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剛書畫漫聊系列——
衛夫人書法作品
大名鼎鼎的衛夫人,不但是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老師,也是我國書法史上八大女書法家之一。
衛夫人,東晉著名女書法家(27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名鑠,字茂漪。廷尉衛展的女兒。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夫人成年後嫁給汝陰太守、汀州刺史李矩為妻。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歲,葬於浙江嵊州。
衛夫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書法史上著名的女書法家,這跟她與生俱來的勤奮秉性關係巨大。她自少小就聰穎好學,尤其對於書法藝術,其酷愛的程度可以稱為深之又深。
衛夫人早期就拜當時的大書法家鍾繇為師,這為她日後成為書法大家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衛夫人長期臨鍾繇法帖,手摹心追,深得其書裡精髓,法中規矩,最後是工楷善隸。據她自己回憶說:「隨世所學,規摹鍾繇,遂歷多載。」可見其艱苦付出,終於能夠水到渠成的長期過程。
晉人曾對衛夫人的書法讚賞有加,稱之為:「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婉然若樹,穆若清風。」這充分肯定了衛夫人書法在傳承鍾繇瘦潔飛揚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一種清婉靈動、高雅流暢的藝術特色。
而唐代的韋續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表達了對衛夫人書法的溢美之詞,他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治浮霞。」把衛夫人書法中蘊含的女性特有的嫵媚嬌柔、婀娜多姿的風格概括得淋漓盡致。
衛夫人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過比較深入地探討和多方面的論述,其建樹重大,影響也深遠。這成就對於一個女性來說真是絕無僅有、難能可貴。
衛夫人撰有《筆陣圖》一卷,書中較為全面深入地探討了許多有關書法理論方面的問題,並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主張。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 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論述精闢,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兇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
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範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係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
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鑑」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衛夫人傳世楷書八行在《淳化閣帖》,又奉敕為朝廷寫過《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線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
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她的努力成果,為後來人指出了明確方向和有效途徑,她的書法理論對我國書法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2020年4月26日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