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讓人熱血沸騰 《阿波羅13號》公映25周年...

2020-12-17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特稿

25年前,

朗·霍華德

執導的紀實太空電影

《阿波羅13號》

在美國公映;50年前,則發生了影片所聚焦的真實故事——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飛船事件。


  影片原本定於今年4月5、6和8號,也就是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之際,在美國600家影院重映。由於新冠疫情,這一重映計劃被取消;NASA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也推遲或取消。


  然而,沒有比現在更適合的時機來回顧這部電影了。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侵擾全人類之時,

《阿波羅13號》

的故事能夠啟發、鼓舞我們如何正確面對當下的境況。


  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人類的各項活動大大受到限制,不少人年初立下的工作、生活、旅行或成長計劃,也因此被擱置。大家紛紛感慨,2020年上半年簡直是「失去的半年」。


湯姆·漢克斯和吉姆·洛威爾


  阿波羅13號事件也發生在一個「失去」的背景下。事實上,影片

《阿波羅13號》

正是根據吉姆·洛威爾——阿波羅13號飛船指令長——所著

紀實小說《失去的月球》(Lost Moon)改編


  阿波羅13號的原定目標是登陸月球,這是飛船上三名太空人畢生的夢想,也是參與這一計劃的成千上萬名工作人員奮鬥的目標。


  飛行到第三天,始料未及的故障發生了,氧氣罐爆炸,他們不可能登陸月球,任務更新為:如何讓3名太空人活著回到地球?


  聯想起當下的生活,原本計劃好的春節檔沒了,奧運會推遲了,音樂會改線上了,全人類在2020年的首要任務變為:如何與新冠病毒抗爭,減少傳染和死亡率,讓更多人活下來?


  最終,阿波羅13號從一次失敗的登月計劃,變成了太空探索史上最激勵人心的故事。


  阿波羅13號事故被稱為「成功的失敗」,一方面它為飛船安全缺陷改進提供了案例,為後續的登月成功鋪平道路;另一方面,在極端條件下,它最大程度體現了人類理性、意志力和創造性的力量。


  阿波羅13號之所以能成功返航,得益於太空人們和地面控制人員在發射前的反覆練習、長期積澱,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相當了解。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又能夠互相配合,在短時間內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題。


  阿波羅13號的故事也啟示人們:當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危機,首先做的是明確目標,統一方向,保持鎮靜;然後勇敢地去面對這個新危機,發揮創造力,去探索,去冒險,不放棄。


  正如影片中美國宇航局飛行主管吉恩·克蘭茲說出的名臺詞「失敗不是一個選項」(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對於當下的人類來說,失敗也不是一個選項


  你我正在書寫歷史,讓我們共同努力將失去的2020年,變成人類抗疫史上最激勵人心的故事。



《阿波羅13號》幕後故事



【 「紀實」電影】


  與其他很多太空電影不同,《阿波羅13號》的定位是一部「紀實電影」。從故事到布景,影片都儘可能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且不直接使用任何歷史影像資料


現實「阿波羅13號」的三位太空人


  片中的太空船內景由堪薩斯宇宙及太空中心的太空工程部門建造而成,該部門曾修復真正的阿波羅13號指揮艙。雖說拍攝中使用的兩個指揮艙和登月艙都是複製品,但也使用了當年的飛船零件,而且很多部分都可以移動,以便攝影機在侷促的空間內取景拍攝。


  作為該部門的又一傑作,演員在片中穿著的太空衣不但外形與實物別無二致,而且連密閉性都毫不遜色,當演員戴上頭盔之後,用於降溫和保障呼吸順暢的氧氣會迅速進入內部,與真正太空衣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大力協助】


  導演朗·霍華德為了儘可能準確地還原真實情況,與NASA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緊密協作。


  為了保證影片中飛船內部的失重效果足夠逼真,在13天的時間裡,攝製組使用了一架貨真價實的NASA零重力飛機;並沒有選擇用彈力繩吊著演員,模擬失重效果。


  這臺KC-135飛機以拋物線的方式反覆飛行,每一次飛行可以幫攝製組獲得23秒(一說25秒)的零重力效果。可能是因為起降幅度過大,這架飛機的暱稱是「嘔吐彗星」。


  在影片開拍前,主演

湯姆·漢克斯

比爾·帕克斯頓

凱文·貝肯

參加了位於漢斯維爾的太空訓練營,太空人吉姆·洛維爾和阿波羅15號的指揮官大衛·斯科特指導幾位演員在模擬指揮艙和登月艙中接受了專業訓練。


  在掌握太空船的操作要領之後,三人立即前往詹森航天中心,在波音KC-135失重飛機中嘗試適應失重狀態。由於每次失重只能持續25秒,所以拍攝工作必須爭分奪秒,劇組最終共進行了612次拋物線飛行,累計失重時間長達234分鐘


