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施政,為何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其實,他們都是在作秀

2020-12-22 指點江山

泱泱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一直以來都崇尚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對於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流傳下來了眾多孝心動天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帝王:舜,他之所以能成就帝位,靠的就是孝行。

據史料記載,舜在20歲的時候,就因為他的孝行,感動了眾人,聞名於世。30歲的時候,堯走遍各地,尋找賢能、德才兼備的人才。在行走四方之後,群臣都推薦了舜。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並細緻觀察其內在的德行,還給舜建了一個糧倉,分給他了很多隻羊。

舜的後媽和弟弟看到舜一下子有了這麼多好東西,既羨慕又妒忌。於是,他們就和舜的瞎子父親一起密謀,想要加害於舜,但是,幾次都沒能得手。有一次,舜的父親讓舜給自己修一下米倉,等舜到達米倉頂部之後,舜的父親就從低下放火,燒了米倉。

看到火的舜,趕緊用兩個鬥笠支撐著身子跳了下來,才沒有被燒死。後來,舜的父親又讓他去挖井。當舜挖到井底的時候,舜的父親便從上面往井裡填土,還好舜從井底旁邊的洞口逃出,才沒有被活埋。

這期間,舜的弟弟以為舜已經被害死了,便得意洋洋的回到家,跟他爹說:「哥哥這回肯定是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咱們現在可以分一下舜的財產了。」

說完,他竟然走進了哥哥的屋子,想要霸佔他那兩位美貌如花的嫂子。但他進屋後,卻大吃一驚,原來舜正在床邊彈琴。舜的弟弟先是吃驚,之後,有點不好意思。舜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說:「正好,你過來,我有一些事情,需要你來幫我處理一下。」

雖然發生了這麼多不愉快的事情,而且,舜也知道是自己的爹和弟弟要害死自己,但是,他卻像以前一樣,孝敬父母,疼愛弟弟。於是,他的孝道感動了天地,後來,舜到厲山去種地,大象為他犁地,小鳥們幫他鋤草。堯通過多年的觀察,看到了舜的德行,認可了他的為人。

後來,堯選定了舜作為他帝位的繼承人。舜登上皇帝的位置之後,去看望自己的父親,依舊非常恭敬,並將自己的弟弟封為了諸侯。

舜,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他也是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虞氏,歷史上稱之為虞舜。舜帝可以說,是孝道仁德的典範和先驅。這個故事流傳已久,也是第一個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的,關於孝行以及政治婚姻等相關的典型事例。但實際上,這個故事中還是有一些邏輯問題,值得去推敲。

為什麼舜的父親屢次想害自己的親生兒子呢?把兒子殺死他就能那麼高興嗎?然而,舜僅僅依靠兩個鬥笠,就能逃出火災,再有,面對自己父親對自己實施的土埋詭計,舜竟然能從井底逃生,難道舜是因為之前父親對自己有加害之心,所以,起了防備之心,自己提前挖好暗道以備逃生之用嗎?

想來想去,這害人的計量真是不怎麼高明,而且,可以說是漏洞百出。所以,這樣的故事,放在現在,估計沒有人會相信。

除此之外,舜登上帝位之後,去看望自己的父親,不僅非常恭敬,而且,還不計前嫌,封了害過自己的弟弟為諸侯。這樣的皇帝,縱觀中國歷史,也沒有第二個皇帝能夠做到這樣。那麼,這些到底是舜的真實想法和做法,還是故意的作秀行為呢?可以說,這是一個並不太符合邏輯的故事。

那麼,這個故事為什麼還能流傳這麼久,並且,還經久不衰呢?難道這只是為了樹立時代楷模,故意為之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中國,有太多的人,不辭辛勞,不厭其煩地倡導和推動著「孝」。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當今社會,很多東西已經被浮誇的人心所淡忘,使得太多不孝的事情發生。而不孝的行為,直接影響和動搖著社會的安寧與穩定,更加會動搖一國的統治根基。如果不採取一定的措施,一些強有力的辦法,來解決社會存在的這些不孝現象。那麼,社會將更加墮落,更加不穩定,甚至,對於江山社稷可能會產生致命的危害。

所以說,在那個時代,貴為天子,因為自身的榜樣力量,使得其不得不孝,不僅要孝,還要孝的空前絕後,孝到成為楷模。不僅如此,統治者還需要利用強有力的國家統治手段,對社會上的不孝行為進行糾正和打擊,並通過一些典型的不孝案例,進行嚴厲的處罰和制裁,最終,給人們以警示的作用。

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了漢代,「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的要求,使得「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範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並且,自西漢以後,封建孝道並無太大變化。

