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波返鄉養孔雀開啟「致富屏」

2021-01-12 大河網

    本報記者曹怡然通訊員張印華羅爾豪

    「五一」期間,淅川縣上集鎮丹江七彩孔雀谷裡上千隻孔雀或次第開屏,猶如一群藍色精靈,形成了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遊客絡繹不絕。

    在這片山美水美的河谷裡,棲息著6000多隻孔雀、羊駝、矮馬、鴕鳥等40多種動物。孔雀谷的主人叫呂志波,2006年返鄉創業養殖孔雀,2013年成立藍孔雀專業合作社,投資1000餘萬元建成集孔雀養殖、觀光、餐飲和標本加工於一體的鄉村旅遊景點。

    談及創業的初衷,呂志波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動物,2001年開車路過雲南,被美麗的孔雀深深吸引。當即放棄打工,在當地的孔雀養殖場學了三個月養殖技術,用家裡計劃翻蓋老屋的8萬元買了20多隻孔雀。起初,因為不懂科學的飼養辦法,孔雀水土不服,四五年過後,孔雀只剩下了四五隻。第一次返鄉創業失敗,呂志波不得已又外出打工。三年過去,手裡有了點積蓄,呂志波又動了養孔雀的心思。2010年,他再一次從雲南買進了50隻種孔雀,並從雲南聘請了技術人員,又從淅川農信社申請60萬元貸款,解決了擴大養殖規模的資金不足問題,引入了藍孔雀、白孔雀、花孔雀等眾多品種,孔雀也從最初的50隻繁衍到300隻左右,建起了新型雀舍、電氣孔雀孵化室、孔雀動物標本展覽室,成了當地規模最大的孔雀繁育、養殖基地。

    養殖場日漸紅火,最多的時候孔雀養殖規模達一萬多隻。然而,好景不長,到了2015年,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過去賣得很好的活孔雀、孔雀標本及衍生品,突然賣不動了。養殖園每天僅飼料費就需要五六千元,還不算工人的工資、地租等諸多開支,產品賣不出去,又沒有融資的渠道。

    「要沒有農信社,我的孔雀夢早完了。」談及創業的艱辛,呂志波很感慨,他說,最難時期,把妻子娘家陪嫁的錢,都投到孔雀養殖上面,又找親戚朋友借了些錢,可對於一個龐大的養殖場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資金缺口困擾著養殖場的正常運轉。

    孔雀谷所在的地方是淅川移民區,得知呂志波的困難後,鎮裡專門成立了孔雀谷項目小組,聘請專家為孔雀谷做好規劃。在政府和農信社的扶持和幫助下,呂志波改變單純養殖經營模式,把孔雀養殖與文化旅遊、生態旅遊有機結合起來,致力打造「孔雀文化」核心主題,策劃孔雀婚禮、孔雀民俗文化村、孔雀實景演出和孔雀歌舞文化劇等互動性極強的旅遊產品體系。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竹園村300畝荒坡地,建成有機水果基地,建起了生態觀光旅遊、農業採摘等項目,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節假日期間每天的遊客達2000人以上。

    「淅川有一方好山好水,又有農信社的強力支持,我創業的信心更足了。」呂志波說,目前,孔雀谷一期項目孔雀觀光臺正在緊張施工,孔雀谷生態公園開園後,將為周圍的貧困戶提供近百個就業崗位,帶領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

