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考美術傳播
編輯:藝推YITUI
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
日本的浮世繪無人不知,而浮世繪最廣為流傳、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是出自誰之手?今日我們來聊聊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巨匠、生活與靈魂大師——葛飾北齋,共同來探討下這位活到九十歲的長壽藝術家,為什麼會在70歲突然大紅大紫?而他的畫為什麼至今仍受到全世界喜愛?
葛飾北齋的《自畫像》
首先提起這件作品,幾乎藝術小白都能知道,這是件日本藝術家的作品,當巨浪裹挾著驚人的力量拍在人面前的時候,我們知道它甚至能代表日本藝術對整個世界的影響(甚至在微信表情裡都有它)。
《神奈川沖浪裏》
《神奈川沖浪裏》局部
記得手機上北齋的巨浪表情嗎?
這件作品的藝術家叫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1760年─1849年),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師。他追求的主題既有自然,也有人間生活、鬼怪世界。他將進入其見聞的包羅萬象的事物的本質,作為一種「動態」來理解,以超常的機智和富有戲劇性的想像力描繪他眼前的世界。
《人魚》
《奧瓦的幽靈》
《一個女人鬼從井裡出來了》
在這裡葛飾北齋戲劇性的想像力能達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在幕府將軍德川家齊府上舉行的一場比賽中,葛飾北齋將一隻雞的雙腳塗上紅色,然後讓雞在畫紙上的一抹彎曲藍色筆觸上奔走,最後依勢落筆而成美麗的秋楓圖。這種創意手法令葛飾北齋勝出該項比賽。手法也是很當代了,滿滿的行動藝術感。
葛飾北齋出生在江戶(現為東京)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19歲就進入畫室邊學習版畫技術同時邊賣版畫掙錢。當然,當時賣給手裡有些餘錢的市民們的作品中,版畫因其價格親民而銷售最廣,同時最受喜愛的題材當然是「美人圖」了。畫風是這樣的~
《漁夫的夢》
雖然早年葛飾北齋的作品以風俗畫和美人畫為主,但他平時中嘗試多種繪畫題材,幾乎挑戰了繪畫表現可能的極限:社會人情、風俗人物、川澤大地、飛禽走獸、草木花卉,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含。
他一生中的兩個最大成就一個是《北齋漫畫》,另一個是《富嶽三十六景》。
在《北齋漫畫》中北齋示範了描繪各種形體時使用的不同方法和科學的認識,特別是對人物各種姿勢表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描繪的內容上既有人們的喜怒哀樂,也有鳥獸蟲魚、山川草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器物,可以稱的上是一部繪畫版的百科全書。這部叢書洋洋灑灑十五卷,直到北齋去世以後才出版完。它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很多人認為《北齋漫畫》是日本現代漫畫創作的鼻祖。
選自《北齋漫畫》
選自《北齋漫畫》
北齋去世後的半個世紀裡,1843年,《北齋漫畫》被巴黎國立圖書館印刷館收藏;1860年,大英博物館購藏了第一件北齋版畫;1866年左右,法國藝術家費利克斯·布拉克蒙德模仿《北齋漫畫》圖樣,為「盧梭」晚宴餐具設計裝飾紋樣;1867年,巴黎舉辦的世界工業藝術博覽會上,幕府派遣參展的60件展品中,北齋的《北齋漫畫》和《繪本武藏鐙》受極大好評;1900年,北齋主題的大型展覽首次在東京舉行,至此,他在國際範圍內確立了聲譽。
之後,70歲的北齋陸續創作了《富嶽三十六景》共46枚,這是後來為他贏得世界性榮譽的代表作。在這些精美的作品中,以《凱風快晴》和《神奈川沖浪裏》最為有名。
