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科舉三部曲:《落第》、《再下第》、《登科後》

2020-12-04 小佛說史

科舉成型於南北朝,隋煬帝設明經、進士二科,科舉制度由此開始,而真正定型則是在唐朝。明經與進士兩科中,進士更加被士子們推崇,畢竟只要熟讀經傳就可以考中明經,而想要中進士則是需要具有極佳的文學才能,「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終不為美」。唐朝是我國詩歌史上的巔峰,很多詩人都參與過科舉,更有人多次考試不中,譬如羅隱,一生中參與考試十多次都沒有考中,人送外號「十上不第」;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的孟郊一生兩次落第,近年來有學者考證認為孟郊是「十七年間六落第」。他們的執著實在是令人佩服,不過孟郊略好於羅隱,他最後還是如願考中了。

孟郊數次落第對他影響極大,我們能看到他的很多落第題材的詩作:《落第》、《再下第》、《下第東南行》、《下第東歸留別 長安知己》《失意歸吳因寄東臺 劉復侍御》等,直到考中後,孟郊終於一朝得志,興奮地寫下《登科後》。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孟郊的科舉三部曲:《落第》、《再下第》與《登科後》。

唐德宗貞元八年,已過天命之年的孟郊初次落第備受打擊,他覺得考中的士子們在學識和能力上遠不及自己,一定是依靠旁門左道的方法通過考試,在無限的痛苦中寫下《落第》: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 鵰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孟郊以鵰鶚(猛禽的代稱)自喻,將其他中榜之人比作鷦鷯(一種體長約10cm的小型飛鳥),鵰鶚科舉不中,似鷦鷯的不學無術之輩竟然運氣那麼好。這一切讓孟郊覺得天地失色,日月無光,連開得正盛的春花躲不過寒霜對枝葉的摧殘,孟郊心中得有多痛苦才能寫出如此詩句。「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更是直截了當的陳述這一次未能考中給他帶去的傷痛,如刀劍割裂身體一般。

次年,孟郊再次去參加進士科考試,這一次,他又沒如願,心情比上一次還要失落,失眠的他在深夜寫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一夜中多次醒來長嘆,明明在夢中都要到家,卻因為夢太短而不能。這已經是第二次來長安考試了,從家裡到長安,路途何其遙遠,一路之上歷經顛沛與困頓,箇中困苦,想來都讓人難受的哭泣。短短一首五絕,寫進考試不中,背井離鄉的深深痛苦。

貞元十二年,在母親的要求下,孟郊再次踏上前往長安之路,這一次,命運之神終於眷顧了他。時來運轉的孟郊進士及第,壓抑了數年之久的他興奮的快要忘記自己姓什麼,狂喜之中的他寫下了《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落第與及第的差距如同雲泥之別,前者意志消沉,心情悲痛,徹夜難眠,後者則是青雲直上。讀《登科後》不難看出孟郊的欣喜之情一點都不含蓄,就好像一個人一夜暴富伊一般,名利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卻是封建社會期間大多數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畢竟進士及第意味可以進入仕途。

不過,孟郊高興得實在是太早了。他及第三四年之後才得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官職,縣尉在唐朝屬於縣令佐官,掌管一縣掌治安捕盜之事。然而,才子未必會作官,孟郊在縣尉一職上並沒有認真工作,縣令不得不找人協助他,他的薪水分了一半給別人,生活陷入困境之中,早已沒有當初「一日看盡長安花」那種得意。

