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永遠水下作戰的科幻武器:1954年1月21日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

2020-12-16 薩沙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可以永遠在水下作戰的科幻武器:1954年1月21日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

1954年1月21日: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康乃狄克州新倫敦縣下水。

鸚鵡螺號潛艇的名氣很大。

它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著名潛艇。

在這個1866年的故事裡,這艘有超級動力的潛艇從太平洋起航,穿越了幾乎整個地球。

故事結束在挪威海域,潛艇幾乎經過了七個大洋。

這艘鸚鵡螺號利用海水中的鈉進行反應,生成無限的動力,只需要定時上浮換氣而已。

雖然是小說,潛艇的重要軍事意義,人類早就意識到了。

據文獻資料記載,1562年就出現了可在水面和水下航行的船隻。

16世紀的英國數學家威廉·伯恩,在1578年出版的《發明與設計》中就有潛艇設計圖。

17世紀的荷蘭工程師科內利斯·德雷貝爾,於1620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潛艇,它由船槳驅動。

早在中世紀,達文西已經設計過潛艇,只是無法建造出來而已。

一戰中,潛艇就已經成為海軍的重要武器。

在沒有聲吶武器的年代,要想發現潛艇是極其困難的。

一戰中的德國「U53」潛艇艇長漢斯·羅澤,用排水量900噸的小潛艇,擊沉87艘商船,總噸位22.4萬噸,擊傷10艘商船總噸位4.6萬噸,另外還擊沉了美國1艘驅逐艦。

被擊沉的驅逐艦,為雅各布·瓊斯號。

驅逐艦沉沒時,有38名倖存船員在海上呼救。

有騎士風度的艦長羅澤,冒著被周圍敵艦攻擊的危險,浮出水面救助落水者,並向美國設在昆士敦的海軍基地發出了求救信號,報告了沉船地點的詳細坐標。除了救走2名重傷員以外,羅澤把潛艇上攜帶的大部分藥品、淡水和食物留給美國倖存船員,一切安排妥當後才離去。

美國駐歐洲海軍總司令威廉·西姆斯上將後來寫道:羅澤在如此危險的境地還如此彬彬有禮,我們對他心懷崇敬,時至今日,我們仍願意與他握手。

扯遠了。

德國的潛艇戰,一度差點拖垮了英國。

1916年5月德蘭海戰後,德國就認識到可以依靠潛艇打垮英國。

如果德國潛艇能每月擊沉60萬噸位的船隻,花費6個月便可逼迫英國投降。

當時英國需要大量海外運輸來的物資,維持人民的基本生存。

1916年12月份,德國潛艇擊沉了154艘船隻,總噸位48.7萬噸。

照此估算,英國到1917年7月就會 彈盡糧絕!

美國人的參戰救了德國。

1917年5月,美國派遣的24艘驅逐艦抵達英國,作為商船的護航艦隊。

有了這些驅逐艦,英國便從5月24日起實現全面護航制度,遏制住了德國「無限制潛艇戰」攻勢。

整個一戰中,德國潛艇擊沉了5000多艘商船,總噸位超過1200萬噸。

德國也損失了178艘潛艇,死亡水兵5000多人,導致潛艇戰失敗。

到了二戰期間,潛艇更是重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潛艇的攻擊力得到增強,而反潛武器還是比較原始。

