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源
1、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為姓。然而,也許是由於這個姓氏的歷史實在太久遠了,所以歷來對於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考證。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上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則說:「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後,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眾說紛紜。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屬傳說,莫衷一是的情形,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源自黃帝,一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關於這個問題,在《辭海》所提供的答案是這樣的:「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以上關於任姓姓源的考據,全部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數千年來的任姓,有黃帝的後裔,也有伏羲的後裔,他們有的是因被賜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國為氏。歸根究底,所獲的結論是:「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但在習慣上,人們把歷史上第一個任氏大名人任不齊作為其得姓始祖。
2、由遠古妊姓衍傳。與女性妊娠有關,可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古姓之一。
3、出自風姓。《通志·氏族略》記載,認為任姓子孫是太昊之後:為風姓之國,故址在今山東濟寧一帶,其後子孫以國為氏。
4、其他改姓而來。如元代王信之子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後代亦稱任氏。
5、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所載,巴(即板木盾族)夷帥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數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瑤、回、滿、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名人有任不齊,任安 任弼時等
遷徙分布
任姓儘管得姓很早,但在發展中由於一直深埋不顯,所以其早期歷史一直很難讓人知其詳。上述各支任姓中,影響最大者是出自黃帝之後的一支。據某些任姓家譜記載,黃帝之子禺陽在得姓以後,六傳至奚仲,再封於薛(今山東省滕縣南)。
春秋戰國時,魏國有任座,秦國有任鄙,他們都是禺陽的後代,楚國有任不齊。可見在先秦時期,任姓已播遷於今湖北、山西、陝西等境。同時,還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東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樂安」為其堂號,其後遂成為當地一大郡望。另據《史記·南越列傳》所載,南海尉任囂曾矯詔使趙佗立國,這說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廣東。至漢時,任姓已散居於我國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一帶,南方則居四川、江蘇、廣東等地。可見,任姓在漢之前即已南遷。漢時有世居沛地(今江蘇省徐州)之任敖,其後有子孫遷陝西渭南。
魏晉南北朝之際,軍閥混戰,夷族入侵,中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任姓族人為避戰亂,開始大舉南遷至今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等地。並有任姓人遷入福建。唐時,社會穩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東的任姓又興旺起來。南宋末期趙姓末代皇帝四處逃亡,元蒙古騎兵南下,使任姓逃難於我國南方各地。
元末明初,旱澇蝗疫施虐,農民起義軍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銳減,任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別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陝西等地。大約自清代開始,閩、粵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有任姓華人,並建立有宗親組織。
如今,任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任姓約佔全國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的百分之零點三七。
歷史名人
1、任不齊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漢族,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排名第十七位,被唐朝皇帝追封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為當陽侯。
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屬傳說,習慣上人們把歷史上第一個大名人任不齊作為其得姓始祖。
2、任詢
字君謨,一作君謀,號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縣)軍市人,其父任貴,有才幹,善繪畫,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間,離鄉遠遊江、浙,生任詢於虔州(今江西贛州)。正隆二年任詢(1157)進士及第,歷省掾、大名總幕、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
課殿,降職泰州節廳。時無借力者,故連蹇不進。年六十四致仕,優遊鄉裡,晚年家藏書法名畫數百軸,日夕展玩,後皆散失。卒年七十。
3、任光
東漢時期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他忠厚孝順,成年後被舉薦為鄉嗇夫、郡縣吏。任光後來跟從劉賜,被任命為安集掾。更始帝劉玄到了洛陽之後,任命任光為信都郡太守。
任光同劉秀等人北上,傳檄周邊各郡縣,繼續招募士兵,號召各地投軍討伐王郎,又派諸軍四處攻城,聲威大震。劉秀稱帝後第二次大封功臣,更封任光為阿陵侯,食邑達萬戶。
(編輯: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