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問答:佛教是宗教嗎?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看看師父的回答!

2020-12-17 每日一首佛歌

佛教與宗教的差別

上師開示:我覺得大學教授(易中天老師)講得非常好,非常正確,就是說,佛教,不是宗教!佛教與宗教是有差別的。那麼,就從他的這個定義上來講,什麼叫宗教?宗教是以信仰為中心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以及生活方式,這叫宗教。那麼,這個宗教是以信仰為中心的。那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堅定不移的相信,這叫信仰。

從這兩點來講,佛教不能叫信仰,佛教應該叫信念,應該叫智慧,應該叫教理,應該叫修法(修行)——修改我們的行為,淨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覺悟,這就是佛教,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因為佛教不是超自然的,佛教是解釋自然現象的。大自然這個現象,我們認為它是由上帝所創造的;有自性,堅固不變的;有常的,或者一的,或者是自在的,這些都是錯誤的認識。

所以通過學佛以後,這些人生的真相和宇宙的真相都是因果的範疇,都是緣起的組織——如是因遇如是緣感如是果。有情世界是因果的反映,有情所依的器世界——非情世界也是因果的反映,是有情的共業和別業所招感的這個世界、宇宙、人生、萬物的這些現象狀態,所以都離不開因果,更離不開緣起的變化。那麼,佛教講一切大自然都是緣起的現象,都是因果的範疇,所以並沒有超越大自然,也沒有超越世俗。

特別「世俗」,佛教講「二諦」,「世俗諦」就是講世俗的一切現象,「勝義諦」就是在世俗諦的基礎上,讓我們認識一切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屬於緣起的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有自性的體。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沒有說其他的,就說在兩重因果,一個是有情世間的因果,那當然連貫著大自然界的這些因果緣起的道理;第二個講出世間——解脫道的一重因果。

解脫道,就說讓我們看破世間,放下自己的煩惱執著,從心靈上、精神上得到自我解脫,斷除煩惱,得到究竟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這些,總的來說都是一種教育,是一種修行,是一種正確理念,佛教講「正知正念」。因為我們凡夫對世間這些萬物,特別人生宇宙的真相不能認識,所以就怨天尤人,生起種種的煩惱和執著,造下無量的惡業、善業,或者不善業。

感的輪迴生死,一會在地獄,一會在惡鬼,一會在畜生,一會在人道或者天道,所以叫六道輪迴。這六道輪迴的自然規律是什麼?是因果。不是上帝給的,也不是神主宰的。任何人都主宰不了,只是我們自作自受——自己造下什麼樣的因就感什麼樣的果。所以佛四十九年說法,就是來給我們分析、解剖這個道理,讓我們通過邏輯思維,正確地去面對人生宇宙的這種自然現象。

然後去規範我們的行為,哪些應作,哪些不應作;善的應作,惡的不應作。一切煩惱都是由自己的心而生,一切的痛苦都是由自己的行為而招感。我們既然想離苦得樂,那就從我們的思想上、從我們的行為上去規範。那該怎麼規範?就是從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後五戒——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妄語、遠離飲酒抽菸。

遠離殺盜淫妄酒,對治內心當中的貪嗔痴,然後修集一切善法,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集一切功德。這些一切功德都是我們招感快樂的根本呀!你若造下這些快樂的因了,將來才能感快樂的果報,所以佛教是來正確地讓我們認識因果的道理,正確的去理解、面對大自然,所以佛教和宗教的不一樣的。佛教的這種信仰不是超自然的,也不是超世俗的,是理智的,是合乎自然的。

合乎世俗,然後正確地去處理自然現象,正確地面對世俗的種種狀態,所以佛教是智慧——般若智慧。有智慧了,不顛倒,不錯亂;有智慧了,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有智慧了,能夠看破,能夠放下,所以佛教裡頭講「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佛在哪?佛在心中。那「心中」是什麼?覺悟,妙覺明心,一念的覺悟就是佛。就是我們不覺悟,覺悟了就是佛,所以佛教和宗教的思想完全是不一樣的。

