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報導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2020-12-18 科學網

科學家報導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53:03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雲/沈建仁課題組合作報導了綠硫細菌Chlorobaculum tepidum內周捕光天線FMO-反應中心複合體 (FMO-GsbRC) 的2.7埃冷凍電鏡結構。該研究於2020年11月20日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科學》。

研究人員表示,綠硫細菌(GSB)的光合作用系統包含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集光Fenna-Matthews-Olson蛋白(FMO)和反應中心(GsbRC)。

 

研究人員使用冷凍電鏡來確定了來自綠硫細菌的FMO-GsbRC超複合物的2.7埃結構。與其他已知的I型RC相比,GsbRC結合的 (bacterio)chlorophylls [(B)Chls]少得多,並且(B)Chls的組織與光系統II中的相似。如同在其他RC中所見,GsbRC中的兩個BChl層不是通過Chls連接的,而是與兩個類胡蘿蔔素衍生物相關聯。在FMO的BChl與GsbRC之間觀察到相對較長的22至33埃的距離,這與這些實體之間的低效率能量傳遞相一致。該結構包含I型和II型RC的共同特徵,並提供了對光合作用RC進化的了解。

 

附:英文原文

Title: Architecture of the photosynthetic complex from a green sulfur bacterium

Author: Jing-Hua Chen, Hangjun Wu, Caihuang Xu, Xiao-Chi Liu, Zihui Huang, Shenghai Chang, Wenda Wang, Guangye Han, Tingyun Kuang, Jian-Ren Shen, Xing Zhang

Issue&Volume: 2020/11/20

Abstract: The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of green sulfur bacteria (GSB) contains a peripheral antenna chlorosome, light-harvesting Fenna-Matthews-Olson proteins (FMO), and a reaction center (GsbRC). We used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to determine a 2.7-angstrom structure of the FMO-GsbRC supercomplex from Chlorobaculum tepidum. The GsbRC binds considerably fewer (bacterio)chlorophylls [(B)Chls] than other known type I RCs do,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B)Chls is similar to that in photosystem II. Two BChl layers in GsbRC are not connected by Chls, as seen in other RCs, but associate with two carotenoid derivatives. Relatively long distances of 22 to 33 angstroms were observed between BChls of FMO and GsbRC, consistent with the in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se entities. The structure contains common features of both type I and type II RCs and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photosynthetic RCs.

