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呈書ll鄉愁系列之 築屋

2021-01-14 賓陽寫作沙龍

築屋
蔡呈書


1968年,在一個苦楝樹發芽的日子裡,我的父親一臉莊重地向我們宣布,我們家要築屋了。我被寒冷的天氣蟄伏了一個冬季的心情一下子舒朗而興奮起來:「太好了,我要住新屋!」

「你哥要結婚了。」父親白了我一眼,意味深長地拋出了這句話。他說這話的時候,臉上抑制不住些許喜色。

我一下子像洩了氣的皮球,我知道父親這句話的潛臺詞:那是為哥哥築的新房。

我們方言把建新房稱之為「築屋」。「築屋」這個詞非常形象,能準確地傳達出其特徵。因為那個年代,我們建房全是用泥土夯築,村裡沒有哪家能買得起青磚。

這是我家的一項重大工程。其實,這一項在我們眼裡的宏偉工程,只不過是一間十多平米的小屋。那時節,我家就只有一塊夠築一間小屋的宅基地。我家的地是和我堂上六哥和七哥家的連在一起,我父親就和六哥、七哥商量說,我們一起築,不單可以省一些材料和人工,同時連在一起築新屋膠合得更好。六哥說好,同意!七哥說他家目前困難,沒有錢。於是我們就和六哥兩家合作築屋,一家一間房。

1968年冬,我們兩家就開始備料了。

築屋首先備的料是黃泥。黃泥得從池塘裡挖出來,從池塘裡挖泥得等冬天戽塘以後。我們村最好的黃泥是守更屋旁邊的六鬥塘的泥,挖出來金黃金黃的,拌上石灰後,夯出來的泥牆也金燦燦的發亮,格外堅硬。

六鬥塘,是蔡村當年挖取黃泥築屋的最佳地方,挖出的泥金燦燦的發亮。

那時候沒有抽水機,池塘的水是用人工一戽鬥一戽鬥地戽幹的。冬季是戽塘的季節,因為只有冬季農民才有空閒,另外冬季雨水少,利於將「塘泥糞」(魚塘裡的淤泥)耙上來,曬乾,然後挑到田裡作肥料,這是一種上好的農家肥。1968年冬天,六鬥塘和我們生產隊的大塘戽幹耙上塘泥糞後,我父親和六哥就揮舞著十字鋤,在池塘底端挖泥不止。男人挖泥,女人挑泥,在那個漫長的冬季裡,兩家人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螞蟻搬家的方法,將一擔一擔的黃泥挑回到白頭園宅基地的旁邊,堆成了一個大土堆。

1969年,那個黃土堆成了我們遊玩的樂園。放學回來,我就和小夥伴們爬上土堆,把土堆當成滑梯,一個跟著一個從土堆的頂部滑下來,其樂無窮。但這個遊戲常遭大人的痛罵,原因是這種「滑梯」並不滑,從上面滑下來,不僅弄髒褲子,還容易滑破屁股。——當年我們穿的褲子,個個屁股上和膝蓋上都被打上補丁。那時候,做一套衣服非常不容易,買布裁衣不單用錢,還得用布票,家長都期望一套衣服要多穿上好幾年,大的孩子長高了,穿不了的衣服要留給小的穿。所以滑破了褲子,是要讓父母打屁股的。罵歸罵,大人管不到的時候,我們照樣嘻嘻哈哈的一滑到底,屁股破了,可以補嘛。

1969年冬,農閒季節到了,我們兩家的宏偉工程終於宣布開工。

就開工的日子那時父母大約有些分歧。母親說,得請個先生看個日子。父親說,新社會,破四舊,看哪門日子,不搞迷信!抓緊開工,明年開春前必須要完工!母親說,你不信我信,就是看!我不知道最後我們兩家是否看了日子,也許是我母親和六嫂串通,偷偷的去問了我們村會看日子的巳先先生。我所知道的,是開工的那天,我和六哥的兒女們都像過年一樣高興。

