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陽貨第十七》。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可能會急,認為孔子對女人不太尊重。但是末學今天並沒有和大家爭論的意思,只想客觀地去看待這個問題,探討這個問題。
這句話究竟有什麼含義?或許只有孔子本人知道,其他人頂多只能算是猜測而已。
我們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任何一句話,都沒有絕對的意思,都是相對而言的,怎麼理解都可以,怎麼解釋都說得通,這叫妙。所以語文考試如果也用標準答案,就顯得很不科學。
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標點符號,或者不同的人際關係、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中,表達出來的意思,就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說「你真是個傻瓜」這句話,對陌生人很嚴肅地說,對方肯定會急;對情人含情脈脈地說,對方還會覺得很親切;對朋友笑嘻嘻地說,就會當作玩笑而已。同樣一句話,你笑著給人說是一種感覺;你沉著臉跟人說,又是一種感覺;哭著跟人說,就更是一種感覺了。
所以說,孔子說這句話的含義,我們也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才能作出較為客觀的判斷和分析。
很多學者都認為,孔子說這句話,應該是在衛國。孔子希望幫助衛國恢復禮樂之政,但衛靈公最後並沒有任用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衛靈公寵愛南子,南子是他的夫人,沒有德行,處處幹預政事,衛靈公一切都聽她的。當時衛國朝中還有一個小人,名字叫彌子瑕,深得衛靈公和南子恩寵,對孔子很不恭敬。孔子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最後迫於無奈,只好離開衛國,大概是在這種情況下說了這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所以孔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帶點情緒的。孔子雖然是聖人,但也是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有什麼說什麼,心裡怎麼想,嘴裡就怎麼說,不拐彎抹角,不藏著掖著,不跟人玩心機、玩城府,這在《論語》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也正是孔子的可愛之處。
孔子說這句話,是看不起婦女嗎?不是呀,應該是實話實說。大家都不喜歡小人,所以把女子和小人並列在一起,大家就很難接受,但事實是,女子和小人之間,確實也有共性的東西。就是這兩種人都容易感情用事,重感情,不重理智,所以做事往往不合乎禮儀,不合規矩。
道、德、仁、義、禮,這五樣是由上往下排,道是最高的,依道而行的是聖人;失去了道,就要修德,依德而修的是賢人;德也保不住了,就要修仁,以仁為己任的人是君子;仁也保不住了,那就只好行義,義就是講道理、講道義,合情、合理、合法,這也是君子;義都沒人講了,至少要講禮,就是講禮儀、規矩,起碼還說得過去,算是正常人;如果禮都不講了,那就開始胡作非為了。
所以孔子這句話,並不是指所有的女子和小人,而是指那些沒有學習過道德仁義禮的人,這些人喜歡感情用事,疏於禮儀,所以難養,很難讓她們高興。這就好比我們經常說「西方人怎樣怎麼樣」,難道所有的西方人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嗎?肯定是有區別的呀,其實說的只是某部分西方人。
這句話還有下一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就是對待她們過於親近了,他們就會對你失去恭敬心,變得傲慢無禮;如果對他們稍微疏遠一點,她們又覺得不被關懷,怨氣又生起來了。
孔子這樣說有錯嗎?確實沒錯呀,這是大實話嗎,現實本來就是這樣。上面也解釋了,這裡的「女子」,並不是指所有的女子,而是指那些沒有學過道德仁義禮的人,只是一部分。但越是這種人,就越聽不進話去,你一說他就跟你急,各種大高帽子,鋪天蓋地地給你扣過來。為什麼呀?他重感情不重理智,不跟你講道理,反正看著不開心就跟你鬧,有啥辦法?
所以說如果放在平日裡,估計孔子也不會說這句話,何必得罪人、自找麻煩呢?也正是因為在衛國受了挫折,才有感而發,說了這麼一句千百年來被人爭議不休的名言。
當然,以上觀點,也屬於猜測,至於是不是這麼回事,也只有孔子本人知道,大家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