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我們從新都橋出發,駕車由南往北行駛,沒有在人頭擁擠的力丘河谷停留,直奔目的地塔公寺。
塔公寺
不大一會兒,馬路上橫亙著一個三門洞、明黃琉璃瓦覆頂的牌坊。道路指示牌上用藏文、漢文和拼音(更應該理解為是英文)寫著「塔公鎮」字樣。
塔公,是個藏語音譯詞,「菩薩喜歡」的意思。這個被菩薩喜歡的地方,矗立著一處薩伽派的寺廟——塔公寺。薩迦派的寺廟的圍牆上,都會被塗成紅、白、藍三色,其僧人則會戴紅色的、蓮花狀僧帽,很高、很誇張。不過,他們似乎只在節日裡穿戴如此隆重的服飾。
遠遠看過去,塔公寺內沒有很高的建築。又加上受高原反應的困擾,我們都沒有興趣購票進寺參觀。沿途就是風景,或者我們就在風景中。遵照邵師兄的建議,我們在塔公寺前方公路邊停下來,回頭遠眺塔公寺,也不虛此行。
靠近公路一側,塔公寺高牆下的一條廊道內,安裝著2米多高的粗大經筒,一個接著一個,多得數不清。一群身著藏族服飾的老人,在一位年輕姑娘的帶領下,逆時針方向繞寺行走。每經過一個經筒,他們就伸手抓住經筒上的把手,逆時針方向推一下。
那位姑娘沒有轉動經筒。她頭戴一頂潔白的毛絨筒帽,身穿雪白毛絨短大衣,下穿花裙,右手拿著一個小轉經筒,左手拿著一串綠色的佛珠,邊走邊唱。距離有點遠,我聽不清在唱什麼。那群轉經的老人,身穿黑袍,手拄拐杖;有的戴著頭巾,有的戴著寬簷帽;還有一位打著一把藍色的太陽傘。他們追求精神上的修行,每天那麼專注,那麼虔誠地圍著寺廟走幾圈,實際還有會一個好處:鍛鍊身體,保持健康。
塔公寺是薩迦派的寺廟。藏區人民信仰的主要是藏傳佛教,分五大教派。當然,藏區也有其他的宗教和十幾個小的佛教教派,但都不是主流。五大佛教教派名單如下:
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俗稱「黃教」苯教,俗稱「黑教」對於一般遊客來說,想了解各個教派的區別並不容易,也沒什麼必要。在寺廟外牆的裝飾上,薩迦派獨樹一幟。薩迦寺是教派主寺,圍牆從上往下分為三段,分別塗以紅、白、藍三色,所以被人稱為花教。塔公寺雖是薩迦派寺廟,它的外牆卻是個例外,跟其他教派的寺廟相同。薩迦派的第五世祖八思巴在1260-1276年間,曾經被元朝皇帝忽必烈尊為國師、帝師。八思巴後來返回藏區,完成對藏區的統一管轄。
在僧伽的服飾上,也有一些小區別,如格魯派的法帽是黃色的,帽冠也是黃色的;薩迦派的僧人戴的是黑帽紅冠;噶舉派會穿白色僧裙和白色上衣;寧瑪派會穿紅色僧服,戴紅色雞冠僧帽;苯教僧眾的袈裟襯裡使用的是藍色邊條[i]。
雅拉雪山
我們繼續往前走,塔公寺東面方向有一個露天停車場,周圍一圈都是售賣土特產的簡易店鋪。中國人喜歡旅遊過程中購物,是個眾所周知的毛病。我也不例外,1997年去少林寺旅遊,曾經買回兩把質量低劣的長劍。我暗自跟自己較勁兒,痛下決心:這次旅行,堅決不購物。回頭看,三、五百米之外,兩排白色的小佛塔整整齊齊地立塔公寺的後牆頭上。再遠一點,寺中,金光閃閃的正殿金頂直刺藍天。黛青色的遠山之上,飄來兩朵白雲。
大家的覺悟都很高。隊長邵師兄決定趕快離開這個琳琅滿目、充滿誘惑的市場。他將車駛出停車場,根據路牌指示,往雅拉雪山方向開去。右拐,我們很快就來到一條偏僻的公路。在一片牧場前,師兄決定停下來,遠眺一眼海拔5820米的雅拉神山。
雅拉雪山,也有的稱之為亞拉雪山,但絕對不是雅拉香波山。雅拉雪山,在藏語裡全稱為「夏學雅拉嘎波」,意思是「東方白犛牛山」,海拔5820米,坐落在四川甘孜州康定、道孚和丹巴三縣的交界處。在格薩爾王史詩中,它躋身中國藏區四大神山之列。因其山勢險要,至今無人登頂。在塔公寺後面可以遠眺雅拉雪山秀麗的山峰。
阿駱剛剛嘔吐過,一幅病怏怏的樣子,側著身子,呆呆地看著遠方蓮花狀的雅拉雪山。
經幡和風馬旗
我們進入藏區,經常能在山埡口、河邊、湖邊、山坡、寺廟等處看到幾道長長的繩索,上面掛著五種顏色的小旗幟,勁風獵獵,迎風招展。那就是風馬旗,藏語稱為隆達,隆是風,達是馬,所以稱為風馬旗。每一陣風過,旗幟飄飛,是向天上的贊神、地上的年神和水裡的龍神致意,祈求他們保佑人民幸福安康。
你看到的也可能是經幡,不是風馬旗。從外觀上看,風馬旗和經幡很像,但還是有區別的。理論上講,風馬旗的小旗幟上會印著一匹飛馬,四角印著四種神獸;經幡上則只印著經文,有時只有印著黑字或紅色的白色旗幟。如果沒有印經文,那肯定是風馬旗無疑。風馬旗必定有五種顏色的旗幟,按照藍、白、紅、綠、黃的順序依次排列。
但是,現實中,經常能看到經幡上也印著風馬圖案,風馬旗上也掛著經幡。說它是風馬旗可以,說它是經幡也可以。
我們例行公事地拍攝照片,然後依依不捨地離開。正如網友們所說的那樣,我們幾個實際上是高原小白,大概除邵師兄外,或輕或重都有高原反應,面對風景卻興致索然。
我們就要返程,回到G318國道,駛向下一站:稻城。
[i] 李玉琴《藏傳佛教僧伽服飾釋義》,《西藏研究》,2008年2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