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農業中國芯如何突圍

2020-12-14 新華社客戶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先發陳尚營 姜剛吳慧珺   

安徽省全椒縣六鎮鎮大殷村水稻豐收,遍地金黃(10月20日攝) 沈果攝 / 本刊  ◇審定多、應用少,屢現「見光死」;模仿多、原創少,颳起「抄襲風」;套包頻發、自研少,侵權「沒商量」……面對「洋種子」威脅,我國種業市場模仿抄襲嚴重、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當前我國育種創新面臨多重難題,主要在於科研和市場「兩張皮」,亟待打通「評價鏈」「保護鏈」「攻關鏈」    作為農業「晶片」,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走訪安徽、上海等地了解到,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受種業入門門檻較低、科研與市場脫節、管理制度落後等影響,目前仍面臨模仿抄襲成風、種子企業小而多小而散、「洋種子」威脅加劇等多重困境,卡脖子隱憂漸顯,為種子安全敲響警鐘。    業內專家和幹部群眾建議,保障農產品安全要打牢種質基礎關,種業創新要打破唯論文現象,縫合科研和市場「兩張皮」,並樹立「一盤棋」思維,多管齊下保障種子安全。    部分種業市場面臨「淪陷」風險    在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中,水稻、小麥種子基本為國產品種,大豆種子國產化率也較高。玉米、馬鈴薯等種子部分依賴進口,不少蔬菜品種也依賴「洋種子」。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是長三角的「菜園子」,該縣的一家大型蔬菜工廠化育苗基地安徽新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夏新發說,高端品種的蔬菜種子以進口為主,西甜瓜、小番茄等品種的高端系列種子進口依存度較高。    畜禽種質資源也長期依賴「洋種子」。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陳宏權介紹,以生豬為例,我國商品豬種質資源多從歐美等地引進,而引進後選育沒有跟上,生豬產業陷入「引種-退化-引種」的循環。    「雖然目前國內九成左右的玉米品種及種子是國產的,但其親本的選育還有較大比例來源於國外種質材料。」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說,在雜交種的組配選育中,跟隨模仿國外雜優模式的比例也較大。    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馬慶多年來一直從事玉米分子遺傳育種研究。在他看來,現在玉米種子對外的依賴性比較強,「過去只是很少一部分,現在基本一半對一半。」    根據《2019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2018年我國進口農作物種子7200餘萬公斤,進口額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2.28億美元,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    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副研究員江海坤說,國內經營蔬菜種子的基本是小企業,自我創新能力很弱,「拿來主義」盛行,種質資源同質化比較嚴重。比如某進口番茄種子,產量比較高,國內種企就直接模仿。    受訪人士說,與歐美國家在全世界布局種質資源不同,我國部分品種種質資源主要來自本土物種,存在資源來源窄、保護力度弱等難題。保障農產品安全,當務之急是要打牢種質基礎關。    以小麥種質資源為例,美國和中國的數量是世界前兩位,中國主要在國內收集種質資源,數量略少。美國開展收集的時間早,且在全世界收集,種質資源效用高於中國。專家建議,應加強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交流。馬慶認為,要加強國內骨幹種質的發掘和利用,對國外種質不能搞拿來主義。重視其與國內種質融合改良。應有的放矢,循序漸進,適度而行,為應對更加嚴格的品種權保護做好準備。    同時,加大本土資源保護研發,打破對外依賴。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基因資源庫副主任楊華、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黃志平等表示,國家應建立核心資源庫,組織精幹力量加強種質資源研發創新力度,挖掘有特異性的性狀、基因,重點發展品質育種,推動育種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逐步打破「資源依賴症」。    模仿抄襲盛行嚴重製約種業創新    記者調研了解到,面對「洋種子」威脅,我國種業市場模仿抄襲嚴重、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若不重視種業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未來部分品種種業市場或存「淪陷」風險。    ——審定多、應用少,屢現「見光死」。    受訪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反映,近年來,每年審定的種子新品種非常多,但真正應用的少。「以前是品種數量少,沒有品種可開發,後來放開渠道,出現新品種數量井噴。」趙久然說,跟隨模仿育種產生大量高度近似品種,套牌侵權等問題也很突出。    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登安說,現在每年審定的種子新品種非常多,不包括各類聯合體試驗、綠色通道審定的品種,僅2019年國家審定的玉米新品種就超過600個,2020年公示的通過國審的水稻品種超過500個。