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看中國歷史大劇》系列之農業起源

2020-12-24 縱橫人文

宇宙萬物,大千世界都因何而生,一直是我們人類苦苦追求破解的謎團。人們猶如統治者一般,遍布於世界各地,那麼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時候開始邁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呢?遠古蠻荒時代通向文明社會的起點又是在哪裡呢?

這還要從一個小小的種子說起。

農業的發展使人類由食物採集者逐漸變為食物生產者,在此之前,人們無時無刻不面臨生死之爭,我們既是捕食者,又是被大型猛獸狩獵的對象。

農業起源

大約在一萬年前,由於冰川運動,氣候變化,獵食減少,我們的祖先迫切需要一種可以長期獲取食物的方法。他們通過對空氣中飄浮籽粒的觀察,發現了每年冬天過後新長出的草和食物正是來源於此。

這這些籽粒中,生長在南方的草叫做野生稻,在北方的草叫狗尾巴草和野糜子,這幾種草經過了若干年的栽培,他們分別被我們祖先馴化成了水稻和穀子,這或許便是整個人類文明起源的開始。

水稻
穀子

農業起源是人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在農業出現以前,人類對於自然來說是十分被動的,自然提供給我們什麼,我們便獲取什麼。從獲取食物來看,我們此時與自然界其他動物的區別並不大,但隨著農業的出現與技術的逐漸成熟,人類具有主動的開發改造和改良自然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多的生活所需品。

水稻的起源之地

美國考古學家馬尼士帶領中美考古隊在仙人洞遺址的土層中找到水稻稻子腐爛後的植物矽酸體。國內外專家通過矽酸體研究分析法認定了這是當時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

2004年中美考古隊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巖發現了五顆實物稻子,這幾粒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斷代測年顯示,這些稻的種子距今大約一萬兩千年。

仙人洞遺址

今天,我們已經開始探索宇宙的起源,然而在一萬年前,原始先民要理解一顆植物的生長方式卻並非易事。人類何時擁有了聯想的能力,這至今也是未解之謎,但這種特殊的能力,使我們的祖先邁出改造的第一步。

隨著第一顆人工種植的農作物結出糧食,第一頭野豬被人工馴養,改變地球命運的人類文明在新石器時代伊始,正式拉開帷幕。

中國農業的發展

民以食為天,這是歷代統治者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農業依然是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而耕地面積卻只佔世界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七,也就是說我們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有著怎樣的故事,造就了我們燦爛的農業文明。

中國稻田航拍圖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是怎麼解決人口增長帶來的生存壓力的呢?

「農作物的馴化」

六千多年前,在寧紹平原誕生了當時中國最為發達的稻作農業。2001年在浙江省餘姚市三七鎮相岙村,一個距河姆渡遺址僅七公裡的地方發現了田螺山遺址。2004年第一次對其開展文化堆積層的發掘,除了出土了大量文物,還在黑褐色的土層中發現了時不時閃現出一些金黃色的小顆粒,但很快它們就變成了泥土的顏色,這正是植物考古學家苦苦尋覓的古代稻穀,它們在底下已經沉睡了六千五百多年。

田螺山出土的古代稻穀

如果將現代大米和田螺山出土的古代大米做比較的話,可以看出現代大米是更加短粗的,田螺山大米是比較細長的。形態上的變化是跟稻米的馴化過程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古代南方的代表農作物是水稻,在北方則是穀子,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已經大量種植穀子了。

穀子的外觀形態和田間地頭上的狗尾草十分相似。我們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當作飼料種植,以後逐步馴化為栽培穀子的最早類型。在我國古代農業中,穀子居於首要地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很多關於穀子的記載。當時的穀子稱為粟,泛稱禾,所以夏商也被稱為「粟文化」的王朝。

長期以來,穀子一直都是排在五穀之首,到了明代以後,由於小麥的種植面積擴大以及玉米甘薯的引入,穀子的種植才相對減少。但是在中國北方地區的生活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

小米粥

金黃色的小米滋養了中國北方的百姓,溫潤的小米粥是餵養中國北方古文化的乳汁。

「農用生產生活工具的改進」

一、稻作工具

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數十件特殊骨制物品證明了在這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技術革命的關鍵所在——骨耜。這些骨耜看上去和現代的鍬鏟類工具類似,它的主要用途是鬆土,這種工具對農田生產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骨耜

生產工具的形態和性能是提現生產力好壞的一個最主要的標誌。經過實驗的研究,骨耜的生產效率與現在鍬鏟類工具相差不是很大。這種生產工具的進步,對於當時稻作農業的發展應該說是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河姆渡人的稻作農業耕作形態堪稱世界上最為先進發達的耜耕農業。可以說河姆渡文化時期的稻作農業水平為良渚文化的稻作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良渚文化時期,長江中下遊的人口大幅度增長與稻作農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只有依靠穩定的農業生產,才能維持在一定範圍內聚集大量人口的生存。

