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麵條,
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有關麵條的做法也舉不勝舉。
四川擔擔麵,陝西油潑麵,
老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
……
在這些品類繁多的麵條裡,
小編最喜歡的,
當數蘭州牛肉麵(土撥鼠尖叫:不是拉麵)了。
但很多人又會心生疑惑:
蘭州牛肉麵?蘭州拉麵?
不應該是一樣的嗎?
在蘭州拉麵的基礎上加點牛肉,
就是蘭州牛肉麵了呀。
作為一個地道的蘭州人,
我會很大聲的說:NONONO!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它們之間的差別還是蠻大的,
你可千萬別被忽悠了!
蘭州牛肉麵VS蘭州拉麵
如果說蘭州拉麵火遍全國四處開店,
那麼唯獨在蘭州本地不會出現「蘭州拉麵館」。
蘭州本地人是不認可「蘭州拉麵」這個叫法的,小編出門在外這幾年,每逢遇到有人說「蘭州拉麵」,我都會忍不住去糾正:是蘭州「牛肉麵」而非「拉麵」。
早些年,蘭州人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外地開麵館,一是本地牛肉麵市場需求大,沒必要開拓新市場,二是過去物流不發達,牛肉麵換了水土會變味,這就等同於自砸飯碗,所以外地的牛肉麵市場一直被青海人佔領著。
「蘭州拉麵」的名聲是由青海化隆人打出去的。上世紀80年代,一個叫馬貴福的化隆人在廈門開了第一家拉麵館。由於南方餐桌「米」佔主位,麵食不被接受,於是他便在麵館門口展示拉麵技藝,逐漸吸引了顧客,生意日漸紅火。
隨後,越來越多的青海人在更多的城市開始從事拉麵生意。也許是為了藉助「蘭州牛肉麵」的名氣開拓市場,也許是「拉」的手藝更能吸引顧客,青海人創造性地融合了「蘭州」和「拉麵」兩個詞,直接組合成了「蘭州拉麵」。
雖然叫牛肉麵或拉麵都無傷大雅,但在蘭州人的執拗裡,也可以看到對牛肉麵的正宗和口味的執著。
蘭州人的一天,
從一碗熱氣騰騰的「牛大碗」開始。(蘭州牛肉麵的方言別稱,取「大碗牛肉麵」之意)
接下來,我們就正式說道說道,
蘭州人從小吃到大的「牛大碗」,是如何取料製作的。
牛肉麵的前身——清湯牛肉麵
早在20世紀初,蘭州城中的小夥馬保子因家境貧寒迫於生計,就挑著擔子沿街叫賣加了碎牛肉的熱湯麵。
後來,他不斷改進,製成了醇香的牛肉湯,再配上筋道爽口的抻面,非常受食客歡迎。
由此生意越來越好,便在城中買了一個小店,掛起了「馬保子清湯牛肉麵」的招牌,馬保子因此被公認為「蘭州牛肉麵第一人」。
一碗好面的「一二三四五」
湯
蘭州人吃牛肉麵要先喝口湯,
一口湯嘗過,這家店的面是否地道,心裡大概也就明白了八九成。
之所以先說「湯」,是因為衡量牛肉麵優劣最重要的秘密和最關鍵的技術,都體現在醇香的湯裡。
熬湯時一般選用肥嫩的犛牛肉或上等黃牛肉,加入牛脊髓和牛腿骨等,按比例配上各色香料,再兌入一定比例的水,整個熬製過程需要四五個小時。
緊接著要把熬好的頭道湯放進陶缸冷卻,待次日天明開業時,取出部分濃湯再兌入一定比例的開水再熬一次。這時候,清亮澄澈、鮮美濃鬱的牛肉湯就呈現在眼前了。
輔料
但到此依然不能算大功告成,因為牛肉麵的輔料,也是調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主要的輔料就是蘿蔔,要切成長形或扇形的片,放入開水鍋中焯一下,然後撈出浸漂冷水,再倒入湯裡煮。
這樣既可以讓蘿蔔軟硬適口,又可以去掉蘿蔔特有的異味。
面
說完了湯和輔料,面就該登場了。別看拉麵師傅能變戲法般地把一團面變成根根銀絲,看似容易,其實這制面的道道兒多著呢!
牛肉麵的制面共有5個步驟:選面、和面、餳面、溜面和拉麵。
選面要選新鮮的高筋麵粉,蘭州有牛肉麵專用粉。
和面非常講究用水溫度,冬天用溫水,其他季節用涼水。和好的麵團的溫度要始終保持在30℃,這樣面的延伸性最適宜抻制。
和面時還要計入適量的「灰」,即用戈壁灘所產的蓬草燒制出來的鹼性物質——蓬灰。蓬灰的加入,不僅給麵團增加了特殊香味,而且拉制出的麵條也更爽滑筋道。
接下來,大麵團經過反覆的搗、揉、抻、摔後,搓成長條,揪成一條條面節,當有客人叫面時,拉麵就隆重開場了。
拉麵的整個過程中,師傅的雙臂上下翻飛,循環往復,令人眼花繚亂。
拉麵的種類有很多,有大寬、二寬、韭葉、蕎麥稜、二細、三細、細、毛細、一窩絲等,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拉麵一絲線,下鍋團團轉,碗中蓮花瓣」,這是蘭州人對廚師下面過程的形容。一碗好面講究粗細均勻且不斷裂,入口爽滑柔韌且有嚼勁。
出鍋時,蘭州人講究色香味俱全。怎樣才算是一碗好面呢?蘭州人公認的標準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即:湯色清亮,蘿蔔潔白,辣椒油鮮紅,香菜蒜苗翠綠,麵條柔滑透黃。
吃麵時,講究「肉蛋雙飛」。
要一個茶葉蛋,點一份切好的牛肉,泡進碗裡,喝一口熱氣騰騰的湯,再吸溜一口麵條,整個冬天都暖和了起來。
看了這麼多,
不知是否勾起了你想一品為快的食慾呢?
歡迎大家來蘭州,
品嘗地道正宗的「牛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