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提出的重要論斷。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以農業大國自居。農業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也是推動朝代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但從近代開始,工業革命後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拉大了不同國家差距,這點從農業的發展水平就可見一斑。
中美農業的差距將近百年之久,農業人才差距是核心
美國的科技農業得益於大規模的機械生產
我國是擁有幾千年農業歷史的大國,為什麼卻在農業現代卻落後發達國家「百年之久」呢?這裡並不是危言聳聽,從近幾年大量進口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糧食來看,就能一探究竟。2015年以來,我國糧食進口量基本維持在1億噸以上。2019年我國累計進口穀物和穀物粉1785.1萬噸,進口大豆8851.1萬噸,合計10636.2萬噸,較2018年下降9.2%。中國正在成為糧食進口的超級大國。
近幾年的大豆進口量正在不斷提高
在美國等這樣的現代農業強國,農民是一種職業,是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掌握多種技能的綜合性、高性價比,高產出比(ROI)的專門職業。一個幾百畝的綜合性農場或者養殖場,其工作的農業也就幾個到10個,規模化,機械化的科技賦能,不但提高了農民的綜合技能和操作能力,也保障了農產品的質量,低成本的量產為市場競爭提供了基礎,也在世界糧食市場中佔據了優勢。
美國規模化大生產的農業布局
很多人都會說農業需要各種技術人才,其實呢,農業需要綜合性的人才。
1、懂科技種植。大型規模化管理,提高農業的質量、數量,降低成本,這是硬功。
2、懂市場需求。不盲目跟風種植,分析市場需求和彈性變化,不但可以避免我國農業一大就死的困局,也能避免上市就滯銷的難題。
豐收的喜悅是農民最好的笑容
3、懂銷售推廣。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可能是農業發展的一條道路,農村自媒體,農村電商同步推進,在生產種植的同時就做好前期推廣和營銷,像共籌種植,雲中養豬等等不但是一種很好的營銷方式,能加強農產品溯源和質量的監管,也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4、懂物流配送。我國的農業的一個難題就是產地賣不出去,超市裡買不去,中間商賺差價,消費者和農民買單。一體化的配送和商城體系是一個可研究的話題。
5、懂人情世故。這點不用多解釋了,相信能看到這裡的朋友都懂。
6、需要認死理。幹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年輕人少點喝點雞湯,那從出生到出籠才30幾天的雞煲的湯能喝嗎?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種花家
總結:農業發展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發展核心是教育。要想未來幾年中國的農業能實現跨時代的現代化,培養農業人才是關鍵。多點看清事實的理性,少點外國空氣都是香的幻想。切實把握自己的糧袋子,才不會被人卡住脖子。
文:邊緣的荳子 圖: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繫刪除
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和建議的,歡迎留言討論交流,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