並不是每個新品種都能適應市場,有時耗費人財物研發的品種剛通過審定,沒有推廣價值,就「見光死」了。    ——模仿多、原創少,颳起「抄襲風」。    中國已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規章制度參照的是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1978年文本,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國際上通行的已是1991年文本,1978年文本審定為不同品種的標準較低,與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發展趨勢不匹配,很容易將抄襲「放行」。安徽農業大學一位小麥專家表示,小麥品種互相模仿的情況很普遍,一個縣裡種了100多個品種的小麥,「歸歸類都差不多」。    安徽豐大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開啟說,品種審定製度改革激活了種業審定市場,但因為新品種審定的標準低,市場上多是差異性不大的「新品種」,同質化嚴重。如果不加調整,市場可能演變為一種鼓勵模仿、保護落後生產力的種業發展模式。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說,我國育種行業整體創新性不夠,育成品種同質化嚴重,一些小公司輕而易舉地把別人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    ——套包頻發、自研少,侵權「沒商量」。    套包是指不法商家把熱銷品種或剛審定的品種「改名換姓」,然後進入市場銷售。基層反映,一個新品種從研發到上市要投入約300萬元,有的不法商家直接從市場買走種子「套包」去賣,極大損害了自主研發企業的利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模仿和侵權也是困擾企業及制約種業發展的問題之一。」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琴說,有些企業會模仿大公司緊俏產品的包裝,農民買來種後才發現產量不行,極大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科研市場「兩張皮」亟待打通「三鏈」    我國種子企業小而多,缺少國際上杜邦、拜耳這樣的種企「航母」,市場競爭力和種業創新能力較弱。羅利軍說,靠模仿抄襲,企業無法做大做強,更無法和跨國公司抗衡。    受訪人士認為,當前我國育種創新面臨多重難題,主要在於科研和市場「兩張皮」。    「這與科研評價標準和導向有很大關係,科研院所的破『五唯』問題(唯論文、唯學歷、唯項目、唯獎項、唯帽子)還沒有充分貫徹和落實到位。」趙久然認為,從事面向國際前沿的基礎性或應用基礎研究,主要看論文的水平和影響因子;而從事育種工作的科技人員,最主要考核的,應是能否拿得出符合生產和市場需求、經得起生產檢驗和農民歡迎、能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品種。但目前,種子科研的導向是做項目、發論文,企業的導向是可推廣、能掙錢,這種錯位阻礙了種企創新主體地位的形成。    科研市場「兩張皮」還體現在品種審定與市場存在嚴重脫節,審定品種沒有把制種產量和制種的難易程度作為指標。    戴登安說,之前豐樂公司曾買過某科研院所的品種,試驗效果很好,生產制種時卻發現制種產量很低、成本很高,沒有推廣開發價值,浪費了人財物。    業內人士認為,在種業領域,農科院等科研單位、農業高校等教學單位一直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但之間缺乏合作,科研投入重複較多、效率不高。同時,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稍顯不足。    張琴等表示,一些科研院所因為體制的原因,與企業合作有顧慮。但科企合作是促進種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雙方優勢互補,通過科企合作,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各類疑難雜症,提升企業育種水平,同時科研院所的成果也能在市場上得到轉化、應用。    受訪人士認為,解決科研市場「兩張皮」,亟待打通「三鏈」。    一是打通「評價鏈」,扭轉評價標準導向,以生產應用為目標。趙久然認為,種業創新要打破唯論文、學歷、項目等評價標準,破除推廣應用千萬畝的大品種抵不上一篇影響因子3.0的SCI論文的現象。評價標準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踐檢驗上,以市場為導向,看能否拿出過硬的品種,以最後的生產應用為目標,進行綜合評價。    二是打通「保護鏈」,改變智慧財產權保護弱的現狀,鼓勵原始創新。戴登安說,要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提高品種審定門檻,讓模仿抄襲者付出代價。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建議,要提升品種保護層級,加大創新扶持力度,讓創新不吃虧,激發育種創新活力。    三是打通「攻關鏈」,加強良種聯合攻關,培養育種人才。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胡濤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利用現有種質資源,加強良種聯合攻關,開發突破性品種。比如,研發選育抗倒伏、耐旱、抗蟲的小麥新品種。馬慶、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員餘新橋呼籲,要破解「引不來、留不住」困境,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年輕人沉下心來做育種。    種子安全要樹立「一盤棋」思維    種子安全牽涉面廣、社會影響大。