築屋是大事情。當年哪一家有大事,堂上的兄弟們都自覺來幫忙的。什麼叫幫忙?幫忙就是義務付出,不計報酬。開工了,男人負責挖土開牆腳,女人則把那堆黃土推倒,攤開,撒上熟石灰,淋上適量的水,用月鋤反覆翻抄,將黃泥和石灰拌均勻,這個工序叫「抄灰沙」。

基腳開好,灰沙抄好後,就可以行牆了。築牆的工具有牆桶、衝條、牆桶夾、牆拍等。牆桶是用厚木板拼成的築牆模具,三面圍合,橫截面的外端,用一根細繩懸掛一枚銅錢,用來測量牆桶是否安放垂直,牆桶垂直才能保證夯築出來的牆體垂直。當年,那些肩扛著糞箕撿拾豬糞牛糞的老人,最喜歡斜著眼睛看人家築牆,你的牆體是向西歪了,還是向東斜了,這些「豬屎佬」眼睛特別厲害,隨時會挑刺。

當年築屋用的「衝條」。


當年築屋用的「牆拍」。


牆桶安放好後,用牆桶夾夾緊尾部,便可以向裡面倒泥。築牆用的泥土有兩種,一種就是黃金土拌石灰抄成的「灰沙」,另一種是就地挖取的普通泥土。灰沙是牆體的包皮,中間夾放普通泥土。困難的家庭,灰沙只能包牆的外皮,裡皮也用普通泥土。倒進泥土時就先沿著牆桶邊緣倒灰沙泥,然後在中間倒進普通泥土。大概倒進十來公分厚的土層後,就先用腳撥平,踩實,然後就用衝條夯築。抓衝條的是兩個人,一般是身強力壯的漢子,他們首先要有力氣,第二要有技術。兩人一起一落地快速夯築,極有節奏地將衝條砸落在該落下的地方,夯印要密實,不能留有空隙,以保證牆體的結實度。兩人衝條提起、落下的速度保持高度一致,夯印個數也基本保持一致,配合相當默契。開始夯築的時候,他們倆是背對背,夯築到中間部分時,他們會同時轉身成面對面,最後,衝條交匯到一起時,這輪夯築就完成了,然後重新開始新的一輪,周而復始。「笛篤笛篤」的夯築聲極像現代周杰倫演唱的快歌,酣暢動聽;他們的動作,呈現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當年抓衝條的是六哥和我的表哥。我的表哥是首席衝條手,他把技術關,牆桶安放正不正,他說了算。我表哥家在十幾裡外的大橋夢嶺村(現在屬王靈鎮周嶺村委),他是我姑姑的大兒子,我們叫他「六一哥」。他出生的時候,他阿公(爺爺)六十一歲,所以叫「六一哥」。賓陽人喜歡將頭個孫子出生時爺爺的歲數喚作孫子的小名,以作紀念。這個小名便往往叫到老。六一哥每天早晨騎著一輛破舊的單車來到我家,傍晚收工後,又騎著單車回家去。中午他在我家吃飯,我們吃什麼他吃什麼,沒有特別的招待。那時節,一放學回來,我就會入迷地觀看六哥和六一哥衝牆,他們倆個子都很瘦削,手臂卻很健美而富有力量,他們都似乎有使不完的勁;兩人衝條一起一伏,像發動機活塞的律動,這是一種力度的展示,宣示著一種昂揚激奮的精神。

經過好幾次加泥,好幾次夯筑後,才能築滿那個牆桶。牆桶築滿後,就用木槌撞開牆桶夾的楔子,鬆開牆桶夾,首席衝條手便將牆桶整個提起(牆桶的兩側用繩子各安裝有一個提手),然後拍打牆桶的尾部,將粘在牆桶的泥土拍落。這個動作到了牆體築高后,特別是收到山牆時就顯得相當驚險。人站在一面僅有四五十公分厚度的高高的牆體上,兩邊沒有什麼護欄,提起重重的牆桶拍打,如果沒點膽量,腿都發抖。

