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用生命照亮了至暗時代,寫下的文字讓善者振奮,惡者喪膽

2020-12-22 蕭硯歌

聞一多把詩人、學者、鬥士三重人格集於一身,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照亮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至暗時刻。

他的雜文猶如從火山口噴射出的巖漿, 以其震徹人間的怒吼動搖舊時代, 以其光芒萬丈的烈焰為新時代催生。

01

聞一多雜文, 內容豐富,既包括社會評論、文藝隨筆、雜感, 也包括一部分講演錄、序跋、以及書信。

從他1916年發表的文言雜文《論振興國學》、《新君子廣義》、《辯質》開始,至生命末期,其間雜文寫作雖時斷時續, 但也為我們留下了包括文言雜文在內的共60餘篇。

其中白話雜文來50多篇,30篇是在1943年後寫成的, 它們也是聞一多雜文最主要的部分。

聞一多雜文的思想和眼光, 縱貫古今歷史, 橫及政治、教育、文藝、軍事等諸多社會現實, 組成了一個較長的時序結構和較寬的空間結構。

正是在這時空交叉、縱橫伸延的結構,讓他的雜文具有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文藝的社會使命、解剖自我、揭露時弊等意識。

聞一多在一系列雜文中深刻反思了儒家思想的危害,告誡人們認清歷史前進的方向,警惕時代開倒車。

他還把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加以比較,指出中國文化「每放一次光,都是受了外來的刺激」,提醒人們注意,要敢於和善於「學習旁人的民族」。

把反思歷史和現實需要結合起來,把中外文化聯繫起來加以審視,顯示了學者的鬥爭藝術和思想家的遠見卓識。

聞一多始終強調文藝要走向人生, 詩人必須為人民而歌唱, 具備強烈的社會使命意識。

在紀念 「三·一八」慘案時,他發表的《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又認為新文學運動應和愛國運動攜起手來,詩人應該將那「愛。自由、愛正義、愛理想的熱血」,「也流在筆尖,流在紙上」。

尤其是在三、四十年代為一些詩歌集所寫的序言和一些文藝雜談中,他熱情讚揚的是那些「有頂真的生活意義」,「象徵搏鬥姿態」,具有反抗精神,能夠鼓舞人民戰鬥的詩,而反對那些以油頭粉面和嬌聲媚態去粉飾生活的詩。

他說文藝家應從個人的圈子走出來,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這些雜文,顯示了聞一多積極參與文藝變革的社會責任感。

聞一多的思想發展走過一條漫長而曲折的路,他的某些雜文,實際上也就是自己心靈歷程的紀實史和不斷進行自我剖析的懺悔錄。

他毫不諱言地承認,自己在抗戰初期也與其他教授一樣,「大家似乎都不談、似乎也不太想政治問題」是很錯誤的,批評「博學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會挑剔小節」,不能像進步青年那樣能識大體。

他嚴厲地自責:

「我們覺悟了我們昨天的那種嚴守中立,不聞不問的超然態度,不是受人欺騙,便是自欺欺人。因為只有我們超然,老爺們才敢放手幹他們卑鄙的勾當。」

當他看到人民的力量,就反覆強調,「假如我們是和人民在一起,我們就有希望了。」他堅信,中國的前途,「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最後勝利是屬於人民的」。類似這些心靈剖白文字,透射出作者的真誠和勇氣。

而在聞一多後期雜文中,他多於揭露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抨擊時弊,激蕩著他強烈的抗爭意識。

抗戰時期,前線兵潰如山倒,大後方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聞一多拍案而起,怒不可遏,以雜文與腐敗當局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他及時戳穿了報紙上宣傳的「我軍愈戰愈強」的謊言,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是在「爭取失敗」。

他痛心於國統區「一部分人為著旁人的剝削,在飢餓中畜牲似地沉默著,另一部分人卻在舒適中興高採烈的粉飾著太平」的可怕現實。

抗戰勝利後,聞一多更是大聲呼籲民主,呼籲和平,與反動統治寸步不讓地進行了抗爭。

《最後一次講演》劇照

當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被特務暗殺後,聞一多面對手槍,作出了雄渾的《最後的一次講演》,以震憾山河的氣概喊出了「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的錚錚誓言。