相關焦點

  • 學佛問答:佛教與外道宗教的區別是什麼?聽聽師父講得很清楚
    弟子問:佛教視其他宗教為外道,也同樣為其他的宗教所排斥。目前有位知名的佛教人士提出要三教歸一,要眾教平等,和諧相融,請問師父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其它外道的關係為好?五臺山圓照寺心利上師開示: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佛教本身最平等,不排斥任何一個宗教,只是佛陀在世間當中為闡述人生宇宙的真理。
  • 在古代,「師傅」和「師父」有什麼區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嗎?
    「師父在上,請受徒兒一拜……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後徒兒定當謹記師父教導」,這句話是出自小說《重紫》當中的一次經典對白,有了解過情感類小說的朋友應該也是非常熟悉。筆者之所以將這兩句話寫在前面,是想讓大家提前感知一下,師傅與師父這兩個詞,在不同的場合或不同的身份中,有著什麼樣的區別?
  • 佛教 何為「無念」?真的是什麼念頭也沒有嗎?
    很顯然,六祖慧能大師宣講的無念不是什麼思維也沒有的意思,也不是什麼念頭也沒有的意思。而是知見一切法,但心不染著的意思。我們的內心不但要知一切法,還要見一切法。那麼什麼叫做知一切法呢?在講何為「知一切法」之前,我們這裡必須講一個有關於學佛修行的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問題!
  • 佛教:學佛路上的四條岔路,越走造業恐怕越深,一定要儘早回頭
    比如說下面這四種方式就是很常見的學佛誤區,我看到或者聽到身邊很多師兄都是這樣在修行,雖然他們修的也不可謂不辛苦,但很可能卻反而讓佛菩薩們越來越遠,造業也越來越深。下面我就來一一介紹一下,各位師兄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走上了岔路,如有還請趕快回頭,有時候方向錯了,回頭才是岸。
  • 如果學佛是為修來世,那今生修行有什麼用
    問:如果學佛是為修來世,那今生修行有什麼用呢?答:打個比方,一棵蘋果樹三四年後才能開花結果,那我現在種下去了,所做的一切怎麼會是沒有用的呢?再者,不是所有的業都是只有來世才感果,今生也可以。《涅槃經》云:「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問:學佛與不學佛到底有什麼差別?答:有很大差別。
  • 學佛多年,很多人走進了誤區,你分清「佛法」和「佛學」了嗎?
    實在講,佛教不是宗教,卻襯託有一點宗教色彩;雖含有哲學的理論,也不能完全說是哲學;與科學比比,倒有些相同。可以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  很多人,學佛多年,也很難弄明白的就是:佛教、佛法、佛學,這三者的關係,基本都是混為一談。其實這三者,並不完全相同。
  • 佛教:念佛後經常對佛菩薩產生懷疑,看看這位師父是怎麼做的?
    就拿我學佛到出家的經歷來說,接觸到身邊很多學佛的人,有的是不同法門,學佛時間長短不一,有的甚至是學淨土很多年了,依然生不起信心,甚至臨終時不願意往生,像這樣的修行人大有人在。上至祖師,下至師父,都曾經說過沒有幾個人是愚夫愚婦的根機,能夠一聽聞淨土法門,即深信不疑,老實念佛。我也不例外,一開始學佛誦的第一部經就是《阿彌陀經》。
  • 佛教:學佛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初學佛的師兄都應該看一看
    可是,當有媽有叔叔有嬸嬸有六親眷屬所有的家族裡面,打小就這麼依賴性的第一念就告訴你,叫爸爸,等你牙牙學語學會以後,每天都叫父親,不假思索,渾然天成,隨口就說,一點代溝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你信。大家看看,信是什麼,人言,中國人造字多有智慧。就比如我們走入一個電視劇,編個情節。
  • 認為學佛就是消極悲觀,那就大錯特錯了!給不信佛的人看看吧
    信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信仰「指對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執著的追求」,所以信佛只是眾多信仰中的一個,很多不信佛或不信任何宗教的人,也有其他信仰。比如信仰「跑步」、信仰「登山」、信仰「麻將」、信仰「美容」、信仰「養生」等等。很多「跑友」每天可以跑幾個小時幾十公裡,很多登山愛好者把賺的錢大部分花在了裝備上,很多人每天花很多時間去打麻將等等。
  • 佛教:佛教的這個「卍」字,學佛的人不能不懂!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寺廟裡面許多這種「卍」圖案所蘊含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解開這個疑惑吧,這個特殊的字可並不簡單,來自佛門中,有過很長的淵源呢!到了唐代,武則天女帝登位,同樣注重佛教的發展,對於代表佛教非常有象徵性的這個符號「卍」就被賜了特殊的讀音,還把這個符號特定意義上稱之為漢字之中的一種,於是流傳開來,這字的讀音選作「wan」的第四個聲調,也是有特殊意味。