新夯築出來的牆體,要經過牆拍拍打。因為夯築出來的牆比較粗糙,往往有一些蜂窩或麻花,需要用細碎的灰沙抹補並拍實。拍打過後的牆體,光潔、密實,堅硬,經得起風吹雨林,百年不朽。那些細碎的灰沙,也是黃泥和石灰的攪拌物,那是經過用篩箕篩出來的泥中精品。

架好牆桶後,用無耳的泥箕往牆桶裡倒泥。(蔡村資料照片)


往牆桶裡裝好泥後,兩個人便用衝條夯築。(蔡村資料照片)


牆體築到門頂的高度後,要裝門龍。所謂門龍,就是門口上端的一塊厚木板,用來承擔門口上方牆體的重量。裝門龍要舉行一個儀式,也就是吃「過門餈」。過門餈一般是湯圓,賓陽人稱之為「水圓餈」或「糖水餈」。要「過門」了,主家會做一大鍋湯圓,還有一大盆發糕,放在現場,見者有份,做工的人和路過的人都可以吃。來吃的人越多,就顯示屋主越旺氣。裝門龍時,往往在門龍上方裝幾串稻穗,掛上蔥蒜,有的還掛個新篩箕,撒上幾枚硬幣在門龍上面,築到牆體裡,以求豐衣足食,吉祥如意。舊時有傳說,如果屋主對待築屋的工人不好,工頭會搞點「路數」,往門龍上偷偷地放些汙穢之物,念幾句咒語,那麼這座屋就會永遠有「穢氣」,住得不安寧。我們家築屋的人都是兄弟和親戚,當然不會搞這些「路數」。

牆體「過門」之後,往上面運送泥土就多了一道工序:拋泥。將夯築的泥土裝在無耳的泥箕裡,然後有專人將裝滿泥土的泥箕往上拋,兩個衝條手在上面接住,把泥土倒進牆桶裡,再把泥箕往下扔。牆體再加高,就得搭手腳架,兩級接力拋泥。手腳架同時也供拍牆的人拍牆時站立。

牆築到了兩米多高,就在屋內的裡端安裝上幾條杉木,做成「攔抗」。「欄抗」是供日後存放一些雜物的,這就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間。

為了順暢地排掉雨水,屋都做成尖頂的,尖頂的牆體叫「山牆」,矮的那兩列牆叫「列腰」。民間傳統的風水理論認為,如果你家的門口對著別家房子的山牆,那是極不吉利的。所以我覺得這山牆是挺厲害的,我是一屋之山,要頂起整個屋頂,你不能無禮貌地對著我,你開門必須要避開我,否則我不客氣了。風水理論還認為,門窗不宜開在山牆,必須開在「列腰」,這點我想倒是有道理的,因為山牆要承擔整個屋頂的重量,在這面牆開門開窗,挖空牆體,會降低其承重力,影響到房屋的穩固性。築到山牆頂端叫「收山」,這時最考驗築牆的技術。越到高處,越要保持垂直,山牆築歪了,是挺危險的。

泥牆築成後,用杉木做橫條(檀條),架在山牆上。裝橫條講究取「水平」,要因材而用,選擇杉木的哪一面向上,看其平整度,如果瓦面不平整,排水就不暢,甚至會形成「倒槽水」,倒灌到屋裡。杉木有大小兩頭,根部大,樹梢端小,架上山牆,大小要錯開,不能小頭的全在一邊,以保持承重力的平衡。橫條上釘上的約十公分寬的木板叫椽皮。釘好了椽皮,就可以蓋瓦了。把瓦運送到屋頂,也是用拋的方法。這比拋泥更具觀賞性。將一疊瓦片往屋頂上拋,一大束瓦不能散開,整體拋到位;上面接瓦的人要接住整疊的瓦,不能讓一塊瓦片掉下,以免摔爛造成浪費。這顯然沒有技術是不行的。如果你不會拋瓦接瓦,你就吃不得築屋這碗飯。為了保證屋內採光,每間屋要安放兩到四片用玻璃做成的瓦片,這種玻璃瓦叫「瓦亮」。