相關焦點

  • 孟郊登科前還有兩首落第詩,只知他春風得意,卻不知他昔日齷齪!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苦吟詩人孟郊著名的《登科後》寫出了自己上榜後的欣喜輕鬆心情,讀著這首詩我們也不禁為他高興。但是我們好像只知道孟郊的《登科後》,卻對其寫的落第詩甚少了解,今日給大家帶來的這三首詩除了《登科後》,更希望大家讀讀其描寫「昔日齷齪」的《落第》和《再下第》這兩首詩!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唐代:孟郊《登科後》年已46歲的孟郊第三次赴京參加科考,終於進士及第。放榜之日,欣喜若狂,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孔子曾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孟郊46歲才進士登第,未免有些晚。但是考慮到唐代考進士的困難程度,老成的孟郊登科後的歡喜失態,也是可以理解。
  • 孟郊 登科後
    孟郊 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鑑賞:孟郊參加科舉考試屢屢失敗,直到46歲才終於進士及第。後兩句真切地描繪出詩人考中後的得意之情。高中後的詩人縱馬長安,駿馬如風般疾行在長安寬闊的道路上,身邊春意無限,詩人神採飛揚,覺得一切都無限美好,連路邊美麗的花朵都無心細看了。「一日看盡長安花」仿佛是說自己在這一天賞盡了世間美景,明快暢達,有一種輕巧的速度感,使充滿豪氣的詩有了明朗輕快的結尾,別有情致。
  • 唐朝科舉考試失敗後寫的落第詩,孟郊的最悲慘,高適的最昂揚
    金榜題名,則「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從此可以走上廟堂;科舉落第,則意味著要麼寒窗苦讀再來一次,要麼困頓愁苦布衣終生。科舉考試的慘烈程度遠高於現在的各種考試,綜合下來不會高於百分之十。所以科舉考試很少有一次就成功的,往往要經歷數次回爐。
  •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囚」孟郊登科的背後
    「詩鬼」李賀;「詩奴」賈島;「詩囚」孟郊,從這幾個看著就苦逼的稱號中大概可以窺見他們潦倒的一生。且說孟郊,自幼便失去了父親,母親含辛茹苦地將他和幾個兄弟拉扯大。對於母親的辛苦,孟郊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因此,早年的他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不曾參加過科舉考試。
  • 中年及第的孟郊賞盡「長安花」,而少年及第的白居易卻想歸隱山林
    明天即是高考,在這和古代偉大靈魂,看看他們科舉之路與勝利之後的喜悅以勉高考學子。拜一拜,為你們鼓勁孟郊中年及第亦得意詩人檔案: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洛陽人。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孟郊工詩。
  • 大齡「復讀生」孟郊三戰科舉考試,喜獲金榜題名
    唐朝著名詩人孟郊從小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他在遭遇兩次科舉失敗後仍不改初心,堅持三戰科考。在兩鬢斑白之年終進士及第。想到前程似錦的未來,孟郊一改思苦奇澀的詩風,揮筆寫下《登科後》。《登科後》既是孟郊對於苦盡甘來後生活的心情抒發,也蘊含了他展望前程的躊躇滿志。全詩輕快明朗,豪放大氣。後兩句更是千古絕唱,將詩人登科後神採飛揚的得意之態展現得淋漓盡致。伴著和煦的春風,一日的策馬疾馳就將長安的繁花盡收眼底。由此還派生出了在日語中也經常使用的兩個成語「春風得意」、「走馬觀花」。
  • 科舉詩:男性春風得意之歡歌,女性性別覺醒之號角
    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知識分子最佳的一條政治出路。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曾在科場奮鬥過,並寫下了大量與科舉考試相關的詩歌。這些詩歌可細分為赴舉自述詩、登科抒懷詩、落第志感詩、送人赴舉詩、賀人及第詩、慰人 落第詩以及省試詩等,形成了流傳詩壇千年的「科舉詩」這一詩歌門類。科舉制度對士子一生命運有著巨大影響。
  • 「媽寶男」詩人孟郊的悲催人生
    ——韓愈《孟生詩》詩中描繪了孟郊騎驢第一次到京都的情景,也寫出了孟郊不善交際,為人孤傲的性格。當時唐朝的科舉不是封卷糊名閱卷,所以考試前參加各種交際活動,拜訪都城上層名流是個加分項,這需要有高情商。但是家境貧寒,從小孤傲的孟郊空有才氣,卻融不進這個繁華的京都,落第也在情理之中。
  • 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後》:欣喜如狂之後的落寞餘生
    在唐代詩人中,孟郊可謂是大名鼎鼎廣為人知。但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詩人,卻有著異常艱難的人生之路。孟郊出生於小吏之家,從小日子過得清苦。他兩次舉進士不第,直到四十六歲時才登第。高中進士之後,這位與賈島一起被稱為「郊寒島瘦」的苦寒之士喜不自勝一改往日的形象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登科後》。
