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有何寓意?為人父母不妨一覽

2021-01-08 禪說國學

01開篇語

在生活中,我們兒時總會覺得一些長輩們說出的俗語非常詼諧,待到漸漸長大,尤記得兒時老人們說的俗語異常簡短,但是卻很大一部分都隱含著深刻的道理,有不少放在今日仍然適用。

老一輩口中的俗語涵蓋的範圍很廣,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則有關家庭關係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這句話有何寓意呢?為人父母者不妨一覽。

這句話從字母上來看,意思也非常的通俗易懂,即是說男孩長大了要避開自己的母親,女孩長大了則不需要避開自己的父親。古代先輩們這句話到底有何深意呢?別急,現在便來一起看看:

02兒大須避母

首先便來解讀「兒大須避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付出的非常多,尤其是母親,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幾乎是天天陪著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將其照顧得無微不至。

這在情感上來說,孩子便更依賴於自己的母親。但是男孩子長大後,就不要和媽媽過於親密了,為何會有此一說呢?主要是男孩子和媽媽過於親密,不僅他們的性格會受影響,也會影響以後的生活。

男孩如果過度地依賴自己的母親,母親性格當中柔軟、細膩、感性的一面就會影響到他,使其優柔寡斷、患得患失、總愛感情用事,這不利於自身男子氣概的形成。

再則,過度依賴自己的母親,什麼事都要聽母親的話,性格難以獨立獨立。男孩成年後,就應該頂天立地,學會自己做判斷,學會自己拿主意,若是什麼事情都要請教母親,不是不好,只是這種依賴思想會成為成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阻擋你前進。

而且,長期跟著母親生活的男孩就像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什麼事情都需要母親做主,這樣也不利於他成家後的家庭生活,現在許多人口中的「媽寶男」便是這樣的,須知在一個家庭中,男人應該扮演的是大事的決策者,但若是什麼事情都拿不定注意,只會讓自己的配偶你對你失去信心,更讓孩子從小便體會不到安全感。

03女大不避父

再來看看「女大不避父」,就是希望女孩子要經常接觸父親。女孩為什麼要多接觸自己的父親呢?這其實更多源自性格上的互補,女孩子天生比較柔弱,心思細膩,同時也容易產生焦慮。

長此以往,女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自然會感到不踏實了。而爸爸則是女兒背後的一座高山,他有著堅實而高大的臂膀,也是孩子們可以依靠的一個強硬後盾。

父親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多加以關心,就可以讓她在這個非常複雜的人情社會中,能夠勇敢地走出每一步。

作為孩子的父親,也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女兒樹立一個好男人的形象。在對家庭的認知、對戀人的相傳方面都要做到積極的引導教育,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女兒在獨立的小家庭中,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04結語

這句老話雖然流傳了上千年,但是在現在看來還是有一點道理的,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們,更要在於孩子的相傳方面保持一個合理的度,為他們樹立榜樣作用。

不管是家庭有多麼富裕,對待孩子也不應該過度的寵愛,不然便是間接折斷了他們的翅膀,使他們未來不能獨立,飛不起來。同樣,即使家庭此刻並不富裕,但也不能因為生活的壓力,而忽略了孩子、冷落了孩子,更不能因為自己的不順心就打罵孩子,要知道一個悲慘的童年,很可能一生都難以治癒。

最後還要再多說一句,佛家常說「父母便是在世佛」,在自己為人父母之後,內心應該也更能夠理解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所以,不管是多忙,也要常帶自己的孩子多多回去陪陪自己漸漸老去的父母,要知道即使是簡單的陪他們吃一餐飯,這就足夠讓他們開心快樂好幾天了,你們說是不是呢?

