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這副畫時,
你可能並不陌生,
因這幅畫可以說是日本浮世繪的代表作。
說起這幅畫就不得不提起一位人物。
藝術家:葛飾北齋
流派:浮世繪
作品尺寸:高25.7釐米,寬37.9釐米
當然畫名說的不是在神奈川那個地方衝浪,所以也不叫神奈川衝浪圖,正確的斷句是神奈川衝·浪裡。神奈川是名,「衝」指的是這裡附近的海域,「浪裡」是說船隻在巨浪下面,仿佛被包裹進去了。
表現的是船工和巨浪搏鬥的驚險場景,不是衝浪娛樂活動。用現代漢語來說是「在神奈川附近海域的大浪之中」。
畫面截取了大海波濤洶湧,風大浪高的瞬間。構圖中大浪的曲線被描繪成弧形,令富士山成為這弧形的中心。遠處的富士山看起來顯得微小曠渺,更加映襯出前景巨浪的恢弘氣勢。巨浪翻弄著三隻運送活魚的押送船,使得船上的划船手紛紛抱緊了船槳,仿佛巨浪頃刻間就會將其吞噬一般。
葛飾北齋的這幅作品不僅被日本國內推舉為描繪富士山的作品之翹楚,還被西方的印象派大師們相繼臨摹。梵谷甚至在大浪圖像中找到靈感從而畫出了《星夜》(The Starry Night);作曲家德彪西也受其影響寫下了交響詩《海》(La Mer)。
葛飾北齋( 日語:葛飾 北斎/かつしか ほくさい)
本名中島時太郎,
活躍於1760年至1849年,
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
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
他的繪畫風格曾被
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
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
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便是《神奈川沖浪裏》於1832年出版,
是《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
他還是入選
「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
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日本化政文化的代表人物。
而且梵谷和他的弟弟提奧都是日本版畫的狂熱愛好和收藏者。
那麼問題來了,
在當時的社會為何日本的浮世繪傳入歐洲呢?
從時間上來看這時候的中國還處於清朝
那時由於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
本來該由中國承接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生意,
紛紛轉移到日本,
這些由日本出口的商品上,
大量印有浮世繪的圖案,
通過當時出口的包裝盒、插畫等媒介流通到日本,
這些商品被西方畫家視若珍寶,
他們開始大量引進和收藏浮世繪,
使浮世繪成為炙手可熱的藝術品。
所以浮世繪就這樣,
漂洋過海,
在歐洲獲得了新的土壤,
在梵谷的畫裡得到了新的生命。
梵谷自己也說起對浮世繪藝術的借鑑,
在梵谷的作品中,
如《日本情趣:花魁》、
《日本情趣:梅花》、
《雨中的橋》等都能明顯的看出對浮世繪的「抄襲」。
左為溪齋英泉的《身穿雲龍打掛的花魁》現藏於千葉市美術館
右為梵谷《日本情趣:花魁》
從畫面上可以看出
梵谷確實樂於模仿
其中在構圖左右翻轉的基礎上
對顏色進行了顏色上的藝術加工
模仿的痕跡還是可圈可點的。
左為歌川廣重《龜戶梅屋鋪》
右為梵谷1886年臨摹的《日本情趣:梅花》
左為歌川廣重《大橋驟雨》1857,右為梵谷臨摹的《雨中之橋》
■■■■■
如果說臨摹是學習的必經之路,
而梵谷可真的上是對浮世繪的狂熱和熱愛,
從色彩,構圖、造型及題材上都認真臨摹了。
其中不得深入思考下
浮世繪為什麼受到這些歐洲畫壇的熱愛呢?
這就得從題材上剖析,
浮世繪關注的是市井百態。
而西方大傳統繪畫極講究透視和光影效果。
題材大多對
神話人物、歷史題材、宗教題材
和貴族肖像為主的題材,
極少關注市井生活及無名之輩。
從光影色彩方面浮世繪
少了西方繪畫的光影之間的對比和人物之間的層次感。
取而代之的
採用抽象的點、線、面之間的變化。
從透視方法上,
採用了非嚴謹科學的透視關係,
比如重疊透視法。
《神奈川沖浪裏》和《星空》對比
梵谷自己也曾說
「我所有的作品無一例外地透著日本藝術的因子,
那些與草為伍的日本藝術家,
他們教導我們的是一種現實的宗教。」
在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星空》中,
熟悉浮世繪的人能從中看到《神奈川沖浪裏》的波濤,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漩渦與捲曲,裹挾著星光與水光衝擊著無數觀賞者的心靈。
如果說藝術是一種語言那麼東方藝術家的構圖技巧和西方藝術家的色彩運用進行強烈撞擊,形成了梵谷的這些作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