於是,在整個二戰期間,美軍潛艇共擊沉日軍1113艘商船,總噸位共計超過532萬噸。

德國潛艇共擊沉2882艘商船,計1440萬噸。

除了襲擊商船以外,各國都有包括航母、戰列艦在內的主力艦被潛艇擊沉。

二戰美軍共損失了11艘航母,其中有3艘就是被日本和德國的潛艇擊沉的。

因為潛艇的作用如此巨大,到了二戰結束以後,各國都開始研究新一代潛艇。

然而,各國很快都意識到一個問題:這些柴電動力潛艇具有非常嚴重的缺陷。它們必須頻繁上浮到海面,啟動柴油發電機進行充電。

此時,就是潛艇最危險的時刻,很容易被發現和擊沉。

此時的反潛手段已經多種多樣,技術也非常先進。新一代反潛巡邏機,可以在廣闊的海面輕易發現浮出來的潛艇。到了最近幾十年,連區區潛望鏡都可以發現。

而潛艇水兵的呼吸其實可以依賴氧氣再生裝置,不需要上浮換氣。

那麼,只要不使用柴油發動機就可以解決潛艇上浮的問題。

所以,早在二戰中物理學家菲力普·艾貝爾森就提出了核潛艇的概念。核潛艇以核能作為動力,根本不需要上浮充電。原則上,只要潛艇水兵能夠忍受,核潛艇就可以無限制在水下作戰,具有極強的作戰你能力。

美國在1951年開始建造核潛艇,到1954年才下水服役。這艘潛艇被命名為鸚鵡螺號。鸚鵡螺號服役以後,曾經在90小時水下航行2200多公裡。鸚鵡螺號的出現,讓傳統的反潛作戰失去了作用。

核潛艇服役以後,原則上它可以永遠在水裡作戰,不需要上浮。

只不過人類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核潛艇巡航時間會保持在2個月以內,最多不能超過70天。目前核潛艇下潛記錄是90天,創造者是中國漢級潛艇。不過,在最後一段時間,漢級潛艇上的官兵幾乎失去作戰能力,一些水兵出現意識模糊現象。

