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的焦慮在拿到小學錄取通知書的一刻就來了,幾天前,陳陽(化名)拿到了女兒的小學入學通知,「要不要給她報幼小銜接班」的問題立刻提上心頭。
陳陽的女兒目前還沒從幼兒園畢業,但一年前從中班升入大班時,原本的同學就所剩寥寥。她就讀於北京市朝陽區一所大型連鎖幼兒園,中班時全園共有6個班,每班30多人,但到了大班,留在幼兒園的孩子只勉強湊夠了兩個班。
「除了因為搬家而轉園,離開的孩子大多數去上了學前班。」陳陽說。她選擇讓孩子留在幼兒園,「但在小學入學前,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短期的幼小銜接班?」在陳陽看來,這或許是女兒整個學習生涯輔導班、興趣班焦慮的開始。
正在這個當口,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嚴禁幼兒園、社會機構教授小學課程內容,要求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我們的幼小銜接班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管是小學一年級還是今後上到幾年級都是需要的。」一家幼小銜接機構工作人員7月16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
學前班存「小學化」傾向
《通知》指出,一些幼兒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這不僅剝奪了幼兒童年的快樂,更挫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園應該學到什麼程度?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方面的標準,以科學方面的「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目標為例,5-6歲的孩子要求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它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但孩子早就會做百以內的加減法了」,陳陽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她的女兒升入大班後,學校發了兩種輔導書,一種是《入學準備一本通》,分為數學和拼音兩本,一種是《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
「老師在幼兒園並不會給孩子講太多《入學準備一本通》裡的題目,但會每天布置作業,家長就陪著一起做,然後給孩子訂正。」陳陽說。
「我覺得女兒的幼兒園基本上是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沒有提前灌輸太多小學知識。」陳陽認為,這也可能是其他孩子放棄幼兒園大班,去讀學前班的原因。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馬延偉2013年對北京市3所小學一年級的抽樣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入小學前上過學前班,而學前班的教育方式小學化明顯。
馬延偉的調查中,85.9%的家長稱學前班的學習方式以上課為主,87%的家長稱學習內容以讀寫算為主,68%的家長稱學前班留有讀寫算方面的家庭作業。
「5月份時,我們3個幼小銜接班就招滿了。」7月16日,北京一家幼小銜接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家機構網站信息顯示,成立於2009年,號稱國內首所幼小銜接專業學校。
網站信息顯示,該機構在北京設有6個校區,工作人員向記者推薦了一家網站上沒有出現的校區稱還有名額。
據介紹,這所機構開設15門課程,孩子在這裡學習11個月,按照小學作息時間安排全天的活動。「基本上上半年,孩子就可以藉助拼音讀故事書,寫出行計劃」,該機構工作人員說,「我們也會布置一定的家庭作業,這樣兩三個月以後,孩子能養成回到家先寫作業再吃飯的習慣」。
而《通知》要求,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對於幼兒園布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的,要堅決予以糾正。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三年級現象」受關注
陳陽頂著焦慮,讓孩子在幼兒園大班「玩了一年」。今年6月17日,是北京市小學入學審核材料的日子,陳陽帶女兒到小學審核完材料後發現,還有一個面訪環節。
先是女兒一個人進入教室,被考了幾道語文、數學、英語題目。具體來說,老師讓她的女兒通過拼音讀出漢字、說出幾個英文動物單詞的中文意思,以及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隨後是老師對家長和孩子的面訪,陳陽回憶,老師先問了孩子上過哪些興趣班,又問了孩子幼兒園畢業後小學入學前的時間安排。
「我回答可能帶孩子去旅遊,老師說,有沒有考慮報一個學前班?然後面訪就結束了。」陳陽回憶。出了校門,陳陽一邊琢磨老師話裡的意思,一邊隨手領了附近一所新東方培訓學校幼小銜接班的廣告。
7月16日,記者致電這所培訓學校了解到,針對幼小銜接的培訓班分為培優班和尖子班,包括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每天6小時,連續9天。
「培優班針對的是在幼兒園上大班,沒上過學前班的孩子,而尖子班針對的是上了學前班的孩子,講的知識更深一些。」這所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兩個班都會教小學一年級的知識,「比如數學裡的倍數等」。
2015年時,北京市就曾開展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專項督查,督查內容包括幼兒園不得給幼兒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提前教授拼音、寫字、筆算等小學教育內容等。
「幼兒園『小學化』光靠檢查是沒法杜絕的,根源在於義務教育學校間發展的不均衡,和靠考試分數評價學校,一直到高考,都是依據總分排隊,招生考試沒有分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
儲朝暉介紹,「三年級現象」近年來不斷引起關注。該現象是指,在幼兒園階段學了一些知識、進小學時測試分數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級成績開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兒園遊戲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個性能力發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開始超過一年級時表現更亮眼的孩子。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