1970年的1月或是2月的某一天(我實在弄不清具體日期了),豔陽高照,天空格外高遠。當太陽歪斜到西南角的時候,六一表哥和六哥衝完了最後一個牆桶的泥。六一哥抬起牆桶,站在高高的山牆頂端,仰望天空,用力地拍打著牆桶,「啪啪啪啪……」這回他特意多拍打了幾回,聲音震響了整個村莊,他用那穩健的動作和清脆的聲音告訴蒼穹,謝謝上蒼,謝謝土地神,我們的土牆夯築完工啦!粘在牆桶的碎泥,紛紛打在手腳架上,散落到地下,沙沙作響,像是讚賞的掌聲。他那站在高高的山牆上提著牆桶的身影,被斜陽拉到白頭園的邊緣,拉得很長很長……

新房建成後,是必須要吃完工飯的。幫工的兄弟、親戚他們不要報酬,主人就借這場完工飯來犒勞他們。我父親擅長做扣肉,在完工的前一天,他就將幾大塊五花肉炸成了扣肉。吃完工飯的那一天,宰雞殺鵝,用自家釀製的米酒,讓大家高高興興地「篩」了一頓。

新房建成後,我父親又買了木料,請李家的木匠「鼓手四公」做了一張新床,那是當年農村流行的大「三烹床」,連同我家那張古老的八仙臺搬進了新房,一新一舊的兩樣家具,簡潔地安放在新屋裡。

在築屋的同時,母親也早已忙開了另一邊的活路。她坐在織機上夜以繼日,用自己的雙手製造新屋裡的床上用品:一床九子花被和一床青麻蚊帳。新床裝好的時候,母親也從織機上卸下了她得意的產品。同時她早已曬好了一大堆的棉花,冬天來臨前,那一老兩少的北方彈棉匠如期而至,走進了村莊的古宅裡。在「噠噠鏘」的動聽的彈棉樂音中,一床潔白而厚重的棉胎便膨鬆地呈現在母親的眼前,散發出綿軟的芳香。她喜不自勝地將它抱進了新屋。

安置好後,父母就小心翼翼地細數著日子,期待他們的大兒子娶回媳婦,在這間屋子裡為他們傳宗接代。

我的兩個大學畢業在外工作的哥哥,最終都沒有按父母的計劃回鄉結婚,他們都在外地自己安裝他們自己的窩。父親打造的新房新床,母親勞苦製造的被窩,自然而然地成了我「豪華」的專享。這間泥土房,就一直成了我的臥室,曾經有好幾個小夥伴,爭著擠在這張大床裡和我「佮睡」。

屋頂上的兩片「瓦亮」射下的陽光,打在牆上,一年四季周而復始地掃描著時光的軌跡,將我推到了充滿夢想的青春年華。改革開放,我離開小屋,到外地求學。

1988年1月,我結婚,特地回老家蔡村舉辦儀式,這間泥瓦房,也就成了我和妻子的新婚洞房。這回總算圓了父親終生期盼的一個美好的夢想。可是,那一年,父親因病不治已經離開我們整整七個年頭了。

2005年,蔡村開發蔡氏書香古宅旅遊景區。為了恢復舊時景觀,村裡把六七十年代在練武場和白頭園裡建起的泥瓦房全部推倒,重建練武場和蔡家的後花園。這一間刻錄著我童年記憶和青春夢想的泥瓦房,就在這一年的金秋時節,完成了神聖的使命,化作了歷史的塵煙。


蔡氏書香古院的白頭園裡面,是作者當年的那間泥瓦房的遺址。


(題圖:蔡村遺留下來的泥瓦房,如今成了旅遊景點。)