  • 唐代那麼多落第詩,寫得最好的,還要數無名氏這首
    ——唐代:佚名《雜詩·舊山雖在不關身》唐朝開科取士,科舉考試於每年春天在京師長安舉行,天下考生便於那時匯集長安,參加考試。科舉考試每年錄取的人數非常有限,大多數人則名落孫山。錄取者謂之及第、登科、登第、擢第等等;應試未中則叫落第、下第。每次考試,則都不免幾家歡樂幾家愁。
  • 每日詩詞:「春風得意馬蹄疾」,孟郊一生最風光的就是這一天吧?
    二次落第,家境也並不好好,但是他的老母親從史載中的隻言片語中,應該是慈母,而且還是那種很有賢母風範的。而孟郊對於母親是非常孝敬的。而且從他的《遊子吟》也可以看出對母親的孝順。只是記載孟郊從小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往來。青年時代隱居於河南嵩山,但關於這段經歷的起訖時間與具體情況,已不可考。他的這段歷史屬於空白。孟郊上任溧陽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照料。他是孝順的。
  • 孟郊為什麼被稱「哭吟詩人」?因為他是真的窮啊!
    本期讓我們走進「苦吟詩人」孟郊。中唐詩人孟郊最廣為人知的詩作有兩首,一首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遊子吟》,另一首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登科後》。孟郊的這兩首詩分別書寫了濃厚深沉的母愛和科舉中榜後的意氣風發,在後世流傳甚廣。
  • 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詩,短短四句,明朗暢快,別具情韻
    著名詩人孟郊的這首千古名作《登科後》,短短四句,竟然貢獻了兩個成語。比起他歌頌母愛的唐詩《遊子吟》,這首詩更是絕妙,將自己在放榜之日的喜悅得意之情表現得活靈活現,讓人讀後頓感暢快淋漓。孟郊是古代詩人當中有名的孝子。他與賈島合稱「郊寒島瘦」,有著「詩囚」之稱。在他的詩中大多是人生的苦悶,和生活的艱辛。
  • 八首落第詩詞,說不盡的辛酸苦悶: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是北宋著名婉約派詞人柳永,在科舉失利後寫的一首詞。在金字題名的榜上,只不過是偶然失去取得狀元的機會。真正的名士又何必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個逍遙灑脫的才子詞人,何嘗不是一種有價值的人生。青春易逝,人生如寄,不如在淺斟低唱中快意一生,大可不必為功名牽絆,以浮名為意。《落第》: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
  • 詩人科舉不第,寫一詩表達不滿,遂被列入「舉場十惡」再無緣科場
    自從隋朝改變選拔人才方略,採取科舉取士制度以來,令很多庶族家庭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一時間讀書人的身價大增,到後來甚至出現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潮流。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登上仕途,成為很多人的理想。「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當時的科舉考試,要比今天的高考難得多,好在沒有年齡的限制,所以,有些讀書人一生都在忙於科考。
  • 高考後最該讀的一首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例如晚唐的羅隱,傳聞他是「十上不第」,還有山水田園大詩人孟浩然也曾在應試中跌了大跟頭。很多人常拿今天的高考與古代的科舉考試相比,我倒覺得科舉比高考艱難得多了。所以很能理解46歲的孟郊在高中進士後,會發瘋般地寫下《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孟郊:人世間的苦難,我要吟著詩歌來細品
    他寫了一首詩《登科後》,引發熱議,網友紛紛在詩下留言。有人說他沒見世面,瞎得瑟。還有人認為他心胸窄,氣度小。也有人覺得風格不同以往,一氣呵成,快樂得要上天。等等。更多的人點了「小紅心」表示喜歡。張籍私諡他為「貞曜先生」。這個人就是孟郊,孟東野。
  • 事業單位:科舉有關成語
    隋煬帝設進士科,是科舉制的真正開始。唐代的考試主要分為常科和制科兩種。武則天破格用人,創立「自薦求官」制度、「武舉」制度,設殿試。宋朝考試分為解試(州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宋太祖後殿試後凡考生都是「天子門生」。皇帝既是「人主」又是「恩師」,獲得了雙重權威的身份。考試方法採用糊名法、譽錄製度。
  • 孟郊這首30字的短詩,入選《唐詩三百首》,卻不被現代女性認可
    唐貞元十二年,一位年近五旬的中年大叔,得知自己金榜題名後,開心到忘乎所以,騎著高頭大馬在長安城狂奔,並且寫下千古名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或許有人已經猜到,這位中年大叔就是孟郊,世人尊稱他為「詩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