從孝觀念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孝道歷了從祭祀祖先的宗教倫理到家庭倫理,再到政治倫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孝道觀的內容在不斷蛻變,其中,合理因素愈來愈少、消極因素被引向極端。並且,中國歷來就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所以,為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中央政治的統治,中國的統治者則選擇以「孝」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統治政策。

以至於,歷代君王的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了。

參考資料:

【《竹書紀年》、《史記·五帝本紀》、《二十四孝》】

相關焦點

  • 古代帝王都以孝治天下,為何唯獨李世民不同,以誠、信治天下
    古代治國,帝王都說以「孝」治天下,但唐太宗李世民卻不同,以「誠、信」治天下!有何不同? 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就是講究做人要忠孝,其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如果在家能夠盡孝父母,那麼他才能對國方盡忠。
  • 「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其為何在西方成了反面教材?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很正確,應該說他們遵從了自己的本心。人區別於動物,在於人懂得規範自己的行為,並且有著崇高的德行。能夠以德報怨,能夠包容他人的缺點,這為何被稱之為「美德」,因為人很難做到這一點,人要戰勝自己的私慾,難度之大,相信列位都深有體會。
  • 歷代帝王的年號都有什麼含義
    歷代帝王都以年號彰顯其「受命於天」的使命,年號也宣示了皇帝的治國理念,寄託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的願望 意思是《周易》以象徵天的乾卦為首,王者踐行天道,天下萬國皆得安寧。 隋煬帝取年號為「大業」,語出《周易》:「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王者的仁愛之心,可使其恩澤普施於天下萬物,此稱「盛德大業」。 唐代幾乎每任帝王的年號也都與《周易》有關。
  • 歷代帝王之最
    帝王平均壽命最短的,是北朝時的北周,平均每帝僅享年22歲,北周是宇文家的江山,幾位皇帝都是年輕的時候就死亡了,其中有三個都是被宇文護殺掉,他們年齡也都不大。
  • 帝王之術:最會作秀的光武帝,哥哥被殺,不哭!感動敵人熱淚盈眶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影響頗大的一個帝王,也是最會作秀的一位皇帝。現將光武帝劉秀的作秀之術,作如下略述,以饗讀者。一,本胸懷大志,卻裝著喜歡種地。光武帝劉秀九歲時,父親去世,後由叔父撫養長大,所以,從小就品嘗到了寄人籬下之苦。生活在失去父愛的屋簷下,劉秀為了生存,只能硬著頭皮將叔父家裡的所有農活一人攬下。
  • 穿越千年,又見「三皇五帝」,一文讀懂明清為何建歷代帝王廟?
    原先各部族的宗神也上升為華夏子孫共同奉祀的「上帝神王」,並且產生了太昊、炎帝、少昊、顓頊、黃帝等為天下所共祀的「三皇五帝」。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吸納六國禮儀,並擇其中較好者而用之。漢代建立後,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但也大都因循秦制。《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記載,「自秦而下,廢而不講者有千年。隋始制為常祀,各廟所都。」
  •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前段時間維修,剛剛開放。說起來跟這裡也有點緣分,小學到中學期間住在錦什坊街,經常從此門前經過。正門後面的景德門。左(西)邊跨院是關帝廟,右邊是神廚、宰牲亭等。這是帝王廟的平面圖,實際只有兩進。東邊的鐘樓,西邊則沒有對應的鼓樓。
  • 龍袍是古代帝王的象徵,為何到了宋朝,龍袍上的龍紋被去掉了?
    既然是作為古代帝王的象徵,這又是為何? 而到了隋文帝期間,並不打算按照相生相剋的原理,他認為「土」象徵著天下,因此以土為德,穿著黃色龍袍。並且讓唐朝沿用。 然而到了宋代,情況又發生了改變,宋朝以火德為主,故而龍袍顯示紅色,但是從過去帝王的畫中,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宋朝皇帝的衣服,明顯樸素很多,而在電視劇裡,如果將宋高宗等人從龍椅上拎起來
  • 被魔化的兩位帝王,功績堪稱偉大,世人卻只記其惡,以致被罵至今
    如果我說這兩位帝王的的荒淫惡行是被後世有意刻妖魔化,有些根本經不起考驗,他們的貢獻遠遠大於他們所犯的錯,你會相信嗎?不相信,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全面的他們是什麼樣。隋煬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很多電視劇中演繹的他都是荒淫無道的昏君。
  • 天下第一碑:立起來高達78米,總重3萬噸,為何建造一半停工了