鸚鵡螺號在1980年退役,服役長達26年之久,創造了無數的世界紀錄,還曾參加過古巴飛彈危機的封鎖。

不過,鸚鵡螺號的技術還是比較原始的。

雖然它早在2002年就花費巨資改造成了博物館,但仍然有部分艙室沒有開放,一說這是因為有輻射無法徹底消除。

聲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太平洋海戰之37.1:鸚鵡螺號
    1812年英美戰爭中,這船被英國俘虜成了英艦. 1838年下水的第二艘鸚鵡螺號更小一點,長度只有23米排水量估計就150噸,不是戰艦而是測量船。21年的役齡中,她大部分時間屬於商務部,只在海軍呆了4年。 第三艘就是這節的SS-168鸚鵡螺號。
  • 盤點:世界核潛艇的「首次」
    首艘攻擊型核潛艇——美「鸚鵡螺」號「鸚鵡螺」號核潛艇是為紀念1801年美國人富爾頓建造的鸚鵡螺號潛艇而命名的,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也是第一艘從水下穿越北極的潛艇「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4年1月21日下水,同年9月加入美國海軍序列,1980年3月3日退役。1958年8月3日夜,該艇從冰層下穿越北冰洋後從太平洋駛進大西洋,成為世界上首艘穿越北極的潛艇。該艇全長97.5米,最大寬度8.4米,吃水6.7米,水上排水量3700噸,水下排水量4040噸,最大下潛深度200米,水下最高航速20節,配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8枚魚雷。
  • 世界核潛艇的首次折戟 美國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長尾鯊」級
    1963年4月10日9時17分,科德角以東200海裡威爾金松海溝,美國海軍SSN-593「長尾鯊」號攻擊型核潛艇沉沒,全艇129名官兵隨這艘核潛艇長眠於2560米深的海底,成為世界上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此時距離它交付美國海軍只有1年6個月。
  • 法「梭魚」級核潛艇交付 多技術細節鎖定未來「藍水」作戰
    法「梭魚」級核潛艇交付 多技術細節鎖定未來「藍水」作戰近日,據俄羅斯媒體報導,法國海軍11月初在土倫軍港舉行了「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首艇「絮弗倫」號的交付儀式。之後,這艘核潛艇將進行一系列海試,預計在2021年左右正式服役。
  • 兵韜志略|俄最新攻擊型核潛艇下水,與美戰略競爭繼續升級
    「新西伯利亞」號潛艇下水俄核潛艇力量:美海軍的最大噩夢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大國越來越重視淺水海區作戰,在俄羅斯近海活動頻率開始明顯增加,使得後者深感安全威脅加大。根據《2020年國家軍備計劃》,俄軍目前已下水和在建的亞森級潛艇有6艘,分別為「喀山」號、「新西伯利亞」號、「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彼爾姆」號和「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未來還計劃在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分別列裝4艘「亞森」級攻擊核潛艇和4艘「北風之神」級核戰略潛艇,組成新一代水下主力艦隊,這無疑會極大提高俄羅斯海軍的威懾力。
  • 核動力潛艇的發展歷史、分類和各國核潛艇數量一覽
    其次是航速(尤其是在水下)過慢。傳統潛艇依靠電動馬達輸出的動力從水面下追隨高速航行的水面船艦幾乎不可能,即使浮出水面以柴油引擎輸出動力,也只能勉強追上航速較慢的水面船艦,而且這樣一來潛艇在海水保護下潛伏作戰的優勢也不復存在。因此,為了擴大潛艇的戰術價值,大幅提高海面下持續操作時間,研發替代動力來源一直是潛艇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 揭秘「天蠍號」潛艇沉沒事件,消失在大西洋之前,曾遭遇蘇聯艦隊
    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自從在1954年9月30日完成服役之後,核潛艇變成了各個國家的戰略武器系統幾乎在每一次的戰爭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核潛艇也經常發生相撞、失火等事故不過很多國家都選擇將這樣的事情隱藏起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核潛艇曾經發生過的事故。
  • 義大利海軍:夭折的1030號項目,攻擊型核潛艇計劃
    1954年9月30日,當美國海軍「鸚鵡螺」號攻擊型核潛艇服役,且啟動了戰略飛彈核潛艇的研發設計工作時,強烈地刺激並推動了義大利海軍的艦艇研究計劃。義大利軍方考試探討如何建立一支可靠的潛艇部隊,爭議的焦點在於發展常規柴電潛艇還是核潛艇,當時,塔蘭託一家私營船廠完成了1艘單殼體潛艇,潛航排水量1400噸,能搭載4具533mm魚雷發射管,2組電機驅動1根4葉螺旋槳,命名為「古列爾莫·馬可尼」號首個結構部件-耐壓艇體環形件。
  • 俄「特種」核潛艇將下水,搭載「末日魚雷」,開創全新核打擊方式
    根據俄羅斯塔斯社的最新報導,俄羅斯海軍新一代09851型特種核潛艇首艦「哈巴羅夫斯克」號預計將在今年6月正式下水。據悉,09851型特種核潛艇是在俄羅斯現役最強的「北風之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基礎上改進而成。特別是在武器配備方面,它將可以發射目前全球唯一一款戰略核魚雷「波塞冬」。這款被譽為「末日魚雷」的「波塞冬」具備超大航程和上百節的航速優勢,將進一步提升俄羅斯的戰略核打擊實力。
  • 差距太大了,美國海軍第21艘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即將下水
    比起10個核航母戰鬥群,美國海軍水下戰力的強大,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據美國造船巨頭——亨廷頓-英格爾斯造船廠對外披露,9月12日,美國海軍訂購的第21艘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蒙大拿」號(SSN-794)當天舉行洗禮儀式,其建造工程已完成大半,預計會在近期下水。
