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護士寫「情歌」給戰友和患者:別哭,我最愛的人

2020-12-15 武漢發布

「別哭,我最愛的人,疫情面前從不退縮。」2月14日,武漢市第四醫院手術室男護士安宇將一首老歌《別哭,我最愛的人》重新填詞錄製,送給同事和患者。安宇說,看著同事們告別愛人、父母、孩子,日夜奮戰,毫不退縮,讓他特別感動,於是,他改編這首歌曲,為戰友和患者打氣。

自醫院古田院區成為定點醫院,安宇在發熱門診工作已有20多天。他所在的輸液室,每3個護士為一組輪班,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口罩,很快就會感覺喘不過氣,護目鏡上容易起霧,戴著兩層手套打針也只能靠手感,雖然不易,但安宇和同事們一直在摸索著改進的方法。

現在,進發熱門診工作前,安宇已經可以迅速穿戴好防護服,還會幫同事仔細檢查,「自從接到通知要上一線,手術室的同事們沒有一個人說怕,都迅速進入了工作狀態」。

因為患病,不少前來就醫的患者心理壓力極大,情緒容易煩躁,醫護們堅持儘量多交談互動,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士長王芹說,安宇一直是同事們眼中的「暖男」,對待患者耐心、細緻。

安宇告訴記者,剛上一線工作時,超負荷工作的同事們也有過低落的時候,「在我們醫院,至少有80多對夫妻都在一線,捨棄了愛情和親情,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也有不少患者在病房治療,沒法和愛人見面」。

想到這些,13日深夜,安宇將《別哭,我最愛的人》重新填詞,覺得自己唱歌不好聽,他請來朋友錄製,他說,希望歌聲能給戰友和患者鼓勁,如同歌詞中寫的,「病毒面前永不退縮,盡心搶救每一位患者,把每個患者安全送出醫院,這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刻」。(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劉晨瑋 通訊員荊彤)