受訪人士認為,要打破當前種業市場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源頭監管薄弱、懲處力度小等怪現象,必須要樹立「一盤棋」思維。種業市場監管既要睜「慧眼」,也要長「牙齒」,給種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推動依法制種落地,加大源頭監管力度。江蘇豐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燕建議,要針對育種產業鏈建立相關平臺,督促實現可追溯,加大繁育基地的監管、巡查頻次,嚴厲打擊套包、代繁現象。優化種業評估機制,提高制種基地準入門檻,改變隨意制種的現象,盡力消除制種安全隱患。    降低維權成本,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戴登安等建議,為破解種業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維權難等問題,應強化對種企的規範化監管。當前發現侵權行為後,鑑定環節比較複雜,一般短時間內鑑定不了,有時大田鑑定要一個季度才能鎖定證據,無奈之下只能和解。降低維權成本,應加強對假冒偽劣種子的查處力度,打擊市場「竄貨」等行為,加強對種業商標等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為種企提供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推動兼併重組,打造種業市場「航母」。黃志平等表示,鑑於市場種企小而多小而雜的現狀,要推動種業市場兼併重組,培植能與跨國種業巨頭抗衡的龍頭種企。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張從合呼籲,政府要集中扶持大的龍頭企業,鼓勵加強深度科研,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支持收購兼併重組,同時對小企業做專項性輔導和監管。趙久然說,我國在作物DNA分子指紋技術研發和應用等方面具有國際領先優勢,應加強該項技術的全面應用。    加強專業執法,堵住違規漏洞。過去種業執法是專業執法,現在是綜合執法,兩者之間存在矛盾。比如,存在如何平衡市場監管和日常監管的關係,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的職責歸屬問題等。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四級調研員陳劍華認為,應明確執法監管職責和加強隊伍建設,破解執法人員少、年齡老化、專業知識不強等困境,提高相關待遇,加強執法專業知識培訓,讓執法監管長「牙齒」。

相關焦點

  • 內訌+外患,中芯國際如何突圍?
    中芯國際正在經歷多事之秋,這些問題卻一時難以解決。3、重壓之下,如何突圍?中芯國際在今天受到的關注,更多是由於這家企業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位置:它代表著中國大陸地區晶片行業的最高水平,是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也是唯一能夠量產14nm晶片的廠商。2001年4月,張汝京來京,創辦中芯國際,最初便是對標臺積電。
  • 瞭望|未來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
  • 健壯「農業芯」,為中國飯碗打造堅實底座|長城評論
    面對現實,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加快健壯「農業芯」,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根基夯得更實。2020年3月16日,在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車間,比重式選別機對玉米種子進行篩選。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健壯「農業芯」,離不開自己奮發有為。
  • 瞭望丨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幾天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袁隆平時,他還很興奮,「第三代雜交稻又是新的突破,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增產10%~20%。」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彭超認為,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實現了藏糧於「地」的戰略目標。
  • 抄襲成風面臨「卡脖子」隱憂 中國種業如何突圍?
    來源:瞭望原標題:如何守住我們的「命根子」?作為農業「晶片」,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走訪安徽、上海等地了解到,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受種業入門門檻較低、科研與市場脫節、管理制度落後等影響,目前仍面臨模仿抄襲成風、種子企業小而多小而散、「洋種子」威脅加劇等多重困境,卡脖子隱憂漸顯,為種子安全敲響警鐘。
  • 中國晶片突圍戰重要人物輪番登場
    在中國,有一名老者同樣有一種對時間的緊迫感,他就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面對來自大洋彼岸的壓力,他說「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2020年,中國上演《晶片突圍》。 序幕「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 製造晶片就像是在一堆沙子上建造一座城市。
  • 「缺芯」危機蔓延 中國智能電動車如何突圍?
