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福剛: 創新不斷的「發明家」

2020-12-17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南方電網貴州興義供電局輸電五班班長龍福剛,以「被表彰」的角色再次出現在會場。

這一次,已是他二度進京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上一次,是在2018年4月。兩次表彰僅一年之隔。

3年2次進京接受國家級表彰,龍福剛憑什麼?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榮譽無數讓他滿身光環

龍福剛的辦公室,門口掛著兩塊顯眼的牌子,一塊寫著「勞模創新工作室」,另一塊寫著「龍福剛技術能手工作室」。

進到工作室,內部陳設讓人眼前發亮:書架上沒有書,而是擺滿了一本本榮譽證書,目測榮譽證書就有五六十本。

從「技術能手」到「行業道德標兵」,再到「五一勞動獎章」「貴州工匠」……公司的、省級的、國家級的,各種榮譽應有盡有。

7個書架5個擺滿榮譽證書,1個擺滿專利證書,還有一個空著的,龍福剛說,那個等著擺放未來的證書。

龍福剛軍人出身,從部隊退伍後,1998年進入興義供電局工作,22年來保持帶電作業「零差錯」「零事故」。因為喜歡創新發明,截至目前已擁有專利16項。也因為他發明創造的產品在工作中得到良好運用,讓他先後獲得貴州省「行業道德標兵」,南方電網公司「技術能手」「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立過二等功,2018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2019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而今再添新譽——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對龍福剛來說,可謂榮譽證書拿到了手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範」,這3項都是一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享有的榮譽,而這3份「大獎」偏偏絕非意外地「砸」在了他的身上,讓他滿身光環。

創新發明是為更好「偷懶」

在龍福剛的辦公室裡,除了滿櫃的榮譽證書,引人眼球的,還有一堆堆他創新發明改造的「新產品」,以及一面新舊對比的照片牆。

「這裡的每一個物件,都是創新發明的產品;每一張照片,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龍福剛用創新發明的故事,來說明他為何榮譽無數。

說起首次發明創造,時間得追溯到2001年。

那年,龍福剛第一次與老前輩一起登上220千伏的高塔上開展絕緣子更換工作。雖是軍人出身,但在數十米的高空作業,龍福剛心裡還是恐懼不已。在荒山野嶺的高空,大風吹得人身體搖晃,還要騰出雙手安裝工具,龍福剛使盡渾身力氣,也沒能完成工作。老師傅不得已親自上陣,但也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完成這項工作。下塔後的老師傅,也是一身的汗。

經此一役,龍福剛回程後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省時省力地完成這項工作。經過多次探索,他到廢鐵回收的地方花了5塊錢買回一塊廢鐵,自己加工發明了承力座。

「別小看這個鐵疙瘩,我當初拿它往塔上一放,換絕緣子的時間就減少了三分之二。」龍福剛得意地介紹自己發明的第一個產品。

此後每逢上塔更換絕緣子,「鐵疙瘩」便成了同事們的必備物件。看著自己的發明成果得到廣發運用,龍福剛在之後的工作中對創新發明一發不可收拾。

當看到同事更換絕緣子時都要帶三把不同的拔銷鉗,不僅重而且頻繁切換,不方便使用還耽誤工作。龍福剛再次思考後,研製出「三合一」通用拔銷鉗。

「省力又方便,一把鉗子就能搞定絕緣子更換時拔除銷子所有問題。」龍福剛拿起他發明的拔銷鉗和以往的三把工具向記者現場對比示範。

龍福剛的工作,是長期帶電檢修作業,每次外出都會是幾名同事一起。作業過程中遇到工具不好用,老同事總是埋怨這也不合理那也不科學,新同事也沒人會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而他就總是喜歡琢磨。

「很多工具其實只需要一點點的改變,就會變得省時省力又實用。」龍福剛說,當他發現TYK卡具因短夾板較薄,受力不均,後卡容易移位變形,安全隱患較大時,他就結合現有資源及材料對卡具進行改進,加厚了短夾板並在中間加了一根受力柱,改進後的新卡具變得更加安全和穩固。但就是這兩處細微的變化,他想了4年。