這是他最偉大的一篇雜文,卻也是最後一篇。

02

聞一多善於透過事物紛繁複雜的表象, 抓住要害和本質, 作鞭辟入裡的縱深剖析, 使雜文具有一種穿透力的效應。

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他卻能洞幽燭微,舉重若輕,由今及古和由表及裡地去探視它的行蹤,刮它的腸肚。

比如《關於儒·道·土匪》一篇,文章起筆即肯定了一個事實:「中國是生著病,而且病勢的嚴重,病象的昭著,也許賽過了任何歷史記錄。」

接著借用一位英國人的談話,指出中國人靈魂裡潛藏著的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並從文化上追根索源,探其底蘊,指出儒家是慣於「巧取」的「偷兒」,道家是看去「一無所取,一無所奪」,實際上是「無所不取,無所不奪」的「騙子」,墨家是破壞既定秩序的搗亂分子,它是「上匪」的前身。

聞一多的診斷是:儒墨道的傳統思想就是「中國文化的病」。不過比較起來,「講起窮兇極惡的程度,墨不如儒,儒不如道」;三者之中,儒和道最為狡猾,更容易迷惑人,也最值得警惕。

在對中國文化的病源進行了分析批判之後,作者又把筆鋒轉到了針對現實,指出如今反動統治者一一這些新的偷兒和騙子,打著儒道的旗幟,「天天剿匪」,實際在做著殘害人民的勾當。

文章批判儒道思想,抓住了它們維護歷代反動統治階級利益的實質;針對現實,又巧妙地揭露了反動派天天鼓吹所謂「剿匪」的要害。

聞一多看問題洞若觀火,分析事物力透紙背,使文章具有很強的穿刺力。

他還利用批判對象的心態邏輯進行駁斥,以無可辯駁的道理壓住對手,使文章產生一種震懾力的效應。

比如《愈戰愈強》是聞一多根據報紙的一則自欺欺人的報導,寫成的評論文字。

作者以「豁出去了」、「跟你拼了」的態度,要和「自己諱言失敗,同時也禁止旁人言失敗」的反動派「算帳」。

其算帳方式是抓住對方的「聞敗則餒」、「聞勝則驕」一一即只能告老百姓以「樂觀」消息,不能示人以失敗真相的邏輯進行批駁。

文章說:

「你既把我們當作聞敗則餒的人,那你洩露了許多樂觀的消息,難道又不怕我們驕起來嗎?明知驕是抗戰的雞毒,而偏要用『愈戰愈強』來灌溉我們的驕,那你又是何居心?依據你自己的邏輯,你這就是漢奸行為,因此你是出賣了你的祖國,你又曉得嗎?」

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把雄辯的道理化成了連珠炮似的詰問,使對方理屈詞窮,毫無辯解餘地。

同時,聞一多還經常結合具體事例,以確鑿的證據、周密細緻的分析,充分剖析時事的真相,以喚起人們的思索,使文章產生一種鼓動效應。這種手法在聞一多的講演稿中用得最多。

在名為《組織民眾與保衛大西南》講演中,聞一多講演一開始,就沉痛地列舉正面戰場節節潰退,連連失地,以致大西南後方也受著威脅的具體事例,把嚴重的時局擺在人們的面前,引起大家思考。

接著,他一方面指斥了涎著臉皮要無賴的流氓相,一方面又引導人民認清自身的責任與力量。他分析道:

「國家是人人自己的國家,身家性命是人人自己的身家性命」,國民黨政府是靠不住的,「最可靠的還是我們人民自己。」

對於昆明的前途,他又設想了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是敵人不來,第二種是來了被人民打敗,第三種是不幸我們失敗了退出昆明。他告誡人們,應該準備第二種甚至是第三種可能的局面:「從黑暗中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光明來」。

雖然「這是一個夢」, 但這是「 一個美夢」; 如果不願意實現這個夢,那另一個等著人們的, 便是「 一個惡夢」對於「惡夢」的結局,他又細緻分析了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當「順民」的屈辱的路,一條是當「難民」的悲慘的路。

聞一多號召人們不要選擇這兩條路,而要組織起米,下定決心,走抗戰到底的路……

雖是一篇講演詞,卻有事實,有分析,有論證,條分縷析,深入淺出,頭頭是道。文章貫穿著周密的思考,充滿著戰鬥的渴望,便聞者興起,血液沸騰,力足以振人,氣足以奪人。

03

思維過程的情感化,是聞一多雜文創作的最大特點。聞一多雜文不但具有精闢透徹的說理,更帶著詩人般濃烈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形象性。他的理性評價總是同時滲透著情感,許多時候,甚至連理性評價也情感化了。