二、谷作工具

1976年,考古人員在太行山東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遠古生產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鏟,收割農作物的石鐮,加工穀物的石磨盤、石磨棒,距今大約七千四百年左右,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

石鏟

在隨後的發掘中,陸續出土的糧窖震驚了世界,這裡發現的粟比過去所有遺址曾經發現的加起來都多。

家畜的飼養

新石器時期初期,黃土高原並不像現在這樣光禿禿,而是遍布沼澤和森林,當時最長被獵殺的便是各種鹿科動物和野豬,而它們也成為了最早被蓄養的動物。

鹿科動物在家養的條件下繁殖能力大大降低,而脂肪含量更高,繁殖能力更強的野豬便成為了蓄養的主要目標。隨著長期的人工馴化和餵養,讓野豬的牙齒慢慢變短,從外觀和生活習性上越來越接近現代的家豬,家豬也慢慢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資源。

野豬

在馴化豬以外,人們又先後馴化了狗、雞、鴨、牛、馬、駱駝等,直到今天仍是人類肉類食品中的主要補充來源。

農業和畜牧業的興起,對人類擺脫野蠻狀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充足的糧食,就可以使我們人類社會可以進行更細緻的社會勞動分工,讓一部分人脫離基本基本生活需求的生產活動,而從事更高級的社會活動,這些也使得我們人類社會結構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直接導致了文明社會的出現。