  大部分的特寫鏡頭則是在地面上拍攝的,演員們坐在輕緩移動的蹺蹺板上,模擬失重狀態下的感覺。然後,這些鏡頭與失重的全身鏡頭交織在一起,通過天衣無縫的剪輯,達到自然逼真的效果。


【不著痕跡的特效】


  《阿波羅13號》

的紀實性還體現在,裡面的特效都做到了不著痕跡的程度。它的特效不是那種讓你驚呼「哇,好厲害的特效」,而是讓你覺察不出來特效在哪裡。


  比如,片中土星Ⅴ運載火箭的畫面由數字王國特效公司完成。在發射場地卡納維拉爾角,土星Ⅴ火箭在日出的琥珀色光線的籠罩下升起。而火箭實際上是一個5英尺高的塑料模型,通過電腦合成進畫面。


  據說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巴斯光年原型)看完電影後,問朗·霍華德,自己從未看過這段影像,他們是如何從NASA得到的。連真正的太空人都對特效信以為真了


  影片中還有多處類似的地方:比如湯姆·漢克斯帶領政客參觀宏偉的運載工具組裝大樓的內部場景也是特效,實際上演員們在藍屏前拍攝完成。


【票房口碑雙豐收】


  即使影片走嚴肅的紀實風格,且充斥著高深的專業術語。由於有巨星湯姆·漢克斯領銜的卡司陣容,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將緊張感保持到最後一刻的敘事效果,《阿波羅13號》在當年還是獲得了票房成功。


吉姆·洛威爾客串出演航母艦長,片尾他向湯姆·漢克斯扮演的自己致敬,其實這是劇組向真正的英雄致敬


  影片1995年首周末獲得2540萬美元票房,是當年開畫票房第6高的電影;在原創電影開畫成績中,僅次於迪士尼動畫

《風中奇緣》


  最終

《阿波羅13號》

在北美拿下1.721億美元票房,全球席捲3.532億美元票房,

在北美和全球範圍內來看,都位列當年票房的第三位


  全球票房僅次於

《虎膽龍威3》

(北美1億美元/ 全球3.66億美元),和

《玩具總動員》

(北美1.918億美元/ 全球3.63億美元);北美票房僅次於《玩具總動員》和

《永遠的蝙蝠俠》

(北美1.84億美元/ 全球3.365億美元)。


  該片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奧斯卡提名,最終拿下最佳剪輯和混音兩座小金人。


【戲劇化處理】


  儘管

《阿波羅13號》

總體上是一部準確反映真實情況的電影,影片仍多多少少做了藝術化的處理。



  根據湯姆·漢克斯角色原型、太空人吉姆·洛威爾回憶:當時他們三人都很平靜,並未像影片中那樣慌亂,也沒有發生口角。他們按照流程,開始檢查事故,同時等待NASA的指令。


  在過去8年的訓練中,NASA已經考慮過幾乎所有可能的意外,太空人們也做過各種極端情況下的訓練。比如這次的飛船爆炸後只能用登月艙逃生,這種極小概率事件,太空人們在這次出發不久前,還訓練過兩次。


  電影誕生了一句最著名的臺詞,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吉姆·洛威爾說「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向NASA地面指揮人員報告飛船的突發情況。簡短的詞句,醞釀著巨大的危機。


  事實上,這句話與現實情況有一點差別,原話是「休斯頓,我們碰上了麻煩」(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且當時三位太空人都在和地面溝通,弗萊德·海斯、傑克·斯威格特和吉姆·洛威爾先後說了同樣的話。



  而另外一句著名臺詞、艾德·哈裡斯飾演的飛行主管吉恩·克蘭茲所說的「失敗不是一個選項」(Failure is not an option),吉恩·克蘭茲本人表示他並未說過。不過由於這句臺詞太紅了,後來吉恩·克蘭茲出了一本回憶錄,就是以這句話為標題。


  影片中還有一個很戲劇化的情節,阿波羅13號發射前,吉姆·洛威爾的妻子充滿了不詳的預感,洗澡時結婚戒指滑落,從下水道中衝走了——這是確實發生了的。


在當下回看這部電影,你是否有了新的感悟?