相關焦點

  • 別哭,我最愛的人……
    2月3日,1992年出生的湖南衡山縣藥劑組醫生宋英傑,連續十天九夜奮戰在抗擊新型肺炎一線,勞累過度,因公殉職...... 別哭!我最愛的人……
  • 情歌《別哭,我親愛的人》爆紅背後:一個17歲少年寫給女孩的遺書
    隨著《安家》大結局,有這麼一首歌也跟著再次爆火,那就是在酒吧的時候,羅晉對孫儷表白時唱的一首情歌:《別哭,我最愛的人》。其實這首情歌出自1990年臺灣省著名歌手鄭智化的專輯《單身逃亡》,雖然這首《別哭,我最愛的人》看起來是一首寬慰人心的情歌,其實背後還有這麼一段感人故事:11961年,鄭智化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一個普通的家庭,要是他知道2歲以後,就會失去雙腿,我想他一落地,肯定就會好好學習走路。
  • 上海市公衛中心新冠患者一周食譜、一線護士日記
    她寫道:「今天我正式進駐應急病房,雖然我參加過多次應急演練,可是演練終究是演練,而今天是實踐。說實話,當我穿好防護服,戴起護目鏡那一刻,我承認我腳有顫抖,這不是害怕,是對未來的不確定。17點30分送患者的救護車到了,一刻,我感覺真的像打了雞血,之前隔著防護服的悶熱和不適一下子感覺不到了,第一反應就是要把患者送入病房……」
  • 2020.0202愛的馳援 本溪今天最讓人動容的照片
    日前,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得到消息,湖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房,急需投入更多醫護力量參與救治工作。疫情就是命令,哪裡需要就奔向哪裡。2月2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從華潤遼健集團本鋼總醫院和市中心醫院後備援助醫療隊員中緊急抽調1名醫生和3名護士,組成本溪市援助湖北危重症患者救治醫療隊,於當日下午出發奔赴武漢緊急馳援。
  • 抗疫一線的年輕護士:給人驚喜的孩子們
    閆靜(左一)和同事的合影。受訪者供圖閆靜也是北京佑安醫院新冠肺炎ICU病房裡最年輕的護士。  北京佑安醫院內科總護士長郭會敏說,ICU病房的護士往往是醫院裡最優秀的一批護士,他們在工作時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因為患者的情況比較重、搶救儀器比較多,如果護士的專業水準不到位的話,可能一個小疏忽患者就沒了。
  • 最深的水是淚水 黃曉明 - 別哭,我最愛的人 電影《烈火英雄》致敬...
    電影中的故事和人物事跡,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中黃曉明飾演的江立偉的犧牲讓無數觀眾落淚。 而在電影首映當天,黃曉明翻唱的鄭智化原曲的《別哭我最愛的人》也正式公開。歌詞以江立偉的口吻,向妻兒、親人、戰友進行告別和囑託。
  • 我的戰友,最可愛的人
    王之娟護士長在朋友圈向我們報來了一切安好的消息,四張忙碌的照片和簡短的話語告訴大家,你們陸續進駐到武漢中心醫院後湖院區,已經開始救治工作了。我們懸著的心落下了一半,可是新的擔心又開始了,得知你們接管的是重症病區,又都是老年患者,所以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日常生活都需要醫護人員幫助,每天除了正常的治療、護理工作,還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 「送別林軍」之後,這個醫生再為一線護士寫長文《女人長城》!
    其中有6人不幸死亡 。疫情發生以來,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有2萬名以上,75%是護士,且90%以上為女性。護士是與患者接觸最多,最危險的群體,疫情爆發後,巾幗不讓鬚眉,她們依然毫不猶豫的衝在了最前線,她們每天需要給患者打針輸液、吸痰、氣道護理、生活護理等,這些高危操作無一不增加著自身被感染的風險。
  • 我原是女兵現是護士,現志願在社區一線戰「疫」|戰疫日記
    我叫徐瑞璐,內蒙古包頭人,是一名退役女兵。現在我是一名護士,利用休息時間參與公益活動。如今,大疫當前,我向組織申請去武漢支援抗疫,因條件不備我又寫《請願書》到醫院一線工作。工作之餘我當起抗疫志願者,走進社區在一線戰「疫」。本人2020年2月10日講述故事,鴿子視角採寫,故事真實。
  • 楊長安:湖北一線護士自述,那些黑暗中的勇氣、創傷與愛
    導讀:2020年的新冠疫情,不僅加速推動了國際格局的轉變,也徹底重塑了每個人的生活。觀察者網在年末推出「2020我的抗疫故事」系列,從新冠患者、醫生、基層工作者等等普通人的視角,回望艱難歲月,致敬奮鬥者。 護士如珊(化名)是湖北省某市醫院裡的一名普通護士,疫情爆發後她寫下請戰書,以為自己會被派到武漢去。
  • 【戰疫最前線】「你是我妻也是戰友」 淚目,那些致一線「戰士」的信
    作為擁有三十年傳染病醫學經驗的醫生,曹曉英決定進入抗疫一線,為此,還曾與兒子爭吵。  在進入隔離區前,曹曉英寫下這樣一封家書:「兒子,媽媽還是決定要進隔離病房。沒有聽你的話,跟你道歉。我知道你對我的關心和擔心,但我還是希望你能理解我,這是媽媽的職責和使命。」  「人生不應該是求得安逸,有奉獻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晚年亦復如是。」  「說不怕是假的。
  • 聊城援鄂護士改編《強軍戰歌》為抗疫戰友加油鼓勁
    大眾網· 海報新聞聊城2月27日訊(見習記者 張毅恆通訊員 王景壯)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疫」打響後,有這樣一群人,用自己的平凡之軀衝鋒在前,為身後的億萬國人築起防護的堡壘,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白衣天使
  • 出院患者在防護服上寫「濟世為民」護士郭瑩瑩:這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
    黑龍江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孝感醫療隊隊員、哈爾濱市第二醫院腦卒中病房護士郭瑩瑩,連日來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近日,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自己負責病房內的三名患者全體出院,並為她和其他醫護人員們「題詞」留念。
  • 一線醫生手繪戰友群英譜
    身在一線,與戰友並肩作戰,退下火線後,又根據戰友們平時的形象,手繪「群英譜」。近日,在武漢抗疫一線奮戰的醫生葉志偉,將戰友們工作的身影與他熱愛的動漫形象結合,手繪成一組漫畫,反映一線工作者的樂觀態度,為戰友鼓勁。
  • 兩性情感 別哭,我最愛的人
    「別哭,我最愛的人」這句話,用在當下的我正合適,我29,她33,單身的我遇見已婚的她,初識的時候,聊了許多,得知,她聽到別人說自己的老公如何如何好的時候,她都會默默落淚,這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樣的生活,才讓這個美麗的女子這樣的垂淚。
  • 新冠肺炎「自愈」護士賈娜重返一線:我很渺小,護士服是我的戰袍
    「有人說立春才是一年的開始」,她說,擊敗了病毒,仿佛獲得新生,更加期盼著能穿上防護服,回到一線。治癒7天後,賈娜回到了工作崗位。疫情還在繼續,她不是不怕,但是她給自己鼓勁:「已經被感染過一次,我已經有抗體了。」早上穿上深綠的護士服,站在鏡子面前看著自己,她不再像從前那樣琢磨妝容,而是告訴自己:要上「戰場」了。
  • 毛不易自爆沒人喜歡我,坦言從不寫情歌卻句句都是情歌
    毛不易的歌曲就是這樣,從小的生活經歷讓他深有感觸,寫出了很多平凡人生的寂寥和淡然,這讓聽到他歌曲的人們很容易產生共鳴和共情,繼而被深深的打動。他說「我很難從生活中得到快樂」,這種淡淡的愁緒一直充斥著他的心靈和筆端,所以在他的口中,我們聽到的東西永遠是那麼深入人心,一擊必中。
  • 「給自己加油 給戰友打氣」省傳染病防治院護士製作抗疫漫畫收納包
    記者了解到,一段時間,省傳染病防治院的護士們集體在收納包上畫抗疫漫畫,給自己加油,給戰友打氣。在省傳染病防治院,隔離病房的患者來自不同的地區,尤其對於在異鄉治療的患者,病房裡的護士們成了他們最堅強的後盾。正如護士魯海娟說:" 作為一名護士,在疫情來臨的時候,我們只有選擇無畏。"
  • 公衛·專刊 | 病區開心果 患者貼心人——記95後護士嚴璡
    公衛·專刊 | 病區開心果 患者貼心人——記95後護士嚴璡 2020-05-28 03: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別哭我最愛的人,生活遇到挫折應該這樣子做
    大家好,我是小越。聽著這首《別哭,我最愛的人》,想到了疫情期間,近幾個月的洪水災害的時候,那些抗戰的英雄真的很勇敢,為了我們的安全,有些人犧牲了自己的性命。願山河無恙,人間再無悲壯之事。英雄,是我們對那些和我們,其實都是一樣平凡的人的一種,算是敬意吧。聽著那首歌的時候,好像感受著人間的各種酸甜苦辣,不知道會經歷些什麼,卻有一絲絲的希望支撐著我們生活下去。我的一個朋友小於是名護士,她有一天跟我講起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