《從現代看中國歷史大劇》系列特別篇農業起源,已經給大家講完,本周六我們講述系列之文明起源,期待您的到來。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陳勝前:為什麼有些地區農業不起源?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農業起源與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並稱考古學三大「起源問題,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起源」事件,它引發的一連串變革,可與工業革命對近現代世界產生的影響相媲美
  • 中化徵程|翻開歷史,看農業「國家隊」的閃光足跡
    在中化集團建司70周年之際我們推出回顧中化歷史的「中化徵程」系列報導從上一期的「中化徵程」報導開始我們陸續介紹中化集團各事業部歷史憶往昔 看今朝 望未來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我國的化肥工業是在舊中國遺留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生產能力差而且數量少,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因此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化肥。
  •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引領熱區現代農業發展
    如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經過十多年的科技攻關和不懈努力,如今的攀枝花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緯度最高、海拔最高、成熟期最晚、品質最優的大規模芒果生產基地。芒果已成為攀枝花現代特色農業的一張響亮名片。 攀枝花市景觀芒果變為優勢產業的故事只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支撐熱作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 每日一書|最早的農人:農業社會的起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地區早期農業起源與發展的歷史,所使用的資料和方法包括考古學、比較語言學、生物人類學,研究對象集中在世界上幾個關鍵的早期農業中心,包括中東、中國、北非、紐幾內亞、中美洲和安第斯中部。
  • 黃克武: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在1902年梁啓超(1873—1929)的《新民說》中有一個運用此一詞彙的例子,他說:「凡此皆現代各國之主動力也,而一皆自條頓人發之成之。是條頓人不啻 全世界動力之主人翁也。」 在梁任公其他的作品之中,「現代」一詞出現得也不多,在1904年的《餘之死生觀》中有:「美國博士佔士李者現代著名之哲學家也。」
  • 人類起源為什麼在非洲,而不是中國?難道非洲人是中國人的祖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提到人類的起源,很多人不禁會想到周口店的猿人,這應該是亞洲人類最早的祖先。周口店遺址是世界文化遺址,享譽全球,每年都會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了解人類祖先的歷史。當然這種說法只是迷信之說,可出乎意料的是在科學界中卻興起了一門新興學科分子人類學,而且確認了「夏娃」是存在的。這到底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呢?簡單來說分子人類學科是專門用來研究人類DNA的問題,並且能通過DNA來尋找人類的起源。「夏娃」理論,早在上世紀就被科學家們提出來的,科學家們所指的「夏娃」是一位非洲女性祖先,它是人類起源的祖先,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人類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都是親戚。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中國古代經濟之古代農業(一)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中國古代經濟之古代農業(一) 2020-04-09 18:23:42| 來源:中公教育 2020山東事業單位3月22日統考筆試時間將推遲,為了幫助大家提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
  • 看這部歷史大劇與鹹陽的淵源
    從「裂變」到「縱橫」到「崛起」再到「天下」,《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自2006年開拍以來,十五年始終如一匠心製作。近日,隨著《大秦賦》在央視及各大視頻網絡的同步播出,《大秦帝國》系列史詩劇的終章大幕已徐徐拉開。
  • 讓科技之泉沃灌江蘇大地 中國江蘇·現代農業科技大會側記
    12月1日,中國江蘇·現代農業科技大會開幕,這是一場農業科技對接和推介的盛筵,12個論壇、專場、推介會於當天下午同時舉行。  農業現代化,  科技須先行  「2016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2%,農業智慧財產權創造指數達88.9%,均位居全國前列。」
  • 現代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看莒縣招賢鎮曲坊現代農業產業園用小水果...
    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走進莒縣招賢鎮曲坊現代農業產業園發現了這種像櫻桃一樣的西紅柿,它學名叫做串收番茄。走進產業園,看著氣勢恢宏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和一串串外表鮮紅有光澤、像櫻桃一樣大的番茄,舌尖上的味蕾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現行藝術看服飾藝術
    如果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觀點來看,也許在服飾藝術的發生過程中,非審美的功利性慾求應當是產生在前,因為依馬氏之說,對人而言,人的生存和安全需要是人的第一層次的需要,而人的生存和安全,絕對少不了吃喝及護體,護體就離不開對身體的包裹,包裹身體是遠古時期原始人最初的服飾穿著。
  • 科學家發現,宇宙起源和中國神話極為相似,難道歷史上有穿越者?
    科學家發現,宇宙起源和中國神話極為相似,難道歷史上有穿越者?宇宙是一個名詞,但是現在幾乎成為了一個形容詞來形容物體的大或者是多。可是關於宇宙真正的起源和來歷,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現在關於宇宙的一切只不過是一些推論罷了,即使是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也無法說出它的真正來源,但是有些細心大膽的網友卻發現,不管是宇宙起源還是宇宙當中的天體,竟然和中國的神話故事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 為何中國農業落後美國百年之久?農業人才的差距,如何才能彌補?
    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從古至今,中國一直以農業大國自居。農業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也是推動朝代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
  • 第九屆唐山農產品展示交易會暨樂亭現代農業博覽會開幕
    前瞻農業新科技,體會「智慧農業」力量,看現代農業農村發展成就,享名優特農產品展示展銷,看網紅優質農產品線上直播推介……一場內容豐富、驚喜連連的農展會誠意開鑼,賺足市民眼球。、展銷,還有農業龍頭企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展覽展示,更創新推出了唐山品牌農產品推介「擂臺賽」、網紅代言網絡直播銷售、中國唐山網紅評選、彩筆繪農村書畫展等豐富精彩的活動,全面展示現代農業科技以及農業農村發展的成就和大好形勢。
  • 從農業和氣候看蘇美爾偽史
    怎麼做到比現代的耕作效率高10多倍?如果蘇美爾人真這麼厲害,那他們可以統治地球了。偽造這個泥板書的人肯定不會種地,農業知識匱乏,把現代拖拉機的耕地效率給牛套用了。蘇美爾的農業發達,為什麼不懂種地?據《農夫家訓》記載,蘇美爾採用壟耕種地,有兩種壟,一種是直壟,一種是彎壟,每年輪換耕種。
  • 現代農業秀出各種「範兒」
    ,見到了現代農業從憧憬變為現實的模樣。 現代農業科技「範兒」   「物聯網+智慧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是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智慧大腦」。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許慧敏在中心大樓一樓現場演示了智慧農業平臺的主要功能:「物聯網+智慧農業」數據集成決策區,讓大數據集中分析各種作物的生長情況並提出處理建議、採取相應措施,讓農業技術手段的應用更加高效智能;在科普宣傳體驗區,AR、VR等浸入式體驗簡單有趣,是孩子們掌握農業基礎知識的極佳選擇;學術交流孵化區的設置強化了智庫功能,讓先進經驗和最新研究成果發展出無限可能
  • 古代中國農業的歷史發展進程
    在七八千年的歷史中,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我國農業發展歷史很早,考古資料證明,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已有相當發達的原始農業。以種植業來說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三百多個長方形窯穴,其中八十個有糧食堆積。堆積厚度現存分別為0.3~2米不等。
  • 百家姓系列│任姓的歷史起源
    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上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則說:「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後,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眾說紛紜。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屬傳說,莫衷一是的情形,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源自黃帝,一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關於這個問題,在《辭海》所提供的答案是這樣的:「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
  • 透過鬱金香看荷蘭的現代農業,切花球根都能賣,還能吸引觀光客
    鬱金香曾經引起荷蘭的經濟泡沫,泡沫破裂後反而對於荷蘭來說是好事,開始大規模的種植鬱金香,於是才有了荷蘭的現代農業。除了大規模種植以外,荷蘭也在不斷地培育新的鬱金香品種,經過多年的培育,如今鬱金香的品種多達8000種之多,可以說是品種最多的球根植物。
  • 從美國、日本農業發展,看中國各地農業未來怎麼搞!
    近年,他們又在推廣使用現代高新技術(計算機管理、自動化作業、轉基因品種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3、經營集約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 目前,美國農場的平均規模已達475英畝。大的農場已達3,000-4,000英畝。集約經營成為其主要經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