相關焦點

  • 外媒:美國紀念阿波羅13號任務50周年
    原標題:外媒:美國紀念阿波羅13號任務50周年參考消息網4月12日報導外媒稱,那句人們熟知的「休斯敦,我們有麻煩了」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隨著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失敗的記憶。今年4月11日是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紀念日。但由於新冠疫情的原因,大型的紀念活動將無法舉行。據埃菲社美國邁阿密4月10日報導,為紀念阿波羅13號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50周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發布大量照片、錄音和視頻的方式,代替了現場紀念儀式和活動。
  • 阿波羅13號:「成功的失敗」還是科學的勝利?
    COVID-19的大流行意味著美國宇航局(NASA)不會紀念這一周年,或者說,只會在網上紀念。阿波羅11號和阿波羅12號之後的第三次這樣的任務,在登月56小時後,阿波羅13號在氧氣罐破裂時遭遇了災難性的爆炸。
  • 如果阿波羅13號太空人操作失敗會發生什麼?
    美國宇航局將其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標榜為「成功的失敗」,這是一個關於生存和戰勝太空爆炸的故事,那次爆炸危及了月球附近的三名太空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AGI)重新審視了這個問題,結論是即使當時沒有那樣的操作,受損的阿波羅13號太空飛行器最終也會蜿蜒返回地球。當然那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太空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 當年登月失敗的阿波羅13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這是阿波羅13號的船員,祝大家在那裡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阿波羅13號計劃是由美國海軍上尉任務指揮官洛弗爾牽頭,他的其他三個任務(包括阿波羅8號)也是由他主導的。不到10分鐘後,太空人在進行例行維護任務出錯並使太空飛行器的氧氣罐爆炸,原本應為美國航天計劃在月球上的第三次著陸變成了一場拯救三名太空人生命的絕望競賽。
  • 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為什麼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
    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為什麼人們稱它是最成功的失敗?阿波羅13號任務是一次登月任務,三名太空人吉姆·洛弗爾、弗萊德·海斯、傑克·施韋格特參與了這次阿波羅13號登月任務。這次任務花費數億美元(當時物價),從任務目的來看,這次任務是失敗了,但是從意義來看,這次任務是非凡的成功。1970年4月11日,休斯頓時間下午13時13分,巨大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搭載阿波羅13號飛船順利升空,並將其送入預定軌道。阿波羅13號飛船踏上了飛往月球的徵程。一路上平安無事,他們還與地面進行了一次電視轉播,結束時三名太空人還向地面的觀眾們互道了晚安。
  • 航天史最偉大失敗,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太空人用4天逃回地球
    隨著嫦娥五號登月,關於美國阿波羅計劃的討論也就越來越多,美國共組織7次載人登月,6次成功,而失敗的這次也被成為航天史上最偉大的失敗。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在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接連成功登月之後,1970年,美國開始了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共搭載了3名太空人:吉姆·洛威爾、傑克·斯威格特、弗萊德·海斯。
  • 曼島用新「巨人一步」郵票慶阿波羅13號50周年
    為紀念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曼島郵局發行了新版「一次巨大的飛躍」郵票「太空系列」郵票用於紀念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以及緊隨其後的太空探索任務。(圖片來源:曼島郵局)在任務控制中心經歷過阿波羅13號當晚所遭遇「故障」的前NASA經理,與一個沿海小國(曼島)郵局合作,以發行一套新的郵票慶祝這次著名任務50周年紀念日。
  • 阿波羅13號任務50周年:爆炸後成功返回地球
    阿波羅13號任務50周年:爆炸後成功返回地球
  • NASA發布4K視頻重現阿波羅13號任務團隊的月球之旅
    NASA發布4K視頻重現阿波羅13號任務團隊的月球之旅2020-02-25 16:5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BGR報導, 美國宇航局(NASA)的阿波羅13號任務是該航天局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太空任務之一。
  • 關於「阿波羅11」號任務 這些事情你知道嗎?
    迄今為止,共有12人登上過月球。隨著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的臨近,很多新書出版發行,講述美國宇航局阿波羅計劃的方方面面。「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雖然婦孺皆知,但有些事情可能是你不知道的。隨著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的臨近,很多新書出版發行,講述美國宇航局阿波羅計劃的方方面面。