  • 韓國年內將首射潛射彈道飛彈,專家:朝韓水下核競賽針鋒相對
    朝鮮首次公開正在研發核潛艇的消息後沒幾天,韓國進行了「回應」:韓國年內將首次試射潛射彈道飛彈,頗有暗中較勁的意思。據韓聯社報導,韓國軍方消息人士1月13日透露,配備於韓軍3000噸級潛艇的自主研發潛射彈道飛彈(SLBM)去年成功完成地面發射試驗,計劃今年進行水下發射試驗。準備下水的「島山安昌浩」級潛艇。
  • 美國核潛艇的發展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 鸚鵡螺號核潛艇是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 ,也是第一艘從水下穿越北極的潛艇。 鸚鵡螺號核潛艇是核潛艇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是現代潛艇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裡程碑。
  • 美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近海「水下殺手」需警惕
    第18艘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德拉瓦」號下水當地時間4日,美國海軍第18艘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德拉瓦」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漢普頓錨地舉行服役儀式。美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稱,該艇的加入,將增強美軍潛艇艦隊的水下作戰優勢。
  • 第19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艇服役,本月交付2艘,美國海軍的水下重器
    雖然美國的航母戰力大為折損,但需要看到的是,他們的水下戰力還在快速上升,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今年4月以來,美國兩大核潛艇造船廠向美國海軍交付了第18和第19艘「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4月17日,美國通用動力電船公司向美國海軍交付了第19艘「維吉尼亞」級——「佛蒙特」號(SSN-792),它是10艘Block4批次的「維吉尼亞」級的首艇,於2018年10月下水,經過1年半的舾裝、試航後交付部隊,美國海軍在2014年授予電船公司176億美元的天價合同,購買10艘Block4批次「維吉尼亞」級。
  • 「躺了」足足23年,俄羅斯巨型核潛艇被重啟,威力依舊不可小覷
    根據環球時報援引俄羅斯塔斯社9月25日的報導,俄羅斯艦船製造業的一名消息人士透露,俄羅斯計劃讓949A「奧斯卡」型多用途核潛艇「伊爾庫茨克」號重新加入太平洋艦隊。
  • 中美俄核潛艇下潛時長比較:美國83天,俄46天,中國是多少
    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始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表示能否發明一種在水下航行的船,這個構想後來也是一步步變成了現實,當時在最開始的時候,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讓人們可以潛到水下,親眼看看水下究竟是什麼樣的景象。當潛艇被最終投入戰場時,大家很快發現潛艇具有常規艦艇無法企及的優勢,因為它能夠潛行在水下,所以大海就是它天生的屏障,這讓它能夠完成各種作戰任務。
  • 亞森-M級核潛艇:「俄式猛鯨」撼動大洋
    亞森-M級核潛艇:「俄式猛鯨」撼動大洋■張杰 劉志華冬天的北德文斯克市大雪紛飛,俄羅斯北方造船廠內卻瀰漫著一股暖流。2019年12月25日,俄羅斯885M型亞森-M級「新西伯利亞」號核潛艇在這裡下水。作為新一代攻擊核潛艇,俄羅斯對其寄予厚望。
  • 企業號航空母艦,是美國乃至世界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
    企業號的航母,是美國海軍及世界第一艘核動力的航空母艦。它在1950年開始設計,在1961年11月25日服役。在二戰結束不久,美蘇兩國就開始了「冷戰」,當時美國對「核」的應用是走在蘇聯前面的,在1954年9月30日,美國的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服役震驚全世界。
  • 美國海軍推進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研發,預計2030年完成建造
    文章來源於光明軍事 ,作者何天玉周文斌高辰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軍事」(ID:GM-junshi),原文首發於2020年11月27日,原標題為《美國為何推進這一武器的研發》,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這種模塊的各項性能都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搭載多種型號飛彈,適用範圍更廣。另外,高超音速武器也是新一代潛艇武器的主要方向,這種武器可以對敵方的關鍵目標進行快速打擊,一旦搭載,新型潛艇將同時具備核與常規的雙重進攻性戰略打擊能力,更加具有威懾力。並且無人水下潛航器在近些年發展迅速,將其裝備在潛艇上,可以有效地保障潛艇的航行安全,增強自衛能力,使任務範圍更好的拓展。
  • 蛟龍號曾潛7000米,為何核潛艇只潛幾百米?美國:連人帶艇都沒了
    核潛艇作為戰略級武器的載體常年在深海裡「藏身」,每次補給完畢能在深海裡執行任務長達2-3個月。目前除了聯合國五常還有印度都不同程度上都有配備有核潛艇。自從美國在1954年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以來各大國都把核潛艇作為最後且最重要的戰略威懾給與重視。原因就是佔地球70%的海洋中有更大的戰略部署場地,易於隱藏,打擊威懾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