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顧名思義是「浮世中的繪畫」,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興起的一種獨特民族特色的藝術。
「浮世」兩個字透露出來的核心思想更像在說:人生短暫無常,應及時行樂。因此70%以上內容是妓畫和伎畫,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
它並不凌駕於生活之上,而是來源於生活與民間,同時也反映著當時的日本文化背景,被形象地比喻為「江戶時代大百科全書」。
表現吉原地區的版畫
1
浮世繪的題材種類
若要細緻分分類還是蠻多的,而主要的無非以下幾種:
一、春畫
春畫作為浮世繪的一個主要環節,受到中國明代春宮畫的影響。浮世繪裡的春畫在描寫現實的同時,又有許多想像的成分。據說浮世繪畫師幾乎人人都是春畫高手。
葛飾北齋的代表作《蛸と海女の圖》
菱川師宣的《拾弐図》の內「衝立の陰」
喜多川歌麿的代表作《歌まくら》
二、美人畫
多以江戶時代的吉原遊女為原型,也就是那個時代的妓女,其中又以花魁為主要繪畫對象。
代表畫師:創始人菱川師宣,以畫作強調對和服的表現力著稱。
菱川師宣的代表作《見返り美人図》
「大首繪」的創始人喜多川歌磨,以纖細高雅的筆觸繪製了許多以頭部為主的美人畫,竭力探究女性內心深處的特有之美。
喜多川歌麿的代表作《寛政三美人》
「錦繪」創始人鈴木春信,致力於錦繪(即彩色版畫)創作,以描繪茶室女侍、售貨女郎和藝妓為多,畫作中的女性身形纖細、體態輕盈,秀美超常,自成風格。
鈴木春信的代表作《雪中相合傘》
鳥居清長,日本六大浮世繪師之一,作為役者繪和美人絵雙方面領先的浮世繪匠師。筆下的美人有著文雅、健康、開朗、華美的風採,符合這一時期的江戶審美需求。
鳥居清長的代表作《雨中湯帰り》
三、役者繪
一般以著名的歌舞伎演員為題材,歌舞伎町是吉原地區除了風月場所以外的另一重要代表場所。
代表畫師:役者繪名門·鳥居派鼻祖鳥居清信,擅畫歌舞伎役者繪和仕女畫。作品多為單色印刷的紅繪和漆繪人物畫,構圖謹嚴,筆法簡勁,人物靈動。
鳥居清信的代表作《牢破的景清》
東洲齋寫樂,役者繪的大師,以簡練的線描誇張地表現對象的個性化特徵,使觀者有更強烈的印象。
東洲齋寫樂的代表作《大谷鬼治》
四、武者繪
以傳說、傳奇、歷史小說中的武士為題材。
代表畫師:歌川派晚期大師歌川國芳,代表作就是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水滸傳》中108個梁山好漢的人物性格,生動地描繪出富有個性的典型人物肖像。
歌川國芳的水滸傳系列之一
五、名所繪
也就是風景畫、山水畫。這一分類畫作最多,影響最大,出現於浮世繪的晚期。
代表畫師:葛飾北齋,這位畫師無所不畫,可謂成就最大。一生創作了三萬餘份作品,傳世的作品眾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數他72歲時創作的《富嶽三十六景》。
葛飾北齋的代表作《神奈川沖浪裏》,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繪之一
歌川廣重,與北齋的生動活潑的作風相反,他的畫用秀麗的筆致及和諧的色彩,表達出籠罩於典雅而充滿詩意的平靜大自然。他出版的《東海道上的五十三個驛站》系列和《名所江戶百景》,是名所繪的名作。
歌川廣重的代表作《東海道上的五十三個驛站》系列之一
此外還有江戶民俗、鬼怪傳說等等。浮世繪題材之豐富,在300餘年的時間裡,浮世繪大師們把人物、鳥獸、戲曲、名所、歷史,以及妖魔鬼怪等江戶時代的那些情慾全部裝進了畫面,成為最能代表日本繪畫的表現形式之一。
葛飾北齋的《百物語》,反映古代藝術中的鬼怪
2
浮世繪工藝
作為繪畫形式的一種藝術,比起手繪的作品,浮世繪其實更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它是由畫家、雕刻師、印刷師、出版商共同的作品。
先由畫師在紙上畫出黑白的線條,然後將畫師所繪畫紙直接覆蓋於木板上開始雕刻。雕刻完畫作的線條後,雕版師需要將木板還給畫師,讓畫師一一標註色彩的填充。最後再印刷。
構圖方面,浮世繪主要由透視、留白與對角線構成。並且時常運用漸變色和對比色,每一種顏色也可以變換出不同層次,展現出豐富的色彩,用得最多的就是紅、白、黑和青。
歌川廣重的《東都名所 駿河町》
取材自民眾的生活習慣與日常風景,再加上獨特的色彩與創意,每幅浮世繪皆具有鮮明的日本風格。
3
浮世繪的影響
它們帶著濃鬱的日本傳統文化印記,十九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其中影響最顯著的就是梵谷和莫奈。
梵谷個人收藏了不少浮世繪作品,並大量臨摹,其中包括溪齋英泉、歌川廣重等浮世繪中後期作品。
