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無疑是今年的熱詞之一。而提起日本藝術,很多人也會想到一朵著名的「浪花」——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畫作《神奈川沖浪裏》。
這些天,它正在上海外灘壹號的Bund One Art Museum裡展出。連同這幅《神奈川沖浪裏》在內,眾多浮世繪名家的名作正在這場「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裡展出。
《神奈川沖浪裏》是葛飾北齋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中的一張。畫中描繪的是日本神奈川縣相模灣東側與東京灣出口的交界處、三浦半島南端觀音崎附近的一片海浪。這幅以浪為主題的浮世繪,一改浮世繪以鬼怪、美人、市井為主題的傳統,將人與海洋的爭鬥繪於紙上。
百年前繪就的這朵「浪」,至今影響深遠。當人們使用手機拼音打出「浪花」兩字,跳出的畫作縮略圖幾乎「複製」自這幅畫。
《富嶽三十六景》這批畫當年足足印了至少8000張,每張定價為16文。折合成現在的物價,相當於兩碗面的價格。儘管這幅畫如今已成「神」作,但在當時也不過是葛飾北齋為了賺錢謀生而作。為了追求「流量」,這位窮了一輩子的大師,還迎合了日本民眾普遍崇拜富士山的這個特點,在這一系列的每張畫裡,都畫上了或大或小的富士山,《神奈川沖浪裏》也不例外。
誰能想到,當年毫不起眼的版畫,如今高居藝術殿堂,這也正是浮世繪藝術價值的一個縮影。魯迅在1934年給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書簡裡寫道:「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的是北齋,現在則喜歡廣重,其次則為歌麿的人物。不過依我看,適合中國人一般眼光的,恐怕還是北齋。」由此可見魯迅對北齋的浮世繪的推崇。
浮世繪是日本的風俗畫,最早產生於通俗文化繁榮發展的江戶時代。傳統的浮世繪以肉筆畫和木版畫為基礎,尤其以可大量印刷的木版畫為代表。江戶時代,「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迅速發展,木刻雕版印刷也使得這些圖像可以大量複製,成本低廉同時又符合市民階層審美趣味的浮世繪因此廣為流傳。
為什麼叫浮世繪?江戶時代的「暢銷書」《浮世物語》中這樣寫道:「萬事不掛心頭,隨風飄去,流水浮萍一般,即叫做浮世。」「浮世繪」一詞有入世行樂、感嘆人生如過眼煙雲之意,也就是表現現實世間的繪畫。對於讚揚現世精神的江戶時期人們來說,「浮世」包含當時最流行的人生觀。
喜多川歌麿被稱為「美人畫巨匠」。他在行雲流水般的線條和色彩間,將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表現得盡善盡美。喜多川歌麿對社會底層的歌舞伎演員及吉原的遊女充滿同情,他用纖細高雅的筆觸繪製了許多美人畫。這些美人有著長長的臉型、像線一樣細的眼睛和高挑的身材,成為其繪畫的獨特屬性。這種風格和他的豔麗色彩,構成了其繪畫藝術的重要特色。
歌川廣重則被稱作「風景畫巨匠」。從《東都名所》到《東海道五十三次》,再到《近江八景》《名所江戶百景》等,歌川廣重創作了大量的風景畫作,給當時的浮世繪畫壇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他用秀麗的筆觸及和諧的色彩,表達典雅而充滿詩意的大自然。在業界看來,他代表著純日式藝術表達的最高水平之一。
在西方,浮世繪幾乎是整個日本繪畫的代名詞。作為日本江戶時代最有特色的繪畫,浮世繪之所以聞名於世,還在於它對西方現代美術的推進作用。梵谷、馬奈、莫奈、德加等,都是浮世繪的狂熱愛好者。梵谷曾拿油畫顏料臨摹歌川廣重的《龜戶梅屋》,甚至把邊上的日文也一一臨摹上了。不識日文的梵谷並不知道,自己臨摹的其實是一張煙花柳巷的「小廣告」。
19世紀下半葉,日本畫壇走向現代美術階段,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等各類畫風競相出現,給傳統浮世繪帶來巨大衝擊。再加上浮世繪的內容也偏離了原來的軌道,開始追求另一種極端方向。曾經的浮世繪,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但在世界範圍內的藝術舞臺上,浮世繪從不曾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