聞一多雜文濃烈的抒情,表現在一些評論詩歌的文章中。因評論的對象是詩歌,評論本身也籠罩著一種濃鬱的詩意。

《時代的鼓手》是一篇評論田間詩作的文章。聞一多針對國統區疲睏與衰竭的文藝風氣。特別頌揚了鼓的整肅、莊嚴、雄偉、剛毅,讚揚田間的抗戰詩就具有「鼓的聲律」與「鼓的情緒」。因為它:

「不排解,也不粉飾,不撫慰,也不麻醉,它不是捧著你在幻想中上升的迷魂音樂。它是一片沉著的鼓聲,鼓動你愛,鼓動你恨,鼓動你活著,在這大地上。」

作者呼喚,「當這民族歷史行程的大拐彎中,我們得一股作氣來完成大業。這是一個需要鼓手的時代,讓我們期待著更多的`時代鼓手』的出現。」

整篇文章的寫法如抒情散文,沒有明顯的推理、判斷、論證過程,但邏輯思考卻不著痕跡地暗融在激情抒發中。

聞一多的更多雜文,是有較明顯的邏輯推理、判斷的,但情與理仍然高度融合,絕非枯燥的哲學論證方式,同樣具有強大的感人力量。

這類雜文的寫情方式,大致有「從容自如地揮灑」與「奔騰激蕩的宣洩」兩種方式。

他在向同事、朋友、青年學生闡述某一種見解,抒發某一種感想時,常用前一種方式。他寫《文學的歷史動向》、《八年的回憶與感想》、《五四斷想》等文章時,採用了款款而談,娓娓道來的手法。

他骨子裡蘊含著蔥鬱的情愫,外表上卻較為平靜和緩;鮮明的愛憎滲透在敘事、說理之中,使得文章並無大波大瀾的劇烈起伏。

比如《五四斷想》這篇頗具詩趣的短小文字:

「舊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一一這是演化。新的已經來到,舊的還不肯退去,新的急了,把舊的擠掉一一這是革命。」

全文圍繞著「演化」與「革命」的區別,聯繫「新」與「舊」、「青年」與「老年」、「變」與「亂」、「跟」與「擠」等諸多問題,對照著行文,自如地揮寫。

得出的結論是:

「變是悠悠的演化,亂是擠來擠去的革命。若要不亂擠,就只得悠悠的變。若是該變而不變,那只有擠得你變了。」

文章中的情感濃鬱,哲理深刻,抒情與說理融合得十分自然。行文的筆調舒緩,內在的骨力卻是非常勁健,柔與剛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反觀「奔騰激蕩」的抒情方式,多用在直接面斥假醜惡、放聲向人民吶喊的時候。

作者胸中的激情不吐不快,常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一任其奔迸跳躍而出。有時,文章一開頭,作者便出其胸中所憤,以感情的烈火炙人。

如《獸·人·鬼》的開篇:

「劊子手們的這次傑作,我們不忍再描述了,其殘酷的程度,我們無以名之,只好名之曰獸行,或超獸行。但既認清了是獸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類的道理和它費口舌了。甚至用人類的義憤和它生氣,也是多餘的。」

對特務們「一二一」屠殺群眾的憤慨之情、鄙薄之情,溢於言表。

有時,文章的開頭則是儘量按捺住情感,不太多露聲色,到感情實在控制不住時,堤岸一旦衝開,狂濤怒浪便呼嘯而來。

如《從宗教論中西風格》一文, 前半部分都是分析論證宗教的產生、宗教的作用, 情感的潛流蘊藏在縱橫議論之中; 到後半部分, 突然轉為激昂:

「中西風格的比較, 你拿什麼跟人家比? 你配? 儘管有你那一套美麗的名詞, 還是掩不住那渺小、平庸、怯儒、虛偽, 掩不住你的小算盤, 你的偷偷摸摸, 自私自利和一切的醜態。你的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和你古聖先賢的什麼哲學, 只會令人作嘔, 我都看透了!」

痛快淋漓地嘲諷了腐朽發黴的封建文化, 也毫不掩飾地把批判矛頭對準了尊孔復古思潮。

然而無論哪一種方式,他的抒情總是和敘事、議論水乳交融,難解難分。人們讀後,既了解到一種道理,一種觀點,又感受到作者心靈的顫動,被他的熱情所感染,所激動,久久難以忘懷

