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偏見有哪些?

2020-12-16 可為漁業

文章轉載自:指點米津,作者:LiuQ,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好文共分享)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範仲淹

這首創作於近千年之前的五言絕句,不但寫出了我國內陸大水面漁業的悠久歷史,也刻畫了從事漁業生產的艱辛場面。

實際上,我國內陸漁業的發展歷史遠不止千年。大量的考古挖掘都足以證明,早在舊石器和新時期時代的人類祖先就已大量捕食魚類。現代科學研究業已證明,魚類營養豐富,經常食用,能促進智力發育,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因此這可能不算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是漁獵使人類走出了遠古的蠻荒時代。

新舊石器時代出土的捕魚工具和有魚類圖文的陶器

在我國古代的各種詩詞歌賦中,也有著大量對各種(淡水)魚類和捕魚生活的描寫。從中說明了漁業是我國最古老的產業之一,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古代(內陸)漁業的發展,也孕育了燦爛的魚文化。在我國第一部詩歌《詩經》中有著對魚類和食魚文化的各種描寫。對於古詩詞中描寫的各種魚類,我們曾在《那些遊弋在古詩詞裡的魚,你都認識嗎?》一文中作過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這裡我們再請你看看古人都喜歡吃什麼樣的魚類:

......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

......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

.....

可見,這些淡水魚類很早就成為了我國古代人民最喜食的美味佳餚了,其中魚更因寓含「餘」(富餘)的美好意思,成為過年時必上的佳餚,並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願。

然而,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都一直面臨著「吃魚難」的問題,這也促進了我國淡水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如今,我國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自1990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30年雄踞世界水產品頭號生產大國的地位,在過去的至少二十多年時間裡,我國都曾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水產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我國的水產品的年人均供應量(>50kg/人)遠超世界平均水平(20kg/人左右),這可能在我國的其他任何一個產業中都是罕見的。正是漁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保障了我國的食品供應,即使在其他食品因疫病、環境治理等因素導致供應緊張價格大幅飆升之時,我國豐富和充足的水產品供應,仍保障了食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實際上,我國漁業的貢獻遠不止這一些,內陸(大水面)漁業在保障貧困地區或水庫移民就業、轉產,脫貧致富,提供優質水產品和改善生態等多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1被低估的我國漁業/水產養殖

儘管我國漁業取得了如此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長期以來漁業的地位一直是非常低的。

大家知道,儘管我國民間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但農業在我國的地位本就不高;而漁業在農業中也才排行老五(「農、林、牧、副、漁」),其地位更可想而知了。正如幾十年前我剛進大學聽我的老師在第一堂課上給我們講的那樣:「老五老五、可有可無」。令人遺憾的是,漁業的地位至今沒有多大提升。

那麼漁業在我國社會、經濟和生態建設中的作用真的是可有可無嗎?

請看看國外的經濟學家又是如何評價我國的漁業(水產養殖業)的。你可能聽說過美國的經濟學家賴斯特.布朗吧。他曾在1995年時撰寫過一部很有影響但也有爭議的專著《誰來養活中國?》(英文名:Who will feed China?)。作為經濟學家,他依據官方公布的各種數據,包括中國的耕地面積、生產力水平、人口增長、人均糧食消耗等等參數,然後建立數學模型評估預測中國的糧食供求趨勢。根據研究結果,他認為,在(當時的)未來十年(95年以後的十年),中國存在著巨大的糧食缺口,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糧食方能滿足國內需求。

然而事實並未如他所預測的那樣,在他預測的年份裡,中國並沒有向任何國家大量進口糧食。這迫使布朗先生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的食品生產環節,終於被他發現了預測出錯的主要環節——水產養殖(淡水漁業)提供的食物被忽略了,而恰恰在這個環節,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成為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這裡我也要向大家報告這個我們業內人人皆知但卻鮮為我國經濟學家們談及和評價的事實:中國的水產養殖(特別是淡水養殖)的發展,不但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的「吃魚難」問題,而且也很好地詮釋了「誰來養活中國」的「世界疑慮「。您認為應該如何評價中國內陸漁業發展的這種貢獻呢?可以說,我國淡水漁業所處的地位與其貢獻相比是完全不匹配的。

2內陸漁業還能否發展?

