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及第的孟郊賞盡「長安花」,而少年及第的白居易卻想歸隱山林

2020-12-04 曉話文史

有一種青春叫高考

不苦不累,高三無味。

不拼不博,高三白活。

乾坤未定,你我皆有可能。

又是一年高考時,千萬學子榜中名。

誰也不能否認,在任何時代,讀書永遠是極其重要的一條。

明天即是高考,在這和古代偉大靈魂,看看他們科舉之路與勝利之後的喜悅以勉高考學子。

拜一拜,為你們鼓勁

孟郊中年及第亦得意

詩人檔案: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洛陽人。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四十六歲及第後,寫下著名的科舉及第詩《登科後》。

多次落第,幾經周折。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歲,才在故鄉湖州舉鄉貢進士,於是往京應進士試。貞元八年(792年),下第。落榜後他滿懷感慨,奮筆疾書寫下《落第》。

《落第》

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

誰言春物榮,獨見花上霜。

雕鷹失勢病,鶴鶴很冀翔。

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月光漸寒,愁入心腸。自己就如拂曉的月亮一樣失去了光明,眼中所見的一切景色都黯然失色。縱然像我這樣的雕鷹,鶴鶴也被打下,難以飛翔。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心情就像被刀劍所砍傷的一樣疼痛。

貞元九年,孟郊應進士試,再下第。科場失意的打擊,作《再下第》

《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

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一個晚上,長嘆不已,夜長夢短。儘管長安花好月圓,奼紫嫣紅,但是這一切都不屬於我,我的世界只有黯然,只能以淚洗面。

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試,才得進士登第。中舉之後的詩歌《登科後》呈現的則是截然不同的一種境況。

《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回溯往昔,為了準備考試顧不上生活,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

回歸今朝,終於金榜題名,面對錦繡前程,感慨萬千,喜不自勝。

前面兩次的落第與困苦都不值得談起,今日我中榜,迎著長安的春風,騎馬都更加靈快。恨不得一天看完長安的奼紫嫣紅和逛遍長安的煙花柳巷。縱然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的孟郊,喜悅之情,得意之情再詩歌展現的淋漓盡致,他的得意是你們即將得到的。

春風得意馬蹄疾

少年及第不自誇

詩人檔案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年僅29,便進士及第。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29及第之後的白居易,按道理應該欣喜若狂,比起46歲才及第的孟郊應該更加得意,當時恰恰不然白居易並不洋洋得意,而是顯得很謙遜。

《及第後憶舊山》

偶獻子虛登上第,卻吟招隱憶中林。

春蘿秋桂莫惆悵,縱有浮名不繫心。

白居易說到我偶然之間得以考上進士,但是卻更希望可以隱居山林,可以和春蘿秋桂相伴,對這些浮名財富不是很放在心上,希望歸隱。(或許有人說這是更高級的做作,但是實際上白居易有抱負更多的是在文化領域,並且晚年的他也得以歸隱山林。)