聞一多雜文創作的另一個特點,是思維過程的形象化趨向。作家不是一般地借形象來說理,借形象來抒情,而是自覺地運用形象來作為思考問題和表述見解的符號或載體。

形象是貫穿在其作品內部結構中的有機血肉,而形象化的思考離不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恰好,聞一多的聯想力之強令人欽佩的,甚至連一件最平凡的小事,都能觸發他的聯想,寫出一篇既緣於題材又超越題材的有力的文字來。

如「龍鳳」,本是一個刊物的名稱,聞一多卻由這兩個字聯想到龍鳳的來歷。他在《龍風》一文中,由遠古神話講到圖騰時期,由圖騰時期講到封建時代,再講到古籍中以龍比老子、鳳比孔子的故事。從而展開形象化的議論:

「龍鳳只是『帝德』與『天威』的標記」,從此打量孔、老,不過是一條「『見首不見尾』的陰謀家一一龍」和一隻「『戴聖嬰仁』的偽君子一一鳳」。「有了主子,就得用著奴才,有了奴才也必然會捧出一個主子……主子的淫威和奴才的惡毒一一暴發戶與破落戶雙重勢力的結合,壓得人民半死不活。」

作者意味深長地提醒人們,要防備「窮兇極惡而詭計多端的蛇和受人豢養,替人幫閒,而終不免被人宰割的雞」;「萬一非給這個民族選定一個象徵性的生物不可,那就還是獅子罷!」

文章就是這樣利用聯想的鏈條,形象化的分析,環環相扣,層層推進,貫通古今,聯類無窮,將古今反動統治者狼狽為奸,摧殘正義的共同本質揭露得一清二楚。

這與《「新中國」給昆明一個耳光罷》一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新中國」本是一個話劇團的名稱, 聞一多說它「真能名副其實的象徵了新中國」,於是順手牽來,給予昆明「當胸一拳,再找上兩個耳光」。

這一耳光是對「充滿了偽善和臭美的頑固知識分子」的抗議,是要讓他們「受點教育」。

由於聯想得巧妙、自然,推理判斷又始終伴隨著可感的形象,使文章別有一種出奇制勝的效果。

作者也善於運用多種手法,把抽象的道理或感情化為具體形象,以有趣的畫面、場景作為結構思維的具體材料,使理性評判在生動的感覺描繪中活撥展開。

反動派昆明駐軍營房門口,曾豎著一塊上寫「頂天立地,繼往開來」八個大字的標語牌,聞一多把這塊標語牌和現實聯繫起來,寫成了一篇絕妙的諷刺文章。

他寫道:

這塊「極盡醜惡之能事的木質構造物闖入了視野,象黑夜裡冷不防跳出一聲充滿殺氣的口令!那東西可把人嚇一跳,再看那八個大字,「我只覺得一陣頭昏眼花」,「象被某種氣味燻得作嘔」一樣。這燻人臭氣「引起的一種惡性發炎的癰疽,浮腫的肌肉開著碗口大的花,那何嘗不也是花花綠綠的絢漫的色彩,其實只是一堆臭膿爛肉!」

作者從視覺、聽覺等生理,心理角度寫來,運用通感、比喻等修辭手法,把這塊標語牌化成了一種審美意象,讀者不難從中體察到反動派色厲內茬的真面目。

有時為了加強形象性,作者還特地新編一則寓言,藉以深入淺出地說明事理。例如為了引導人們認清劊子手的獸性,聞一多便創造了一則寓言故事:

村子附近發現了虎,孩子們憑著一股銳氣和虎搏鬥了一場,結果不少人犧牲了,於是成人們之間便發生了一串分歧的議論一一有的主張「立即發動全村的人去打虎」;有的則認為「趕緊別提打虎了,免得鼓勵孩子們去冒險」;有的還幫虎說話:「虎本無罪,禍是喊打虎的人闖的。

不同的議論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心理。聞一多勸告「善良的人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為虎作張』的鬼」所利用。