《富嶽三十六景》之凱風快晴
《富嶽三十六景》之駿州江尻
《富嶽三十六景》之礫川雪旦
一則簡短的視頻,了解葛飾北齋筆下的《神奈川沖浪裏》。
創作《神奈川沖浪裏》時的北齋,在大膽吸收荷蘭風景版畫手法的同時,既繼承日本名勝畫的傳統,又細心觀察並描繪出江戶市民的生活風俗。
葛飾北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迷。
中國元素在日本江戶時代(1614—1868)是無所不在的。它們為葛飾北齋提供了繪畫媒介、風格基調以及用以吸引觀眾的主題和內容。但是對這時期大多數日本人來說,中國仍然是想像中的世界,是遙遠的古代文化和智慧的源泉。
《足利行道山的雲中吊橋》
《紫陽花與燕子》
葛飾北齋喜歡西遊記和水滸傳。因為喜歡,故而為這些繪製了大量插圖,印成繪本西遊記、新編水滸畫傳。在此過程中,葛飾北齋不斷吸收古今中國畫的藝術長處,在創作神奈川沖浪裏前,葛飾北齋已經學習中國畫六十年……
《水滸傳之花和尚魯智深魯達》
可以發現,北齋筆下的龍無論從筆墨、形象還是構圖,皆與宋代畫龍名家之作一脈相傳,尤其與南宋陳容(號所翁)近似,皆有「三停九似」一致的特徵,且龍頭回首俯望,雙目瞪天,鬚髮噴張,鷹爪虎掌,龍體迴旋,飛升上天,與陳容《九龍圖卷》中被一股急湍水流推向巨大漩渦的巨龍幾乎異曲同工。
陳容筆下的龍(局部)
北齋的《龍》
鍾馗是中國古代打鬼驅邪的善神,其形象形成於魏晉,隋唐之際隨著遣唐使傳至日本。在日本,紅色鍾馗被認為是可以用以闢邪除魔、去除天花疾病的神。1846年冬至1847年新年,江戶地區爆發大規模的天花疫病,北齋的《紅鐘馗圖》就是創作於此時,意為保護主人免遭天花傳染。與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描述的鐘馗形象「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極為相近。
北齋的《紅鐘馗圖》
葛飾北齋所代表的浮世繪藝術,運用平塗的色彩和細膩的線條,也西方印象派繪畫在造型、色彩和空間等方面以獨特借鑑。
他對西方藝術大師如梵谷、莫奈、德加等印象派藝術家在藝術語言上的啟發所做出的貢獻,也是他影響如此巨大的原因。
莫奈的《聖阿德雷斯的花園》
是向《五百羅漢寺榮螺堂》的致敬
葛飾北齋的《五百羅漢寺榮螺堂》
梵谷的《星空》
星雲旋式線條有葛飾北齋浪畫的風格
德加《起床》(左)/《北齋漫畫》其一
葛飾北齋一生改號頻繁多達30回。
對於藝術家來說,每次更換名號都是意味著進入人生的新階段。如1801年第一次以「畫狂人」為號(1801至1802年間,北齋在閱讀《論語》時選用的這名字);1805年以「畫狂老人」為號;1813年名號改「戴鬥」;1834年,起用號「卍」(意為「一切」),直至生命最後時刻仍在使用。
當然,據說也是因為他為生活所迫。每當他用一個名號繪製作品得到認可後,就把自己的名號轉讓給他人,以換取一筆轉讓費用。實際上,北齋一生清貧,而且飽經磨難:青年顛沛流離,中年喪妻,兒子寄養於他人,長女、次女皆因病早逝,晚年一場火災毀掉了他數十年的畫稿和資料。
然而生命的不順並不能阻止他不斷的努力創作。在他74歲那年,他曾惋惜自己缺乏繪畫天賦:「說實在的,我70歲之前所畫過的東西都不怎麼樣,也不值得一提。我想,我還得繼續努力,才能在100歲的時候畫出一些比較了不起的東西。」
在他臨死前,他感嘆地說:
我多麼希望自己還能再活多5年,這樣子我才有時間嘗試成為一個真正的畫家。
嘉永2年(1849年)元月,北齋抱病創作了他的最後一幅作品——《富士越龍》。畫面上具有鮮明「北齋風格」的富士山,以及一如既往的精緻筆法,表明這位老人的繪畫技巧依舊是那樣的嫻熟。而墨色濃重顯得有些陰冷的畫面,也表達了他此時的心境。三個月後,葛飾北齋在位於淺草聖天町遍照院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
《富士越龍》
那條在黑雲中飛升的蒼龍,是他自己的化身嗎?
Y I T U I C U L T U R E
藝推TIT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