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國,帝王都說以「孝」治天下,但唐太宗李世民卻不同,以「誠、信」治天下!有何不同?
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就是講究做人要忠孝,其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如果在家能夠盡孝父母,那麼他才能對國方盡忠。也就是說以「孝」治天下其實是統治者對百姓的一種統治手段、政治策略。
以「孝」治天下是從秦漢才開始被代統治者大力推行的一種治國方針。認為「孝」是人們最重要的品行,一個人對國家忠不忠心,從他對父母的孝敬就可以看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那他就會對國家忠心,如果在家不孝敬父母,那他對國家就不會忠心。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會忠於國家,那麼只要認真推行孝道,就可以治理好國家和社會。
《孝經·孝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意思就是: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
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僕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
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享受到後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
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但太宗李世民卻不同,李世民是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殺兄屠弟,逼父退位獲得的政權。李世民如何談得上「孝」,如何以「孝」治天下。
如果李世民再以「以孝治天下」的話,不就等於自己在打自己的臉嗎,自己都不孝了還讓別人孝?所以李世民就不能用「以孝治天下」的方針了。
但又不能沒有治國的方針,既然不能用「孝」那就得找到替代品,於是就以「誠、信」作為治國方針。「以孝治天下」目的就是讓下面人對國家忠誠,而「誠、信」兩字也正好符合治國目的,因此選用「誠、信」二字。
《資治通鑑·唐紀》:
民部尚書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踐者,請戶給絹一匹。」上曰:「朕以誠信御下,不欲虛有存恤之名而無其實,戶有大小,豈得雷同給賜乎!」於是計口為率。
意思就是:民部尚書裴矩進言:「對遭受突厥暴虐踐踏的百姓,請求每戶賜給絹帛一匹。」太宗說:「朕以誠、信二字統治下屬,不想徒有撫恤百姓的名聲而沒有實在的東西,每戶中人數多少不等,怎麼能整齊劃一,賞賜都一樣呢?」於是計算人口以它為賞賜的標準。
李世民如何以「誠、信」治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將百姓比作水,國家比作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加大自己對民心的籠絡,對於撫恤遭受突厥暴虐踐踏的百姓,即便每戶中人數多少不等,也要做到公平公正,計算人口為賞賜的標準。
不設嚴刑重法,主張杜絕奢移浪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餘。力求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資治通鑑·唐紀》: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