借寓言來引譬,用形象來暗示,新鮮而又機智,使文章有了言少意多、發人深省的效果。讀者不但可以領悟道理,還能感受審美的意趣。

有了感情的灌注,有了形象的顯示,聞一多雜文就不是抽象觀念的推衍,不是僵死形式的堆集,而是鮮活的藝術創造物。

聞一多雜文有時表現為奔放激越,潑辣犀利;有時又表現為從容灑脫,凝鍊寫意。

它似一團火,熱烈酣暢,剛健明快,溫暖了人民,灼傷了奸邪,傳達出時代的情緒與韻律,使邪惡者聞之喪膽,良善者聞之振奮,為我們譜寫了一段中國人民對抗黑暗時代廣闊而壯麗的史詩。

相關焦點

  •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談性命雙修的同一性與對立性!
    孔穎達「疏」曰: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性為天所賦予,而命是指一切自然運作與變化的道理。程頤說: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視性命為一體,三代之時,命也含有上帝之命的意思,稱為天命。 上述天命的思想對儒家有深遠的影響;但儒家論贊天命除接受殷周時代天帝之命不可勉強違逆的觀念外,已將討論的重點置於人事用功之上。
  •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從韓國「N號房事件」中窺探人性
    1.既得利益者對處於弱勢經濟地位者的剝削。事件中黑客利用高端技術,以招聘、警察查訪等理由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女性進行威脅、猥褻等行為,這是強者對弱者赤裸的剝削。2.擁有把控人性弱點資源者對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的剝削。
  • 讓「勞模的光輝」照亮生命的舞臺
    「醫術高超,醫德高尚;醫者仁心,善者榜樣;懷親民愛民近民之情愫,行便民利民健民之主張;比肩世界競技臺,鍛造狼隊柔情懷。」這是「山東好人2017十大年度人物」頒獎現場給予劉成霞團隊的頒獎詞,也是劉成霞團隊精神的集中濃縮。為什麼是「狼之隊」?
  • 享讀|聞一多:一位民主鬥士中的藝術家
    而聞一多後來赴美留學選擇西洋美術,成為清華歷史上第一個主修美術專業的學生與此有著很大關係。確認了新詩的方向早在五四之前,便有人提倡用白話文寫作小說與詩歌。但是作為新生事物,它所受到的來自各方面的阻力仍相當大。所幸,聞一多並不守舊,五四運動以後,他明確主張用白話文寫作,寫白話詩歌。
  • 2020|我在現場用文字啜飲時光 見證生命擔使命的大愛無疆
    正如《家是最小國》「頒獎辭」中所說的那樣,「用雙腳丈量三湘四水,用雙眼眺望民生質量和生命尊嚴」,一直以來,作為報告文學作家的韓生學,滿懷激情,深入火熱的時代現場,用一支深情的筆,記錄時代變遷,反映百姓生活,寫下了諸多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和好評。
  • 聞一多擔綱舞美設計
    第一幕,聞一多製作了黃色的舞臺布景,襯託出劇中人物對抗日的忠誠和勇敢。第四幕,聞一多將布景製作成藍色,突出了教授在抗日活動中犧牲的悲壯氣氛。當劇中主人公英勇就義時,觀眾群情激奮,全場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萬歲」等口號……觀眾席上,掌聲雷動,經久不息。1939年2月18日舊曆除夕夜,《祖國》在昆明新滇大戲院公演後,又連續演出了8天,轟動一時。
  • 企業家教練的自我修養:照亮至暗時刻,喚醒企業家內心的英雄
    《企業家教練的自我修養》【基本信息】書名:《企業家教練的自我修養》(照亮至暗時刻,喚醒企業家內心的英雄。100條詞解,100種呼喚方式,張中鋒窮十餘年之功,與企業家一起穿越至暗時刻的心法集成。王佳芬、王振華、劉紹柏、陸雄文、卓福民、張海濛傾情推薦。)
  • 聞一多和《七子之歌》!
    聞一多在到美國留學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學期間心感悲憤,終在1925年將其愛國滿懷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寄愛國、思國之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
  • 從「文學弄臣」到「人民詩人」:聞一多眼中的屈原
    不過聞一多所謂的意義卻有多重,它還包括時人賦予屈原的各種意義,也就是時代對屈原的功利性選擇和象徵性的闡釋,這正是屈原問題追究下來有趣的地方。聞一多認為班固對屈原的批評比較符合實際:「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然而不認同班固的儒家標準,反而覺得莊子的話最適合描述屈原:「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好也。」聞一多的未完稿《真的屈原》 就樹立了這樣一個遭到嫉恨的「不合作主義者」的形象。
  • 陳思和:在至暗時刻,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
    陳思和:在至暗時刻,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 【編者按】曾寫過自傳體小說《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的周勵,即將出版新作《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