我國的內陸漁業(與海洋漁業相對)又可分為:淡水池塘養殖和內陸大水面養殖(漁業)(以及少量的其他形式的養殖:如工廠化養殖、稻田養殖等)。其中池塘養殖產量佔2/3左右。但池塘養殖需要開挖魚池,可能會佔用耕地,因此未來的發展餘地(空間)很小,而且隨著環境保護呼聲和要求的不斷提高,池塘養殖需要進行尾水處理,導致養殖成本上升,養殖效益下降,總之儘管池塘養殖在我國佔有重要比重,但其對未來發展的貢獻增量必將微乎其微。而未來的增長潛力將主要來源於:大水面漁業(湖泊和水庫漁業)和稻田養殖。

然而,由於我國對湖庫水環境保護的要求在不斷提高,2018年環保大督察,幾乎把所有的網箱、網圍都拆除了,同時,國家又在實行長江大保護戰略,出臺了長江十年禁捕等政策,這些政策措施,都給內陸大水面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不確定因素。很多地區基層的百姓對能否發展大水面漁業缺乏信心。甚至是基層的管理者可能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惑。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農村部聯合生態環境部和林草局在2019年12月及時出臺了鼓勵大水面漁業發展的文件《關於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將為我國新時期淡水漁業的發展帶來推動。

該指導意見為我國大水面生態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並明確了可以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的水域範圍、漁業模式等,是一個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

但是該政策在長江流域省份的執行中可能會存在一些政策上的模糊性。即該文件與長江十年禁捕之間的關係是否能得到正確的處理。在前一段時間的調查走訪中,筆者發現,一些省份片面擴大了長江禁捕範圍,使得一些不在長江禁捕政策範圍內的水域也被納入了禁捕範圍,這無疑給大水面生態漁業的發展增加了新的阻力,同時也說明,各地對政策的解讀上尚存在一定的偏差。

實際上,根據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的通告,長江十年禁捕的範圍是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其具體範圍早在《農業部關於調整長江流域禁漁期制度的通告》(農業部通告〔2015〕1號)中就已經明確了,即指一江(長江幹流江段)、二湖(洞庭湖和鄱陽湖)和七個重要支流(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和漢江等)。也就是說不在該重點水域範圍內的長江流域其他水域,就可以根據上述大水面生態漁業指導意見的精神,適度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了。

然而據筆者了解,目前我國的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仍面臨著不少外界的壓力。社會各界對大水面漁業還存在著不少的偏見。

3對大水面生態漁業的常見偏見

偏見一:在湖泊或水庫中發展漁業或水產養殖會汙染環境,所以就否定或反對大水面生態漁業的發展。

這種偏見在國內非常普遍。除了專業人士外,很多普通民眾也都持有這樣的觀念。他們的觀點表面上看似有一定的道理,魚類總是要排洩的,所以水體中的魚類越多越容易汙染水體。因此,這些人的觀點是,即使是向水體中投放不需要人工投餵飼料的魚類如鰱鱅等,也會如此,因此他們會反對任何形式的漁業。

普通的民眾對漁業的環境效應存在偏見或有成見可以理解,但一些專業人士,他們有著「博大精深」的生態學知識和對水域生態系統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國內外實驗生態學研究的充分掌握,他們又是領域內的權威、專家,他們是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他們(一刀切式地)堅決反對在湖泊、水庫中發展任何形式的漁業,顯示出對漁業的極深偏見。