龍福剛4年努力成功改造的TYK卡具,提高了帶電作業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貴州省總工會節能減排「金點子」一等獎。這一創新成果投入運用後,預計減少電量損失2億度以上,折合經濟價值約1億元。

帶電檢修工作中,更換絕緣子串是經常會碰到的,經歷次數越多體會就越深。

「趴在導線上換絕緣子串,不僅導線硌胸口,還很痛,有時因為風大,電線晃動更加大了工作難度。」龍福剛介紹說,一次他看到同事在塔上呆了兩三個小時都沒能完成工作,最後哭著下塔,這又讓他若有所思。

經過多次實踐,龍福剛發明了多功能摺疊檢修梯,將梯子安裝固定後,可以站著作業,也可以坐著作業,檢修工人再也不用趴著受苦,再也不用在空中晃來晃去。

龍福剛說,摺疊檢修梯的發明,減少了作業難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高空作業的安全風險。該成果於2015年2月7日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目前得已在貴州電網公司系統推廣使用。

承力座、拔銷鉗、TYK卡具、摺疊檢修梯、登杆腳扣……不斷地發明改造的產品得以在工作中很好地運用,龍福剛被同事們稱為「發明家」。

「我之所以搞創新發明,其實就是想在工作中更好地『偷個懶』。發明或者改造一些工具,能夠讓3小時完成的工作變成1小時完成,讓吃力的活變得省力,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

龍福剛坦言,他搞創新發明,初心就是為了更好的「偷懶」。而正是這樣的「偷懶」,提高了工作效率,創造了不菲的經濟價值,也為帶電作業的同行戴上了「安全帽」。

工匠精神需要繼續發揚

穿軍裝時,他保衛國家和人民;換上工裝,他守護萬家燈火明亮。

龍福剛常說:「要走最難的路、登最高的塔,把軍人的『精、氣、神』帶到工作崗位上,要時刻胸懷責任與擔當。」

22年來,龍福剛始終不忘軍人的執著與堅持,始終不忘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巡線時,他主動承擔最難走的路;攀塔時,他搶著攀登最高的塔。

22年來,「服役」在供電崗位,「讓我來,我先上」這句話他說了22年。他說:「始終要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一名退伍軍人,一定要成為一面旗幟。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要不畏前行,爭取最後的勝利。」

22年來,龍福剛自覺投身企業改革發展,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優秀的業績。

在領導和同事眼裡,龍福剛是優秀的供電人;在人民群眾的心中,龍福剛是「光明使者」。

「我搞創新發明,不是為了多少獎項,不是為了多少專利,也不是為了多高的榮譽,而是為了讓每一位外出作業的同事們,能夠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龍福剛說,再高的榮譽,也抵不過同事們的生命安全,他希望自己發明改造的產品,能夠讓更多帶電作業者更加安全地工作。

