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是記載在《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的一句話。似乎在千百年時間演繹之中,這句話是對女人的歧視,早已成為了一個定論,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觀念裡那個近乎完美的大聖人——孔子。真的會有歧視女子的思想嗎?易中天在這個問題上的發言又激起了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
易中天解說《論語》,是新觀念還是舊定論?
提起中國現當代講史的學者,易中天絕對是百姓最為熟知的一個,他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研究,作為央視《百家講壇》的主講人,《百家講壇》這壇陳年老酒香飄中國,易中天也被大多數人所熟知。
提起易中天,有人想到的是他的風趣幽默,有人想到的是他講解歷史典故的妙趣橫生,但確實有人能體會到他語言之中的深意與深刻的文化內涵,大抵作為一個綜藝節目,吃瓜群眾也就是看個熱鬧罷了,真正喜歡的也是寥寥無幾。
很多人知道易中天是因為他講歷史,然而他也講過許多國學知識,比如《論語》,2011年1月20號,易中天在《南方周末》發表了題目為《我們從儒家那裡繼承什麼,又怎樣繼承》的學術評論,闡述了他對"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的理解。
很久以來,我們對於這句話的解釋都覺得這就是孔子歧視和輕視女性的觀點,不知是斷章取義,還是下意識的認為,就覺得這句話是對的,覺得他就是歧視女子,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恐怕也有待考證。
對於這句話易中天的理解是:這句話本就是歧視女性,但並不是說女性的人品有問題,和小人一樣。但是小人並不是指的是低賤的人品行有問題的人,而是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下的低等人或者下人。
孔子這句話體現的是一個家庭中或者是社會乃至國家周天子自己家的尊卑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小宗與大宗的關係,他承認了孔子觀念之中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歧視的成分應該是相對較輕的。
易中天的觀點立足點獨到,但不過還是舊定論,他並沒有新觀點的提出,他只是對前人的觀點做了總結與肯定,但是他敢於承認孔子的錯誤,敢於直面聖人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易中天在闡述這句話的時候,得到了大片的掌聲,理由就是他敢於諷刺孔子的虛情假意與大男子主義和統治階級為了愚化民眾的醜惡的嘴臉,但這樣說似乎也有些太過對立了。
學者曾仕強曾經說:這是孔子在特定的環境下所說的話,並不是通論。也就是說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受到了特定的歷史環境影響的。
這裡面似乎有幾分爭辯的味道,不過也能證明學者們的觀點大都是覺得孔子這句話的確就是性別歧視的,人們並沒有冤枉孔子,那麼歷史上的學者,對於這句話又是怎麼樣闡述的呢?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種種爭辯幾時休?
中國古代一直對儒家十分的重視,自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一度在中國奠定了統治地位,而孔子作為儒學的創始者,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後世眾人極大的推崇。
研究孔子的學說和觀點的人,自然是絡繹不絕,一方面這些人想要藉助儒學得到統治階級的重用,另一方面他們也想藉助儒學為跳板躋身統治階級的行列,所以他們才格外重視儒家學術的研究。
所以在古代研究孔子學說總是各執己見,說起來是研究,其實還是為了迎合統治的需要,所以對於"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總是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理各執一詞,毫不妥協。"人亦謂僕隸下人也……"這是朱熹的解釋,朱熹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將儒家學說推到了一個巔峰,也推到了一個僵化的極點。
但是將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上升到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方面,似乎也有些欠妥當,未免太過牽強,但朱熹並不在乎這些,他在乎的只是他的學術觀點,能不能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能不能讓無數的文人士子為之痴狂,至於是不是孔子他老人家的本意,那其實並不重要。
其實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多種多樣,"女"並不一定要一定是女人,中國古典詩詞和散文講究意象,比如白居易《後宮詞》中就有這樣一句:"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燻籠到天明。"這裡的"女"是不被寵幸女子,更多的應該是不受統治階級重視的失意文人。
這樣看來同是《百家講壇》的學者於丹的講述似乎比易中天的講述合理幾分,他說"你"這個字是通假字,本意應該是"汝"也就是指小孩子,所以這句話的解釋應該是:你們這些小孩子,心性不定,難養也。
文人學者在講述這些東西的時候,總是各執一詞,引經據典聽起來似乎合理,但細想之下又有一些推敲不到的地方,至於怎麼理解,看客們怎麼都應該有自己的一份想法。
或許,我們都誤解了孔子
孔子是誰是中國儒學的巔峰,他在中國人的心中是光輝高大的存在,至於有多高大呢,他的影子在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中都能找到,而且還將繼續影響下去,他在中國人的心中留下了一種信仰,一種近乎完美的儒家的倫理綱常的信仰。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關於這句話的解釋,以於丹為代表的這類學者的觀點,似乎有意用強行美化孔子這位大聖人形象的嫌疑,而易中天等學者,雖然尊重了文化本身,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為了逃脫以往觀念束縛的分離,也沒能給出一個正確的合理的說服所有人的解釋。
而隨著當代女權事業的發展,對於傳統文化這種的糟粕也格外引人注意,像"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裡從字面上看上去就帶有歧視女性內容的傳統文化經典之中的東西,自然是要被人摒棄的,而那些瘋狂信仰女權主義者的人,似乎也因為這句話致力於將聖人孔子拉下神壇成為大男子主義者的代表。
很多人一直在討論"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卻忘了後面的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斷章取義這種事情,中國人太多了。比如曾經那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們都說李白在誇崔顥,但其實還有兩句"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然後卻不被人提起了。
或許我們都誤解了孔子,畢竟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就處在等級觀念森嚴的中國封建時代,而他作為一個周禮最為忠誠的執行者和守護者,必然會帶有等級階級觀念,所以我們不能單單因為這句話否定孔子的思想。
而且不論從哪種解釋來看,雖然孔子這句話的觀念中,帶有那麼一點歧視女性的思想,但是說到底並沒有歧視女性本身,或者說並沒有說女性品德有什麼問題,他只是說了一種宗法制度,一種等級觀念。
當封建傳統被打破,這句話存在的條件被打碎,其實我們現在的討論說到底也是沒有多少意義的,至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含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