蔡呈書,廣西賓陽縣古辣蔡村人。賓陽縣教育局教研員,廣西作協會員、南寧市作協副主席、賓陽縣作協主席。多年被評為南寧市優秀作家。作品散見《廣西文學》《百花園》《紅豆》《三月三》《小說月刊》等全國各地數十家刊物。有多篇作品被《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等各種選刊及《當代中國經典小小說》等多種選本轉載。出版有作品集《南風輕輕吹》(三峽出版社)。   


     

      本公眾號微刊發布小說、散文、詩歌和歌詞等各類文學作品,誠邀有意向交流的作家和作者投稿。投稿時請按文體類別投入相應編輯的郵箱。


    本公眾號發布的作品,讀者讚賞所得,百分之七十作為作者的稿酬,百分之三十用作本平臺維護的費用。

  

 主辦單位:賓陽縣作家協會


相關焦點

  • 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襄陽古城——匯通南北 崇文...
    原標題: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襄陽古城——匯通南北 崇文尚義》在襄陽舉行開機儀式   12月10日上午,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襄陽古城—
  • 居然之家·居然樂屋入駐龍城國際,共築城市新地標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智能家居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並悄悄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消費習慣,而居然之家·居然樂屋作為我國高端家居領域的領頭羊,為推動行業快速發展,居然之家·居然樂屋攜手龍城國際,開啟眉山市家居行業新篇章。
  • 「美麗鄉愁」系列歌曲之《夢回大唐 長樂未央》今日上線
    」系列歌曲之《夢回大唐 長樂未央》在各大音樂平臺同時上線。把記憶留住、鄉愁留下,是新時代音樂人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   「說不完華山論劍 西嶽仙掌/道不盡晨鐘暮鼓 周秦漢唐/看不夠驪山晚照 羽衣霓裳/一代代涇渭分明 家國情長。」
  • 日本東京築地市場的小酒館,美食介紹系列之四
    前面介紹了不少在築地市場的壽司店、海鮮井店,今天介紹築地的一家日本小酒館。長生庵這個庵字在日文裡面的意思就是小屋,茅草屋,看店名讓我首先想到的卻是廟。長生庵門頭這家店是個居酒屋,開業已經有48年了,主業是酒館,有100多種當地清酒和其他燒酒,當然也少不了吃食,主食是限量供應的蕎麥麵
  • 《鄉愁》:而未來,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你來這頭,我去那頭!
    在三千年前,鄉愁是《詩經》裡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兩千年前,鄉愁是古詩十九首裡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在一千年前,鄉愁是李白筆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鄉愁》,對以前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用四個生活中常見又不相干的物件串聯,寄託自身濃烈而又深沉的情感,賦予其豐富蘊藉的內涵。
  • 松下集團牽手JOJI無象良屋,共築良屋居住理念
    JOJI 無象良屋啟動對居住理念的積極探索和全新實踐JOJI 無象良屋的居住理念源自東方傳統的「禪茶一味、和敬清寂」,強調自由與純粹的居住感。在設計上,JOJI 無象良屋融入了極簡主義的生活態度,通過精選材料、優化工序和簡化裝飾三個基本原則,展現稚拙樸素的居住之美,並重新審視了「家」的概念。
  • 《黑相集》系列第三作「灰之屋」公布 2021年推出
    《黑相集》系列第三作「灰之屋」公布 2021年推出 據外媒Gematsu報導,剛剛發售的《黑相集:稀望鎮》遊戲中還包含了本系列第三部
  • 巫山婦兒之聲|請聽~毛鑫林《鄉愁》
    為大力弘揚新時代家庭觀,助力書香巫山家庭建設,巫山縣婦聯以「閱讀新時代,書香潤萬家」為主題,特開通「巫山婦兒之聲」喜馬拉雅官方電臺,以及「巫山婦兒之聲」音頻專欄。與您相約有聲的世界,傳遞聲音的溫暖。第五十八期為您帶來的誦讀作品是《鄉愁》。毛鑫林朗誦者簡介大家好,我是來自實驗小學四年級2班的毛鑫林,我是個活潑可愛的陽光女孩。
  • 何以解「鄉愁」?不妨跟著這本書,來貴州安順鄉愁文化園找答案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這個『黔之腹、滇之喉』的小山城,不止停留在閱讀的記憶裡,而是情景再現,一解心中的鄉愁。」9月26日,「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在安順經開區多彩萬象旅遊城開園。「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正式開園「鄉愁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繼承。」