    如此巨大的石碑,是何時開始製造,又是為何中途停工呢?這樣浩大的工程,巨大的石碑建造目的是?原來這個石碑是明朝時期朱棣所建,用來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做孝陵功德碑。但是這座石碑的建造歷史,在明朝史書之中並沒有提到,沒有相關記錄。後來,歷史學家在明朝文學家胡廣的私人日記中找到答案,胡廣在永樂年間擔任翰林學士,後來還當上內閣首輔,所以對這個石碑的由來非常清楚。
  • 沙丘:此地為何應該稱為「滅龍鄉」,歷代帝王都繞道走
    但是歷史上,大多數皇帝都不會有事沒事兒去這裡逛逛,就算是有,也會遭到群臣反對,原因就是曾經有三位倒黴君王都與此地有關。第一位,主角是有名的「商紂王」。歷朝史官對紂王的評價非常不堪,可以說是反派角色代表人物,經常立個靶子就打他。
  • 沒有雄才大略為何評價很高?其實宋仁宗想不仁都難
    但事實上,這是電視劇對男主角的拔高,歷史上的宋仁宗要更庸常一點,是一位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著普通人的缺點,比如有點迷戀美色,尚美人其實是他在太妃、大臣的壓力下,無可奈何送出宮的。也就是說,真實的宋仁宗其實並沒有那麼英明神武。但這麼一位缺點明顯、似乎還碌碌無為的君主,歷代士大夫對他的評價卻是很高的。
  • 明清為何修建歷代帝王廟?只為建立跨宗族跨民族的全新祭祀體系
    原先各部族的宗神也上升為華夏子孫共同奉祀的「上帝神王」,並且產生了太昊、炎帝、少昊、顓頊、黃帝等為天下所共祀的「三皇五帝」。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吸納六國禮儀,並擇其中較好者而用之。漢代建立後,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但也大都因循秦制。《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記載,「自秦而下,廢而不講者有千年。隋始制為常祀,各廟所都。」
  • 漢朝皇帝的諡號大多用「孝某帝」,到了劉秀為何用「光武帝」呢?
    漢朝皇帝諡號中大多都帶有一個孝字,叫「漢孝某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應該叫「漢孝武帝」,因為漢朝國策是「以孝治天下」,因此加孝字是一種榮耀的表現。
  • 春秋戰國幕後的四大奇人 歷代帝王都不將國都設在南方是因為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秋戰國幕後的四大奇人 歷代帝王都不將國都設在南方是因為什麼? 說道奇人就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鬼谷子了,做為中國歷史上 神秘色彩的人物,被後世人譽為千古奇人。鬼谷子精通於縱橫之術,一生教育出500多位徒弟。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從黃帝開始,提倡種植農業,提高人口數量,為了讓女子早結婚,多生子,很有可能從這個時候就推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觀念。如果女子成天跟男人一樣讀書玩墨,或者習武打仗,那麼誰來生孩子,男的他也生不了啊。從古代帝王和高官顯貴人家來看,他們的妻子更多,在高階層是為了家業發展的需要。
  • 毛主席對歷代開國皇帝都很推崇,但對李淵,只說了五個字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李淵】毛主席一生喜歡讀歷史,對歷代帝王也有過不少精準的評價,尤其對於歷代開國皇帝,毛主席一般都比較推崇,比如評價秦始皇:「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還比如評價劉邦:「是封建社會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但是,對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李淵,毛主席卻評價不算高,只說過一句話:「遇事無斷制。」
  • 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的地方,泰山岱廟
    岱廟是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的地方,史料記唐以前規模就很大了,經過歷代的修建,發展成今天大規模。總面積為九萬六千四百三十九平方。帝王求於天,大約是國泰民安長生不死之列,民求於天一定是不受壓迫,平安順遂。若我自己求於天,應是來生於樹枝尖上的樹葉,在蛇蟲還未爬上去的時候就被風吹落。
  • 古代帝王們,為何個個都奇醜無比?這些「缺陷」都成了成功的標準
    現今,有人說朱元璋為何那麼難看,都是因為後人的醜化。在最經典的一張畫像中,朱元璋的整張臉長(cháng)的似乎拐了個彎。再去翻翻史書,似乎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有幾人見過天子的真容?即使官家有史書記載,也只會用符合傳統文化的字眼來掩飾一些不足。
  • 南懷瑾先生:歷代帝王或多或少,都有心理變態或心理病態的
    齊宣王見了孟子以後,開始就問:在春秋時代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曾經先後稱霸於天下,他們是怎樣能夠做到天下的盟主?這其中的道理,你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孟子的答覆,可並沒有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理由何在,因為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一系的學生,一生都遵奉孔子的學說,所以他站在自己的學術立場上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