他們中的一些「政治正確」者們,認為只有他們自己的生態修復/工程,才是正統的和正確的,不管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大家可能都知道,很多的環保項目,是需要強烈依賴政府的環保資金的,一旦政府資金投入停止,環保項目便無法運轉,於是他們所製造的所有「光環」將很快不復存在,而且他們可能還會振振有詞,管理都是需要成本的)。他們中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一些有悖於常識、與實踐中觀察到的事實不符的「高見」,「大膽地」指導水環境管理的實踐。如他們有人會認為,鰱是吃藻類的,鱅是吃浮遊動物的,所以他們堅決認為,在中營養水庫也要多放鰱而少放鱅。即使在鰱的實際生長已經不如鱅的水體,仍要讓管理者這樣做。而一個從事湖泊漁業的漁民,都能知道這種做法的違背常理。但這又有什麼用呢?他們才是環境的專家和權威,誰會聽信一個漁民的常識呢?還有一些反對漁業的專家,每每講到漁業對環境的影響或傳授對環境治理的經驗時,常常口若懸河,但落到具體的解決方案呢?要麼沒有,要麼是一些不切實際或不具可操作性(不具現實意義)的方案,其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這些人多半是理論派。

其實,魚類與水環境的關係真沒那麼複雜。魚類本身就是水體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其生物量大小與其餌料資源的生產力是相適應的。即在不投餌、不施肥的湖泊、水庫生態系統中,你想片面追求高產量都不成。高密度放養某種魚類,必然要以其高的餌料基礎生產力為支撐,相反,如果放養的某種魚類,即使數量非常巨大,只要其生長快速,肥滿度高,那就說明這個水體就該放這麼多該種魚類。即使放養的數量多,但因為生態上是匹配的,因此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積極的,而不是相反,它在系統中起到了非常好的物質循環作用,有利於生態系統的穩定。在此,你可能發現,這些常識性的經驗,甚至比來自「圍隔試驗」的「科學研究」更準確。我國有不少本領域的科學家,非常執著於開展各種圍隔實驗生態學研究,利用各種小尺度的控制實驗,勇敢地指導著水環境治理的實踐。我們也能經常看到各種偽生態工程,如隨處可見的各種所謂「浮島」,博著領導們的眼球,坑著納稅人的錢。多少個生態治理工程,一株野外水體常見的水草,可以賣一棵樹苗的錢,在這些政治正確的把戲面前,我們的漁業實在是黯然失色啊。

因為一些權威專家們都公然反對大水面生態漁業,管理部門也很難不受其影響。而當他們抱有這種偏見時,往往會給該地區的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帶來更大的阻力。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一線的(湖泊/水庫)管理者在實踐中切身地體會到了利用一些特定的漁業形式,如保水漁業,能夠在湖庫遭受日益增加的非點源汙染壓力下,能較好地起到對湖庫水環境的保護,從而成為保水漁業的強力支持者。我們相信這個隊伍還會持續壯大。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體會到將漁業自覺地成為湖庫生態系統管理和調控的有機組成的美妙,從而使我國的綠水青山,不需要靠政府的大量投入,就能得到很好的維持。

偏見二:我國水產品供應已非常充足了,所以無需再發展湖庫的生態漁業了,湖庫只要保護好魚類多樣性就可以了。因此他們反對大水面生態漁業。

這種觀點,表面上看也確實有道理。我國市場上的水產品確實已經非常豐富了,人們早就忘記了當初沒魚吃時對魚的渴望。而且保護魚類資源和多樣性,也確確實實非常重要。

然而是否不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這些魚類多樣性就能得到維護了,而發展了生態漁業,魚類的多樣性就得不到維護了呢?