儘管如今已是一身的光環,但龍福剛仍放不下那熱愛鑽研發明的一腔熱血。龍福剛說,榮譽不會使他停下腳步,未來的路仍需砥礪前行,他將繼續發揚勤奮工作、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發明創造的路上越走越遠。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就在剛才,龍福剛在京領到「全國勞動...
    創新發明是為更好「偷懶」在龍福剛的辦公室裡,除了滿櫃的榮譽證書,引人眼球的,還有一堆堆他創新發明改造的「新產品」,以及一面新舊對比的照片牆。「這裡的每一個物件,都是創新發明的產品;每一張照片,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 ...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一級技能專家龍福剛||走最難的路 登最高...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一級技能專家龍福剛||走最難的路 登最高的塔 2020-08-19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技賦能美好生活 「啟迪未來發明家」戴森科技課堂於上海科技館...
    圖:「戴森科技課堂」致力於啟迪下一代發明家   實踐賦能創新,啟迪未來創造力   戴森創始人兼首席工程師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作為設計工程師,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不斷的改進與創新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1983年,在經歷了5年5127個原型測試,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發明了他的第一款無塵袋吸塵器G-force吸塵器,解決了吸塵器由於集塵袋堵塞而導致吸塵效果減弱的問題。這樣的發明家精神,為戴森一系列不可複製的核心科技奠定了基礎。
  • 河南原創動畫《我是發明家》央視首播,帶來了哪些啟示
    根據收視率的實時統計,《我是發明家》位居全國所有頻道欄目第九名。在他們的設想中,這部動畫既要有國際視野又要蘊含創新精神,旨在打造一部讓家長、老師都樂意帶孩子欣賞的動畫片。 此時,《我是發明家》應運而生。「如果說《肥蟲豆豆》是帶著黃河邊泥土味的劇目,那麼,《過山車手羅力》講述的則是關於父愛的故事。
  • 藝術觀察|河南原創動畫《我是發明家》央視首播,帶來了哪些啟示
    與此同時,該劇還在國內外多家電視臺播出,一部動漫「全面開花」、「兩翼齊飛」的現象,並不多見,引人注目。那麼,《我是發明家》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登錄央視少兒頻道背後,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對於河南動漫來說,又有哪些啟示?【喜訊】《我是發明家》央視首播,國內外「兩翼齊飛」盼望著,盼望著,《我是發明家》來了。
  • 大海賊探險物語發明家好用嗎 發明家作用介紹
    18183首頁 大航海探險物語 大海賊探險物語發明家好用嗎 發明家作用介紹 大海賊探險物語發明家好用嗎 發明家作用介紹 來源:大海賊探險物語
  • 吉貝爾在研創新藥物抗抑鬱藥獲歐洲發明專利
    公告稱,本次獲得專利證書的發明專利名稱為氘取代1-[2-(2,4-二甲基-苯硫基)-苯基]哌嗪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及其藥物組合物和用途,為公司在研創新藥物抗抑鬱藥沃替西汀衍生物(JJH201501)在歐洲的授權專利,專利期限為20年,生效國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此前,該化合物專利已在中國和美國獲得授權。
  • 拿手術刀的「發明家」三年獲得6項專利
    就是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楊淑野,也讓他開始了發明之路。於是他借鑑國內外的經驗,結合臨床實驗,不斷總結、改進,從第一代到第五代,耗時兩年多,最終形成了最優的一種。「最開始的需要打100多個孔、一個半小時做一套,到現在只打8個孔、10分鐘就可以做一套。」「使用這個裝置,各種檢查、大小便、翻身、護理都非常方便。」
  • 歷史上一些最著名的發明的真正發明家
    歷史錯誤地把許多發明歸功於錯誤的人。有的被偷了,有的被別人弄得更實用,為他們贏得了榮譽,有的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直到後來才使他們更有用。許多人被認為是一個僱用了真正的發明家的人,就像託馬斯·愛迪生發明的一些物品一樣。
  • 讓創新活力不斷釋放
    隨著《實施意見》的出臺,以及相應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地,陝西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邁出了更加有力的步伐,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湧現出一大批原創成果。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以核心技術為依託,我們在稀有金屬領域布局38家高新技術產業公司。」