相關焦點

  • 東平:兄弟回鄉創業養孔雀,同心協力開啟「致富屏」
    ▌東平:兄弟回鄉創業養孔雀 同心協力開啟「致富屏」說到孔雀,並不稀奇,動物園裡經常能見到,但是您吃過孔雀肉、孔雀蛋嗎?東平鎮連塘村的劉小軍、劉海濱兄弟倆養殖的孔雀,不僅好看,還好吃。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看看他們的養殖「致富經」。劉小軍、劉海濱兄弟倆是土生土長的東平鎮連塘村人,早年兄弟倆外出創業,皆小有成就。每次回到老家,看到家鄉的青山綠水,想到部分村民生活還比較困難,兄弟倆總覺得應該為家鄉做點什麼。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在他們腦海: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 孔雀「飛」到渝東南 開出美麗「致富屏」
    2015年,楊貴彬返鄉創業在重慶彭水紹慶建起了孔雀園。幾年下來,孔雀園年養殖孔雀達8000隻左右,帶動了周邊不少貧困戶增收。楊貴彬簡單算了一筆帳,周邊10多個貧困戶每年為孔雀提供蔬菜和糧食,至少可收入20萬元。「在這裡務工的,實際上增收更多。」楊貴彬說。
  • 鄉村振興|返鄉闖路 養兔致富
    鄉村振興|返鄉闖路 養兔致富 2020-05-17 0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繁城小夥返鄉創業 致富不忘鄉鄰
    繁城小夥返鄉創業 致富不忘鄉鄰 2020-12-23 2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返鄉種菊花帶鄉鄰致富
    洛陽馳浩農業有限公司經理張義強介紹,公司採取「公司+基地務工+土地流轉分紅」的形式,可帶動該村40戶60餘人守在家門口增收致富,其中工種不同的4名務工人員,年收入可望超過萬元。  40歲的張義強,曾經在外務工多年,做過公司員工和主管,跑過銷售,外出務工讓他開闊了眼界,改變了觀念,積累了財富。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返鄉創業 打造「多肉王國」(2)
    新華社照片,石家莊,2020年12月2日返鄉創業 打造「多肉王國」12月2日,張曉東在「多肉花園」給多肉植物澆水。一次回鄉探親時,他了解到家鄉曲周縣推出了針對返鄉創業的諸多優惠政策,張曉東動了心。2014年,考察多肉植物的種植前景後,張曉東開始紮根鄉村的創業計劃。從多肉栽培、養護到開拓市場,張曉東從零開始學習,當地政府也積極協調技術員進行指導,幫他解決了不少難題。經過短短幾年的經營,張曉東打造的「西木多肉花園」已初具規模。
  • 大德鎮:返鄉創辦服裝廠 帶領鄉親齊奔富
    王楚元是大德鎮遠近聞名的返鄉創業人士。他創辦了盈進服裝有限公司,為當地村民提供60多個就業崗位,吸納15名貧困戶就業,為大德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今年45歲的王楚元,當初初中畢業就外出東莞打工,做普工做起,到創辦自己的製衣廠。
  • 原標題:脫貧振興必有我 致富奔康領頭雁
    &nbsp&nbsp&nbsp&nbsp「還記得2015年脫貧攻堅剛開始時,昝村第一書記在村裡開的首次發展動員大會,他對昝村的區位剖析、發展定位,以及對扶貧政策的解讀、返鄉引領的建議,都說得非常實在,成功吸引了我!」
  • 廣州促青年返鄉參與鄉村振興
    中新社廣州12月23日電 題:廣州促青年返鄉參與鄉村振興作者 王堅2020年以來,廣州實施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按照有一定數量返鄉青年聚集、有特色產業項目支撐、經濟發展程度較好、鄉風文明水平較高標準
  • 能人返鄉 帶富一方
    在甘肅,返鄉創業的「能人」越來越多。在外闖蕩打拼後,他們思想開放、視野開闊,為家鄉帶回了資金、技術和產業。同時,生於斯長於斯的他們,對故土、鄉親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更了解本地的優勢與短板,在發展過程中少走了很多彎路。在他們的激發和帶動下,鄉親們振興家鄉的動力更足了。
  • 江津區白沙鎮田野追夢人劉西友致富不忘幫帶鄉鄰
    筆者在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橫山村採訪時,認識了一位叫劉西友的社長,他當過兵、外出務工做過建築工人,後來返鄉創業,養過豬、搞過種植,通過勤勞的雙手成功脫貧。 2017年,他被村民們推選為社長,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歲月流逝,多少人的夢想,在日復一日的現實生活中逐漸磨滅。劉西友在不惑之年依然心懷夢想,努力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全村人奔跑在新時代的致富路上。
  • 打贏脫貧攻堅戰(851期)丨一個「本土和尚」的產業「致富經」
    在致力於產品研發的同時,他還不斷扶持本土大學生返鄉創業,紮根家鄉,助力鄉村振興。於是,他在家鄉永興鎮創辦了海南金農實業有限公司,期待反哺家鄉,帶動大家一起增收致富。他一門心思將荔枝、黃皮等鮮果進行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同時讓產品可以流向更廣闊的市場。2015年,黃時京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成果,通過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的結合,先後推出了荔枝幹、黃皮幹、荔枝酒等新產品,成為海口農業的一張靚麗名片。
  • 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年薪 返鄉養兔創業(圖)
    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年薪 返鄉養兔創業(圖)   甕安縣中坪鎮新土村,一對大學生夫妻放棄20多萬元的年薪,返鄉養兔子。
  • 學霸返鄉「鳳還巢」;「好青年」成領頭雁
    今年7月,陳代濤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在大城市就業,而是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開啟了他的「田園」事業。  陳代濤為什麼要選擇回鄉創業?  今年疫情期間,尚未返校的陳代濤正考慮畢業後自主創業的事,但創業去向遲遲未定。
  • 信陽市潢川縣:解決「雞蛋難題」 堅定返鄉創業信心
    宋豹,2017年從上海返鄉創業,承包了300多畝土地,做特種養殖,投資了200餘萬元,成立了中河養殖專業合作社。2019年已經初具規模,養殖的泥鰍,黃魚,黑斑蛙,小龍蝦,珍珠雞,貴妃雞等,已經有所收益。年底還有不少貧困戶找到他,想一起養殖珍珠雞、貴妃雞,爭取脫貧後迅速奔小康。
  • 河北南皮:「智慧養魚」新模式,開啟致富「加速度」
    河北南皮:「智慧養魚」新模式,開啟致富「加速度」 2020-09-11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眸「十三五」】外出打工開眼界 返鄉創業富鄉鄰
    【回眸「十三五」】外出打工開眼界 返鄉創業富鄉鄰 2020-12-23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餘慶構皮灘鎮:能人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
    「能人返鄉創業不僅帶回了資金和技術,更帶回了發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連日來,在餘慶縣構皮灘鎮齊坡村九洞山茶園,一個個忙碌的採茶身影,一張張洋溢著滿足的笑臉,見證了能人返鄉創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變化。
  • 藍山縣:黃金奈李成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陽光下,90後返鄉青年鄭創正在李子林中忙著採摘李子。鄭創告訴筆者,這個李子樹種下有3年了,今年是第一年投產。果園採用生態種植技術,全部施有機肥,種出來的李子不僅口感好,果型飽滿圓潤,形態美豔,口味甘甜,深受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