  • 《心經》是所有學佛的人,最應該讀的一部佛經!
    隨著佛陀的入滅,佛教逐漸被眾弟子們分為部派宗教。後來由部派宗教,又逐漸分化成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教(金剛乘)。大乘佛教中,信仰諸多的佛菩薩,小乘佛教僅僅只信仰釋迦牟尼佛。由於大乘佛教有了不同的佛菩薩信仰,於是由此分為諸宗。
  • 學佛有什麼用,什麼是佛
    一位「居士」曾擔出如下幾個問題:1.請問老師:「領悟佛真義之後」與「未領悟之前」有什麼區別?比如,我身也的人常問我,你學佛學成了有什麼用?我說當然有用啊,比如減少煩惱,怎麼能說沒用呢?2他們又說,你學佛又沒有多賺錢,沒有更加擴大事業,也沒見你身上發生什麼顯暑變化,你學佛有什麼用?我開玩笑說,當好了臨終還能「預知時至,連自己什麼時間離開這個世界都知道。他們「嗤之以鼻"地笑說,就是能「預知時至」又能如何?還不是得和這個世界「拜拜「?
  • 宗教信仰對緩解心理疾病有幫助嗎?有一類人不適合
    但現實是,解決心理疾病的手段其實非常多,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家庭治療外,很多人渴望從宗教得到幫助,那麼宗教具體真的可以幫助我們嗎?我們該如何選取信任宗教呢?這裡我給大家一些啟發吧。我個人其實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但我在患病期間長期學習佛學,甚至還一度向幾個佛家師傅學習,不過「宗教」這個概念非常大,甚至一個佛教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學出個什麼結果,所以我這裡只是從心理學以及一些精神醫學角度幫大家梳理一下。
  • 學佛的人,如果身上出現了這兩種行為,就說明他學佛學偏了
    遇到一些挫折或者不公正,就想這是我的業障現前了,命裡有此劫難。如果有如上種種狀態,就說明他是走偏了的。這並不是要徹底否定感應或者神通,而是說此人此時的這種心理狀態是異常的。在學佛人的學佛曆程裡,第一個學習目標,一定是學會進入定,以及到達定的不同境界。
  • 佛教:帶著「貪嗔痴」之心學佛,不僅無法解脫,反而要墜入惡道
    但是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就算學佛也不例外,尤其在這個末法時代,處處都是負能量,在牽引著我們心裡的欲望和毒素,再加上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更是把很多人都帶入了歧途和魔道。所以大家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以為自己學佛了肯定會有福報和功德,最差也就是學得不好,利益小一點而已,難不成還能比現在更糟糕嗎?
  • 佛教中,關於神通
    學佛人大通病,見地不對,不信因果,喜歡神通,大家都知道虛雲大和尚為眾生不傳瘟疫而求雪,慈禧給虛雲大和尚下跪的事情,佛教的神通不是求來的,是真學實修出出來的,可以說佛教的神通大無邊,當你能坐禪到三禪時,神通出來了,四禪你想去哪裡就去了,意念動,
  • 藏傳佛教之前,藏族信仰什麼宗教?
    佛教在西藏有文獻記載的,始自松贊幹布(《新唐書》作棄宗弄贊、棄宗農)。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文成公主嫁給他,當時內地所信仰的佛教才隨之傳入西藏。松贊幹布另外還娶了一位尼泊爾公主,她原來也信仰佛教。
  • 學佛人身邊有「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嗎?
    如果你對佛法稍有了解,肯定聽過「三寶」這個詞,假如你身邊有人學佛,他們也常稱自己是「三寶」弟子。那麼,究竟什麼是三寶呢?三寶又是因何種稀有功德, 而被稱為「寶」呢?本文中,小編就為你一一解答。通俗來講,三寶就是佛法僧,它們是僧俗兩眾弟子所皈依的對象,所以才有「皈依三寶」、「三寶弟子」之類的說法。三寶中的第一寶是「佛寶」,所謂佛,即梵文buhha的音譯簡稱,全稱為佛陀。佛不是民間信仰中的神,而是覺悟宇宙人生實相的聖人,人人皆具佛性,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區別僅在迷悟之間。佛之所以被稱作寶,是因為其具足佛身和佛德兩個條件。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乘佛教那裡,「佛」只是一種果位,通過修行就可以獲得。於小乘佛教中,「佛」是一個領導職位,是佛教的開創者和最高領導。這種具有實際領導權的官職,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所以大乘佛教對這一教義進行了延展,反正翻譯、傳達、糅雜中國文化中改動的地方多了去了,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麼才是原始教義,這才出現了諸多佛祖。所以,佛實際上是佛教的創立者,於思想上是覺悟者。那麼,佛、菩薩、羅漢是不是在思想覺悟上的高低來區別他們呢?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悉達多》《維摩詰的花雨滿天》《走近藏傳佛教》《禪的行囊》《空谷幽蘭》《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