  • 50年後再看「阿波羅13號」,如果當初沒有返回地球,現在又會怎樣
    如果阿波羅13號沒能返回地球會怎樣?——50年後再回首NASA將阿波羅13號(Apollo 13)登月任務稱為「一次成功的失敗任務」。眼看就要在月球上著陸,阿波羅13號突然發生了爆炸,「奧德賽」(Odyssey)指揮艙受到嚴重損壞,三名太空人的生命受到重大威脅,但他們最終仍安全返回地球。如果NASA那次失敗了呢?如今,NASA標誌性的登月計劃已經過去50年了,仍有組織在研究和分析阿波羅13號事件,軟體公司AGI(分析圖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 萬代「大人の超合金」阿波羅13號&土星五號運載火箭
    tid=1674173&ds=1&page=1&toread=1【AC模玩評測組】BANDAI 「大人の超合金」阿波羅13號&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本次評測玩具「 BANDAI 「大人の超合金」 阿波羅13號 & 土星五號運載火箭 」 由萬代魂提供,特別鳴謝萬代魂所提供的模型。
  • 太空中最嚴重的事故遠不止阿波羅13號
    在「禮炮」1號空間站上,將返回艙與「聯盟」號飛船軌道艙分離的爆炸螺栓損壞了壓力艙,導致減壓,「聯盟」11號上的三名太空人全部遇難。「阿波羅」13號的事故眾所周知。這真是一個奇蹟!是一個旨在驗證空間對接和助推概念的任務,這對「阿波羅」登月任務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來,「雙子座」是太空競賽中最引人入勝然而卻最無人問津的。登上月球確實很性感,就像是太空任務中的海蒂·克拉姆。那麼,「雙子座」至少也得是太空任務中的凱特·戴琳斯。
  • 庫克群島2009年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40周年的鑲嵌月球巖石銀幣
    隕石銀幣是將天然隕石和銀幣的完美結合,在錢幣中儼然已成一個獨特的系列,吸引著世界上很多錢幣愛好者的收藏興趣,同時也對天文收藏愛好者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今天來分享庫克群島2009年,為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40周年而發行的鑲嵌月球隕石精製銀幣,該銀幣曾經被非常低估,是因為證書印刷錯誤,印成100,000枚,而實際上,計劃發行量僅1000枚,實際存世量估計不到500枚。該幣面值為5元,重25克,直徑38.61毫米。
  • 阿波羅11號的幾個小秘密
    和超過11000小時的音頻為我們還原了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很多孩子也來看了這場激動人心的火箭發射,來源:紀錄片《Apollo 11》往後的故事不必多說土星5號發射成功阿波羅11號任務進展順利來源:紀錄片《Apollo 11》 阿波羅11號發射50周年和我們一起飛去月球吧AstroReality® 官方合作紀念款限時折扣點擊下圖,飛向月球
  • 航天史上最偉大勝利,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太空人花4天成功返航
    這一次也是隨著嫦娥五號的正式降落以及完美回歸,不僅在我們國家的網絡上面引起了很多的討論,同時在國際上也引發了很多的爭論,其中很多人都回想討論起之前美國阿波羅計劃。可能大夥對於阿波羅計劃還不是特別的熟悉,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 |阿波羅11號|阿波羅|地球|樣品|月球
    從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搭乘阿波羅11號在靜海著陸成功,當即採集月球巖石和土壤樣品22千克,並成功帶回地球。從1969年11月到1972年12月,美國又發射了6艘阿波羅載人飛船,除了阿波羅13號其他5艘都成功著陸並返回。因此美國航天員實現了在月球正面共6個不同地點著陸並採集了月表的巖石和月壤成功,總量高達382公斤。
  • 阿波羅11號登月是真是假?佳士得這件拍品也許能給你真相
    然而,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這讓許多人難以接受,因此,關於「阿波羅」登月是真還是假的問題一直處於爭論中。有人認為,阿波羅11號及其他登月任務是在地球上的電影棚裡拍攝的畫面。今年,適逢阿波羅11號登月艙完成歷史性太空飛行任務50載,佳士得徵集到阿波羅11號登月艙航行記錄冊並進行拍賣(估價:700萬~900萬美元),這一拍品,也許能打破陰謀論的質疑。
  • 阿波羅1號慘劇,讓人類登上月球的一課
    1957年斯普特尼克1號(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由前蘇聯發射)發射後,美國則希望在蘇聯之前把人類送入地球軌道並安全返回。1961年,艾倫·謝潑德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但晚於蘇聯人尤裡·加加林。阿波羅1號太空人,圖片來源: NASA約翰·格林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人,但晚於蘇聯人戈爾曼·季託夫。
  • 阿波羅11號:超越競爭的奇蹟
    儘管歷經波折,阿波羅計劃仍然一步步挺進月球,最終由阿波羅11號首先抵達了人類夢寐了數千年的終點。 1969年7月16日,在土星5號巨型火箭的助推下,阿波羅11號飛船從位於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的發射場起飛,前往38萬公裡之遙的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