其實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必然聯繫。例如,我國制定了長江十年禁捕的政策,這一政策對於因過度捕撈造成的資源破壞一定非常有用,但對於如金沙江上的許多因大壩建設而造成的棲息地破壞所引起的魚類多樣性減少,就沒有用了。單純地保護魚類多樣性,而不顧各種客觀情況,顯然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其結果也往往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眾所周知,儘管我國各地都在加強環境管理和保護的力度,但由於城市化進程、人口增長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以及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等,輸入水中的所謂營養物質仍在持續增長,而這些汙染物大多以面源形式存在,目前也還普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因此,對一些湖泊、水庫的潛在汙染壓力就必然存在,一旦這些湖庫的生態結構也遭到破壞,那麼疊加的結果,就是湖庫的富營養化進程加速,甚至暴發藍藻水華等。富營養化的結果,又會進一步加劇魚類多樣性的減少。因此即使在這些湖庫部開展任何形式的漁業利用,也仍可能會因富營養化或其他生態破壞,而造成對魚類多樣性的威脅。相反,通過適當的漁業方式,及時加強魚類對營養物質的循環利用,並最終隨漁業捕撈帶出水體,則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就有可能能得到減緩或逆轉,從而可能能使魚類多樣性得到維護。

偏見三:一些人認為,湖庫等大水面發展漁業,是單純的經濟行為,對社會貢獻小;而環境治理才是高大上的為國為民的公益事業,所以反對大水面發展生態漁業。

很多地區將發展湖庫生態漁業看作是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漁業在很多地區的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佔比或貢獻小,因而不受重視。相反,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等則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成為可以壓倒一切產業發展的超級特權。於是很多水產養殖企業或大水面漁業企業便在「五水共治」、「HB大督察」等行動中被迫關門。表面上看,是漁業退出了「江湖」,但實際上,是民生的挫敗。

4請減少對大水面生態漁業的偏見

那麼大水面生態漁業與湖庫的環境保護是否真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呢?湖庫的天然魚產力是否真的在環境保護的背景下就不能合理利用了呢?不發展湖庫漁業是否其水環境就一定能得到很好地保護了呢?

現代生態學理論證明,魚類就是湖庫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是湖庫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必經環節。而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有為人類的生態服務功能,其中湖庫的生物生產力(如魚產力),就是其中的一項服務。

特別地,很多地區的湖庫都面臨著日益增長的非點源汙染對水環境的壓力,即使不發展漁業,其富營養化程度也在加劇,大量的湖庫管理實踐更是印證了,一旦漁業承包期到期,這些湖庫的藍藻水華就會接踵而至。相反,一些水庫實施保水漁業,不但藍藻得到了有效的預防,而且水環境和魚類多樣性都得到了很好的維持。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人工放養的魚種,不但為湖庫中的其他魚類提供了食物資源,促進了它們種群的增長(或減少了魚類之間的競爭),而且這些人工放養魚類的商品魚捕撈,也極大地降低了其他土著經濟魚類的捕撈壓力;保水漁業對水質富營養化的減緩作用,也有助於魚類多樣性的維持。因此,適度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其實不但不會造成對水質和魚類多樣性的破壞,相反,能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因此希望一些反對生態漁業的人士,多了解漁業的生態價值,從而能減少對漁業的偏見或成見,真正使我國的湖庫漁業和水環境保護得到可持續發展。

