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曹怡然通訊員張印華羅爾豪
「五一」期間,淅川縣上集鎮丹江七彩孔雀谷裡上千隻孔雀或次第開屏,猶如一群藍色精靈,形成了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遊客絡繹不絕。
在這片山美水美的河谷裡,棲息著6000多隻孔雀、羊駝、矮馬、鴕鳥等40多種動物。孔雀谷的主人叫呂志波,2006年返鄉創業養殖孔雀,2013年成立藍孔雀專業合作社,投資1000餘萬元建成集孔雀養殖、觀光、餐飲和標本加工於一體的鄉村旅遊景點。
談及創業的初衷,呂志波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動物,2001年開車路過雲南,被美麗的孔雀深深吸引。當即放棄打工,在當地的孔雀養殖場學了三個月養殖技術,用家裡計劃翻蓋老屋的8萬元買了20多隻孔雀。起初,因為不懂科學的飼養辦法,孔雀水土不服,四五年過後,孔雀只剩下了四五隻。第一次返鄉創業失敗,呂志波不得已又外出打工。三年過去,手裡有了點積蓄,呂志波又動了養孔雀的心思。2010年,他再一次從雲南買進了50隻種孔雀,並從雲南聘請了技術人員,又從淅川農信社申請60萬元貸款,解決了擴大養殖規模的資金不足問題,引入了藍孔雀、白孔雀、花孔雀等眾多品種,孔雀也從最初的50隻繁衍到300隻左右,建起了新型雀舍、電氣孔雀孵化室、孔雀動物標本展覽室,成了當地規模最大的孔雀繁育、養殖基地。
養殖場日漸紅火,最多的時候孔雀養殖規模達一萬多隻。然而,好景不長,到了2015年,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過去賣得很好的活孔雀、孔雀標本及衍生品,突然賣不動了。養殖園每天僅飼料費就需要五六千元,還不算工人的工資、地租等諸多開支,產品賣不出去,又沒有融資的渠道。
「要沒有農信社,我的孔雀夢早完了。」談及創業的艱辛,呂志波很感慨,他說,最難時期,把妻子娘家陪嫁的錢,都投到孔雀養殖上面,又找親戚朋友借了些錢,可對於一個龐大的養殖場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資金缺口困擾著養殖場的正常運轉。
孔雀谷所在的地方是淅川移民區,得知呂志波的困難後,鎮裡專門成立了孔雀谷項目小組,聘請專家為孔雀谷做好規劃。在政府和農信社的扶持和幫助下,呂志波改變單純養殖經營模式,把孔雀養殖與文化旅遊、生態旅遊有機結合起來,致力打造「孔雀文化」核心主題,策劃孔雀婚禮、孔雀民俗文化村、孔雀實景演出和孔雀歌舞文化劇等互動性極強的旅遊產品體系。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竹園村300畝荒坡地,建成有機水果基地,建起了生態觀光旅遊、農業採摘等項目,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節假日期間每天的遊客達2000人以上。
「淅川有一方好山好水,又有農信社的強力支持,我創業的信心更足了。」呂志波說,目前,孔雀谷一期項目孔雀觀光臺正在緊張施工,孔雀谷生態公園開園後,將為周圍的貧困戶提供近百個就業崗位,帶領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