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原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而只好去當兵。他當了好多年的兵。
「後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別的營生,克勤克儉,攢積下一點錢,買回了他的地。
「我家有了十五畝田地,成了中農,開始做販運穀子的生意,賺了一些錢。他成了『富』農之後,就用大部分時間做這個生意了。
「他僱了一個長工,還叫孩子們和妻子都到地裡幹活。我6歲就開始幹農活了。」
從這單一敘述者的話語來看,這好似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國故事。一位父親通過自己的勞動改善了家庭的境況,一邊販運一邊栽種稻穀。可是,當聽眾們知道這個敘述者名為「毛澤東」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他所講述的,正是他的父親毛貽昌和母親文素勤的故事。
一 故園稻菽千重浪
翻閱歷史上對毛貽昌的評價,其中不乏說他自私而專斷的。可是縱觀他的成長曆程,可謂是一個無數淳樸農村孩子的縮影。
毛貽昌出生在清朝末年。同治九年的九月廿一,這位偉人的父親誕生在湖南湘潭。當時他的家境並不好,雖然祖上留下了豐厚的田產,但是毛貽昌的父親毛普恩經營不善,日子過得艱難。只得把祖上傳下的田地典當給別人,換些銀錢度日。
十五歲的年紀,在窮人家已經足夠頂門立戶。毛恩普給毛貽昌娶了一房妻子,也就是毛氏兄弟的母親文素勤。因為她在湘鄉縣的家中排行老七,所以有被親近的人稱為「七妹」。
兩人結婚剛滿一年,毛貽昌就外出當兵了。一來這樣家裡可以少負擔一個人的飯食,二來也可以掙些錢補貼家裡,早日還清債務。
窮困潦倒的日子實在艱難,他和妻子文素勤生下的頭兩個孩子都沒能成活。在毛貽昌二十三歲時,妻子又接連給他生下兩個孩子。為人父的喜悅被生活的重壓衝淡,他不得不再次把妻兒寄托在文素勤的娘家,隻身去外打拼。
這一次他加入了湘軍,一去就是幾年。毛貽昌回來後,正式當家理事,毛家的家庭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僅還清了負債,還積累下一筆財富,贖回了被父親變賣的祖產。
在外當兵的幾年,給毛貽昌帶來的最大財富是開闊的眼界。他見識了中國沿江沿海的商品經濟,比起同鄉的人,更有商業頭腦,善於經營。
莊稼人最看重的是什麼?不外乎土地與牲口。毛貽昌先是看中了大米的生意,把稻穀的初加工當做創業的起步。都說萬事開頭難,而毛貽昌用自己的智慧規避了風險,順順噹噹地利滾利,做大了產業。
有了一定的資金之後,毛貽昌把目光投向了豬與牛的買賣。依著土地吃飯的農民出身,毛貽昌做生意的原則也是透著樸實的善良:「雙方自願,雙方有利,風險同擔。」
他買來母牛交給他人餵養,承包了母牛的人可以獲得母牛的使用權,但是母牛生下的小牛犢歸毛貽昌所有。如果中途出了意外,則由雙方共同承擔損失。
毛貽昌憑藉著賣牛犢掙來的錢在當地的米店入了股,生意越做越大,家中的人手不夠,需要僱傭工人。
到二十世紀初時,毛貽昌已經發行了「毛義順堂」股票,一來可以收集同鄉的餘錢增值,二來可以充作工資發給工人,三來可以當做定金與同行交易,可謂是一舉多得,正式成為當地有名的富戶。
二 春風南岸留暉遠
家庭條件改善,溫飽逐漸不成問題。毛貽昌很快就決定把毛澤東送進私塾讀書。其一是文素勤的娘家多有讀書人,妻子及嶽父家對讀書的推崇多少也影響了他;其二是他曾經為了一處柴山與人起了糾紛,明明他佔著理,卻因為肚子裡沒有墨水辯論不過對方,白白丟了柴山。
毛貽昌的妻子文素勤在生下毛澤東之前就承受過喪子之痛,為了保住孩子的性命,她日日吃著「觀音齋」,誠心向南嶽觀音菩薩許願,並先後讓毛澤東拜了七舅母和「石觀音」做乾娘。