古代科舉及第的只有幾十個人,相對於當代高考還要的困難的多,科舉中等比北大清華還要難。明後天就是高考,願所有的歷史上科舉高中及第的詩人才子可以保佑你金榜題名,「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是曉話文史。如果你喜歡的話,謝謝點讚評論轉發,更重要的是關注哦,這是對萌新創作最好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八首及第詩詞,寫盡士子們的興奮之情:金榜高懸,春風得意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歷盡困頓,終於在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此時的他守得雲開見月明,苦盡甘來。自有滿心按捺不住的得意欣喜之情,便揮筆寫下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尤其是詩中所提到「春風得意」與「走馬觀花」兩個形容高興的成語則更是為人們熟知。《及第後歸覲留別諸同年》: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
  • 杜牧最春風得意的一首詩,大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架勢
    而對讀書人而言,最為欣喜若狂的便是「金榜題名時」,須知範進中個舉人尚且喜至瘋癲,何況金榜題名進士及第呢!唐代詩人孟郊有一首詩就很形象地表達出金榜題名的喜悅得意:「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風得意,可謂是及其恰當了!
  • 孟郊 登科後
    孟郊 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鑑賞:孟郊參加科舉考試屢屢失敗,直到46歲才終於進士及第。高中後的詩人縱馬長安,駿馬如風般疾行在長安寬闊的道路上,身邊春意無限,詩人神採飛揚,覺得一切都無限美好,連路邊美麗的花朵都無心細看了。「一日看盡長安花」仿佛是說自己在這一天賞盡了世間美景,明快暢達,有一種輕巧的速度感,使充滿豪氣的詩有了明朗輕快的結尾,別有情致。
  • 每日一首古詩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鬱結的悶氣已如風吹雲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真想擁抱一下這大自然。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
  • 高考後最該讀的一首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所以很能理解46歲的孟郊在高中進士後,會發瘋般地寫下《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兩句將詩人得意洋洋的姿態寫到了極致,歷來為人所稱道。其實唐朝許多人在高中進士後,都很不淡定,例如和賈島齊名的詩人姚合,「夜睡常驚起,春光屬野夫」,翻譯過來就是興奮得睡不著覺。
  • 孟郊科舉三部曲:《落第》、《再下第》、《登科後》
    次年,孟郊再次去參加進士科考試,這一次,他又沒如願,心情比上一次還要失落,失眠的他在深夜寫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一夜中多次醒來長嘆,明明在夢中都要到家,卻因為夢太短而不能。
  • 錢鏐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孟郊的一日看盡長安花
    比如孟郊在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別開生面、風雲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他於此時真是「喜心翻倒極」,只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速度來形容他的心情了。酈道元在《三峽》中說,「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經四川。
  • 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後》:欣喜如狂之後的落寞餘生
    在唐代詩人中,孟郊可謂是大名鼎鼎廣為人知。但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詩人,卻有著異常艱難的人生之路。孟郊出生於小吏之家,從小日子過得清苦。他兩次舉進士不第,直到四十六歲時才登第。高中進士之後,這位與賈島一起被稱為「郊寒島瘦」的苦寒之士喜不自勝一改往日的形象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登科後》。
  • 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詩,短短四句,明朗暢快,別具情韻
    著名詩人孟郊的這首千古名作《登科後》,短短四句,竟然貢獻了兩個成語。比起他歌頌母愛的唐詩《遊子吟》,這首詩更是絕妙,將自己在放榜之日的喜悅得意之情表現得活靈活現,讓人讀後頓感暢快淋漓。孟郊是古代詩人當中有名的孝子。他與賈島合稱「郊寒島瘦」,有著「詩囚」之稱。在他的詩中大多是人生的苦悶,和生活的艱辛。
  •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囚」孟郊登科的背後
    「詩鬼」李賀;「詩奴」賈島;「詩囚」孟郊,從這幾個看著就苦逼的稱號中大概可以窺見他們潦倒的一生。且說孟郊,自幼便失去了父親,母親含辛茹苦地將他和幾個兄弟拉扯大。對於母親的辛苦,孟郊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因此,早年的他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不曾參加過科舉考試。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代:孟郊《登科後》年已46歲的孟郊第三次赴京參加科考,終於進士及第。放榜之日,欣喜若狂,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孔子曾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孟郊46歲才進士登第,未免有些晚。
  • 薔薇花的眼睛:孟郊的3首薔薇詩,以儒、釋、道的思想相望一生
    這是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這首詩,可以說是寫盡了天下母親對孩子的至深之情,也因此成為了千古名詩。除了這首詩之外,孟郊還有一首《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寫於孟郊久試不中,而終於登科之後。
  • 孟郊這首30字的短詩,入選《唐詩三百首》,卻不被現代女性認可
    唐貞元十二年,一位年近五旬的中年大叔,得知自己金榜題名後,開心到忘乎所以,騎著高頭大馬在長安城狂奔,並且寫下千古名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或許有人已經猜到,這位中年大叔就是孟郊,世人尊稱他為「詩囚」。
  • 每日詩詞:「春風得意馬蹄疾」,孟郊一生最風光的就是這一天吧?
    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孟郊這一生呢,挺不容易的。二次落第,家境也並不好好,但是他的老母親從史載中的隻言片語中,應該是慈母,而且還是那種很有賢母風範的。而孟郊對於母親是非常孝敬的。
  • 從一日看盡長安花,走到我孤憔悴身病老
    ——孟郊《遊子吟》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就像孟郊,如果你只知道他最有名的兩首詩《遊子吟》和《登科後》,那麼腦海裡肯定就已經有了這個畫面:才高八鬥的少年,志得意滿又依依不捨地拜別母親進京趕考,臨行前,母親為他體貼的縫好衣服,少年也不負眾望地一舉登科,騎著高頭大馬招搖過市,等待他的是功名利祿,大好前程。
  • 孟郊《遊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是什麼意思?
    詩歌經過六朝的洗禮,綺麗的風格成為唐代詩歌改革者們最想革除的特點,因此唐詩中始終存在一個古樸的傳統。這種古樸傳統的代表人物,盛唐時期就是王維和孟浩然。到了中唐時期,出現了一位孟浩然衣缽的繼承者,他的名字叫孟郊。孟郊字東野,因為父親早亡,所以家中極為貧困。他刻苦學習,不諂媚權貴,曾一度隱居起來。後來認識了韓愈,成為好朋友。也許是接受了韓愈的建議,他參加了科舉考試。
  • 大齡「復讀生」孟郊三戰科舉考試,喜獲金榜題名
    唐朝著名詩人孟郊從小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他在遭遇兩次科舉失敗後仍不改初心,堅持三戰科考。在兩鬢斑白之年終進士及第。想到前程似錦的未來,孟郊一改思苦奇澀的詩風,揮筆寫下《登科後》。《登科後》既是孟郊對於苦盡甘來後生活的心情抒發,也蘊含了他展望前程的躊躇滿志。全詩輕快明朗,豪放大氣。後兩句更是千古絕唱,將詩人登科後神採飛揚的得意之態展現得淋漓盡致。伴著和煦的春風,一日的策馬疾馳就將長安的繁花盡收眼底。由此還派生出了在日語中也經常使用的兩個成語「春風得意」、「走馬觀花」。
  • 孟郊為什麼被稱「哭吟詩人」?因為他是真的窮啊!
    本期讓我們走進「苦吟詩人」孟郊。中唐詩人孟郊最廣為人知的詩作有兩首,一首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遊子吟》,另一首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登科後》。孟郊的這兩首詩分別書寫了濃厚深沉的母愛和科舉中榜後的意氣風發,在後世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