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玲、李思麒、李翔】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正式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給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獎勵他們對拍賣理論做出的貢獻。
諾貝爾頒獎辭中寫道,「他們運用自己的見識,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出新拍賣形式。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10月12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獎宣布現場電子屏幕上顯示兩位獲獎的經濟學家。(圖/新華社)
今年諾獎同樣注重現實實踐
今年與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強調了新經濟學理論——市場設計理論和應用。
因為傳統經濟學的「菜市場」買賣規則早已無法應對現代經濟社會的複雜性。尤其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經濟活動不再局限於簡單的商品和服務交換,愈發複雜的交易規則、愈加難以量化的差異化商品和服務,以及愈加龐大寶貴的數據信息,使得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市場存在著失靈現象。
今年與2012年的諾獎獲得者通過巧妙的機制設計,成功地使難以發生交易的市場重新組織了起來,並達到了較好的交易結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通過重新制定市場交易的制度規則,使得勢力不均衡的交易雙方獲得相對平等的地位,在保障權益的同時促進私人信息的流通。
這種在市場層面對機制進行頂層設計、讓市場既有效率又有公平是未來經濟學的重要方向。而經濟學家則需要像「工程師」一樣,面對不同的市場環境,了解每個具體市場的複雜細節,為不同的市場制定不同的規則。
下面,我們通過介紹今年獲獎的拍賣理論及其應用,來看一看作為「工程師」的經濟學家是如何將理論運用到現實,並在不同市場上作出調整的。
研究拍賣具有現實意義
拍賣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債主通過拍賣交易借款人無力償還的債務借條。而如今,拍賣已經從人們熟知的在拍賣市場人們公開競價的傳統英式拍賣,轉變為廣義的形式多樣的拍賣:
政府項目的公開招標,例如國家新推出的藥品集中帶量採購,通過企業競標保證了市場競爭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和民眾享有福利最大化,同時把握藥品市場固定成本高、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徵提高採購量提升企業福利。
企業的碳排放交易同樣是通過拍賣,將有限的碳排放許可交給能創造最高利潤的企業,同時為節能減排以減緩溫室效應做貢獻。
而在網絡上,對廣告、搜尋引擎排位的廣義二價拍賣提供了高效的資源分配,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利潤,同時民眾也能獲得更優質的信息推送。
由於拍賣對我們現實生活影響廣泛,經濟學界對拍賣理論及其延伸領域——機制設計理論——的發展一直非常重視。
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William Vickrey等人,以獎勵其對完全私有估值拍賣理論及佔優策略激勵相容(dominate-strategy incentive compatible)機制設計的貢獻。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Roger Myerson等人,以獎勵其對機制設計理論的奠基和發展。
2012年,因在穩定配對和市場設計實踐的研究貢獻而獲諾獎的Alvin Roth提出,經濟學家應當作為「經濟學工程師」,運用機制設計、激勵理論的基礎為社會設計出有效的市場,解決市場摩擦,提升社會總體福利。
而今年的兩位諾獎得主,則是在前人的私有估值拍賣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共同估值」(common value):當買家對商品的估值與其他買家的估值相關的情況下的最優拍賣設計,即「勝利者的詛咒現象」(Winner’s Curse),以及同時存在私有估值和公共估值的情況下的最優拍賣設計。
拍賣理論的發展
拍賣的核心是通過一定方式的機制設計,將有限的商品分配給潛在買家,影響拍賣結果的要素有:拍賣機制(一價拍賣、二價拍賣、英式拍賣、荷蘭拍賣),買家對商品的估值(相同估值、不同獨立估值、共同估值)以及市場上的信息(人們對其他參與者對商品估值的預期)。而評價不同的拍賣方式往往是困難的,需要定義設計者的目標函數:拍賣者是希望買家賣家總福利最高,還是自身利潤最大化。
對私有估值的研究來自於Vickrey,他證明了在買家獨立估值的情況下,市場上流行的不同拍賣機制——英式拍賣、荷蘭拍賣、一價、二價拍賣——將帶來同樣的結果。在此基礎上,威爾遜首次提出了共同估值的市場結構:人們對商品的估值不僅僅取決於自身的信息,同時取決於其他買家的信息。
比如考慮油田競標信息,每位開採商對油田產油量、開採難度都有有限的私有信息,但每個開採商的信息都會對所有人的估值帶來影響。開採商在競標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自身所掌握的信息,還需要考慮其餘買家通過競標或退出釋放出的信息來調整自己的估值。
在該市場下,威爾遜提出了「勝利者詛咒現象」:競標成功的人是基於自己的信息估值最高的人,但同時也說明真實估值可能低於競標成功者所掌握的信息,導致競標成功者反而大概率在這次交易中受損。這樣的現象顯示出在相應的市場下參與者進行參與競標的意願降低,退出概率增加,市場有效性受損。
「勝利者詛咒」:對市場預期最為樂觀的買家往往有可能高估商品的共同估值,從而贏得拍賣反而預示著其大概率受損。(圖片來源見水印)
而米爾格羅姆在此基礎上將買家獨立估值與共同估值結合,完成了更複雜的情況的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比較了不同拍賣機制的有效性。
米爾格羅姆提出,由於英式拍賣中拍賣從最低價開始上升,買家通過參與競拍者的競價與退出觀察到不同買家的估值,這樣的信息傳遞能增加他們參與競標意願,提升市場有效性;而荷蘭拍賣由於從最高價開始下降,買家無法通過其餘參與者的行為得到任何有效信息,最終成交價格更低。在這樣的拍賣市場中,英式拍賣比荷蘭拍賣有效性更高。而這個結論可以被推廣為:賣家在交易過程中應當儘可能向買家提供足夠多的信息,幫助買家做出正確的決策,降低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買家退出意願,提升市場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