相關焦點

  • 俗語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真的有道理嗎?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在我們中國人眼中,似乎對於老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深信不疑,尤其是現在很多「媽寶男」層出不窮,大家對「兒大避母」這個觀點更是無比贊同,其實這句老話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放到現在我認為只說對了一半。「兒大避母」不僅僅是生理方面迴避母親,更重要的則是男孩心理上與母親的遠離,這樣男孩才會更早的獨立。
  • 16歲女兒與爸爸當眾親吻:女大不避父後果是什麼?你根本就想不到
    常言道:"男大避母,女大避父",血濃於水的親人間,也需要掌握好表達愛的尺度與方式。畢竟一旦越過界限、超出了親密的範圍的愛,都會讓人感到「不適」。有對明星父女,就曾因「女大不避父」備受網友吐槽,他們就是演員李國麟與16歲的女兒。
  • 「快把衣服穿上」8歲兒子的話讓媽媽瞬間臉紅,兒大避母不能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快把衣服穿上」8歲兒子的話讓媽媽臉紅表妹大大咧咧典型女漢子,有了兒子以後也絲毫沒收斂動不動就耍小孩脾氣。經常當著孩子面前光溜溜,洗澡睡覺都在一起任憑別人勸阻但就是不聽。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舉動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兒大避母",當兒子慢慢長大的時候,媽媽和孩子之間一些行為舉止就要注意分寸,不要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比如換衣服要迴避兒子、在家裡穿著不要過於暴露、給兒子洗澡的事情,可以讓寶爸代勞。兒大避母,請把孩子當孩子!
  • 和16歲兒子旅遊,孩子堅持開了兩個房間,「兒大避母」重要嗎?
    而這位媽媽之所以失落,想必是沒有懂得「兒大避母」的道理。什麼是「兒大避母」?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是說,不論父母和孩子關係有多親近,但是當孩子長大了,就應該避著點異性父母,不要再像小的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黏在異性父母的身邊。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惹爭議,網友批評:不懂得兒大避母?
    有了孩子以後,每年拍一套親子照,是許多家庭的常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給孩子留下一份紀念,也給父母留下一份美好回憶。為了避免親子照的千篇一律,許多爸媽也是腦洞大開,比著玩創意,這都無可厚非。不過董潔把自己和兒子的親子照曬出來後,卻引起了一波爭議,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
  • 23歲日本女星和父兄「同浴」,女大真的不用避父嗎?
    在中國農村都講"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大家看字面意思就知道在講什麼,兒子長大了不要再像小時候一樣依戀著母親,女兒成為大人後跟老爸不能走得太近,要講究距離美。現在兒童專家們又說了一句話,女大不需要避父。其實這個"避"字指的是肢體方面,而不是女兒精神上跟父親走遠了。孩子慢慢成年時,身體會發生變化,產生了性別意識。中國父母為了教育子女,都會默默的以身作則,讓子女明白這個道理。比如我們小的時候,爸媽可能會幫我們洗澡。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動作親密引爭議,網友:兒大要避母
    不過最近,董潔曬出了自己和頂頂的親子照,卻引來了不少爭議,與其說是親子照,不如說是婚紗照更為貼切。照片裡的董潔身穿婚紗,手持一朵紅色玫瑰,兒子頂頂穿著一身黑色西裝,配合媽媽擺出各種造型。其中有一張是董潔和兒子頂頂親吻的照片,讓網友們難以接受,紛紛指責她不懂得兒大避母的道理。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行為引起爭議:兒大需要避母!
    將親子照拍成婚紗照的已屬實少見,更何況兒大避母,而董潔居然還理所應當地和孩子發生"越界"行為。並且對於這組照片,董潔還聲稱要等兒子結婚時給孩子回憶,讓孩子比較新娘和自己究竟誰更漂亮。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應該是父母育兒最需要遵循的準則。如果父母都不重視對於孩子進行性教育,甚至隨意侵犯孩子的隱私,那麼毫無疑問對於孩子百害而無一利。那麼作為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呢?
  • 14歲女孩意外懷孕,26歲男子穿紙尿褲,父母無界限的愛有多可怕
    都說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對於孩子,父母總是注以加倍的關愛和呵護。在眾多感情中,父母對兒女的感情也最為純粹,他們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奉獻自己的所有。只是,親子關係需要聯繫,無底線地寵溺孩子並不是好事,孩子是一個單獨的生命個體,他們可以依靠父母,但不能完全依賴父母。
