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戰前蓄勢戰後鬆弛,中途島之戰的這個月,日美雙方損失的都很小,當然,這裡說的是除了中途島之戰本身。
整個六月份,美軍只19日在阿留申群島擱淺損失一艘老潛艇S-27 (SS-132),42名艦員無一傷亡。日軍只25日損失一艘驅逐艦山風號,但跟美軍剛好相反:226名艦員無一倖存。
擊沉山風號的不是別人,正是潛艇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168))。如果對這潛艇沒啥印象的話(比如俺,俺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核潛艇),那麼,麥克拉斯基是看著嵐號驅逐艦的航向才發現了日軍主力從而獲得中途島大勝,而嵐號落在後面是因為反潛,她反的,就是這鸚鵡螺號。
此外,中途島一戰日軍抓獲並謀殺三名戰俘,其中一名就是被殺死在嵐號驅逐艦上。不過艦長比較幸運,沒被絞死。
這裡就看看鸚鵡螺號的來龍去脈吧。
1799年,馬裡蘭州的船廠開工造了個雙桅的木頭商船,長度27米排水量188噸。1803年美國海軍買下來裝12門小炮成了戰艦命名為鸚鵡螺號,這是美國的第一艘鸚鵡螺號。1812年英美戰爭中,這船被英國俘虜成了英艦.
1838年下水的第二艘鸚鵡螺號更小一點,長度只有23米排水量估計就150噸,不是戰艦而是測量船。21年的役齡中,她大部分時間屬於商務部,只在海軍呆了4年。
第三艘就是這節的SS-168鸚鵡螺號。
1927年開工的時候,這潛艇不叫鸚鵡螺,舷號也不是SS-168,叫V-6(SF-9)。入役一年之後的1931年,才有了名字也改了舷號。
排水量是水面2770噸水下4000噸,比日本帝國帶戰機的伊15型更大,但速度卻更慢。原因是美國當時已經把日本帝國當成了假想敵,那麼就需要長航程越洋去布雷封鎖,速度不講究。
所以,雖然只有17.4節的水面速度,但最高航程去到46000公裡-------能繞地球一圈;備40顆水雷;兩門6寸/152mm甲板炮已經是輕巡洋艦的級別,為的也是能獨立行動,對抗4~5寸炮的驅逐艦。
而且這潛艇的製造廠很特別,不是在傳統的東海岸而是在西海岸,加州的馬累島(Mare)海軍船廠。這船廠成立於1854年,是海軍在西海岸的第一個廠,而鸚鵡螺號是這廠生產的第一艘潛艇。
之後隨著作戰技術、思想的進步,鸚鵡螺號於1941年7月回母廠改裝。主要的改動包括發動機、空調、無線電系統,去掉了水雷發射管,甲板上加了20mm防空炮跟機槍,還加了10枚左右的水雷。
改裝完畢,已經是1942年4月。
5月24日,在艦長William H. Brockman, Jr.的指揮下鸚鵡螺號開始第一次戰時巡邏。跟普通巡邏時無目的地尋找日艦/貨船不同,這次,在中途島附近巡邏的鸚鵡螺號目標明確:等待日軍主力。
6月4日早上將近8點,正處在自己巡邏區北部的鸚鵡螺號發現了天邊的桅杆,幾乎與此同時,自己也被空中擔任護衛的零戰發現。在零戰的掃射之下,鸚鵡螺號下潛。
這時,美軍航母的戰機均已升空。
幾分鐘後再浮起來,潛艇看到的是霧島號跟長良號巡洋艦。擔任警戒的日機再次發現了這潛艇,再次掃射扔炸彈,驅逐艦也跑過來反潛,鸚鵡螺號下潛溜走。
8點半不到,這潛艇又浮了起來伸出潛望鏡,發現自己居然處在日艦編隊中間。射向長良號(霧島?)的兩魚雷一枚啞火沒射出去,一枚射失;霧島開火攻擊潛艇,同樣沒打中。面對衝過來的驅逐艦,鸚鵡螺號再次下潛。
這時,日軍艦隊改變了航向。
將近9點,鸚鵡螺號又浮起來望了兩次,然後又被那驅逐艦攻擊,只好再次下潛。這日艦耐心不錯,跟潛艇糾纏到大約9點半。
這就是嵐號。
之後,嵐號極速北行要追上主力艦隊,身後長長的尾跡就像一支指向主力的箭頭。這箭頭被麥克拉斯基等人看到,而且時間正巧,終於成就了美軍的中途島大勝。
將近10點,潛艇再度浮起,可海面上是空落落的啥也沒有。將近1點時,鸚鵡螺號看到了加賀-------渾身是火的航母。2點左右,潛艇在2700米的距離上發射了4枚魚雷,1枚未能射出2枚差的老遠但第4枚正正擊中,可沒爆,魚雷斷成兩截。不過,爆不爆已經不重要了。
雙方收兵之後,嵐號撈起了約克城號的飛行員Wesley Osmus,訊問之後,日軍才知道美軍實力。關於戰俘,艦長渡邊保正(Watanabe Yasumasa)給南雲的報告是「死於6月6日,海葬」。
戰後根據目擊者的描述,Wesley Osmus是被帶到艦尾,用消防斧砸在頸後再推下海的。怒火中燒的美國人拿著絞索找渡邊保正時,才發現已經晚了,渡邊在1943年沼風號沉沒時死亡,不過他不是艦長,是第一驅逐艦隊的隊長。其實不管是誰,在那艦上都得死,因為那也是無人生還的一擊。
大戰結束鸚鵡螺號沒回港,只在中途島加油後繼續往日本本土狩獵。25日,在橫須賀外海110公裡處擊沉了1700噸的驅逐艦山風號,日艦226名艦員無人生還。
鸚鵡螺號之後戰果寥寥,因為她夠大,往往作為運輸潛艇使用,比如1942年8月的突襲馬金島。戰後,這潛艇被拆掉當廢鐵回收了。
1954年下水的第一艘核潛艇SSN-571也叫鸚鵡螺號,但跟這幾艘都沒關係,名字來源是1870年的《海底兩萬裡》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