也是因為如此,毛澤東才有了一個叫「石三伢子」的乳名。現在丈夫想讓她自幼疼愛的長子去讀書,文素勤自然高興。
然而毛澤東對於讀書的熱愛遠超了毛貽昌的預料。他送兒子去讀書,只是希望他能識字,會算帳,將來成為他生意上的助力。
可毛澤東自從拿起書本,就一頭扎進去再也不肯放下,六年裡把韶山沖的私塾讀了個遍。
這還不算完,1911年春天,他經過老師的推薦,到湖南省會長沙讀書,前前後後又是八年的寒窗苦讀,直到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
可是毛貽昌對兒子的寬容似乎只在學業上。毛澤東六歲時就被父親喊去地裡幹活,那時他人還沒有鋤頭高。
他讀書認字之後,毛貽昌就開始讓他做帳房的活計,自己親自擔任監工。如果某天沒有帳要記,毛貽昌就會讓毛澤東拿上農具下地。
對慣用農曆的老一輩中國人來說,每月的十五算是一個「正日子」。毛貽昌在這一天給僱工們加肉加蛋,但對於毛澤東和毛澤民兩個兒子都非常吝嗇,不但肉蛋全無,還經常在發火時動手打兒子。
毛澤東不是逆來順受的性格,父子倆之間時常發生爭執。在他十三歲那年,毛貽昌在家中請客,兩人就當著一眾客人的面吵了起來。毛貽昌恨兒子的不服管教,罵他「懶而無用」,毛澤東怒從心起,奪門而出。
文素勤擔心年輕氣盛的兒子出事,立刻追了出來。她溫聲勸毛澤東回去,用母親的柔情一點點軟化倔強的少年。可毛貽昌則全無這樣的溫和,他趕到後用命令的口氣叫毛澤東回去,對於當眾罵了兒子並無歉意。
毛澤東當時就站在一個池塘旁邊,面對聲色俱厲的父親,他威脅他:如果他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下去。毛貽昌沒有輕舉妄動,但是堅持要兒子磕頭認錯。文素勤在其中勸解,最後 毛澤東答應,如果毛貽昌不打他,他可以跪一條腿磕頭。
這場衝突就這樣結束了,以雙方各退一步作結。毛主席回想起這件事的時候,嘆道:「我認為我父親的嚴厲態度到頭來是自招失敗。」
父子倆的「鬥爭」並沒有就此畫上休止符,毛貽昌認為兒子越來越任性,是不懂事導致的。如果給他娶妻讓他成家,也許就能變得聽話。於是,毛貽昌在祖上沾親的羅家選擇了一位女性,在毛澤東十四歲那年給兩人定了親事。
毛貽昌看中的這位兒媳羅氏出自楊林羅家,家境殷實,而她本人比毛澤東大了四歲,身體健康,溫順能幹。
毛家當時有六口人:毛貽昌的老父、毛貽昌夫妻,此外還有三個孩子,其中最小的毛澤覃才兩歲。文素勤當時已經四十歲,不僅要照顧公公和孩子,還要負責照料家中僱工的食宿,十分忙碌。早些給毛澤東娶親,家裡也能多一個勞動力。
毛貽昌自以為把一切想得周到,可做兒子的毛澤東並不樂意「親上加親」。結婚當日,他只是出於禮節完成了婚禮流程,絕不碰這位父母之命定下的女子的一根手指頭。
父子倆的關係又陷入了僵局。毛貽昌已經完成了包辦婚姻,在這件事上無法再逼迫兒子什麼;毛澤東雖然不情願聽命於「媒妁之言」,但他暫時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一邊讀書一邊勞動。
三 秋雨韶山灑淚多
轉眼又是兩年過去。在毛貽昌的經營和文素勤的持家下,毛家的家底一點點增厚著。1910年,毛澤東已經長成一名健壯的少年,韶山沖的幾位私塾先生已經沒有什麼好教給他的了。毛貽昌決定送他去湘潭的一家米店當學徒,藉此機會歷練兒子,以便將來繼承家業。
毛澤東一心只想求學,不願踏上父親給他規劃好的道路。他悄悄地向親戚和師長求助,請他們一齊來遊說父親。文素勤心軟又疼愛孩子,而毛貽昌最終也同意送兒子去湘鄉東山學堂學習。
這一年的秋天,毛澤東離開了韶山;這一年的冬天。毛澤東過了門卻沒有夫妻之實的妻子羅氏患上了細菌性痢疾,生命永遠停留在了二十一歲前的春節。
兒媳的死亡給毛貽昌和文素勤的打擊遠甚於對毛澤東的打擊。後者只是把羅氏當做一個陌生人,而毛貽昌早就認可了這位遠方侄女,一娶進門就把她的名字寫進了毛氏族譜,身份為毛貽昌長子毛澤東的髮妻。