  • 羅志祥敗在了俄狄浦斯情結上,兒大要避母,異性界限感幾歲要培養
    其實還是羅志祥段位不深,或者臺灣沒這類手機,現在有些手機有一個功能,不用兩部手機,同樣可以分身。只用設置下,就可以用不同的指紋解鎖手機,進入的界面是不一樣的,簡直就是兩部手機。當好男人時,用大拇指解鎖,裡面全是同事親戚朋友;當渣男時,用大腳趾解鎖,裡面全是小騷騷。
  • 「再愛孩子,也別親嘴」,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只是說說而已
    曾有報導一個男孩子長到16歲還每天和媽媽一起睡覺,或者是女孩子到了高中還和爸爸一起洗澡。看到這樣的消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往往並非是"哇,母子感情真好!"而是覺得過分親密且很不恰當。雖說以怎樣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這都是個人的選擇,可是親嘴這樣的親密舉動破壞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分寸感。
  • 兒大需避母,就算再怎麼疼兒子,這3個「雷池」,媽媽也不要跨半步
    兒大需避母,就算再怎麼疼兒子,這3個"雷池",媽媽也不要跨半步往往寶寶們從小都是由媽媽照顧得,因此寶寶和寶媽的感情常是最深的。不過,對有兒子的寶媽來說,注意"兒大避母"這件事卻是很必要的。男寶把媽媽當"情侶",兒大需避母嗎?我的好朋友小魏是位寶媽,她的兒子瀚瀚已經8歲了。從小到大,瀚瀚和小魏的感情都特別好。不過,小魏卻在撫養瀚瀚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煩惱。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什麼意思?
    01 母在不慶生 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為什麼古人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呢? 其實古人說的「慶生」並非指過生日,而是指「過壽」。
  • 「兒行千裡母擔憂,父行萬裡兒不愁。」這話有道理嗎?
    兒行千裡母擔憂,風露寒霜月照秋。更念他鄉遊子遠,窗前夜半不能休。兒子是每位母親的心頭肉,當他們即將遠離自己時,會有萬般不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兒子每次來電話問侯,總是說自己一切安好。有一次,兒子打來了電話,只見她手裡拿著一根盲杖,左敲右敲,好不容易摸到電話機。兒子問及她在做什麼時,她跟兒子說在整理家務,等會要去跳廣場舞。沒想到此刻兒子已在他的面前,看到母親的眼睛,兒子一把抱住了她,不禁淚如雨下。「你為什麼要撒謊,不告訴我。」兒子泣不成聲……也許母親都是這樣子的,為了不讓兒子擔心,總會隱瞞。
  • 時常看到人帶紅繩,帶紅繩到底有何意義?
    在傳統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的民謠是關於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寫照。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
  • 俗語:「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是什麼意思?老人為何會這樣說
    這也是很多離異家庭關注的問題,不過在民間有一句關於這方面俗語:「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下堂不為母在古代,下堂指的是被休或者丈夫去世之後改嫁。古人講究「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就是說貧寒時候一起度過的妻子、年老色衰的妻子是不能被休掉的。
  • 老話說:「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你知道什麼是「下堂」嗎?
    如今人們對離婚也看淡了,特別是年輕人,稍有不順心就會離婚,如果沒有孩子還好,如果有孩子的話,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有句農村俗語叫做:「下堂不為母,過繼不為兒」,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下堂不為母以前人在結婚時,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拜天地,一般是在廳堂舉行的,首先有一種供桌,上有天地君親師和祖先牌位,然後新郎和新娘一起拜天地,之後拜父母,最後女在東,男在西進行夫妻對拜,由於這些都是在廳堂裡舉行的,所以也叫做「拜堂」。
  • 慈母多敗兒,為人父母切不可偏心
    學生時代看這篇文章,不過就是拘泥於課本的研讀,對其中人物的印象倒也不是特別深刻,至多就是覺得鄭莊公不愧為一方霸主,很有實力。可是作為兩個娃的父親來說,重看此文自是多了之前所沒有的關注點,那就是慈母多敗兒,為人父母不可太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