情與流行性傳染疾病一樣,對經濟的影響有獨特性。
  • 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這些國際組織和專家重磅發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這場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幾何?中國應如何應對這種影響?引發多方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多家國際組織機構負責人紛紛表示:不確定性將是暫時的,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 應對疫情對經濟影響,穩就業和惠民生政策需加強—新聞—科學網
    蘇劍:說損失20萬億元有些誇張了。去年一季度全季的GDP大概是22萬億元左右,怎麼可能損失掉90%呢? 今年1月1日到23日全國經濟還是正常的,23日開始才有所影響,而這時已經進入春節假期。2月份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但生產活動也沒有完全停止。3月份各地陸續開工,逐步恢復正常,跟去年同期比,應該能恢復60%以上。
  • 李迅雷:沒有危機的衰退——我們該如何應對
    以下文章來源於李迅雷金融與投資 ,作者李迅雷來源微信公眾號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 ID:lixunlei0722李迅雷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今年以來隨著疫情的不斷擴散中國還可以從醫療物資和醫務人員兩個方面來支持全球疫情嚴峻的國家。在剛舉行的G20峰會的視頻會議上,G20集團同意將啟動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經濟計劃,以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支持各國中央銀行採取措施促進金融穩定和增強全球市場的流動性。 團結協作、加強貿易往來是這次會議的共識,但如何落實在行動上,恐怕不容樂觀。
  • 鉅盛資本:淺談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持續的背景下,全球經濟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近期,美股大跌,科技股紛紛迎來拋售潮,發達國家是否陷入了新增長瓶頸,他們的經濟會出現V型復甦嗎?對於投資者來說,該怎樣決定投資方向?為此,鉅盛資本策略總監Iverson Smith將與大家一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全球宏觀經濟形勢走向何方,如何在後疫情時代把握投資新動向。
  • IMF稱量化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還太早,中國有足夠的可支撐經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IMF發言人認為,中國有足夠的可以支撐經濟度過危機的財政空間。當地時間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正在密切跟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展,但要定量評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為時太早。IMF發言人蓋瑞·萊斯(Gerry Rice)在例行會議上表示,對消費和商業需求最嚴重的直接影響是在湖北省,其影響程度將決定於疫情如何平息。
  • 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重磅官宣來了!
    但是,國家統計局稱,1-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較大衝擊,但國民經濟經受住了衝擊。對於疫情擾動下物價、樓市、失業率、未來經濟的走勢,國家統計局也一一進行回應。為什麼說經濟經受住了疫情衝擊?儘管1-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較大衝擊。但國家統計局稱,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短期的,也是外在的,它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內在向上的發展勢頭。
  •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外交部回應
    中國日報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周瑾)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月11日在網上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以及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因為這場疫情而改變,我們有能力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有記者問,近日,一些外國金融機構和媒體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衝擊全球供應鏈拉低今年世界經濟增速。你對此如何看?耿爽表示,上周,在國新辦舉辦的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已就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作了介紹。
  •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消費能否撐得起經濟大盤
    在投資不振、中美貿易紛爭升級的背景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只能指望消費了。那麼,消費能否支撐起中國經濟的大盤呢?消費佔比提升的理論空間很大如果用支出法來衡量最終消費(以下簡稱消費)對GDP的貢獻,過去兩年有所上升,達到53.6%,但美國消費對GDP的貢獻長期以來都在80%以上,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消費佔GDP比重都在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