文素勤這輩子生產過五男二女,其中有四個孩子都夭折了。羅氏在嫁進毛家之後儘管遭到丈夫的冷遇,但仍然毫無怨言地承擔起作為長媳的責任,體貼丈夫,孝敬公婆,每天洗衣漿衫,砍柴做飯,很得文素勤的喜愛。
現在等同於半個女兒的羅氏病死,對心善的文素勤來說無異於又經歷了一遍喪子之痛。
白髮人送黑髮人,總是令人心碎。文素勤與丈夫商議,把羅氏安葬在了毛家的祖墳裡,就在他們夫妻二人為自己預留的墓地旁邊。青竹蒼松就是這座小小墳墓的唯一裝飾,微微凸起的墓塋上連墓碑也無。
多年的操勞和失去兒女的打擊讓文素勤身上的病痛日益加劇。禍不單行,國祚衰微,1917年之後,比鄉裡更富裕些的毛家多次遇到敗兵的勒索和強盜的搶劫,毛貽昌辛苦積累的財富就這樣被掠奪了去。
這樣的打擊並沒有讓他變得吝嗇,反而讓毛貽昌在維護家業的同時更加注重公益。1919年,韶山沖要修築石拱橋,毛貽昌不僅積極參加修橋義務勞動,並慷慨捐獻。「韶麓橋碑」上記載著當年捐款的人名與捐款數目,毛貽昌赫然居於個人捐款第三位,捐出四塊洋元。
橋還未建成,文素勤卻先一步離開了人世。她脖頸上長了一個包,又穿了一個眼,在醫療水平落後的當時足以要了她的性命。
相伴半生、風雨同舟的妻子走了,年過半百的毛貽昌深深陷入痛苦之中。毛澤東接到訃告之後,用淚和墨給母親寫下兩副靈聯和《祭母文》: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裡。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犖犖,乃其大端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即使少年時有過爭吵,父子間的親情仍在。文素勤去世後,毛澤東把父親接到長沙與自己同住了一段時間。
毛貽昌的五十歲生日上,毛澤東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請來摯友,喊來幼弟給父親慶生。這天他和毛澤覃陪著父親去照相館拍的照片,是父子間唯一一張合照。
文素勤去世的三個月後,毛貽昌患上了急性傷寒病,不治而亡。夫妻兩人合葬在韶山南岸,落葉歸根。
歷史上對於毛貽昌與毛澤東的父子關係爭議不斷,不乏批判毛貽昌專斷霸道、自私刻薄者,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毛貽昌的勤儉精幹、排除萬難、一往無前的精神,都給兒子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更何況,如果不是真的疼愛兒子,誰會在剛剛滿足溫飽之時,就供給兒子讀上十年的書呢?
而毛澤東對於母親的敬重,廣為人知。他曾在給同學鄒蘊真的信中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我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文素勤以自己的善良敦厚,孕育出了兒子的謙和溫厚。
嚴父與慈母是中國家庭的常見搭配,毛貽昌教給兒子「方」,文素勤則教給兒子「圓」。如果不是一剛一柔的父母雙親的兩重影響,就沒有毛澤東之後建立偉業的基礎。
由於忙於革命運動,在父母雙親去世時,毛澤東都沒能回家為父母主持喪事。直到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才回到闊別三十二年的故土。他神情肅穆地站在父母墓前,深鞠三躬,道了一聲:「前人辛苦,後人幸福。」
這對韶山沖平凡而又堅韌的夫妻,養育出了中國幾千年來最偉大的人物,逆轉國運,給了四萬萬中華兒女一個安穩的家,從此,新中國的旗幟照耀著神州,不再懼外敵,不再經歷喪親之痛。
數千年來,唯有他能完成如此偉績,前無古人,或亦後無來者。
文|聞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