左:梵谷《日本情趣:花魁》;右:英泉《花魁》
左:歌川廣重《龜戶梅屋鋪》右:梵谷《日本情趣:梅花》
左:歌川廣重《大橋驟雨》;右:梵谷《雨中大橋》
在《唐吉老爹》肖像的背景上,還能看到的浮世繪臨摹畫。
莫奈也曾極為痴迷浮世繪,家中收藏了250幅日本浮世繪版畫。他還曾讓自己的妻子穿上和服當模特,為此畫了幅油畫肖像。在迷上歌川廣重畫的太鼓橋之後,莫奈又在自家花園乾脆仿了一座日本橋。
《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
上:葛飾北齋《五百羅漢寺榮螺堂》;下:莫奈《聖阿德雷斯的露臺》
上圖: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東海道程ヶ谷》;下圖:莫奈《陽光下的白楊》
另一方面,魯迅也喜歡收藏浮世繪。在1934年1月給日本歌人山本初枝的信中,魯迅曾寫道:
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北齋,現在則是廣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東洲齋寫樂曾備受德國人讚賞,我試圖理解他,讀了二三本書,但最終還是未能理解。
不過,適合中國一般人眼光的,我認為還是北齋,很久以前就想多用些插圖予以介紹,但目前讀書界的這種狀況首先就不行。
況且,中國還沒有欣賞浮世繪的人,我自己的這些浮世繪將來交給誰,現在正在擔心。
像魯迅說的:還是北齋適合中國一般人的眼光。以如今葛飾北齋的作品的影響力來看,其實也不無道理啊。畢竟說到浮世繪,基本都會說到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還有不少人喜歡將其作為明信片和掛畫。
4
欣賞浮世繪
在對浮世繪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之後,知行攝旅行覺得或許更能深入感受浮世繪的魅力。
《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晚年的作品之一,屬於浮世繪中的「名所繪」,為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初版只繪製36景,因為大受好評,所以葛飾北齋仍以《富嶽三十六景》為題再追加10景,最終此系列共有46景。一般俗稱初版的36景為「表富士」,追加的10景為「裡富士」。初版於天保2年(1831年)發行,出版商為西村屋與八。《富嶽三十六景》不僅是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同時也是眾多描繪富士山作品中之翹楚,享有浮世繪版畫最高傑作的美譽。
《神奈川沖浪裏 》自古以來即與同一組版畫中的「凱風快晴」、「山下白雨」並稱為三大傳世名作,更以「GreatWave」之名,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浮世繪。畫面上被梵谷喻為「鷲爪」的驚濤駭浪激起飛沫,即將吞噬小舟。北齋把視點降低,彷佛自己在小舟中隨波翻騰,仰望浪頭及 富士山 ,身歷其境地捕捉住整個場面。將大自然排山倒海的逼人氣勢,抒發得淋漓盡致,其絕妙之處,知行攝旅行感覺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然而這幅珍品,並非一朝一夕寫成,北齋於享和至文化年間(1800年左右)所發表的西洋風格 版畫 中,有過類似的作品,換言之,前後共歷經了三十年漫長歲月,才將這意象逼真的畫面完成。波濤中載浮載沈的小舟,是房總地區(現在的千葉縣)用來運送新鮮魚貨的運輸船。
《凱風快晴》據說在暮夏初秋,當南風吹拂,天空晴朗時, 富士山 的斜坡在陽光下會呈現赤紅色。這是北齋作品中構圖最具抽象感的一幅。
描繪了一艘渡船載著風塵僕僕的下層市民,他們在夕陽西下之時乘船返家。船上是販夫走卒,身心疲頓,風光雖美也無暇領略。伏在船舷的一小乘客,把汗巾放進河水,任水飄浮地玩著。
注意富士山不可撼地居於畫面中心。北齋畫有深意焉。再沒有那幅畫可以更好地概括日本民族的處境和相應的精神。
位於大阪法善寺門前的上方浮世繪館,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長期展出上方浮世繪(上方木模印刷)的美術館。
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地區通常被稱為上方,「上方浮世繪」正是源於上方地區的藝術。當時的上方地區,歌舞伎、淨琉璃等劇場戲院鱗次櫛比,湧現出了大批名角。
因此上方的木板印刷浮世繪大多畫的是歌舞伎的表演者,真實地表現了表演者的形象,而不作過多地人為美化、修飾。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