△內容來源:指點米津,作者:LiuQ,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

相關焦點

  •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大力發展生態漁業助力產業興旺
    ,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全縣發展水產養殖5.47萬畝,其中稻田綜合種養面積2萬畝、大水面人放天養面積1.88萬畝、小水庫(山塘)1.3萬畝;引進各種淡水魚苗31550萬尾,投放泥鰍、蝦、蟹種412噸;年產水產品4850噸,同比增產385噸,增長8.62%;實現漁業總產值為1.40674億元,其中塘庫產值12311.5億元、稻田生態養殖產值1059.0萬元、大水面捕撈產值694.20萬元。
  • 2020年漁業漁政工作要點有哪些?
    2020年全國漁業漁政系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目標任務,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農業農村部黨組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強制度、補短板、抓落實,堅持不懈穩數量、提質量、轉方式、保生態,持之以恆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之以恆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 漁業綠色發展讓我省由養殖大省向水產強省轉變
    漁業綠色發展讓我省由養殖大省向水產強省轉變.mp32:28昨天(14日),為期兩天的湖北省漁業綠色發展培訓班在武漢順利開班,標誌著我省由養殖大省走向水產強省,邁出了重要一步。記者在培訓班中了解到,我省水域總面積2500萬畝,宜養水面1300萬畝左右,有魚類176種,佔全國淡水魚的1/4,水生植物164種,佔全國一半以上,我們的餐桌上,每7條淡水魚有一條來自湖北,出口到歐美的小龍蝦,每3隻就有一隻來自湖北。
  • 湖北鄂州:種青餵養魚菜共生抱團發展 生態漁業引領杜山農民拓富路
    湖北鄂州:種青餵養魚菜共生抱團發展 生態漁業引領杜山農民拓富路2015-09-09 08:5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鄂州市水產局        瀏覽量: 2240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利用種青模式,發展生態養魚,政府幫我們養殖戶又重新找到了一條致富新路。」
  • 青島:以「六新」引領漁業高質量發展
    、質量效益型、創新引領型、統籌發展型海上糧倉,引領漁業高質量發展。一、加強政策引領,明確漁業發展新方向。研究制定《青島市現代海洋漁業綠色發展攻堅方案》,提出到2022年「打造一個中心,推動六個發展」,明確青島現代漁業轉型升級主攻方向。編制《青島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青島市海洋牧場建設規劃》《青島市湖泊(水庫)漁業專項保護規劃》等產業發展空間規劃,優化發展布局,提升發展層次。
  • 推進養殖尾水生態治理 實現漁業綠色發展【20201201】
    來源:浙江在線    發布時間:2020-12-02 11:23:24 推進養殖尾水生態治理 實現漁業綠色發展
  • 射陽:培強漁業漁港經濟發展新動能
    作為全國水產百強縣,射陽的漁業經濟總量長期位列江蘇省前列、鹽城市第1位。當前,射陽縣正錨定打造「沿海百裡漁業經濟帶」目標,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漁業科技含量,做足全產業鏈文章,著力構築漁業轉型發展新格局。
  • 品智興漁 榕城創享」第二屆中國漁業漁村發展振興論壇在福州召開
    福州市不斷補短板、強底板,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有力促進了全市漁業漁村經濟的蓬勃發展。他希望通過本屆論壇凝聚共識,加快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漁業產業恢復和發展,探尋更為廣闊的漁業漁村發展空間,共同推動實現「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漁業轉型升級發展目標。
  • 大國漁業看這裡!全國水產種業劃時代事件,將有哪些火爆品種?
    本次科研院所、高校參展的產品類型以苗種為主,品種包括近年來我國最新研發的水產新品種,抗病草魚新品系、大口黑鱸「優鱸3號」、 團頭魴「華海1號」、團頭魴浦江2號、凡納濱對蝦「桂海2號」、熊本牡蠣「華海1號」、羅非魚「壯羅1號」等近50個水產品種。
  • 我國傳統海洋產業轉為高質量發展應從四方面著手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徐蔚冰)12月5日,山東財經大學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海洋經濟藍皮書: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9-2020)》。    該藍皮書指出,為了使我國傳統海洋產業轉為高質量發展,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發展傳統海洋優勢產業。
  • 《偏見的守護者》:讓偏見先行,真相自然浮出水面