  • 沁在齊魯民藝中的鄉愁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1500餘件(套)藏品,以山東地區的民藝器具為主,在展現孔孟之鄉農耕文明古貌的同時,也溯源彼時生活圖卷。博山大魚盤四平八穩的八仙桌、四出頭的官帽椅,還有開門設窗、掛匾懸對、日用陳設,各種與飲食相關的餐廚炊具……展覽還原了齊魯大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映襯出農耕文明的祖輩在勞作之餘也努力追求生活的儀式感和美感。
  • 村村向上·沅江|三眼塘村:美麗鄉村讓人記住洞庭鄉愁
    編者按: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近年來,益陽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取得突出成效。
  •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湘西州傳統村落保護紀實
    目前,湘西州共有172 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0年以來,湘西州圍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著力開展了特色民居保護與整治、農村環境綜合連片整治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投入7047萬元,已經打造精品傳統村落15個。越來越多曾經凋敝破敗但有著厚重歷史的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鄉愁的寄託地。
  • 日本東京築地市場,美食介紹系列之二
    前文介紹了築地市場的壽司大和鮨國,今天再介紹兩家築地市場的餐館。鈴富壽司是由豐洲市場金槍魚批發商鈴富家直營的一家江戶前壽司連鎖餐廳,總共有四家店,築地店是總店,還開有新宿伊勢丹店、二子玉川店和大丸東京店。
  • 大倉橋畔的一方小小鄉愁
    大倉橋畔的一方小小鄉愁 2020-06-17 0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遼寧盤錦市大窪區榮興街道,坐落著遠近聞名的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在吸引眾多省內外遊客前來體驗稻作文化、感受遼河口文化的同時,也摸索發展出農村第三產業的新業態:民宿。
  • 定格「記憶深處」:從遙遠鄉愁走入當代空間
    來源:央廣網朦朧模糊的鄉野、線條清晰的城市系列,兩種不同主題、畫風迥異的作品,卻同時出現在一位畫家的個人作品展上。這便是蔣正楊,一位從湘楚大地遠赴他鄉的女孩,一位學習建築設計出身的青年水彩畫家。「故鄉之於我,饋贈的溫暖和力量,一直陪伴著離開它的日子,而每一次歸來又都被熟悉而陌生的山巒樹木、天空河流緊緊擁抱與安慰。」在她的意識裡,鄉愁更多的是用來治療在異鄉的思念。
  • 鄉愁散文: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是每個遊子筆下故事裡泛黃的橋段,即使間隔春秋,山河阻攔,風雨交加,路遙馬遠,那份思念卻在流年裡愈加豐腴起來。多少深情歲月裡,多少次離合聚散後,惆悵在低眉間蜿蜒,我們在一次次轉身裡,被光陰拋遠。
  • .| 「皇家小奶罐」系列寵物食品上市;伊蒂之屋推出多色眼影盤
    (美通社,2019年6月26日上海)   消息來源:皇家寵物食品   消費品   ETUDE HOUSE伊蒂之屋多色眼影盤上市     時尚彩妝品牌ETUDE HOUSE伊蒂之屋為大家帶來全新玩轉色彩多色眼影盤家族成員:命中注定(Best Loved)和濃情玫瑰(Rose Bomb),用「玩」美的眼色更好地「妝」點繽紛夏日。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中國失傳的古代樂器系列(一),築,尺八,箜篌
    (2)演奏技巧:演奏築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築在戰國時代是一種很流行的樂器。(3)文化故事《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 荊軻和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成語:擊築而歌,後人多以「擊築而歌」這個成語,喻指慷慨悲歌或悲歌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