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果學佛是為修來世,那今生修行有什麼用呢?
答:打個比方,一棵蘋果樹三四年後才能開花結果,那我現在種下去了,所做的一切怎麼會是沒有用的呢?再者,不是所有的業都是只有來世才感果,今生也可以。《涅槃經》云:「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
問:學佛與不學佛到底有什麼差別?
答:有很大差別。形象地比喻一下,假如學佛與不學佛的人一起在一個充滿各種痛苦和危險的地方生活,學佛的人終究有一天會離開這個地方,而不學佛的人就一直生活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佛經中說的三界火宅,也就是六道輪迴。當然前提是你能接受佛講的因緣果報、六道輪迴。
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佛號不斷?做不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怎麼辦?
答:「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是我們所追求的念佛的目的而不是過程,我們在往這個目標前進。可以學習清代妙空法師著的《持名念佛四十八法》。
問:誦經念佛的時候,怎麼去掉雜念,使心安定?
答:佛教有一句話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說我們心有雜念生起沒關係,把心拉回來就可以了,也不要因為心生雜念而有懊惱的心態,這種心態也是雜念。除此之外,還要訓練自己的心念,每一次發現自己雜念生起的時間比上次早,能比上次早一秒拉回放飛的心念就是進步。印光大師的十念法也是訓練我們攝心念佛的方法之一。
問:自己是佛教徒,家人卻信其他宗教,要如何相處?
答:一個家庭裡有其他宗教信仰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多數的信仰基本上都是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每個人接觸的因緣不同,導致選擇不同。家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愛,尊重、理解與包容,這些都是我們要做好的。如果你希望家人也能增加對佛法的好感,甚至親近佛法,皈依佛教,最好的方式還是在尊重的前提下,改變自己,降服自己的煩惱,更好地與家人相處,在潛移默化中,讓家人覺得原來佛教是這麼好,讓他們從內心對佛教生起敬仰,生起歡喜心。
問:很想要為己謀利,可是與菩提心相違,該怎麼做?
答:為己謀利如果滿足「不侵害一切眾生的利益」這一標準,其實並不會與佛法相違。因為我們本身也是眾生的一員,自利也是利益眾生,而且自利才有基礎去更好地利益眾生。我們可以在自利的基礎上,慢慢培養自己利他的廣大心。
問:對夢想的堅持也是執著心嗎?
答:我們要捨棄的執著心是特指對於妄想煩惱的執著,這種執著是片面而孤立地理解,並固執事物的一種觀念。
有一個詞叫做「擇善固執」,諸佛菩薩就是在救度眾生上特別「執著」,你們可以看到大悲殿的匾額上就寫的「住大慈悲」,如果沒有對理想的堅守、對法的堅守,也就不會有諸佛菩薩,不會有法顯大師、玄奘大師這樣突破萬難捨身求法的修行者了,我們也沒機會聽聞佛法了。所以人要堅持夢想,要有善法欲,不能混淆其中的意義。
問:佛弟子怎麼選擇工作?
答:工作一定要選擇正當行業。工作中能發起利他之心,遵從五戒十善、依法守德,不做傷天害理之事,不做與殺、盜、淫、妄、酒等相關的事業。
問:做了錯事已經改過了,但是還是會有不好的念頭生起,該怎麼做?
答:做錯事,已經改正過了就不要一直念念不忘,該放下還是放下吧。慧能大師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都是凡夫,會有不好的念頭生起很正常,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自己起念了,覺察它,然後念佛號或者用其他有利的方法去斷除它就可以了。
問:佛教徒可以去教堂、道觀等外道場所嗎?
答:可以。佛弟子可以參觀教堂、道觀,可以聽他們的布道,看他們的彌撒,觀看他們做法事。但是不頂禮、不參拜、不以皈依對待。