DOI: 10.1126/science.abb635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9/eabb635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整體結構十分獨特,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GsbRC)(圖1)。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type-I型),其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即同質二聚體)。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在結構上和其他細菌又有哪些差別呢?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儘管綠硫細菌已被發現數十年了,科學家們對它內部的光合作用系統的詳細構造仍然了解甚少。這也使得它成為七大門類光合細菌中唯一一類反應中心空間結構沒有被解析的光合細菌。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那麼,是什麼讓綠硫細菌在光照如此微弱的環境下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呢?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在結構上和其他細菌又有哪些差別呢?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儘管綠硫細菌已被發現數十年了,科學家們對它內部的光合作用系統的詳細構造仍然了解甚少。這也使得它成為七大門類光合細菌中唯一一類反應中心空間結構沒有被解析的光合細菌。
  • 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摘要】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和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聯合攻關,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的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的三維結構。
  • 我國科學家率先解析 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
    本報訊 記者沈慧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團隊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獲得重要突破,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合作用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
  • 中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據介紹,基於結構的光合作用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也將為解決能源、糧食、環境等問題提供具有啟示性的方案。1985年,德國馬普生物化學所的戴森豪福等首次解析了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晶體結構,獲得了198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柳振峰告訴科學網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其中,圍繞在複合物外周的「捕光天線」促進了光系統II捕獲太陽能的能力。
  • 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組報導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的冷凍電鏡結構
    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組裝過程中兩個關鍵複合物ORC2-5和ORC1-5的冷凍電鏡結構,從結構上部分闡釋了人源複製起點識別複合物ORC的分步組裝和逐步激活的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人源ORC複合物分步組裝到DNA複製起點的機制。為了探索人源ORC的組裝過程和功能激活機制,高寧組解析了ORC2-5和ORC1-5兩種複合物的電鏡結構(圖1)。ORC2-5結構中,ORC2-WHD結構域插入到ORC與DNA結合的中央孔道內,從而阻擋了DNA的進入,很好地解釋了ORC2-5功能自抑制的分子機理。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通過這五位和高精尖中心深度交集的科學家向讀者展現出:伴隨著該中心的發展壯大,近幾年來中國結構生物學如何再次站上世界前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偉教授「就結構生物學領域來說,清華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經過這5年的發展,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應當說是名列前茅的。
  • 高寧研究組《自然通訊》報導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複合物結構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snapshots of human pre-60S ribosomal particles before and after nuclear export」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源核糖體大亞基組裝前體在出核前後時期的4個中間態複合物結構 (Liang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前言· 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結構和計算驅動的新型藥物研發公司,創立了亞太區第一個商業化冷凍電鏡服務平臺,已成功為來自中國、美國、歐洲的30餘家創新藥企和頂級科研機構提供了結構生物學和藥物發現服務。
  • 看清新冠病毒原子圖的冷凍電鏡是什麼利器?
    據外媒報導:美國奧斯汀得州大學和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重磅報告,首次公開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蛋白的高清3D原子圖,棘蛋白是吸附和感染人體細胞的蛋白質構造,這朝加速研發疫苗跨出重要一步。據了解,該團隊利用尖端的「冷凍電子顯微術」呈現了新冠病毒原子3D原子圖。
  • 科學家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科學家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17:36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課題組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 科學家創新制氫方法:截取光合作用高能電子,激發化學反應!
    科學家重新進行光合作用以推動我們的未來。2020年5月7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家指出,氫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商品,每年在全球生產超過6000萬噸。但是,其中95%以上是通過化石燃料的蒸汽重整生產的,該過程耗能高並產生二氧化碳。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Mechanism of Spliceosome Remodeling by the ATPase/helicase Prp2 and its Coactivator Spp2)的論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activated spliceosome,定義為「Bact複合物」)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此外還解析了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處於游離狀態以及Prp2與其激活因子
  • 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在京召開
    在開場致辭中,王宏偉教授表示:「從2015年開始,整個冷凍電鏡技術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為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帶來了更多的可能,許多困擾若干分子或複合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深入再深入地理解生命本質的難題一步步被解開。」
  • 【科技前沿】施一公團隊解析核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胞質環結構及...
    Ludtke )的核孔複合物結構論文,報導了酵母Yeast細胞核孔複合物低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該結構包括552個蛋白組分,整體解析度為28Å ,內環結構20-25Å,當時被認為是最完整的核孔複合物。當時,BioArt在報導相關工作的時候曾預言,「在未來兩到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裡,核孔複合物將會被解析到近原子或原子解析度,從技術上來說不是問題。
  • 上海藥物所成功解析人源胰高血糖素樣肽-2受體複合物三維結構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胰高血糖素樣肽-2受體(Glucagon-like peptide-2 receptor, GLP-2R)與其內源性配體和Gs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該受體獨特的配體識別和亞型選擇性機制,闡明了不同B類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成員第一胞外環(Extracellular loop 1, ECL1)迥異的構象及其功能,為拓展受體藥理學內涵和相關藥物發現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 精準預測蛋白結構的AlphaFold,會砸了結構生物學家的飯碗嗎?
    對於超大分子量的單一蛋白,體外表達上就存在困難,更別提更大的複合物,所以在獲得高質量的樣品用於結構解析是具有挑戰性,以及費時費力費錢。能夠利用準確預測的結構進行分析,對於相應的研究意義非凡。」 對於AlphaFold的成績,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賽不吝讚美。結構生物學家李賽的研究方向是用冷凍電鏡解析生物樣本,而清華大學擁有國際一流的冷凍電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