    讓偏見先行一段時間能更早的發現事實真相。如果你真的關注真相的話,你就應該這麼去做。不然,可能還沒有等到真相浮出水面,你就早已被人群的聲音所淹沒,乃至於自己的那點聲音再也發不出來。那種感受我是知道的。你說我這也是偏見?我倒是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實在太好奇了,尤其是好奇你的解釋,怎樣才能合理化這些行為。你不妨說說你的追求吧?只要你能說出你那高尚的追求和當下的所作所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我想沒有人會不知道該如何判斷的。對吧?
  • 西秀區東屯壩區:生態漁業「稻+N」模式助農增收
    西秀區東屯壩區:生態漁業「稻+N」模式助農增收 2020-03-30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揚州市漁業及其生態環境「兩法銜接」工作聯席會議在高郵湖召開
    會上,各參會單位代表圍繞高寶邵伯湖漁業及其生態環境「兩法銜接」中成功的經驗、出現的問題、存在的困難、有效的建議進行了交流。高寶湖漁管辦主任謝偉軍表示,各成員單位要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充分溝通、加強協作,進一步完善「兩法銜接」機制、更好地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形成制度合力,共同保護高寶邵伯湖漁業生態資源,突出「美」字打造「生態湖泊」、突出「強」字打造「法治湖泊」、突出「高」字打造「智慧湖泊」、突出「富」字打造「幸福湖泊」,讓高寶邵伯湖成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的一張生態名片。
  • 青島著力推進現代漁業融合發展
    海洋牧場形成了良好的海底生態環境青島市海洋牧場發展優勢與濱海旅遊城市優勢具有很好的契合度,能夠相互帶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施方案》重點突出海洋牧場綠色屬性,堅持科技創新驅動,著力推動產業融合。從去年開始,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組織對已建成的海洋牧場示範區開展效果評估,發現海洋生物種類及生物量均顯著提升,說明海洋牧場建設對修復海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因此,《實施方案》的第一條任務便是「促進海洋牧場綠色發展」,通過對海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科學評估,探索建立多營養層級立體生態系統,打造環境友好型的海洋牧場示範區。
  • 杜爾伯特連環湖漁業科技支撐大銀魚人工繁育標準化
    在杜爾伯特縣連環湖漁業有限公司大銀魚人工繁育車間裡記者看到,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也是黑龍江省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平臺科技人員,正在指導工人們開展大銀魚採卵受精作業,這也是大銀魚人工繁育標準化的核心環節之一。
  • 涼山紅旗水庫生態養魚項目首次捕撈:賣魚分紅 將來還要搞「一條龍...
    近日,金陽縣桃坪鄉洛解村紅旗水庫,生態養魚項目首次捕撈。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尹鋼攝一線故事一網兜下去,十四五條魚躍出水面鑽進漁網,村民金曲則雙臂用力劃了一道弧線,把捕到的魚裝進水桶,「小的有斤把重,大的有兩斤多,豐收嘍。」近日,涼山州金陽縣桃坪鄉洛解村紅旗水庫,生態養魚項目首次捕撈。「項目啟動半年,今年預計利潤20萬元。」
  • 錦州市漁業特色產品精彩亮相遼寧(大連) 國際漁業博覽會
    為期3天的遼寧(大連)國際漁業博覽會圓滿落幕,本屆展會是今年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漁業盛會。錦州市組織兩家企業參展並參加了遼寧優質特色水產品推介會暨籤約儀式。推介活動取得豐碩成果,筆架山食品有限公司與齊齊哈爾漁有源商貿有限公司籤約意向金額達到1200萬元。
  • 重拳打擊電捕魚行為 保護長江漁業生態——如皋法院對兩案四名被告...
    重拳打擊電捕魚行為 保護長江漁業生態——如皋法院對兩案四名被告人當庭逮捕 2020-07-08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四大危機 七大生態問題突顯
    報告指出,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複合汙染、近海生態系統大面積退化等四大危機。  ——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  ● 近海環境呈複合汙染態勢,危害加重,防控難度加大;  ● 近海生態系統大面積退化,且正處於劇烈演變階段,是保護和建設的關鍵時期;  ● 海洋生態環境災害頻發,海洋開發潛在環境風險高;  ● 沿海一級經濟區環境債務沉重,次級沿海新興經濟區發展可能面臨新的危機和挑戰
  • 星羅棋布水系興 生態工程利萬民——白城市河湖連通工程成效顯著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魂;有了水,就有了希望。白城市河湖連通工程,是國家和吉林省「十三五」重點水利工程之一,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周密部署,把連通全市124個泡塘作為重點工程強力推進,不斷改善白城市生態環境。哈爾淖引嫩江水潤萬畝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