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於世,懂得未雨綢繆,才能在往後餘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你四十歲的態度,將決定你六十歲的光景。」
對於這句話,深以為然。人無論去到哪個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實還是要懂得為未來做好規劃。
年輕的時候,你需要為成家立業的那一天去做好規劃。成家立業之後,你需要為家庭和孩子的未來做好規劃。人到中年的時候,你需要為十幾年後的晚年生活做好規劃。
人生之事,其實就是在一步步的規劃中逐漸實現的。很喜歡一個詞,那就是「居安思危」。人在危難的時候,往往需要花大力氣去改變困境,可已經晚了。而人在安全的處境時,卻只要花一部分的時間去籌謀,便能以不變應萬變,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境況。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身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就該腳踏實地,眼觀八方,胸懷未來。如此,才能化憂愁為不愁,化遠慮為近謀,步步為營,小心謹慎。
要知道,你現在的態度,將決定你未來的光景。人生之福禍,從現在開始。
你的養老計劃,將決定你六十歲如何養老
人在四十歲的時候,最需要考慮的一件事,莫過於往後餘生自己將過怎樣的養老生活。
每個人都有年邁的時候,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要為年邁的時光規劃好。有人就認為,這不就是杞人憂天,沒事找事嗎?為自己的養老規劃,還真的不是沒事找事。
隨著社會壓力的逐漸增大,人的負擔的逐漸加重,其實每個人都被生活的重擔所「壓」得喘不過氣來,以至於活得不好,睡得不好,吃得不好。
當這種情況出來後,便要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往後餘生的自己,是依照自己的藍圖去養老呢,還是在未來的時候完全由孩子去決定呢?要知道,人的生活只能自己負責。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又有誰會為你負責呢?
曾遇到一些人,他們別說是在四十歲的時候沒有這樣的養老想法,就連他們到了五十歲,還在得過且過的生活中度日,毫無規劃可言。
就拿一個親戚的事例來說,他四五十歲的時候,絲毫就沒想過自己的老年怎麼過,也就在退休後把擔子直接給了孩子。而他現在的生活,不僅過得毫無自由可言,還被人管得死死的。因為他的兒子,連自己的蝸居也沒打理好,又怎能更好地照顧自己的父親呢?
孩子也是人,他們自己的擔子本就沉重了,如果父母自己再不做規劃,而是只會推卸責任,最後,只能是苦了自己,也苦了他人。說句不好聽的,晚年將有點悲涼。
你的餘額存款,將決定你六十歲是否看別人臉色做人
王爾德曾說:「年輕的時候,我以為錢就是一切,現在老了才知道,確實如此。」
當人到了四十歲時,應該就是最「迷惑」的時候了。上要有雙親要贍養,下要有孩子要撫育,中間還有夫妻兩人要生活。每日的花銷,就像「流水一樣」,譁譁地,就不見了。
可還是要說,無論現在的生活過得怎樣,你能賺多少的錢財,最要緊的是,你到六十歲前的餘額存款,將決定你六十歲後過怎樣的生活。是看別人的臉色過日子呢,還是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呢?全看自己的選擇。
某一次在養老院做義工時,曾看到一個老伯,他今年已經70多歲了,可他的生活過得並不好。不僅穿得破爛,而且身邊也沒什麼親屬來陪伴。
在詢問中才得知,原來老伯年輕的時候,沒賺到多少錢,還大手大腳,是個實實在在的「月光族」。十幾年前,老人家因身體的原因提前退休回了家,也就提前開啟了養老的生活。
可就是因為老伯啥錢都沒有,就連家鄉的房產都是老舊不堪的,而且他自己還行走不便,需要人照顧。看到這樣的情景,他的兒女也就不顧所謂的親情了。在商量了幾次後,便讓老人家去養老院生活。
當老人家去到養老院後,他的孩子不僅很少來看他,甚至有些時候,逢年過節也不來看望。老人家感慨,就是因為自己啥都沒有,給他的孩子造成了壓力和負擔,別人也就很少理會自己了。
看到這位老伯的經歷後,其實很感慨,人與人的關係,不論是外人也好,自己人也罷,都有「錢」的影子在其中。如果你「餘額」充足,底氣夠足,那麼你身邊的人都會把你當成「神」一般來崇拜。可如果你啥都沒有,說實話,沒有人會看得起自己,包括自己的親人。結果,你也就只能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日子了。
你的生活狀態,將決定你六十歲在哪過日子
人到四十歲的時候,恰好是工作較為「緊張」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四十歲的人,差不多到事業的瓶頸期了。和年輕人相比,少了精力,和那些比自己大了十幾歲的人相比,少了資歷。如此,工作和生活也就愈發「緊張」了。
在工作中,許多人參與最多的,應該就是酒會和飯局了。但還是要說,這兩者就是「健康」的殺手。過多地參加飯局和酒局,對身體並不好,反而會透支了未來的健康。
人活於世,最重要的,也就是健康了。那酒會上的碰杯聲,聽多了,其實就知道,那是一聲聲的警示聲,讓人能生發警惕心,不至於後悔莫及。
那些酒會和飯局,只是中年人生活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到了中年階段,不僅熬夜熬得多,甚至生活規律紊亂,很少有固定的生物鐘。這種生活狀態,往往是有害的。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你如今的健康程度,將決定你未來是週遊世界,還是躺在病床上。」
很現實的一番話,但卻是人生的常態。如果你如今身體健康,那麼一直保持下去,你到晚年的時候,其實身體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該旅行就旅行,日子過得自在。
可如果你身體不好,那麼在未來,說句不好聽的,只能是與藥物為伴,與病床為友,活得糾結而又痛苦。
無論你現在是四十歲也好,五十歲也罷,都要明白,你如今的生活態度,將決定你未來的生活狀況。這是一環扣一環的生活,也是相互串聯的人生。有所籌謀,才能餘生無憂。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