  • 是醫生,也是發明家!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是醫生,也是發明家!這家醫院為何誕生如此多醫學「01號」2020年終盤點 | 239項專利授權!一批國內國際醫學首創成果造福患者!文匯報首席記者 唐聞佳是醫生,也是發明家!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記者看到別開生面的一幕:上個月,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迎來5項科技成果與相關企業的集中轉化籤約,授權轉讓協議總金額突破2億元,再創醫院轉化金額新高。這也意味著,來自這群醫生們的發明將駛入向臨床產品轉化的快車道。
  • 神奇的發明玻璃:生於古埃及,發展於古羅馬,傳承創新於歐洲
    雖然說玻璃的發明是古埃及人的功勞,但是古埃及時代的玻璃製品並不能隨心製造,有著固定的形式。說起玻璃發展壯大,具有更大的美學價值則要歸功於古羅馬人的創造,古羅馬人發明了吹制玻璃的工藝,使得玻璃可以隨心製作成不同的樣式。此外古羅馬人的統治擴張和發達的貿易往來將玻璃工藝帶到歐洲的每一寸土地,為玻璃在未來人們生活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打下了基礎。
  • 佛山連續4年承辦發明展覽會,為全國科技創新人才提供佛山舞臺
    展覽與商機並存,科技與扶貧共舞,非遺與創新交融。11月21日,隨著第二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閉幕式舉行,佛山連續第四年承辦的發明展覽會圓滿結束。不過,對佛山和很多參展商來說,展會閉幕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 逃跑吧少年發明家卡組搭配,發明家卡組推薦
    在逃跑吧少年中,玩家們想要獲勝道具卡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逃跑吧少年發明家卡組推薦。【卡組1】迫擊炮+引力場+魔法牆+腎上腺素+巡邏犬卡組解析:這套卡組配合發明家的技能,防守能力極強,並且魔法牆可以克制皮卡操作方法:抓到逃生者就可以使用技能釋放小禁閉室將其鎖住,釋放巡邏犬後,繼續尋找逃生者,如果有人來就利用傳送技能快速傳回
  • 細數世界上「竊取」他人創意,而獲得巨大成功的9位發明家
    從人類誕生的開始,科技就在不斷的創新,特別到了19世紀-20世紀時,湧現了許多的偉大發明家,例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愛迪生和尼古拉·特斯拉,他們都因為了不起的發明,而受到了所有人的頂禮膜拜,不過,這些著名的人物並不是完美無缺,也會有一些問題出現,其中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或許就是他們「竊取」了他人的創意,當然,這裡說的竊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盜竊
  • 科技創新發明方法之列舉法
    奇思妙想玩轉發明一直致力於幫助孩子開發自己的創新思維,挖掘他們全新的創造能力。列舉法是運用發散性思維把問題展開,一一列舉出來,以尋求創造發明的思路。它是一種常用的、比較簡便的小發明技法,可以應用於原有物品或產品的改革,也可以用於新產品的開發,是最基本的選題方法和設計構思方法。
  • 哈工程「發動機燃料噴射技術」獲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新一等獎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導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學院範立雲教授牽頭的「發動機燃料噴射技術」獲評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新一等獎,在第二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的閉幕式上,範立雲教授接過徐冠華院士頒給的獲獎證書。
  • 一鳴食品股份IPO:不斷創新 滿足廣大消費需求
    2002年,「一鳴」在溫州當地開出第一家「真鮮奶吧」開始,在商業模式上的日益成熟和市場接受度的提高下,也於2011年在杭州開出了第一家「一鳴奶吧」,如今,蘇滬浙閩四省市已有一鳴「真鮮奶吧」連鎖店1600多家,並以每年新增200餘家的速度持續發展。 從一鳴食品的招股書中了解到,一鳴食品主要從事新鮮乳品與烘焙食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連鎖經營業務。
  • 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著名發明家
    發明創造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有許多發明是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歷史長河中,有些發明如果要追尋究竟是誰發明的或誰對這項發明作出的貢獻最大,卻是不可能的了。但也有些發明主要依靠個別非常有智慧的人發明出來的。
  • 搞發明、造裝備樣樣拿手!濱州這個拿手術刀的「發明家」也太牛了!
    雖然最初的模型不是一下子就很成熟,但始終有了創新,剩下的不過是完善細節,給患者帶來更高的舒適度。經過多次改良,楊淑野發明的「骨折神器」已經到了第三代,即全部由最常見的PVC水管制作而成,成本極低。「製作一套『骨折神器』需要2米PVC水管,每米4.4元,2個喉箍,每個0.22元,4個尼龍扎帶,每個0.05元,合計9.44元,還不到1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