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萬物,大千世界都因何而生,一直是我們人類苦苦追求破解的謎團。人們猶如統治者一般,遍布於世界各地,那麼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時候開始邁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呢?遠古蠻荒時代通向文明社會的起點又是在哪裡呢?
這還要從一個小小的種子說起。
農業的發展使人類由食物採集者逐漸變為食物生產者,在此之前,人們無時無刻不面臨生死之爭,我們既是捕食者,又是被大型猛獸狩獵的對象。
農業起源
大約在一萬年前,由於冰川運動,氣候變化,獵食減少,我們的祖先迫切需要一種可以長期獲取食物的方法。他們通過對空氣中飄浮籽粒的觀察,發現了每年冬天過後新長出的草和食物正是來源於此。
這這些籽粒中,生長在南方的草叫做野生稻,在北方的草叫狗尾巴草和野糜子,這幾種草經過了若干年的栽培,他們分別被我們祖先馴化成了水稻和穀子,這或許便是整個人類文明起源的開始。
農業起源是人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在農業出現以前,人類對於自然來說是十分被動的,自然提供給我們什麼,我們便獲取什麼。從獲取食物來看,我們此時與自然界其他動物的區別並不大,但隨著農業的出現與技術的逐漸成熟,人類具有主動的開發改造和改良自然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多的生活所需品。
水稻的起源之地
美國考古學家馬尼士帶領中美考古隊在仙人洞遺址的土層中找到水稻稻子腐爛後的植物矽酸體。國內外專家通過矽酸體研究分析法認定了這是當時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
2004年中美考古隊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巖發現了五顆實物稻子,這幾粒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斷代測年顯示,這些稻的種子距今大約一萬兩千年。
今天,我們已經開始探索宇宙的起源,然而在一萬年前,原始先民要理解一顆植物的生長方式卻並非易事。人類何時擁有了聯想的能力,這至今也是未解之謎,但這種特殊的能力,使我們的祖先邁出改造的第一步。
隨著第一顆人工種植的農作物結出糧食,第一頭野豬被人工馴養,改變地球命運的人類文明在新石器時代伊始,正式拉開帷幕。
中國農業的發展
民以食為天,這是歷代統治者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農業依然是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而耕地面積卻只佔世界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七,也就是說我們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有著怎樣的故事,造就了我們燦爛的農業文明。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是怎麼解決人口增長帶來的生存壓力的呢?
「農作物的馴化」
六千多年前,在寧紹平原誕生了當時中國最為發達的稻作農業。2001年在浙江省餘姚市三七鎮相岙村,一個距河姆渡遺址僅七公裡的地方發現了田螺山遺址。2004年第一次對其開展文化堆積層的發掘,除了出土了大量文物,還在黑褐色的土層中發現了時不時閃現出一些金黃色的小顆粒,但很快它們就變成了泥土的顏色,這正是植物考古學家苦苦尋覓的古代稻穀,它們在底下已經沉睡了六千五百多年。
如果將現代大米和田螺山出土的古代大米做比較的話,可以看出現代大米是更加短粗的,田螺山大米是比較細長的。形態上的變化是跟稻米的馴化過程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古代南方的代表農作物是水稻,在北方則是穀子,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已經大量種植穀子了。
穀子的外觀形態和田間地頭上的狗尾草十分相似。我們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當作飼料種植,以後逐步馴化為栽培穀子的最早類型。在我國古代農業中,穀子居於首要地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很多關於穀子的記載。當時的穀子稱為粟,泛稱禾,所以夏商也被稱為「粟文化」的王朝。
長期以來,穀子一直都是排在五穀之首,到了明代以後,由於小麥的種植面積擴大以及玉米甘薯的引入,穀子的種植才相對減少。但是在中國北方地區的生活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
金黃色的小米滋養了中國北方的百姓,溫潤的小米粥是餵養中國北方古文化的乳汁。
「農用生產生活工具的改進」
一、稻作工具
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數十件特殊骨制物品證明了在這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技術革命的關鍵所在——骨耜。這些骨耜看上去和現代的鍬鏟類工具類似,它的主要用途是鬆土,這種工具對農田生產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生產工具的形態和性能是提現生產力好壞的一個最主要的標誌。經過實驗的研究,骨耜的生產效率與現在鍬鏟類工具相差不是很大。這種生產工具的進步,對於當時稻作農業的發展應該說是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河姆渡人的稻作農業耕作形態堪稱世界上最為先進發達的耜耕農業。可以說河姆渡文化時期的稻作農業水平為良渚文化的稻作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良渚文化時期,長江中下遊的人口大幅度增長與稻作農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只有依靠穩定的農業生產,才能維持在一定範圍內聚集大量人口的生存。
二、谷作工具
1976年,考古人員在太行山東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遠古生產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鏟,收割農作物的石鐮,加工穀物的石磨盤、石磨棒,距今大約七千四百年左右,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
在隨後的發掘中,陸續出土的糧窖震驚了世界,這裡發現的粟比過去所有遺址曾經發現的加起來都多。
家畜的飼養
新石器時期初期,黃土高原並不像現在這樣光禿禿,而是遍布沼澤和森林,當時最長被獵殺的便是各種鹿科動物和野豬,而它們也成為了最早被蓄養的動物。
鹿科動物在家養的條件下繁殖能力大大降低,而脂肪含量更高,繁殖能力更強的野豬便成為了蓄養的主要目標。隨著長期的人工馴化和餵養,讓野豬的牙齒慢慢變短,從外觀和生活習性上越來越接近現代的家豬,家豬也慢慢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資源。
在馴化豬以外,人們又先後馴化了狗、雞、鴨、牛、馬、駱駝等,直到今天仍是人類肉類食品中的主要補充來源。
農業和畜牧業的興起,對人類擺脫野蠻狀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充足的糧食,就可以使我們人類社會可以進行更細緻的社會勞動分工,讓一部分人脫離基本基本生活需求的生產活動,而從事更高級的社會活動,這些也使得我們人類社會結構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直接導致了文明社會的出現。
《從現代看中國歷史大劇》系列特別篇農業起源,已經給大家講完,本周六我們講述系列之文明起源,期待您的到來。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