  • 七大罪:魔神王被徹底擊敗,光與暗的時代終結,至高神該出場了
    現在光與暗的時代被終結,魔神王的話令人深思,看來至高神應該要出來了,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吧。魔神王開始最後的掙扎,讓十戒依附在大地中,讓自己變成大地怪物形態,七大罪眾人現在準備使出最後的全力,一舉將魔神王幹掉。令人意外的是,魔神王竟然能夠發動「虛無」,將團長等人困住。七大罪在「虛無」的影響下,無法發動自己的攻擊,類似於處在巨大的重力之下。
  • 最適合朗誦的詩文聞一多《太陽吟》
    太陽啊,生命之火底太陽!但是誰不知你是球東半底情熱,——同時又是球西半的智光?太陽啊,也是我家鄉底太陽!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鄉,便認你為家鄉也還得失相償。1922年9月[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湖北省蘄水人,中國現代詩歌格律化理論的最早提倡者,著有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1946年7月15日,他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為民主與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1948年,開明書店編輯出版了《聞一多全集》。
  • 李白:用生命之光照亮黎明前的黑暗
    原標題:李白:用生命之光照亮黎明前的黑暗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人們熟悉的一部經典電影。凡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為主人公李俠的英雄事跡所感動。在極其危險艱苦的條件下,李俠的機智、勇敢和堅毅,給後人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 福士蒼汰主演漫改日劇《DIVER特別臥底組》以法制惡還是以惡制惡
    也可以說在這個世界分為三種人「以善制惡」、「以惡制惡」、「以惡善制惡」,都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可以去看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一九四二》,同樣的災難題材,不同的意義,都在講述人在逆境求存,經歷從絕望到希望,一個是講述了人與天鬥與虎鬥,可以看得出一絲「童真」,一個講述了天災人禍的可怕,人命的低賤,上位者的冷酷,拍出了人物的悲哀,就如同電影
  • 茅盾記述《北歐神話》:冰與火、善與惡、毀滅與重生的神話故事
    馬克思曾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徵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一直以來,北歐神話中的種種元素就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出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奇幻作品當中,而茅盾先生在1929年寫下《北歐神話》,在文學上留下了一部傳世之作,中國人記述的北歐神話故事。
  • 《聞一多詩歌獎獲獎詩人叢書》《新發現詩叢》新書首發
    葉延濱、楊克、傅天琳、金石開、弱水吟,以及聞一多詩歌獎獲獎者、「新發現」學員等100多位詩人到場,共同見證兩套詩集的首發。叢書作者,聞一多詩歌獎獲獎詩人們向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江漢大學圖書館捐贈了叢書。
  • 《荒原》:精神與靈性在暗夜照亮人類前行的旅程
    「他是一位詩人和批評家,融匯了智力與想像、傳統與創新,在一個變革時代,他為世界帶來了新的可能性」(美國總統自由勳章頒獎詞評)。艾略特認為,在詩歌創作中有種「想像的秩序」和「想像的邏輯」,它們不同於常人熟悉的秩序和邏輯,因為詩人省略了起連接作用的環節;讀者應該聽任詩中的意象自行進入他那處於敏感狀態的記憶之中,不必考察那些意象用得是否得當,最終自然會收到很好的鑑賞效果。
  • 她既是疫情「守門人」,又是患者「知心人」,用微光照亮生命之路
    可是,危難關頭,作為醫者,再苦再難也要克服,治病救人是職責所在。疫情造成健康的傷害,也令我們時常對死亡感到恐懼。在發熱門診中,有部分市民產生了恐慌感,夏紅豔在接診過程中感到很心疼。一個月的時間,她的微信裡增加了200多人,全是患者和家屬。
  • 潘肖珏詩集《風中草》發布:她像一株「勁草」,用生命譜寫詩歌
    她寫下這首《風中草》,為自己,也為讀者帶去了振奮的力量。昨天,她的詩集《風中草》發布,並在海文大廈3樓舉行詩歌朗誦研討會。圖說:潘肖珏(左一)在研討會上 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攝潘肖珏的前半生是在教書育人中度過的,她出身漢語言文學專業,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從事公共關係的研究與教學。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性惡》接著稱: 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註:行)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