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日本寶曆10年(1760年),北齋出生在江戶本所割下水(現東京墨田區)的一間普通民房裡。本名叫中島時太郎,後來改名叫鐵藏。
他的父親是幕府的御用鏡師,但是家裡並不富裕,不過就像許多出生在平民區的孩子一樣,北齋擁有一個簡單而幸福的童年,當然其中也許會略帶一點苦澀。同時,也同許多成功者一樣,他的童年也被後世的某些好事者,塗上了神話色彩,比如說他6歲就展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云云。但葛飾北齋很早就受到了藝術的「薰陶」卻是事實,只不過不是出自於父母的「望子成龍」式的培養,而是出於生活所迫。
少年時代的他當過租書鋪和印刷所的學徒,從而學過一點雕刻。他正式地接觸藝術,是在19歲那一年。這一年他進入勝川春章門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立志當一名繪師。 勝川春章對這位青年的藝術才能還是很賞識的,以至轉年就準許他以「勝川春朗」為畫號發表作品。
他開始時只是為黃表紙、灑落本之類的小作品配上插圖。在勝川畫室工作的15年間,他的作品並不太多,其風格也大多模仿其師,然而這段經歷,卻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北齋的畫風,在大膽吸收荷蘭風景版畫手法的同時,又繼承日本名勝畫的傳統,細心觀察江戶市民的生活風俗,創造出《狂歌繪本·東都名跡概覽》。《富士三十六景》(1830)則是結合西方手法和日本情趣創立的新樣式代表作。
在這46幅系列作品中,北齋完全通過自己的眼睛,從人們生活的角度觀察自然。日本靈峰富士山的巍峨形象,通過與庶民生活諸相的對比,出人意料的構圖、或瞬間即逝的千姿百態,呈現出令人目眩的豐富表情。
北齋還以日本各地的山川大海為題,創作了其他風景版畫傑作。自然通過北齋的視覺而被把握住本來面目,並與畫中人物互感。他的具有革命意義的表現形式,對當時江戶市民的衝擊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北齋的風景版畫由於其令人耳目一新,而受江戶市民的歡迎。但他對現實奇矯扭曲形態的強烈偏執,卻是超越當時人理解的,只有到現代藝術中才能引起共鳴。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的藝術是超越時代的,是現代藝術之前的現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