    在即將到來的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如果不能自主掌控晶片,中國車企如何突圍?「缺芯」危機蔓延至汽車行業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因晶片供應不足均已停產,原因是由於海外晶片工廠因疫情影響被迫停產,車輛高端晶片斷貨導致停產。
  • 瞭望丨時代塑造作家 文學擁抱世界——訪石一楓
    《瞭望》:你在《世間已無陳金芳》《地球之眼》《特別能戰鬥》這些很有名氣的小說中塑造了不少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你是如何「發現」這些人物的?    石一楓:應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觀察生活吧。生活裡總能遇到讓你印象深刻的人,你把這些人寫下來,想來也能讓讀者印象深刻。
  • 瞭望|中國北鬥:創新超車
    >到2035年左右,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中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北鬥系統,建成之後主動向世界開放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袁元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 「缺芯」危機蔓延 中國智能電動車如何突圍?_易車網
    在即將到來的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如果不能自主掌控晶片,中國車企如何突圍? 「缺芯」危機蔓延至汽車行業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因晶片供應不足均已停產,原因是由於海外晶片工廠因疫情影響被迫停產,車輛高端晶片斷貨導致停產。
  • 瞭望周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南海邊「劃了一個圈」,由此確定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向東、向大海。中國經濟隨後開啟了長達40年的黃金期,GDP年均增速超9%,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東部沿海增長極。
  • 財姥爺丨中芯國際不是第二個「中石油」!
    其次是,旗幟鮮明地看多中國半導體產業——中興、華為事件之前,我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前景還是偏向悲觀的。但美國的圍追堵截,卻讓我對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尤其半導體的突圍充滿了信心。美國的封鎖與打壓,短期看,的確製造很多困難,長期看,只會激發中國放棄僥倖,集中力量,讓核心科技硬起來。半導體產業被持續加持,中芯國際的快速上市,本身就是例子。從全球產業和市場格局看,背靠巨大本土市場支撐的中國半導體產業,也已到了可以突圍而上,加速發展的關鍵時刻。
  • 台州「有精神」丨《瞭望東方周刊》專訪市委書記李躍旗
    近日《瞭望東方周刊》刊發《台州「有精神」——專訪台州市委書記李躍旗》全文如下台州美景(沈德強/攝)這裡是中國大陸新千年第一縷曙光「首照地」,「和合」傳統文化主要發祥地;這裡也是中國股份合作經濟的發源地,是觀察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之一。
  • 瞭望|傳承「延安根軍工魂」培育大國棟梁——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天然具備學科和人才集聚優勢,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成果轉化上,應做「脊梁柱」,不做「尾椎骨」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夢佳這是一所從延安烽火中孕育的學校,也是1940年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因培養了一批矢志科技報國的領軍人才,走出了一條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
  • 瞭望丨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國生產力學會名譽...
    近期,就如何看待中國生產力發展取得的成就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    《瞭望》:為什麼說「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中國生產力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重要意義
  • 瞭望丨5G:中國標準
    中國部分5G核心技術已處於全球產業第一梯隊,具有極強核心競爭力。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等四家企業頒發5G商用牌照,目前我國已建成開通5G基站超70萬個,5G終端連接數超過1.8億。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同年10月,三大電信運營商共同宣布5G商用服務啟動並發布相應5G套餐。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近日表示,我國5G商用一年多來,已建設5G基站近70萬個,終端連接數突破1.8億,覆蓋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技術先進、運行高效、資源集約的高質量5G網絡正加快建成。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張韻:在化合物半導體方向上尋求突圍
    文丨獵雲網 ID:ilieyun作者丨王非、尹子璇12月4日,在逆勢生長-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的「半導體崛起之路」專場上,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張韻發表了《複雜環境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突圍》的主題演講。
  • 瞭望與杭州共建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揭牌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駱曉昀編輯黃琳由瞭望周刊社與杭州市委宣傳部等單位共建的「中國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11月18日下午在杭州揭牌。2007年,瞭望周刊社旗下的《瞭望東方周刊》首開「城市幸福感」調查與評價,迄今已連續14年成功舉辦「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累計推選出了包括成都、杭州、寧波、廣州、長沙等在內的60餘座幸福城市,全國10億多人次參與調查,使「城市幸福感」概念深入人心。
  • 瞭望丨預警!訴訟衝擊波或於4月抵達
    「不可抗力」如何界定?訴訟期能否順延?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全國各地加快復工復產進度。《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接到一些地方基層法院反映,與疫情相關的房地產、金融、養殖、餐飲等領域糾紛訴訟案件出現短期內暴增跡象,疫情期間暫時被抑制的常規案件收案數量也即將迎來反彈。雙重因素交織,易產生疫後訴訟「衝擊波」,需提前化解。
  • 《瞭望》刊發文章: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瞭望》刊發文章: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2021-01-09 11:59:18 來源:新華網 作者:房家梁 責任編輯: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