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南方電網貴州興義供電局輸電五班班長龍福剛,以「被表彰」的角色再次出現在會場。
這一次,已是他二度進京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上一次,是在2018年4月。兩次表彰僅一年之隔。
3年2次進京接受國家級表彰,龍福剛憑什麼?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榮譽無數讓他滿身光環
龍福剛的辦公室,門口掛著兩塊顯眼的牌子,一塊寫著「勞模創新工作室」,另一塊寫著「龍福剛技術能手工作室」。
進到工作室,內部陳設讓人眼前發亮:書架上沒有書,而是擺滿了一本本榮譽證書,目測榮譽證書就有五六十本。
從「技術能手」到「行業道德標兵」,再到「五一勞動獎章」「貴州工匠」……公司的、省級的、國家級的,各種榮譽應有盡有。
7個書架5個擺滿榮譽證書,1個擺滿專利證書,還有一個空著的,龍福剛說,那個等著擺放未來的證書。
龍福剛軍人出身,從部隊退伍後,1998年進入興義供電局工作,22年來保持帶電作業「零差錯」「零事故」。因為喜歡創新發明,截至目前已擁有專利16項。也因為他發明創造的產品在工作中得到良好運用,讓他先後獲得貴州省「行業道德標兵」,南方電網公司「技術能手」「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立過二等功,2018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2019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而今再添新譽——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對龍福剛來說,可謂榮譽證書拿到了手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範」,這3項都是一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享有的榮譽,而這3份「大獎」偏偏絕非意外地「砸」在了他的身上,讓他滿身光環。
創新發明是為更好「偷懶」
在龍福剛的辦公室裡,除了滿櫃的榮譽證書,引人眼球的,還有一堆堆他創新發明改造的「新產品」,以及一面新舊對比的照片牆。
「這裡的每一個物件,都是創新發明的產品;每一張照片,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龍福剛用創新發明的故事,來說明他為何榮譽無數。
說起首次發明創造,時間得追溯到2001年。
那年,龍福剛第一次與老前輩一起登上220千伏的高塔上開展絕緣子更換工作。雖是軍人出身,但在數十米的高空作業,龍福剛心裡還是恐懼不已。在荒山野嶺的高空,大風吹得人身體搖晃,還要騰出雙手安裝工具,龍福剛使盡渾身力氣,也沒能完成工作。老師傅不得已親自上陣,但也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完成這項工作。下塔後的老師傅,也是一身的汗。
經此一役,龍福剛回程後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省時省力地完成這項工作。經過多次探索,他到廢鐵回收的地方花了5塊錢買回一塊廢鐵,自己加工發明了承力座。
「別小看這個鐵疙瘩,我當初拿它往塔上一放,換絕緣子的時間就減少了三分之二。」龍福剛得意地介紹自己發明的第一個產品。
此後每逢上塔更換絕緣子,「鐵疙瘩」便成了同事們的必備物件。看著自己的發明成果得到廣發運用,龍福剛在之後的工作中對創新發明一發不可收拾。
當看到同事更換絕緣子時都要帶三把不同的拔銷鉗,不僅重而且頻繁切換,不方便使用還耽誤工作。龍福剛再次思考後,研製出「三合一」通用拔銷鉗。
「省力又方便,一把鉗子就能搞定絕緣子更換時拔除銷子所有問題。」龍福剛拿起他發明的拔銷鉗和以往的三把工具向記者現場對比示範。
龍福剛的工作,是長期帶電檢修作業,每次外出都會是幾名同事一起。作業過程中遇到工具不好用,老同事總是埋怨這也不合理那也不科學,新同事也沒人會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而他就總是喜歡琢磨。
「很多工具其實只需要一點點的改變,就會變得省時省力又實用。」龍福剛說,當他發現TYK卡具因短夾板較薄,受力不均,後卡容易移位變形,安全隱患較大時,他就結合現有資源及材料對卡具進行改進,加厚了短夾板並在中間加了一根受力柱,改進後的新卡具變得更加安全和穩固。但就是這兩處細微的變化,他想了4年。
龍福剛4年努力成功改造的TYK卡具,提高了帶電作業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貴州省總工會節能減排「金點子」一等獎。這一創新成果投入運用後,預計減少電量損失2億度以上,折合經濟價值約1億元。
帶電檢修工作中,更換絕緣子串是經常會碰到的,經歷次數越多體會就越深。
「趴在導線上換絕緣子串,不僅導線硌胸口,還很痛,有時因為風大,電線晃動更加大了工作難度。」龍福剛介紹說,一次他看到同事在塔上呆了兩三個小時都沒能完成工作,最後哭著下塔,這又讓他若有所思。
經過多次實踐,龍福剛發明了多功能摺疊檢修梯,將梯子安裝固定後,可以站著作業,也可以坐著作業,檢修工人再也不用趴著受苦,再也不用在空中晃來晃去。
龍福剛說,摺疊檢修梯的發明,減少了作業難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高空作業的安全風險。該成果於2015年2月7日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目前得已在貴州電網公司系統推廣使用。
承力座、拔銷鉗、TYK卡具、摺疊檢修梯、登杆腳扣……不斷地發明改造的產品得以在工作中很好地運用,龍福剛被同事們稱為「發明家」。
「我之所以搞創新發明,其實就是想在工作中更好地『偷個懶』。發明或者改造一些工具,能夠讓3小時完成的工作變成1小時完成,讓吃力的活變得省力,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
龍福剛坦言,他搞創新發明,初心就是為了更好的「偷懶」。而正是這樣的「偷懶」,提高了工作效率,創造了不菲的經濟價值,也為帶電作業的同行戴上了「安全帽」。
工匠精神需要繼續發揚
穿軍裝時,他保衛國家和人民;換上工裝,他守護萬家燈火明亮。
龍福剛常說:「要走最難的路、登最高的塔,把軍人的『精、氣、神』帶到工作崗位上,要時刻胸懷責任與擔當。」
22年來,龍福剛始終不忘軍人的執著與堅持,始終不忘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巡線時,他主動承擔最難走的路;攀塔時,他搶著攀登最高的塔。
22年來,「服役」在供電崗位,「讓我來,我先上」這句話他說了22年。他說:「始終要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一名退伍軍人,一定要成為一面旗幟。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要不畏前行,爭取最後的勝利。」
22年來,龍福剛自覺投身企業改革發展,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優秀的業績。
在領導和同事眼裡,龍福剛是優秀的供電人;在人民群眾的心中,龍福剛是「光明使者」。
「我搞創新發明,不是為了多少獎項,不是為了多少專利,也不是為了多高的榮譽,而是為了讓每一位外出作業的同事們,能夠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龍福剛說,再高的榮譽,也抵不過同事們的生命安全,他希望自己發明改造的產品,能夠讓更多帶電作業者更加安全地工作。
儘管如今已是一身的光環,但龍福剛仍放不下那熱愛鑽研發明的一腔熱血。龍福剛說,榮譽不會使他停下腳步,未來的路仍需砥礪前行,他將繼續發揚勤奮工作、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發明創造的路上越走越遠。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